□孙琦
自2020年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大量的教学活动转到线上开展。基于互联网的在线多媒体交互技术由于在时间、空间上具有良好的延展性并且在物理上具有隔离性,成为了疫情期间教学活动持续开展的有力保障。以超星学习通和中国大学MOOC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平台,为疫情期间的线上教学提供了完整的教学平台产品体验。然而,在线上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学效果有时却不尽如人意,教师无法获得学生的即时反馈、学生课堂参与度不高、老师授课时面对屏幕难以有效调动授课情绪,这些负面的现象迫使人们思考:到底是哪些因素让线上与线下教学产生了差异,这些差异为什么会影响授课效果,是否有解决的办法。以下,笔者将结合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从“人、场、物”的视角对线上线下教学进行对比分析,尝试寻找一些可能性答案。
著名教育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Pierre Bourdieu)提出了重要的场域理论,力图建构社会学思想理论体系。对于场域(field)这一概念,布迪厄这样定义:“我将一个场域定义为位置间客观关系的一网络或一个形构,这些位置是经过客观限定的。”线上教学对高校教学工作最大的影响,从浅层次看就是教学场所的变化,即从教室变为互联网。但这种场所的变化实际上引发了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包括教学方式、教学思维、教学技术等多方面都发生重大变化,同时也带来了挑战。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为人们提供了一种观照、认知这些系统性变化的视角。布迪厄认为,场域之间的关系动力来自于内部与外部的冲突及斗争,而正是这些处于场域内外不同群体所形成的多层面的博弈使得场域充满活力与变数。
“人”的要素:课堂关系的重构。从“人”的要素来看,线上与线下教学最浅层次的差异在于沟通的中介性变化,即师生之间的沟通由面对面直接沟通变为了基于互联网的间接沟通。这样的沟通会进而带来两个层面的变化,一个是客观上存在的中介隔离性导致的专注力挑战和压力隔离性变化,另一个是进而衍生出来的课堂权力结构的再平衡。
在开展线上教学时,教师面对的是屏幕和摄像头,这意味着授课过程中教师将很难像线下授课时可以随时感受到学生的反馈信息,从而做出回应或者调整。而学生一方作为信息的接收者,面对屏幕和音箱所传递的音画信息,将很难有线下课堂的沉浸感,这意味着学生在线上学习时可能面临身体与感官的分裂。这样的身体与感官的分裂对于专注力的影响是巨大的。与此同时,传统线下授课用于规范课堂纪律的信息交互与管理手段也是失效的,中介的存在阻断了规范课堂纪律、提升专注度的压力传递,这也为教学效果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会观察场域内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变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构成场域内信息传递活动的主客体。在传统的线下教学活动中,在限定的教室场域内,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显而易见的,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具有绝对的权威性和主导权。然而,在开展线上教学活动时,教师的主导地位受到了很大的挑战,中介对于课堂管理压力传导的隔离性,使得学生可以做到“隐身”和不受控。面对这一挑战,教师需要有意识地改变“我讲你听”的授课模式,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有意识地增加互动,让渡部分课堂中的话语权,以保持学生在授课过程的专注度,从而保证授课目标和效果的达成。
“场”的要素:从单一封闭空间到开放的多维交叉空间。布迪厄在对场域(field)定义时,尤其强调了“客观限定”这一特征,限定越强,信息传递的场域特征越明显。从机场免税店,到火车、飞机、旅游大巴,再到拍卖会、新楼开盘会等会销现场,无不在打造一个环境相对封闭、信息高度浓缩、场内人员关注度高度集中的“场”,这样的“场”对于场内人员的思考、决策起着关键性的作用。而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个封闭的“场”也是存在的,封闭的教学环境、需要集中注意力听讲的课堂约束、教师作为课堂主导者的绝对权威地位。与会销的“场”类似,线下课堂这样的封闭式场域环境对于课堂教学效果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且直接的,它对学生上课时思考的连续性和内容的接受程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在线上教学时代,这样具备“封闭性”“信息单一来源性”“注意力高度集中性”的特征被弱化,其根本原因在于空间的封闭性被打破。学生坐在屏幕前通过互联网接入网络课堂,在这个时候,学生所处的场域环境是复杂的、开放的、不稳定的。从宏观上观察,这个场域的构成是通过互联网连接的很多个物理场域环境,这样的连接是较为脆弱的,信息传递可能受到网络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受到物理环境的影响。从微观上观察,以学生的视角来看,其面临的不只是身体所处的家庭环境与头脑认知的线上课堂环境之间的博弈,实际上还可能同时面临着线上课堂与其他互联网空间的博弈。不论家庭环境因素对感官的直接外部干扰,还是学生自己将注意力分散至微博、微信、抖音、B站等其他互联网空间,在线上教学环境下都是难以避免和控制的。这样的环境变化导致客观上学生注意力不断转换,信息接收碎片化的概率大大增加,这对于需要进行完整知识体系构建、逻辑连续性思考的教学活动来说,是巨大的挑战与灾难。
笔者认为,线上教学中影响最大的要素就是“场”的要素的变化,教学环境从单一的封闭空间变为远程的、开放的、以互联网为中介的线上课堂。作为学生面对的多维交叉空间之一,既要面对与身体感官直接连接的物理环境的博弈,同时也要面对其他提供精彩内容的互联网空间的注意力争夺,这样的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是难以想象的,对于教学效果而言是极其消极的。
“物”的要素:互联网及多媒体工具从弱工具成为教学核心要素。在布迪厄的场域理论中,除了环境与客体外,研究的要素还包括他们之间的关系以及关系变化的动力要素。以场域理论观照课堂教学活动,从线下教学转换为线上教学的过程中,传播过程的中介属性被极大的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媒介化特征大大增强,可以说,在线上教学活动中互联网及多媒体工具的中介的特性成为塑造新形态教学关系的核心要素之一。而在传统线下课堂教学活动中,互联网及多媒体工具始终处于较为边缘的弱工具地位。这里笔者将教学过程中使用的互联网及多媒体工具抽象为“物”,相较于“人”“场”两个要素,线上教学活动中“物”这个要素上面发生的变化要积极的多。
首先,从知识呈现方式的角度来说,虽然当前的授课模式仍然是以教学课件讲解为主,但是在线教学本身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呈现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既体现在内容展示的形式上,也体现在内容获取的范围上。信息对人的刺激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大致分为:文字—声音—视频—交互式体验。这意味着,当基于互联网技术的在线教学手段可以将知识以更加符合学生需求和喜好的方式呈现的时候,学习的效果也将会得到有效的提升。这一论断在笔者教授的“新闻专业综合实践”课程当中得到了明显的印证,当授课方式从传统的PPT讲解转换为工具演示结合学生自行上机操作+互动式提问+作品展示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对理论的认知都在学期结束时有了明显的跨越。
其次,从教学手段与教学工具的角度来说,在线教学的平台产品也在不断丰富着工具的生态与形态。市场上能够看到越来越多的为教学服务的工具,包括签到工具、讨论工具、作业评分工具,这些工具本身使教学管理工作变得更加轻松、高效。更为重要的是,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各种试验场的出现,使学生可以快速进行实践体验,而不必困扰于账号、基础环境、依赖工具等复杂的前置条件的满足。这些在线上教学过程中探索出的丰富的工具,将持续的为教学提供帮助,并且有趋势成为未来合格教师必备的基础素质。
第三,从教学管理和资源的角度来说,在线教学的平台产品提供了统一教学的管理方案以及优质资源共享的可能性。除了具体的教学活动,在线教学平台产品还提供了标准化的教学管理支持,包括授课内容计划拟定、教学进度计划拟定、教学方案设计、授课资源管理、考试管理等。教学管理的标准化可以使提升学校整体的教学质量基础,使教学活动本身的管理更加有序、有计划,避免由于管理疏漏导致的教学活动风险。同时,随着线上平台优质内容的不断积累,将实现经验的有效传承,在更好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优化迭代。平台化的优势还可以体现在优质资源的共享上,全面推行线上教学,必然将优质教学资源线上化的进程提速推进,完成建设阶段后的线上资源的横向普及、扩展,将以极低的成本和极快的速度普惠更广大的受众范围。
随着疫情管理的常态化,高校的教学工作逐步恢复正常,大部分的教学活动回归到了线下和课堂。在这种变化下,在线教学模式是会偃旗息鼓、归于平静并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还是会逐渐成为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笔者将结合以上分析进行一些预判。
多维空间注意力争夺早已并将持续成为常态。随着各大高校教学秩序恢复正常,学生逐渐回归到课堂,前文所述的多维空间注意力争夺问题可能会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设备的普及,互联网APP产品提供的刺激性、沉溺式的产品体验,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下降早已成为大学课堂的重大挑战。多维空间对注意力的争夺也将会持续成为常态,而这带来的挑战是碎片化的信息获取和学习方式如何适应体系化的教学要求。面对这一挑战,教师需要对教学内容和课程设计进行更加精细化的划分。这要求教师能够区分课程中的宏观逻辑框架和微观知识点、技能点,对于需要框架性和连续性逻辑思考的内容,严格要求课堂纪律、反复前后呼应、以问题引领强化教学互动等管理和教学方式,可以从基础上保证教学效果的落地。笔者认为,课堂教学中的课堂纪律管理对于多维空间注意力争夺这一问题的解决是简单、粗暴而十分有效的,因为这种方式通过对“场”的要素的控制,直接隔绝、避免了注意力竞争的问题,这是面对多维空间注意力争夺新常态所应当坚持的判断和决定。
教师的多元化教学能力将成为基础素质。在疫情期间的在线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在线教学平台的使用的熟练程度也对教学效果有着非常直接的影响。是否能够充分利用在线教学平台提供的各种产品功能以及优质的课程资源来丰富教学过程,提升课堂交互体验,牵引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成为教师是否能够适应新型态教学环境的重要能力。举例来说,线上教学时,老师如果能够充分利用弹幕式功能的聊天窗口进行沟通,实际上也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沟通效果,教师可以及时获取学生对知识点掌握的反馈情况,学生也可以在不打断老师讲课的情况下提出自己的疑问,这实际上是在线教育产品平台提供的异步信息沟通的能力。其他诸如作业统计、课程观看次数时长统计、评分激励功能、勋章奖励功能等,都通过互联网产品化的思维,为课堂的数据化驱动课堂教学效果提升、基于用户需求的激励成长体系提供了操作的可能性。这些新的功能和能力都将为拥抱这些新技术的教师赋能,一方面提升课程管理与分析改进的效率,另一方面也能够在多维空间竞争中提高课程的自然趣味性和吸引力。随着教师队伍的不断更新,尽管专业素养始终会是教师能力的核心要求,但是对于教学技术平台的熟练使用也将逐渐成为对教师的基础素质的要求。
广义上的在线教学将成为学生发展成长的新选择。在线教学的发展一方面解决了停课不停学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完成了一轮互联网教学体验的用户教育。在疫情之前,虽然早已有网课形式的存在,也因为它不受时间、空间限制并且可以低成本复制课程,一直以来都受到很多教育机构的推崇。但由于它无法提供沉浸式的用户体验,在用户侧一直存在较大的接受阻力。但随着疫情期间远程沟通、线上教学的常态化,教学双方都极大地适应了这样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变相完成了互联网教育领域的用户教育。而在此基础上,当用户已经适应了这种教学和授课模式,线上教育的优势将更加的凸显,除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被打破,原本以院校、院系为边界的教育资源隔离限制也被打破,用户也更加能够以低成本享受优质的共享教育资源,而这正是慕课、公开课等公益教育组织在早期所谋划的愿景:让最优质的教育资源惠泽全人类。在这样的环境与前提下,学生发展成长将不再局限于某一院校的教学资源,全网的教学资源将成为其发展成长的新的土壤。
综上所述,疫情期间的线上化教学给整个教育体系带来的不只是表面的形式上的变化,它已经改变了现代教育体系的土壤。在带来了更多挑战的同时,也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作为教育者,需要系统的、深刻的认知这些变化以及对教学目标带来的影响。同时,需要清楚认识到,这样的变化是不可逆的趋势,并不会因为疫情的结束而消失,最好的办法是认识它、适应它,最终通过不断的努力驾驭和利用它。教师需要明确教学的目标,认识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多维空间注意力争夺的挑战,利用互联网教育资源,掌握现代教学平台产品功能与能力,同时利用必要的课堂管理手段,最终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