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怡薇
(贵州医科大神奇民族医药学院 贵州贵阳 550002)
三十多年来,中国民办高校快速发展,已成为高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步伐的加快,民办高校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成为民办高校发展面临的重要难题。当前,在高等教育新生态下,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正处于关键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在新时期,民办高校应准确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通过科学合理定位,突出办学特色;多元化筹集资金,采取多种形式集资养学;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师资整体水平等措施实现可持续发展。
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各级政府要将发展民办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工作,鼓励民间投资办学,鼓励社会力量独立举办、联合举办等方式办学”。《纲要》还明确指出,要推动民办教育机构改革,发展新的办学模式,提升办学质量,办出一大批优质特色的民办院校。同时,《纲要》也指出要完善国家财政对民办院校发展的支持制度,为民营大学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1]。
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中国人的择业观也产生了重要影响,大学生在毕业时都想要找体面的工作,认为光鲜亮丽的工作让人有面子。为了达成这一择业目标,家长和学生都更偏向于选择研究型、理论型的公立大学。为了增强竞争力,民办院校也模仿公立院校的办学模式,但因为资金、教育资源等方面的限制而效果不佳。但是在信息时代,传统观念也不断更新。当前,中国制造业正在转型升级,中国正由“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于是,人们的择业观念也逐渐转向了实用为主,“一技手艺,衣食无忧”已经成为一种普遍共识。在这一环境下,民办院校的优势凸现出来。因为民办院校的制度更加灵活,迅速地实现转型,匹配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使得培养工作与社会经济发展需求有效匹配。
中国近代民办院校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民办院校的学生从最初的学历文凭考生到自考生,再到如今的统招三本生、专科生,其学生的学历层次一直都比较低。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以学历、成绩为主,而随着教育观念的改革,多元智能理论越来越受人们支持。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类具有八大智能,其中,语言能力和数学逻辑思维只是其两项指标,而这两大智能并不是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关键,一个人能够成功,还需要综合考察个人的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创新智能等。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传统的以学科成绩、学历证书来考察人才的方式逐渐被淘汰。在这一背景下,民办高校可以找到一条特色发展道路,发现学生的智能优势,培育多元智能,引导学生扬长避短,提高其在社会上的认可度,并提高学生在不同领域获得成功的概率。
1999年我国内地高校扩大了招生规模,公立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也存在着一定的师资短缺问题。绝大多数博士、硕士毕业生都更偏向于选择工作稳定、福利待遇更好的公立大学,而民办院校在师资招聘方面处于天然劣势。而随着高等教育十多年来的高速发展,公立大学师资队伍基本稳定,师资队伍数量也逐渐趋向于饱和,在这样的环境下,民办大学有了更多的机会吸引优秀人才。同时,随着我国政府加大对民办高等教育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对于民办院校的管理不断规范,民办院校的社会保障不断完善,增加了高级人才选择民办院校的意愿。
我国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其原因之一就在于:要推动高等教育向多元化发展,推动高等教育资源配置的合理性,逐步普及高等教育。然而,民办院校在发展过程中,却选择了模仿公立大学的办校模式。再加上我国传统就业观念和学历观念的影响,社会上对于民办高校的认可度较低,导致民办高校招生困难。因为这种偏见很难消除,民办院校难以为自己正名,因此不少民办高校选择迎合大众的心理认同,模仿公立大学的办校模式,淡化民办院校的特点,渐渐地民办院校失去了其本来面目,与公立院校出现了同质化的问题,违背了政府鼓励民办院校发展的初衷[2]。
我国民办高校自给自足、自负盈亏,其经费的主要来源是学生学费以及有关合作企业的资助。由于办学经费的单一化、私人化,学校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因此不少民办院校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教育工作公益性使命。目前民办高校的公益性不断被削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虚假招生宣传,许多民办院校为了扩大招生规模、获取一定的经济利益,进行了各种形式的虚假招生宣传,对其办学实力进行大肆夸张。这种不诚实的做法,等于是给民办院校自身设了一个陷阱,导致民办院校的名誉受到很大损害,也动摇了其存在的正当性基础。二是人才培养质量难以保证,为了增加学费收入,一些民办院校随意扩招,甚至无限制地放宽录取标准,将办学重点放在扩大生源和资金来源方面,没有切实发挥人才培养工作智能,没有真正实现“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从而使民办高校陷入“资金短缺→扩张招生规模→生源质量下降→教育效果变差→招生困难→资金短缺愈加严重”的恶性循环陷阱。
哈佛前任校长科南特曾经说过:一所高校的荣誉不在于其拥有华丽的建筑,而在于大学一代代教师的素质。长期以来,我国民办院校由于经费短缺、管理不规范,教师的福利待遇与公立院校有一定差距,导致民办高校缺乏相对稳定的师资队伍。很多民办院校只能靠政府聘用普通高等学校的教师来维持本校的师资队伍力量,保证教学质量。而民办院校要想办出自己的特色,走出“同质化”迷局,不建设院校自己的特色化、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一切都是空谈。公立大学的教学从研究性、理论性,民办院校要突出自己的特色就只能向应用型和职业性教育方向发展,因此,民办院校的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实践技能,掌握专业知识应用技能。另外,公立大学长期以来一直面临着“一表”“二表”学生的问题,“三表”生源与“一表”“二表”学生质量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民办院校的教师必须要加强对教育理论的学习,树立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恰当的教育教学方法[3]。
我国民办高校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的矛盾与问题。第一,学校资金的来源比较单一。目前中国民办院校的资金来源主要有学费收入、办学单位股东增资、社会捐赠。由于民办院校这两年的学费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是公立大学的3-4倍,所以其发展空间十分有限,而且政府对民办院校的财政补助相对较低。经费来源单一化、政府补助力度小导致了民办院校的经费不足。其二,民办院校的社会认可度差。由于国家政策、历史等因素的影响,民办院校在公众心中的认可度较低。民办院校不管是本科还是专科层次,高考志愿和录取次序都比较靠后,进而导致民办院校生源质量差。因此,对于民办院校而言,即便是投入相同的时间和精力,也不可能与排名靠前的公立院校相比。总之,由于社会上对民办院校的种种偏见,使得民办院校受到了歧视、排斥。其三,民办院校办学理念存在偏颇。部分民办院校的办学单位放弃了对教育公益性的追求,一味追逐经济利益,招生工作、学费收缴成为民办院校的工作重点,而在教学方面投入少,教学管理松懈。办学观念偏颇对民办院校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第四,教师的素质有待提高。由于办学成本的原因,民办院校在成立之初极少聘用全职师资,而是以聘用公立大学的教师兼职授课。随着民办院校不断发展,人才引进力度也不断加强,但由于其在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因此造成教师队伍不稳定、流动性大,这也对教学质量的提高产生较大影响。
科学定位是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的前提和依据,是民办高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基本保障。特色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民办院校要想持续发展,就必须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根据市场需求、教育规律、学校实际情况来明确定位,反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终极目标是面向战略新兴产业,为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急需的专门人才[4]。
要改变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的同质化问题,民办院校必须对院校自身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扬长避短、发展特色。从社会需求、自身地位、生源特征等现实条件出发,明确民办高校应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培养高等应用型人才,并与公立大学进行“异轨竞争”,采取“补位竞争”“错位发展”的发展路径,有效规避了公立高校的优势,并摸索出一条“应用型、职业化、开放式”的发展道路。
民办高校不必仅仅局限于通过学费收入来维持学校的经营运转。本文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拓宽我国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首先,民办高校要主动地与企业结合。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与有实力的公司进行结盟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民办高校与企业结盟,扩大了其资金来源,进而高校的主要精力可以放在人才培养工作上,人才培养质量提高了,又进一步吸引更优质、资金实力更雄厚的企业前来合作。企业可以为民办院校带来资金、设备、行业发展前沿资讯、实训教学基地、学生实践机会等。
目前,我国民办高等学校在培养教师的过程中,要注重以下几点:一是要深入学习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模式。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滞后会影响到整个人才培养工作。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学习工作整体而言分为三项:教育目标观、学生观、人才观等。民办高等学校必须围绕职业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对辩证性地看待“三表”生源,力求发掘其优点和缺点,做到扬长避短,因材施教;以多元智能理论为基础,树立现代化人才观。其次,要加强“双师型”教师培训工作。在培养“双师型”教师方面,我国已探索出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包括“校企合作”“校本培训”“自我生成”等模式。而当前民办院校的“双师型”师资培训工作之所以滞后,其根源在于民办院校对于教师的定位不清、教育培训经费不足,而随着这些问题的澄清与解决,“双师型”师资培训成为民办高校发展的首要任务。
在新的高等教育环境下,民办院校要想获得更多的支持,就必须加强内功建设。纵观中外民办高校的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在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意愿是关键。在中国的历史上,私立学院的兴盛得益于国家的大力扶持。由于中国近代民办院校发展至今不过三十余年,不管怎么说,许多民办院校都不要政府一分一毫的经费,却也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优秀人才,所以,不能将改革的重任全部压在民办院校幼稚的肩上,要让民办院校做好内功,政府部门就必须要营造一个更加公正、更加正面的政策氛围。因此,要充分借鉴国外的做法,从资金、人员等方面对民营高校进行全方位的扶持,促进其向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民办高校在我国并不是新生事物,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具有高校性质的古代私学远在春秋战国时期,就顺应历史潮流的需要而诞生,《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统六艺者,七十有二。”课件民办院校发展历史悠久。而当前,民办院校的发展仍然具有重要意义。民办高校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增长点,大力发展民办院校是高等教育扩张的战略选择,对于民办院校发展,我们应充满信心,要看到我国民办院校发展的意义,政府、社会、学校要共同努力,探索适合民办院校发展的有效模式。总体来说,民办院校的发展环境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我们也应当看到当前制约民办高校发展的因素还很多,困难也很多。因此,民办院校的发展仍然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