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坚,赵志国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研究
赵坚,赵志国
(淮阴工学院管理工程学院,江苏淮安,223003;淮阴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江苏淮安,223003)
从国内外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状着手,分析了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现实困境:理念认识存在误区;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育主体定位不清;制度保障尚未健全。在此基础上,提出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路径:以创新为融合导向,厘清专创融合教育理念;以课程为融合载体,重构专创融合课程体系;以共赢为融合目标,打造专创融合新共同体;以联动为融合基础,建立专创融合管理机制。
地方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专业教育;实践路径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赋予创新创业教育新的内涵,同时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地方本科院校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主要阵地,要结合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和需求,推进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在专业基础上以项目化引领学习和竞赛式学习方法创新为两大抓手,把多层次的教师培养与使用作为重要教学保障,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专业教育中,以学生为中心,回归“育人本位”,从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国外创业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分支,开展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实践较早。创新型专业教育主要从课程设计、教学方式、项目实践等方面开展研究,正逐步形成完整的教学研究和实施体系。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理念、机制、课程、实践等也逐渐成熟。一是设立了创新创业方面的学位。如美国科罗拉多大学通过提供跨学科团队和课程的方式,设立创新学士学位;在代顿大学,选择创业学专业的本科生入校就可申请做小微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并能获得学校提供的启动资金;为了系统地培养学生的企业家思维,得克萨斯大学达拉斯分校设置创新和创业理学硕士学位,给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发展、风险投资、创业融资、天使投资等方面的职业生涯帮助[1]。二是建立了跨学科的多样化课程体系。21世纪初,美国有1 600余所高校共提供2 200余门与创业教育有关的课程,已形成较为完善和系统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如美国百森商学院构建了创业课程、课外活动和研究的“三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提供“创业者”“战略与商业机会”“资源需求与商业计划”“企业融资和快速成长”等课程;英国牛津大学以商学院为母体,提供与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的学科集群课程与项目培训,其创业课程由五大模块组成:核心课程、选修课程、集成项目、应用实践和人才发展计划;日本大阪商业大学开设创新创业教育先锋班,从大一新生中选拔25名有创业打算和计划的学生,为其提供公共经营学、商学、经济学、经营学等方面的课程内容[2]。三是鼓励教师参与创业项目的运作。通过将创业教育开展情况纳入教师的年终考核,鼓励教师加强与外部伙伴的联系,开展商业活动,通过校外实践,有针对性地汇聚创业资源,将实践经验融入创业理论中,从而实现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实践课程的深度融合。
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政策出台之初,就有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政策导向。2010年,教育部出台了我国第一个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全局性、纲领性文件——《关于大力推进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和大学生自主创业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教育教学计划中。十多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又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新的文件,目的就是要高校加快促成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由“两张皮”向“一体化”有机融合的转变。
专业教育是根据学科发展和行业分工,对学生进行专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重点培养学生在某一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能力与素质。创新创业教育以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创新创业能力为基础,重视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是以现实需求和问题为动力,强调知识和能力的综合应用,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教学。两者都以培养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创新的能力。因此,这两种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应各有侧重,相辅相成。但是,在部分高校存在两种教育理念和范式相互分离甚至对立的现象,有的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认识存在误区,狭隘地认为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创业者的“一蹴而就”,有的则认为专创融合给专业教育带来了太多的干扰和影响。这就导致不少教师在传授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过程中,往往忽视现有学科知识与创新创业思维之间的联系,还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方法和经验进行讲解,没有对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质进行深入探究,只是简单地将创新创业教育当作专业课教学过程中的点缀,存在着重理论教学轻实践训练的倾向,导致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不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由于认识的不足,不少教师从内心对这种教育模式并不认可,始终抱着观望的态度,自然没有激发学生参与创新创业的热情。
课程是高校专业教育的基本载体,也是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要件[3]。合理完善的课程体系是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最优路径,也决定了学生通过大学的学习将会获得的知识结构。然而,不少高校在专业教育中安排的创新创业实践训练不足,把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专业教育的附属物,只是通过一些素质拓展和就业指导课程简单地普及创新创业知识,并没有在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等环节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没有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课程体系,导致学生仅能简单应用课堂所学知识,创造性应用能力则显得不足,人才培养效果因此大打折扣。尽管为了适应人才培养需要,许多高校通过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调整并增设了不同的课程模块,但未能与不同层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实际需求充分结合。从学生方面来看,这造成他们所学的课程门数增多,对新增课程与专业的关联性理解不够,学习成效不明显。从教师方面来看,由于对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认识尚存在误区,且课程大多由商学专业、行政管理专业的教师和学工人员承担,导致不少专业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相似性较高,讲授内容与专业的结合度不高,实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从学校方面来看,由于对创新创业课程重视不够,大多数创新创业类课程课时较少,未能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也未能充分体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引领作用。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体系是一个全方位的教育生态系统,需要政府、高校、社会、企业、教师和学生等主体共同参与才能形成。目前,在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中,产教融合的主体不明,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由于高校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办学自主性,更多的是担任政策执行人角色;二是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师生参与程度不高,往往是政府和高校的行政人员在充当主角[4];三是由于缺少有效的组织机构和制度保障,使得各主体间无法形成良性互动;四是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导致人才培养偏离了目标,不能满足市场需要;五是产教融合深度还不够,企业在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方面的实践指导作用未充分发挥。
完善的规章和制度是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保证。创新创业教育具有综合性、实践性、跨学科性等特点,需要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来推动其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发展,特别是要建设和完善跨学科制度。目前,高校的专业划分越来越细,专业界限越来越清晰,不同专业之间缺乏沟通,因此,需要从理论上探讨跨学科制度的构建及其运行机制。美国、日本等对创新创业教育领域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国内也有学者对此展开过有益的探讨。我国大多数高校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开展了创新创业教育,但并没有将其作为专业第一课堂的教学内容,没有使之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教育教学体系,也没有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只是将其作为大学生就业指导或第二课堂的一部分。究其原因,主要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制度的不完善有关,如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管理制度未能及时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考核激励机制尚未形成等。
教育理念是目标和方案实现的依据,在高校人才培养中起着指挥棒的作用。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一般意义上的创业教育或者创业培训不同。从高等教育系统角度分析,其特征主要体现在:第一,具有相对独立的结构体系;第二,注重学科交叉融合;第三,强调人才培养过程中的系统性与整体性;第四,重视学生的能力发展。大学既是一个传授高等知识、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组织,也是一个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社会组织,它对于新知识、新技术的依赖远远大于对其他生产要素的依赖。因此,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实现以“创新”为基础的“创业”,而不能仅仅是“为了创业而创业”。而教育理念整合是一个循序渐进、由上而下的过程。为了培养双创型专业人才,必须先整合教育理念,因此,高校管理层应带头改变办学理念,在顶层设计上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起来,通过修改教学管理制度来引导教师观念的转变,并贯彻于教学活动之中。同时,理念的整合应落实在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中。在实践中,学校需要将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创新,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校企合作,共同打造创业孵化基地,搭建实训平台等。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应从课程的目标、内容、功能以及学科、形式、种类等多维度进行重构与改造[5]。具体来说,高校专创融合的理论课一是可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对课程进行优化整合,突出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二是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内容的融入,以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能力。高校应开设充分体现本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必修课和选修课,并适当增加学时数,明确授课要求并将创新创业思想体现于课程内容的讲授之中。如可考虑开设“职业生涯发展与规划”“经济管理基础”“专业导论”等通识必修课;开设“科学技术史”“技术创新与创业管理”“企业经营实战沙盘模拟”等通识选修课;开设各类学科竞赛前期课程、各类资格认证培训课程、科技论文写作训练等专题选修课程。同时,利用MOOC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建设由学术研讨、学科前沿、创新思维和创业指导课程构成的创新创业特色课程群[6];着力推行SYB、KAB等模拟游戏方式及新式教学方式,推动专业知识巩固及理论课程实践转型,构建基础知识、创新环节、创业能力培养相融合的立体化体系,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从而创建学科交叉融合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环境及保障机制[7]。从实践活动方面看,一方面,高校可根据学院特点鼓励各院系和研究中心创建创客空间;另一方面,可加大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平台的改革力度,鼓励教学单位积极开展以专业为依托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通过遴选优秀大学生的创新创业项目进行培育孵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创业技能和创业道德品质。
人才培养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第一要务。地方本科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融合的过程中,必须充分发挥教育主体的引领作用。通过优化课程结构、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等措施构建人才培养模式,设计专创融合的机制和路径,综合运用校内外优质资源,打造以校本师资培训为主、政府师资培训为辅、社会第三方培训机构共同参与的培训体系;通过引导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将科研成果向可执行的创业项目转化,减少学生的创业风险;要加强与当地政府的联系,使其发挥政策支持、资源配置方面的优势;要进一步加强校企合作,为学生提供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和必要的培训资源,鼓励高校教师到企业进行专业技能实践培训,为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奠定基础;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等对高校开展技术转移与转化工作的支持作用,通过搭建交流平台,加强沟通联系,完善政策扶持措施,营造有利于高校毕业生参与创新创业活动的良好环境。同时,高校应在宏观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在中观层面推进创新创业组织与政府、企业及其他社会组织的资源对接;在微观层面加强创新创业组织自身资源获取能力、专业服务能力等的建设[8],进一步理顺“政府—高校—行业—企业”四者的权责边界,打造“政府积极参与+高校开放共享+行业加强指导+企业深度介入”四位一体的专创融合新共同体,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许多地方本科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是通过学校的创新创业学院来协调的,专业教育则通常由各二级学院具体负责管理。由于缺乏联动机制,两个机构常常独立运作,造成创新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人为割裂的局面。为了使创新创业教育的管理机构和专业教育的管理机构有效整合,需要一个职能部门进行沟通协调。笔者认为,可以由教务处统一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学院则负责统筹有关创新创业的行政事务,充分整合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孵化基地等的优势资源,构建以创新创业教育为主线、专业为依托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这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实现“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目标。
综上,推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是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地方本科院校理应发挥自身优势,为社会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投身创业实践的创新创业人才。
[1] 王秀芝, 刘志强, 吴祝武.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中国高校科技,2019(4): 92−96.
[2] 贾建锋, 赵若男, 朱珠.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基于美国、英国、日本高校的多案例研究[J].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 2021, 14(3): 309−324.
[3] 傅田, 赵柏森, 许媚.“三螺旋”理论下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机理、模式及路径[J].教育与职业, 2021(4): 74−80.
[4] 朱晓东, 顾榕蓉, 吴立保.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8(2): 77−80.
[5] 赵亮.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高校课程体系重构——基于理论与实践角度的分析[J].江苏高教,2020(6):83−88.
[6] 陈宏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机制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9(30): 9−11.
[7] 游艺, 李德平.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育的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社会科学家,2018(2): 119−123.
[8] 刘文杰. 推进高校“专创融合”关键在抓牢“创新”[R/OL]. (2022−03−07) [2022−06−20]. https://m.gmw.cn/ baijia/2022-03/ 07/35567849.html.
On the practice path of 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ZHAO Jian, ZHAO Zhiguo
(School of Management Engineering,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China;School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uai’an 223003, China)
Starting from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integration of cre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actical predicament of the integration of cre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curriculum system is not reasonable; The educational subject orientation is not clear; The institutional guarantee has not been perfect. Based on this, it puts forward the practical path of the integration of creativ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n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aking innovation as the fusion orientation, clarifying the concept of creative integration education; taking curriculum as the fusion carrier to reconstruct the system of the specially created fusion curriculum; taking win-win as the goal of integration to create a new community of integration; and taking the linkage as the base to set up an exclusive integration management mechanism.
local undergraduat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fessional education; practice route
G641
A
1674-893X(2022)06−0116−05
2022-06-22;
2022-07-25
2021年教育部第二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双创实践基地建设研究”(202102238007);2021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项目“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的构建与实践”(2021JSJG396);淮阴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课题“地方应用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GKT202129)
赵坚,男,江苏淮安人,淮阴工学院管理工程学院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联系邮箱:jzhaoha@hyit.edu.cn;赵志国,男,辽宁铁岭人,淮阴工学院创新创业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管理
[编辑: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