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管理到治理: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运行的转型探析

2022-02-09 05:40陈小波邓炼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2年6期
关键词:大学生管理教育

陈小波,邓炼

从管理到治理: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运行的转型探析

陈小波,邓炼

(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桂林,541004;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广西桂林,541004)

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是地方高校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产学研、促进高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重要阵地,是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面临着角色定位模糊、运行机制不健全、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产出效果不佳等问题,管理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随着高等教育治理能力的提升和治理体系的完善,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从“管理”向“治理”的转变已经具备一定的可行性,其实现路径可以从转变理念、形成多元参与主体和重构治理体系等三个维度推进。

创新创业教育;孵化平台;管理;治理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既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迫切需要,也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密切相关。近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存在着教育资源分散化、课程结构碎片化、教师专业水平不高、管理制度与治理机制建设成效低等问题[1]。自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来,国家先后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着力构建起从中央到地方一体化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作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课程建设、体系构建、平台建设等受到了学界的广泛关注。例如,Mayhew M J等通过对美国3 700名本科高年级学生开展一系列评估发现,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在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潜力方面有重要作用[2]。李旭辉等认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课程应增加实践教学内容,形成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3]。孟晓媛等从丰富实践教育模式、营造实践教育氛围、探索实践教育方法三个方面提出以互联网为平台、以文化为引领、以活动为载体来拓宽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平台[4]。此外也有学者关注到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等叫法不一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对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的影响。例如Bodolica V等认为,设立创新中心或者孵化器是创业型大学的显著特征之一。借助高校提供的创新孵化器,大学生和校友可以完成科技创新项目和实现商业设想,进而转化为初创企业。新兴国家应鼓励高校建立创新孵化器,以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大学生[5]。张秀娥等认为,校园孵化器建设是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体系建构的重要一环,所以应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建设为引领,建成大学、学院和地方组成的协同创新体系,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利用周边的存量土地和楼宇,打造创新创业基地和科技孵化园区,促进科技知识的溢出和转化[6]。刘广等提出了“创业孵化基地—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科技园”的大学生众创空间孵化链条建设理念[7]。

综上所述,目前关于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其重要性、建设理念、建设措施和经验的总结等方面,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实践经验的归纳和理论升华还有待进一步加强,针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管理机制和运营模式等层面的探索和研究也较少,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建设的特殊性更是关注得不够。

基于这些问题,本文以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运行为研究对象,在分析当前建设现状的基础上,探究其治理机制,尝试提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治理路径,以期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一、在管理模式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运行面临的突出问题

当前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是由政府主导的[8]。在政策的催化下,拥有一个或者多个叫法不一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已成为我国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标准配备,这些平台只是存在数量与规模的差别[9],它们既是地方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双创”教育和服务的主要阵地,也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成果实现转化、走向市场的重要基地。随着创新创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运动式的发展模式已不适合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需求,面临着角色定位模糊、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不健全、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和产出效果不佳等突出问题。

(一) 角色定位模糊

当前,一些地方高校沿袭了传统高等教育的培养理念,存在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片面化、简单化与功利化等现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服务的认知定位出现了偏差[10],因一些高校工作人员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定位认识不清导致服务意识差等问题较为突出[11]。种种问题叠加导致一些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规划不合理、政策指导不力、保障体系建构不完善,制约了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高质量发展。例如,有研究发现,当前不少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存在定位不准的问题,其顶层设计、经营理念和管理思路仅停留在落实上级政策、完成上级任务层面,实质性规划和助推孵化项目发展措施缺乏[12]。

(二) 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健全

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管理运行一般都是由高校主导[13],其形式多样,可谓是“千校千样”。由于当前由地方政府出台的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时间都不长,宣传不到位等现象比较普遍[14],加上受地方高校办学定位、规模、经费、场地以及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组织结构区隔化[15]等方面的影响,大多地方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实行垂直化管理,这种“一元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在创新创业教育初期发挥了有效的推动作用,但在创新创业教育进入高质量和内涵式发展阶段后,因管理队伍不稳定、管理制度不完善等弊端的存在,校内相关管理机构及工作人员时常出现权责边界模糊、相互推诿、敷衍塞责等问题[16],在管理上无法形成合力,无法有效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向专业化、精细化、市场化方向转型升级。例如,一些高校对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管理办法、入孵团队的日常规章制度及考核办法仅是一些粗线条的规定,无法提供实质的支持和服务指导,甚至无据可循[12]。

(三) 师生和社会力量等参与主体积极性不高

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一般是建在高校内,在管理上也多将其列为校属机构。但是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管理运营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高校和师生员工等校内参与主体以及政府、企业等校外主体,只有充分有效激发这些参与主体的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各方面的作用,建强管好这些孵化平台。但是在实践中,师生和社会力量等主体参与平台建设与运行的积极性不高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由于受“科研为主导、教学为基础”的高校办学理念和评价机制的影响,专任教师对创新创业教育的热情不够,对专创融合教育理念存在误解[17],加上受垂直行政管理模式的影响,教师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的主动性也不够。除此之外,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目标任务化、管理指标化、操作简单化等问题,致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18]。而从校外的参与主体来看,地方政府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投入的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也不够[19],企业对参与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实践环节缺乏足够热情和动力[20]。

(四) 产出效果不佳

目前大多数地方高校在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上投入了大量的经费和资源,但产出不佳的问题也比较突出,最直观的表现就是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孵化的成功率相对较低、孵化的项目质量不高、平台后续发展的动力不足等,与其本应承担的职责和发挥的功能相差甚远。造成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产出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是地方高校创新与创业文化积淀不够,大多数的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大多是由近年才发展起来的,缺乏能够激发师生创新创业的生动力;其二是受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限制,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是靠高校投资的,主要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创业能力为目的,具有公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对企业或其他社会资源的吸引力;其三是与市场对接的机制不完善,尽管当前高校汇聚了丰富的科技资源,但由于当前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存在校内资源和社会资源相脱节、缺少专利转化流转机制等问题,致使孵化项目创新成果的转化率不高[21]。虽然众创空间、创业孵化器、创新创业教育训练基地等各类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和孵化平台都有搭建,但很少能够切实地运转起来[22]。

因此,地方高校想要解决当前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管理运行体制所面临的问题,提高其运营效益,提升创新创业教育质量,首先要解放思想,解决理念问题,健全完善平台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机制。

二、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管理与治理的差异分析

进入新时代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快[23],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创业教育,也需要优化治理体系,使政府、市场、学校和师生等各方都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意义,并理顺各自的权责利关系,使创新创业教育得以有效实施[24]。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管理需要树立治理理念,构建同时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和师生科技创新创业需要的治理体系。

就其概念而言,管理是指社会组织中为实现预期目标而推行的以管理者为中心的协调活动[25],而“高等教育管理”是指高等教育的管理工作或管理活动的动态概念[26]。据此,我们可以认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管理应是高校为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对入驻平台的创新创业活动进行协调的系列举措。其中,预期的目标一般是由管理者来设定,即地方高校依据自身的办学实力而设置;开展的协调活动主要包括平台建设方案的设定、组织实施的步骤、资源统筹协调等。管理者常常是指高校的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管理机构,被管理者一般是指入驻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师生。管理者通过制定管理策略和实施管理行为,协调被管理者的相关活动,从而实现预期的管理目标。在这个过程中,管理者常常处于主动地位,被管理者则处于被动地位。

治理,是指多个行为主体通过合作互动共同参与公共政策讨论、制定与实施的活动[27],根据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研究报告《我们的全球伙伴关系》,治理的内涵可解读为“各种个人和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的持续过程”[28]。高等教育治理强调的是多元治理主体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参与高等教育的相关事务,不断优化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提升高等教育质量、降低高等教育治理成本的一个动态过程[29]。据此,我们可以将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治理理解为平台的举办者(高校)与入驻者或参与者(师生)通过各种合理合法的手段、方式方法共同管理平台事务的过程。相较于平台管理,平台治理是一个持续协调的过程,除了举办者外,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要参与平台建设,上下互动,多向多维的合作,强调入驻师生和参与项目的主体地位,从而更容易激发其主观能动性,使平台的日常运营达到更加和谐、高效的状态。

管理与治理两者既有相通之处,也有着实质性的差异。管理强调“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治理则强调利益相关者通过互动建立平等伙伴关系,共同处理相关事务,是一个“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过程[30]。良好的管理是有效治理的第一步,而高等教育的治理涉及所有机构的民主参与和可持续发展[31]。因此,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营运由高校单向独一管理向参与主体的共同治理的转变,不仅可以进一步激发利益相关者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更加积极参与平台的建设管理,促使平台的运行机制更加完善,还可以进一步提升平台的建设成效。

三、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从管理到治理的可行性分析

高校的治理改革是一项复杂的工程[32],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从高校管理到参与主体的共同治理的转变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的深化,在推进高等教育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应该转变传统的管理理念,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治理的研究和实践,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治理效能。这既是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促进新时代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来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从高校管理到参与主体共同治理的过渡具备了可行性和必然性。

首先,从宏观上看,我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教育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行好、发展好这样庞大而复杂的教育事业,必须针对学校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不健全、政府管理越位缺位错位不到位、社会参与不足等问题,深化办学体制和教育管理改革,推进教育领域治理能力和水平现代化”[33]。党的十八大以来,高等教育的办学体制和管理体系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高校治理能力持续得到增强,而这个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涉及高等教育的方方面面。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创新创业教育,为更好应对创新环境的复杂性,避免创新政策和创新系统的失灵,提高创新创业教育的效率,必须建立创新治理体系[34]。作为地方高校开展创新创业实践教育主阵地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也需转变管理理念,跟进构建完善的治理体系,以提升平台产出效果,更好地服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其次,从中观上看,大学的创新创业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创新创业范式的扩散改变着高等教育自身命运[35]。经过前期的积累,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长足发展和一定的成效。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相互交织,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粗放型的数量增长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对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要求,亟需向内涵式发展转型[36]。而高校内部治理结构的自主调整和完善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了必要的制度环境,成为推动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政策变革的直接动力[37]。因此,地方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型的第一步是转变管理理念和改革管理体系,传统的自上而下的管理体系显然不适应这种转变需求,这些变化和需求在客观上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治理体系的构建提供了现实依据。

最后,从微观上看,随着创新创业载体类型的增加,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器的专业化水平要求越来越高,需要把所有资源集聚在一个领域,发挥网络和资源利用最大化效应,对运营团队的能力和模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也成为提高孵化器质量的关键[38]。目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具有鲜明的教育特性和公益属性,一般由政府主导、高校主办,由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为主,管理体制大多参照高校的行政管理体制,通过平台建设和组建运营团队,这种模式虽能在很大程度上能有效整合人员和场地等校内的资源,但在设定建设目标、完善机构设置和寻求社会资源支持等方面还存在短板[39]。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过程中引入治理理念,能有效协调和整合各方利益,最大限度地动员各方力量和整合各种资源,从而有效达成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治理目标。

四、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从管理到治理的实现路径

地方高校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首先是要转变理念,厘清利益相关方关系,重整权责,构建以多元参与、上下协同的治理体系,最终实现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高效运转。具体来讲,可以从理念、主体和机制三个维度着手探索实现路径。

(一) 理念维度:转变

理念的转变是关键,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却体现理念和方式之变,需要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规划者、管理者转变现行的管理理念,深刻把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治理的内涵、价值意蕴。需要转变理念的对象涉及三个层面,分别为高层决策者如学校领导,中层管理者如创新创业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以及其主要负责人,基层执行者如负责平台运营的团队和工作人员,只有他们的观念转变了,治理才可能得到实现。其中高层决策者和决策机构要提升宏观决策能力和资源整合能力,明确责权分配,厘清利益相关方的关系,加大“放管服”的改革力度,引导构建起多元治理体系。中层管理者要具备一定的决策或参与决策的权力,要起到上传下达和中间润滑的作用,做好治理扁平化的关节点。而基层执行者如平台的运营团队要强化决策参与意识和提升服务意识,要经常深入入驻项目(企业)了解情况,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平台治理。只有这三个层面的相关人员都转变了观念,才能更好地给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发展准确定位和科学谋划,从而有效实现从垂直行政管理模式向共建共治模式转变,充分调动平台的利益相关方特别是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的师生的积极性,形成横纵良好联动的共建共治共享局面。

(二) 主体维度:多元

治理通过多元主体的协商对话、相互协调来实现共同目标[40],因此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平台的管理主体应从单一的校方主体向多元主体演化,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所有参与主体的积极性。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是一个与社会有着密切关联但又隶属高校的组织机构,与之关联的机构和人员众多,既有平台管理机构(如管委会)和入驻项目(企业)实体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师生,还有校内外相关机构。从参与和推动的角度看,这些机构和人员都可称为参与主体,这些参与主体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既有机构间的关系如平台管委会与学校主管部门的关系,也有个人和项目之间的关系。各个主体间既相互依存,又相互博弈。因此,地方高校在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治理体系时要根据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和孵化平台的建设目标,重点突出人的作用,强调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在机构上要强调管理机构和入驻项目(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参与平台治理的主人翁意识;同时也要重视校内外其他的相关参与主体的作用,适时的调节他们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发挥不同机构和人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一个和谐的治理共同体。

(三) 机制维度:重构

转变了理念,确定了参与主体的层次和理顺相互间的关系后,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要实现有效治理还需要实现管理机制和模式的重构。治理体系的重构首先从权责的重构着手,学校层面要在做好宏观规划的基础上充分放权,给予平台的管理机构更多的自主权,压实责任;平台管理机构也要适当地给予入驻项目(企业)充分参与规划和管理的权限,增强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其次要完善制度设计,制度是治理的重要依据,应从长远角度着眼,由学校相关利益部门与入驻项目(企业)共同协商,加强平台外部和内部制度的顶层设计,形成一套包括利益表述、贯彻执行、保障落实等方面的平台治理制度体系。再次要建立协商共治机制,治理强调共同管理和利益调和,在管理的过程中建立起协商机制,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和各方利益,从而达到一个平衡的状态,协商机制要在处理好学校、平台和入驻项目(企业)三种主要参与主体关系和权责关系的基础上形成包括协商制度、协商平台以及跟进落实等方面的内容体系。最后是要建立监督保障机制,在治理放权的背景下,通过建立监督保证机制,可以强化各参与主体的责任担当,使得其相关权力得到监督,平台建设效果得到保障,可引进校内外无利益关系的第三方如校内纪委监察、审计等部门以及校外专业评估机构组成监督机构,加以绩效评估等措施以形成监督体系,进而确保治理体系的有效运转和取得成效。

需要注意的是,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从管理到治理的三个维度不是相互独立的,其中理念是基础,引领平台的治理体系的构建;主体是核心,把控治理体系的规划和落实;机制是关键,保障治理体系的健康发展。三者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共同发挥作用。

五、结论与展望

面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趋势,地方高校应转变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管理模式,动员最广泛的力量,让利益相关方获得最大利益,才能促使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高质量发展,助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目标的达成。

相较以往的研究,本文在治理理论视阈下,提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管理向治理转变,是新时代推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转型的发展理念,可以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实践教育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提供一些参考。但由于主客观原因,本文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例如对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建设和管理现状的调查了解做得不够充分;对其治理体系内涵的阐释和路径探索还比较浅显,有待深入。下一步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案例分析,深度掌握现状和影响因素,为开展理论研究夯实实践基础;同时在理论上对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治理体系构建的三个维度进行更为详细深入的研究,为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转型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参考。

[1] 杨冬, 孙士茹. 内涵式发展视域下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困境审视与路径选择[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1, 39(7): 96−102.

[2] MAYHEW M J, SIMONOFF J S, BAUMOL W J, et al. Exploring innovative entrepreneurship and its ties to higher educational experiences[J]. 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 2012, 53(8): 831−859.

[3] 李旭辉, 孙燕.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及提升策略研究[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 39(Z1): 109−117.

[4] 孟晓媛, 刘继东. 基于数据分析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J]. 现代教育管理, 2019(7): 112−116.

[5] BODOLICA V, SPRAGGON M. Incubating innovation in university settings: building entrepreneurial mindsets in the future generation of innovative emerging market leaders[J].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21, 63(4): 613−631.

[6] 张秀娥, 马天女. 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J]. 中国高等教育, 2018(Z1): 55−57.

[7] 刘广, 阮锦强, 马小惠. 依托众创空间开展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探讨[J]. 实验技术与管理, 2016, 33(12): 29−32, 35.

[8] 王秀芝, 刘志强, 吴祝武. 创新创业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国内外研究进展[J]. 中国高校科技, 2019(4): 92−96.

[9] 吴昊. 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现状与对策[J]. 当代青年研究, 2019(5): 123−128.

[10] 蒋欣. 大学生创新创业之高校服务体系优化研究[D].北京: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11] 徐宗玲. 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的路径[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7): 79−80.

[12] 孙桂生, 刘立国. 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探讨——基于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的案例分析[J]. 中国高校科技, 2018(Z1): 139−141.

[13] 吴昊. 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现状与对策[J]. 当代青年研究, 2019(5): 123−128.

[14] 马俊, 钱俊. 我国地方政府大学生创业扶持政策的梳理及其优化路径[J]. 教育与职业, 2019(17): 49−52.

[15] 丁月华, 张明丽.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性治理[J]. 思想理论教育, 2022(2): 101−106.

[16] 陈士玉, 张恩宁. 高校创业孵化园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以吉林省11所高校为例[J]. 职业技术教育, 2019, 40(32): 59−62.

[17] 苏伟. 专创融合: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模式[J]. 青少年学刊, 2022(4): 36−40.

[18] 王鑫. 创客文化视域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影响因素与内涵优化[J]. 思想理论教育, 2021(2): 106−111.

[19] 赵淑明. 高校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运营思路研究——以泉州市高校为例[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9, 32(7): 24−28.

[20] 苏克治, 宋丹, 赵哲. 大学创新创业教育的逻辑构成、现实困阻与长效机制[J]. 现代教育管理, 2022(3): 40−47.

[21] 陈岩松, 甘静娴. 大学生创业服务平台的链式协同机制研究[J]. 江苏高教, 2018(8): 84−87.

[22] 商兆奎. 民族地区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卷化困境及其治理[J]. 现代教育科学, 2020(6): 69−73, 84.

[23] 龚成, 刘源. 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的系统实践理路[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2,24(04): 39−52.

[24] 任胜洪, 刘孙渊.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及展望[J]. 教育研究, 2018, 39(5): 59−62.

[25] 韦希. 从“管理”到“治理”: 高校院系运行机制的转型与重构[J]. 重庆高教研究, 2017, 5(5): 88−94.

[26] 张波. 问题与抉择: 高等教育管理学发展中的反思[J].中国高教研究, 2009(7): 22−25.

[27] 谢剑南, 范跃进. 全球教育治理的内涵、效度及中国参与路径[J]. 大学教育科学, 2022(3): 58−69.

[28] 包万平, 路璐, 娄洁. 大学内部治理与大学内部管理之辨考[J].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22, 40(5): 51−57.

[29] 王松婵, 林杰. 论高等教育治理商数——基于高等教育治理体系、治理能力、治理成本的分析[J]. 大学教育科学, 2018(1): 69−75, 127.

[30] 周光礼. 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现代化: 现状、问题与对策[J]. 中国高教研究, 2014(9): 16−25.

[31] FILHO W L, SALVIA A L, FRANKENBERGER F, et al.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t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J]. Environment, 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 2021,23(4): 6002−6020.

[32] CAPANO G, PRITONI A. What really happens in higher education governance? Trajectories of adopted policy instruments in higher education over time in 16 European countries[J]. Higher Education, 2020, 80(5): 989−1010.

[33] 本书编写组. 习近平总书记教育重要论述讲义[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20: 165.

[34] 王建华. 为创新而治理: 大学治理变革的方向[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20, 41(1): 12−17.

[35] 王建华. 创新创业的挑战与大学发展范式的变革[J]. 大学教育科学, 2020(3): 57−63.

[36] 徐小洲. 转型升级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建构策略[J]. 教育发展研究, 2019, 39(Z1): 102−108.

[37] 任胜洪, 刘孙渊.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政策的演进逻辑及展望[J]. 教育研究, 2018, 39(5): 59−62.

[38] 王健. 基于科技园平台高校创业孵化器建设探索[J]. 中国高校科技, 2021(5): 80−84.

[39] 许爱华, 吴庆春. 基于精准化创业教育实践平台的高校协同育人机制研究[J]. 江苏高教, 2020(11): 109−112.

[40] 梁斌. 高等继续教育治理的内涵价值、现实困境与对策建议[J]. 教育与职业, 2020(24): 73−78.

From management to governance: An explo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operation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platform for local college students

CHEN Xiaobo, DENG Lian

(School of Marxism,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College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Guili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ilin 541004, China)

The incubation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s an important field for loc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carry out industry-university- research, and promot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hievements. It is also an important procedure of th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actice teaching system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t presen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in the loc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platform, such as ambiguous role orientation, imperfect operation mechanism, low enthusiasm of participants, poor output effect, etc. The reform of management mode is imperativ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overnance capacity of higher educ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governance system, it is feasible for local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incubation platform to change from “management” to “governance”, and its realization path can be promoted from three dimensions: changing ideas, forming multiple subjects and reconstructing the governance system.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incubation platform; management; governance

G640

A

1674-893X(2022)06−0084−08

2022-03-09;

2022- 09-14

桂林理工大学2020年创新创业教育理论与实践专项研究课题“治理理论视阈下地方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转型升级研究”( GUT2020CY03);2021年度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产教融合背景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三个融合’教育实践平台建设与实践”(2021JGA206);广西教育科学规划2021年度课题“双创‘升级’背景下广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系统构建路径研究”(2021C382)

陈小波,男,广西玉林人,桂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656212756@qq.com;邓炼,男,湖南益阳人,桂林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材料科学创新、创新创业教育

[编辑:游玉佩]

猜你喜欢
大学生管理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大学生之歌
“这下管理创新了!等7则
人本管理在我国国企中的应用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