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的功能优化机制分析

2022-02-09 04:26赵苗苗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网络化育人思政

赵苗苗

沈阳大学应用技术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要顺应互联网的发展趋势,面对新时期思政教育的诸多挑战,真正践行“三全育人”的发展思路和理念,创新传统的思政方法,强化网络思政,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开展新的思政路程。

一、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的内在要求

(一)思政育人要求面对面与键对键的融合

在目前的信息和网络时代,互联网正进入一个跨越平板、手机甚至是耳机等终端,成为一种任何人、时间、地点都能够随时在线的互动工具。因此,在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不能将其局限在现实空间,需要将“面对面”与“键对键”进行融合。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新兴的媒体技术与青年学生积极地开展交流与互动,能够掌握现阶段青年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了解其思想状态,从而为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的进一步提升提供途径和保障。

(二)思政育人要求漫灌式与滴灌式的融合

腾讯公司近日发布的《“00后”研究报告》显示,“00后”学生呈现出以下几种特征:第一,对自己有较强的认知,更习惯于自己做出决定和选择;第二,思想意识更为成熟,对待事情的态度也更加现实;第三,生长在充满爱的环境中,对待社会充满关怀;第四,因互联网环境的影响,适应性较强,能够较快地接受新鲜事物。这样的特征充分表明了大学阶段要充分地尊重青年学生,了解其个性化的需求,尽量避免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方式,利用现有的网络技术构建媒体互动平台,从而进行价值认知的交换,在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中促进价值理念的传递。

(三)思政育人要求叙事体与散文体的融合

互联网时代创新了信息传播的渠道,使得大学生接收到的信息更为丰富,因此,他们对于沟通形式的要求较高。基于互联网时代,需要加强对用户体验感的重视,利用体验美学进一步塑造体验的层次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获取美好的体验。在育人过程中设计思政内容就显得尤为关键。根据对象和环境对思政教育教学内容适当调整,通过这样的方式促进思政教育的有效传播,为思政育人网络化功能的真正实现提供有效途径。

二、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的挑战

(一)网络成瘾问题严重,对身心造成影响

大学生在进入到大学阶段之后特别容易放飞自我,脱离家长的管束,沉迷在网络游戏中,各种短视频和网络直播成为多数大学生的主要娱乐方式,长期沉浸在网络平台中,网络成瘾问题严重。网络成瘾问题的出现为高校思政育人增加了一定的难度,也对学生的身心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学生作息时间较为混乱,个别学生长期逃课,影响了专业知识的学习;学生心理情绪受到网络影响,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对学生的人际关系也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出现社交障碍。

(二)认知程度较低,思政育人缺乏创新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让思政教育内容以多种形式呈现在青年学生的视线中。但是对于高校教师来说,科研和教学任务较为繁重,对新媒体平台的了解有限,仍主要以主题班会等较为传统的方式开展思政教育,很少利用现有的新媒体技术开展思政教育,导致高校思政育人工作多数还停留在传统形式中,不能充分利用网络技术进行创新。仅通过传统思政育人的形式难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从而对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限制,也对网络化育人的实际效果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三)形式较为单一,师生互动缺乏

大学生的个性较为独立,传统灌输式的思政教育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对于平铺直叙、长篇大论的思政教育模式,他们更喜欢信息化和开放式的思政教育模式,但是多数高校教师对其缺乏一定的认识。目前,在高校思政育人过程中,多是通过思政课程讲解、校园张贴宣传标语、校规校纪讲解、大型公开课等形式灌输思政知识,传统形式下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缺乏参与性,师生之间缺乏互动,教师也难以了解学生在思政方面的实际需求,从而导致高校思政育人成效停滞不前。

(四)网教平台缺乏,思政范围受限

互联网时代信息资源更为丰富,传播渠道也呈现多样化格局,因此,思政教育要充分利用互联网时代的技术优势,展现出互联网平台较好的应用性和实用性。但是,就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来看,在新媒体建设方面缺乏有效性,思政教育工作分散,尚未形成较为完善和科学的网络教育体系。在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网络化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宣传力度不足、途径多变和内容较为零散,导致学生难以形成有效的思政信息引导。

三、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的功能优化策略

(一)开发新媒体,构建交互参与的对话育人机制

首先,高校教师要对新媒体资源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学习和利用新媒体的相关法律,开展思政教育。比如,针对学生在网络平台上发布的不良信息、评论或留言,教师要积极进行引导,与学生交流,朝着正能量方向开展思政教育,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新媒体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网络安全教育等教育活动,丰富活动形式,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唤起学生沟通交流的热情。如可以共同观看各种直播活动,感受祖国的快速发展,进一步增强高校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

其次,在新媒体资源充分挖掘的基础上,要借鉴互联网思维中平等、互动的特点,构建交互参与的对话育人机制,为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功能的优化提供有效参考。互联网思维即以用户为核心,受者和传者互动的思考或处理事物的一种方式。基于互联网思维,在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功能优化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互联网思维的应用,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和客体之间形成良性的互动[1]。比如,以“00后”大学生的时代特征与行为特点为基础,构建多种形式的新媒体平台,利用网络直播和学生进行互动,通过多种方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在新媒体平台构建的过程中,一方面学生能够获取新媒体资源信息,另一方面在实际参与的过程中能够鼓励学生表达出自己的感想和意愿,在互动的过程中得到成长。因此,借助互联网技术构建主体与客体交互参与的育人机制,不仅提高了高校学生在思政教育工作开展中的参与性,也真正实现了高校思政育人的网络化,为思政育人质量和效率的提升提供了根本保障。因此,在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功能主动优化的背景下,要促进新媒体的开发,构建交互、可参与的对话育人机制,尽量避免传统落后的模式,进行多元化管理。

(二)立足新平台,培养思政精品意识,尝试用户体验机制

首先,立足新媒体平台,加强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宣传[2]。微信、微博、抖音等平台的大学生用户数量持续上升,高校要借助新媒体构建网络思政教育与宣传平台,充分地发掘学生的实际需求,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宣传思政内容。针对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在思政内容发布的过程中也要采取不同的方法。比如在微博上,可以通过故事或者是案例讲解的方式来宣传道德、法律和心理等相关方面的内容[3];在抖音或者B站上可以与主持人进行联合,讲解革命文化以及中国文化传统,让学生在娱乐中成长和收获。通过这样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塑造学生的行为品格,为高校思政教育质量的提升提供有力保障。

其次,在新媒体平台建设的过程中,可以将互联网思维中的用户体验作为特点,以此来培养其精品意识[4]。在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功能优化机制建立的过程中,要加强对互联网用户体验的重视程度。是否具备较强的用户体验功能是成败关键。因此,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建设要从受众的角度出发,更加关注用户的体验,强化对用户的服务意识,并强化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同时,打磨教育内容,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方式,促进输出产品的精品化:以此充分发挥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的功能和作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价值观念,为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有效的帮助。

(三)强化监管度,培育思政新生态,加强“粉丝运营”机制

首先,现阶段在思政育人网络化开展的过程中,高校要建立较为完善的质量监督管理体系,及时清除媒体平台上存在的不良信息,净化网络环境,为高校学生的思政教育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比如,在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工作实际开展的过程中,学校可以将班级内表现较为优秀的学生设置为新媒体平台的管理员,对平台的相关内容进行监督,一旦发现不良的言论要及时的进行处理,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网络环境[5]。同时还可以设置相关机制,在发现不良信息时可以进行举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帮助教师在新媒体平台使用的过程中更好地引导学生树立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做好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以此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除此之外,通过正确地引导也进一步促进了学生拥有正确的价值取向,为高校思政教育的进一步开展提供有效帮助。

其次,在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功能优化机制建立的过程中,基于监督管理体系,可以将互联网思维中的“粉丝运营”思维纳入其中,即在育人网络化功能优化的过程中提高粉丝和学生的参与性。为了塑造较好的社会影响力和威望,教师可通过各种平台来参与到网络舆论当中,针对学生的意见提出中肯的建议,在彰显个人人格魅力和思想的同时,还能够强化彼此之间的信任关系。另外,在这个过程中还能够吸引学生粉丝,来培养高端的粉丝或者是意见领袖,对思政教育的客体进行转化,从而进一步助力思想政治教育正能量的传播[6]。

(四)运用网络化,构建思政教育的协同育人机制

首先,网络平台不再是简单传递信息的工具,其具备的功能和作用越来越多。在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开展的过程中,通过线上思政活动的开展可以帮助教师减轻压力,还能够吸引更多的学生自愿参与其中[7]。一方面,高校可以举办校园微电影和短视频拍摄大赛等活动,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并选出最优秀的作品在新媒体平台上展出,选出最佳的导演、演员和作品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充分发挥高校思政的教育功能。另一方面,可以在重大的节假日编排相关的主题活动,开展短片拍摄比赛,从不同地区、不同民俗文化入手,以新媒体的方式促进知识和文化的传播,这既能帮助学生强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又能够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充分发挥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效果和作用。

其次,基于网络化平台,可以将互联网思维中的社会化思维特点纳入其中。社会化思维是一种协作共赢的立体式思维,通过社会化思维的渗透,避免了传统模式中存在的壁垒和问题,对现有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从而真正实现校际资源、全国优秀师资力量等多种资源的共享[8]。除此之外,教育主体也要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借鉴当下较为成熟的企业服务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成长相结合,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以及论坛等多种互联网社交媒体构建较为完善的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体系[9]。在平台构建的过程中,要真正实现思政育人网络化,实现思政与育人的融合,必须从心理辅导和情感支持等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实质性的帮助,以真正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育人载体的协同效应。通过上述方式,不仅能够增强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的成效,并且也能够完善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的功能机制,促使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充分发挥了自身的价值和作用[10]。

综上所述,大学生是思政教育的核心对象,高校思政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网络技术与思政内容相结合,而是为思政教育工作者提供更多的空间和可能。要灵活应用网络技术将高校思政教育与新媒体平台相融合,真正做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核心,切实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帮助学生解决实际存在的问题,实现高校思政育人网络化,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猜你喜欢
网络化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基于最优树的网络化作战装备体系结构优化
基于HDS和CANopen多品牌PLC网络化控制实验平台搭建
网络化时代社会认同的深刻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