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高职院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路径研究

2022-02-09 04:26毕洪丽戴蓬军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军民辽宁省辽宁

毕洪丽,戴蓬军

沈阳工学院,辽宁 抚顺 113122

军民融合是我国实施的一项重大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走军民融合路子,是实现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的重要途径,军民融合发展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关乎国家安全发展全局,既是兴国之举又是强军之策。”[1]军民融合生成和运行机制需要战略筹划、技术推动、人才培养和市场运作支撑,更需要第三方服务[2]。军民融合中高职院校是主角,辽宁走军民深度融合之路,辽宁高职院校参与服务责无旁贷、势在必行。

一、辽宁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的基础和条件

辽宁省高等教育资源丰富,教学和科研成果丰硕,基础扎实,优势明显,为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目前,辽宁省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15所,其中,中央部委属5所,省属58所;2所大学入选教育部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名单,4所大学入选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22所成为辽宁省一流大学重点建设高校,现有65个重点建设一流学科。2018年,全省具有研究生学位的专任教师4.7万人,研究生毕业生达3.1万人,其中博士毕业生0.2万人,硕士毕业生2.9万人[3]。

2019年,辽宁省高校承担各类科技课题近2.5万项,投入人数近1.8万人,投入经费共计58.5亿元。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000多项,投入经费近7亿元;科技部重大专项70多项,投入经费3 000多万元;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680项,投入经费8.5亿元。荣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成果奖258项,技术转让合同达到11 207项,实际收入34亿元,拥有专利数近68万项[4]。辽宁高校资源条件、科研产出、人才培养的基础和优势,是辽宁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战略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

二、辽宁高职院校参与军民融合的特点

(一)参与军民融合的内容

参与军民融合的内容主要是开展科研项目对接和成果转化。如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黄海汽车工程学院与华泰汽车集团签订合作协议,推进开展科研项目,参与地方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沈阳理工大学举办省属高校军民融合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会。来自辽宁军民融合产业(兵工)校企联盟的五家高校分别在机械制造、新材料、自动化、节能环保、航空航天等技术领域进行项目推介,展示100余项科技成果。

(二)参与军民融合的主体

从参与军民融合的主体来看,主要是来自辽宁军民融合产业(兵工)校企联盟的沈阳建筑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沈阳航空航天大学等五家高校,以及大连理工大学、大连大学等驻沈阳、大连市的高校等。

(三)参与军民融合的方式

参与军民融合的方式主要是政府牵头,高校提供项目成果,企业参与对接。如2019年5月,由省委军民融合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主办,沈阳理工大学承办的省属高校军民融合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会,来自政府有关部门、省属高校、省市军民融合相关企业等百余家单位数百人参会,洽谈对接合作意向。2019年6月,辽宁省丹东市凤城市工信局组织4家工业企业参加省属高校军民融合科研成果转化对接会,搭建高校技术与军转民、民参军等企业的对接交流平台,发挥技术的引领带动作用,实现军民技术、产业的深度融合。

三、辽宁高职院校参与军民融合存在的问题

(一)参与军民融合的内容体系不够完整

从目前辽宁省高职院校军民融合的内容来看,主要还是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劳动力需求对接与部分的科研项目对接和科研成果转化。军民融合作为国家战略,有着广泛、系统的内容,不仅在科研方面,还应包括军民融合需要的高端和实用人才培养、高校本科生的国防教育和安全意识培养、转退军人的职业培训和学历教育以及军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法规与制度研究、军民融合供需大数据(库)及其管理等。

(二)参与军民融合的院校主体不够均衡

从目前辽宁高校军民融合的方式来看,参与军民融合的高校数量较少,参与不充分,区位分布不够均衡,学校层次、专业、学科领域方向等结构不够合理,参与主体之间分工协作也不够协调,与我省高校拥有的发展基础、教学资源、科研体系、人才储备等优势条件不相匹配,与我省作为军工大省、科技大省的地位不太相符,与振兴辽宁的发展目标不相适应。

(三)参与军民融合的系统设计不够完善

无论是在辽宁省高校参与军民融合的内容、方式、主体,还是在体制、制度、机制等方面,都还缺乏指导思想和目标定位,总体设计和系统规划不足,动力不够、能力有限、合力分散。因此,有必要调动高校的主动性,有必要激励高校的积极性,通过顶层设计、合理规划、制度安排和系统实施,有力促进辽宁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

四、辽宁高职院校参与军民融合的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管理体制

加强对辽宁省高职院校参与军民融合的组织领导,设立由中共辽宁省委军民融合发展委员会领导的高校参与军民融合办公室,负责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的发展战略和规划;由辽宁省教育厅出台高职院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的指导意见和实施办法以及相关的政策制度、配套措施;成立辽宁省军民融合高职院校联盟,对辽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进行定位,统一目标、一致行动,发挥辽宁高校在振兴发展辽宁中的作用。

(二)加强顶层设计,进行系统规划

把握辽宁省军民融合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掌握军民融合的内容体系和结构层次,分析军民双方供给与需求规模与结构状态、技术与质量标准、人才与管理要求,确定高校军民融合的工作目标和重点任务,全面、系统规划和指导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的专业领域、科研方向,为开展军民融合科研攻关项目、人才培养培训、国防教育以及相关理论与政策研究提供指南,指导协调高职院校教学、培训、科研部门、人员参与军民融合项目开发[5-6]。

(三)加强平台建设,创新运营模式

创建高校军民融合平台,开展科研项目、人才培育、国防教育、供求大数据等多方位对接服务和成果转化。推进基于军民融合的硕博研究生培养模式和研究项目,共建共享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校企合作等研究平台和科研设施。创新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的运营模式和工作机制,发挥高校服务平台的作用;利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7-8],打破军民信息平台条块分割的现状,引导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促进军地双方实现供需有效对接。

(四)加强激励机制,促进深度融合

政府强化激励机制和制度,积极引导和激励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可以通过军民融合科研立项、项目资金支持、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培养培训、国防教育基地、大数据管理和理论与法规研究中心等形式,调动和指导高校教学、培训和科研机构和人员的积极性,全方位深度参与我省军民融合战略。鼓励创办军民融合学院、军民融合研究院,允许设置军民融合相关专业,全面深度参与我省军民融合发展。

(五)加强改革创新,助推高校发展

辽宁省高校应适时把握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学校要抓住改革创新的机遇。以军民融合为导向,结合新工科、新理科、新文科建设,打造高校改革创新发展新的“增长点”;要结合应用型高校建设,创办军民融合企业所需要的专业,培养能够对接军民融合企业的实用型高技能人才;结合相关研究领域、硕博研究生科研和毕业论文选题、科研项目申报、实验室建设等,解决军民融合中的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军民融合企业需求,开设“订单班”,培养专门化人才;结合退伍转业军人需求,开展职业培训、学历教育或在职学习;结合思政课、军训,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安全教育和素质教育,培养国家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有理想、有觉悟的合格人才;结合教学改革、课程改革,教学实践、校企合作和实践基地建设,将军民融合作为服务地方、培养人才的主线,制定或修订人才培养方案,设置相关课程;结合已拥有的基础条件和资源,开展军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法规和政策研究[9-10]。

总之,辽宁高职院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是高职院校改革创新的新机遇,是高职院校投入振兴辽宁的新任务。要统一思想、谋划布局,创建辽宁高职院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的体制机制和有效运行模式,统一领导、统筹规划,形成辽宁军民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为辽宁振兴发展作出辽宁高校的新贡献。

猜你喜欢
军民辽宁省辽宁
辽宁之光
图解辽宁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读辽宁 爱辽宁
读辽宁 爱辽宁
辽宁舰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