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梅,吕东春
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 阜新 1230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开展,特别是在近几年出台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2]《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3]《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4]《辽宁省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5]等系列文件精神的引领下,现在的辽宁省地方高等职业院校已经步入了大改革、大提升、大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地方高职院校如何在现代职教体系下做好转型升级,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结合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抓住国家大力发展“互联网+”、智能制造、绿化生态环保等产业的机会,主动适应辽宁省关于辽西北地方建设融入北京后花园[6]等经济发展的需要,主动融入地方区域产业转型与升级,融入创新驱动与发展,不断提升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探求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等等,成为了地方高职院校转型升级的重要课题。在此背景下,阜新高等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我校)通过对学校办学转型历史路径的分析,进一步对学校未来办学升级路径进行了思考和探究。
近几年来,我校积极贯彻并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7]要求,谋求转型升级,始终坚持以服务地方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积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建立紧密对接区域产业调整的专业集群,形成了一批在区域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并在不断转型升级、提高学校适应社会需求能力和水平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我校是阜新市唯一一所公办综合性全日制地方高校,1999年至2014年,有五所大中专院校相继并入阜新高等专科学校,包括阜新师范学校、阜新职工大学、阜新市财贸学校、辽宁广播电视大学阜新分校、阜新公路学校。六校合一使我校形成了集高等职业教育、师范教育、继续教育、中等职业教育为一体的“一体两翼多元化”办学体系。
近30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以有利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利于教育资源整合和优化为原则,积极创新专业建设与发展模式:对原有师范专业进行调整、归并、新设、重组,优化专业布局与结构;紧紧围绕地方区域经济建设目标和国家专业目录的优化设置原则设置并调整专业类别,设有10个教学系、5个教学部,开设高职专业30个,构建了装备制造、现代农牧、基础教育、文旅商贸、交通土建、医学护理六大专业群。其中动物医学专业、汽车制造与试验技术专业于2021年被评为辽宁省现代学徒制示范专业;现代农牧专业群、基础教育专业群、交通与土建专业群于2021年入选辽宁省高等职业教育“兴辽卓越专业群”。专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我校的专业设置与行业的紧密度更高,服务区域产业经济能力更加突出。
我校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了“六校合一”,通过教学改革实现了由师范教育向高职教育的办学转型。学校从专业建设入手,调整原有的师范专业,开设了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新专业,实现了专业建设与产业需求的对接。学校充分发挥“互联网+职业教育”优势,形成了“三建两线五对接”的特色教学模式。“三建”即以专业、师资、课程建设为教学改革与建设的重点;“两线”即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混合教学体系;“五对接”即实现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发展需求相对接、课程标准与岗位技能和岗位标准相对接、教学过程与实际生产过程相对接、考核标准与企业用人标准对接、综合培养与可持续发展培育相对接。学校根据专业调整的需要,多次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了学校专业培养目标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有效对接。学校通过教学模式的不断创新,“订单式”培养、学徒制和1+X证书试点工作的逐步推进,实现了线上线下混合教育模式全覆盖。
学校高度重视课程建设与改革,根据工作岗位和任务来设置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思路,全面推进课程建设与改革。一是对接工作岗位的相关标准,建构工学相结合的课程体系。将职业岗位和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教学中,实现了职业岗位标准、工作过程与教学内容的统一和无缝对接。二是注重教学实效,创新课程教学方式方法。根据不同的专业特点,探索实践了农时学期制、工时学期制、“2+1”等多样化的专业培养模式。同时改革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探索运用“职教云”等信息化手段,针对不同教学内容,广泛运用“任务驱动法”“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了教学效果。三是突出应用,推进课程资源优化共享。以“跨界融合、学科交叉、数智创新、强化实践”为原则优化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内容向立体化、数据化升级。
学校秉承“修德砺能”校训精神,牢固树立“理实一体化、工作岗位化、教学与生产一体化”的教学理念,始终把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摆在重要位置,积极探索教学新模式,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新方法和新途径。一是以模块、项目化教学为手段:工科课程强调模型进课堂,实现对理论知识的可视化、体验化教学;文科课程强调体验感知,努力使感性认知升华为理论知识。二是增加生产性实习实训比重,构建“理实一体、产教学一体”的教学新模式,提高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技能水平。通过教学模式的创新,教学改革的深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获得感。
学校坚持“深度校企合作,密切产教融合”的办学理念,全面提升学生的实践技术能力与岗位适应水平。学校积极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落实1+X证书制度,全面提升学生岗位适应水平与实践技术能力。学校建有机电、数控、汽车、植物、动物、数媒、导游等校内实训室91个,另建有汽车检测与维修实训中心、机械加工实训中心、北师大标准体系幼儿园——阜新高专幼教中心(北师大标准体系幼儿园)、牧丰动物医院等生产性实训基地。学校先后与中粮集团、沈阳忠爱联盟动物医院有限公司、南京华苏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沃美智造科技有限公司、福建雪人工程有限公司、辽宁宏图测绘、大连海尔集团、沈阳丛文教育、凯莱酒店和吉利汽车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深度校企合作关系,与这些企业共建120余个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其中74家为深度合作企业),合作组建“校企共建专业”和“企业订单班”10个。为进一步深化产业融合,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学校积极筹建深圳比亚迪、风向标、用友新道智能财务三个产业学院,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的深入开展,为培养各种高端职业技术技能型人才拓宽培养渠道。
随着学校转型成功,近年来招生形势火爆,招生数量连年稳步增长,近两年更是达到了历史新高,目前在校生已近万人,办学规模稳步增长。学校精准对接就业市场,努力拓宽就业渠道。一是积极与用人单位联系,结合学生专业培养方案,精准推送毕业生。二是积极搭建校企合作对接平台,推进校企深度合作,已建立长期稳定的就业基地60家。三是发挥政府平台政策优势,积极推进“校地合作”,充分发挥学校在人才资源、岗位需求、实践体系等方面的优势,实现资源的共享,促进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学校采取多种形式为学生创造就业机会,仅近3年来,举办线上线下应届毕业生招聘会、企业宣讲会就达近300余场,参会招聘的企业700余家,累计提供岗位数量60 000余个。学校毕业生就业质量保持平稳,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学校始终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管理工作放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首要位置,持续实施“三全两育五提升”工程,加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力度。“三全”指的是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两育”是指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对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发挥好理想信念的铸魂作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五提升”是指树立新的思政观,实施思政工作的“五大提升工程”,即思政课建设提升工程、师德建设提升工程、阵地建设提升工程、和谐校园建设提升工程和思政队伍建设提升工程。通过“三全两育五提升”育人模式,学校逐步构建了“大思政”工作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作用不断强化,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取得实效,社团活动如火如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能力和水平日益增强。学校积极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建设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生态美丽、安全诚信的校园文化环境,推动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教育教学水平等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学校秉承“立德树人、依法治校”的办学方针和原则,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推进法治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全面推进依法治校进程。学校加强章程建设和规章制度管理体系建设,完善内部治理结构,建立健全了法律风险防控机制,积极推进普法和法治教育,加强法治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形成了干部师生共同参与,全面推进依法治校的工作局面。一是修订《学校章程》,建立健全学校质量保障监督机制,完善内部治理结构,突出学校管理运行的制度化和规范化,提高学校科学决策效率和质量;二是编制《学校制度汇编》和《内部控制手册》,为实现精细化管理格局提供了有力的制度和法治保障。
近年来,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坚持以服务阜新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学生就业为导向,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突破口,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求发展”的办学方向,优化专业布局结构,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学校持续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设施建设、专业建设和智慧校园建设。学校积极提升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准,增强服务社会的能力,促进学校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了“一体两翼多元化”特色办学模式、“三建两线五对接”特色教学模式、“三全两育五提升”特色育人模式,极大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如学校利用专业人才和技术资源优势,开展全面服务乡村振兴工作,扩大人才培养规模,培养乡村振兴急需人才,农牧业专业群招生数量翻了一番。畜牧兽医专业、园林园艺专业开展送技术下乡等活动,曾被《学习强国》、《阜新晚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产生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较好的社会效益。再如我校本着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依托专业群优势,积极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采用课堂、现场、电话、微信、网络等形式为企业和个人无偿提供咨询服务和社会培训,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第一步:近期目标——对标国家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指标,提高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的办学标准。第二步:中期目标——2025年以前,对标卓越专业(群)和卓越高等职业学校建设标准,建设卓越专业群、培育卓越校成效明显。第三步:远景目标——2025年至2035年,统筹规划培育,建设具备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3个,学校具备本科层次职业院校的基础条件。
“提质培优333工程”,即3个提高——提高办学条件、提高师资水平、提高产学研能力,3个优化——优化专业结构、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优化中高职衔接渠道,3个打造——打造卓越专业群和卓越校、打造深度产教融合基地、打造本科层次专业和本科职业学校。
1.3个提高工程
(1)提高办学条件工程
通过争取资金、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大资金投入,力争2023年达到或超越国家规定的办学条件指标标准:生均教学行政用房达到14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达到54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达到4 000元;生均宿舍面积达到6.5平方米;生均图书达到80册。
(2)提高师资水平工程
2022年至2025年,力争通过内部挖潜、公开招聘、购买服务等方式,提高师资水平:生师比达到18:1;辅导员生师比达到200:1标准;思政教师生师比达到350:1;“双师”比例达到60%以上。培育省级及以上教育行政部门等认定的高水平教师教学(科研)创新团队1~2个;省级及以上教学名师、专业带头人8人;每年实现一项以上教师教学能力比赛省级二等奖的目标;实现三个专业群省赛一等奖的突破。
(3)提高产学研能力工程
创新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建设,提高教师产学研能力,建立以大师工作室、技术创新推广中心为具体方式的建设体系。2025年前建立现代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1个、工程测量与造价中心1个、基础教师师资培训中心1个;推进以服务社会产业技术提升需要的平台建设,每年累计厅级及以上科研项目立项5项以上。
2.3个优化工程
(1)优化专业结构工程
根据地方经济发展需求优化专业结构,专业总数从33个调整至20~23个,淘汰老旧落后专业10个左右,新建设专业5个左右,学校总专业数控制在20个左右。
(2)优化人才培养模式工程
推进高职“订单定制”培养与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改革,创建“三建两线五对接”特色教学模式。提高“订单定制”培养比例,推进实施师范专业认证工作,加强课程体系建设,切实提高师范类专业学生教师资格证的考试通过比例,总体比率不低于全省同专业平均水平。年均非学历培训人次数不低于全日制在校生数的2倍。
(3)优化中高职生源衔接渠道工程
积极推进中高职一体化任务目标建设,实施中高职一体化培养,探索建立中高职双向师资教学团队,共享实践教学设备设施,共同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与课程标准,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中高职一体化培养的“3+2”“阜新模式”。
3.3个打造工程
(1)打造卓越专业群、卓越校工程
至2025年,建设3个卓越专业群,推进其他5个专业群按卓越专业群标准同步建设。按省卓越专业群标准加大投入,有效资金投入将达到4 500万元。2022年完成获批省级卓越专业群建设;到2025年达到卓越校的申报标准。
(2)打造深度融合产教基地工程
2025年前,打造16个深度产教融合型实践教学基地,实现校企“双元”育人。每个专业群建设校内生产性实训教学基地1个以上,实现校企联合建设与运行管理;建立企业学生实践、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交流培训基地8个,建立深度校企融合的产教学院2~3个。
(3)打造本科层次院校工程
对标国家职教本科专业建设标准,培育并达成本科高职专业申报基础和各类指标条件,完成动物医学、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工程测量三个专业的本科升级目标。到2025年前后,在省厅规划范围内力争完成本科层次专业升级;2025—2030年,逐步培育本科高职申报条件。
1.树立依法治校和现代管理理念,加强评价标准体系建设,推进依法治校、现代治理、信息化管理进程
一是完善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根据新时代高职院校教育评价标准,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认真落实《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8]。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体制,坚持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意识形态工作,强调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教育管理全过程的重要性,形成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育人机制。
二是加强高职教育法治标准建设,推进依法治校进程。以教育部《进一步加强高校法治工作的意见》[9]《高校法治测评指标》为依据,树立依法治校和依法治教观念和质量意识;科学修订办学体制、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招生考试等管理办法和配套制度,建立完善内部控制体系,严把管理标准、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关口,为建成“具有办学特色、省内一流”的高等职业学校奠定坚实基础。
三是推进新时代教育评价体系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等决策部署,以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线,以破除“五唯”为突破口,坚持树立科学的人才成长观、选人用人观和教育发展观,明确评价导向,科学有序规范教师、学生、用人评价体系。探索实施课程教学过程性考核评价改革和“三全育人”视域下“3+X”劳动教育及学生管理评价模式改革,切实提高教育教学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专业性和有效性,不断提升学校办学治理能力和水平。
四是加强智慧校园建设,提升学校智慧化、现代化治理能力和水平。本着“以数据说话、以数据管理、以数据决策、以数据创新”的原则,以“轻应用、微服务”为思路,以“数据驱动”为核心,以“五个一工程”(即一号、一网、一机、一表、一屏)为抓手,积极构建智慧校园应用服务平台,集成现代OA办公、财务报销、人事科研、质量监测、教学教务、智慧评教、学生管理、学生迎新和离校、公寓管理等系统,重塑办事和内部控制流程,打造精准基础数据分析决策辅助工具,实现各业务系统数据共享与全局数据存储一站式服务;积极构建智慧决策、智慧管理、智慧教学、智慧生活的全新智慧校园应用模式,全面提升服务效能和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智慧校园建设的安全防控,加强网络安全设施的检查与管理,充分做好信息安全防范工作。
2.加强专业、课程和质量保障体系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一是优化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考核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专业和专业群建设,特别是要加强省级示范专业、卓越专业、星级专业、学校骨干专业建设;加强装备制造、交通土建、电子信息、现代农牧、文旅商贸、基础教育、医学护理七大专业群建设,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纳入课程教学内容,在课程教学中实施教学过程性考核评价,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校企共同研制“知行合一+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模式,推进企业实践及服务社会与教学紧密结合。继续探索实施“三建两线五对接”教学模式。加强专业、课程、师资建设,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生态圈,实现专业与产业岗位、专业课程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五个对接。
二是强化教学质量监测体系建设。健全并完善教学质量监测、评估及督导体系,增强教育教学管理和督导的科学性、规范性。发挥智慧校园教育教学质量监测平台作用,探索建立“五维五度一平台”质量保障体系。从学校、专业、课程、教师、学生五个层面,加强人才培养目标达成度、社会需求适应度、办学条件支撑度、质量保障有效度、学生企业满意度的建设。
三是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实施工作,加强职业技能训练。积极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坚持双证和多证制,支持学生同时获得学历证书和多种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提升学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加强对学生参与实习实训的管理,搭建并发展实习实训及就业平台,形成稳定优质的实训和就业基地。
3.加强校企深度合作,推进产教融合纵深发展
一是以“引校进企、引企驻校、校企一体”等方式,推动学校和企业深度融合、一体发展。积极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协同育人,广泛推进“订单、定制、定向”培养模式的落地实施,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实用性、针对性,提升重点专业建设和校企合作育人水平。
二是围绕服务“五大区域发展战略”[10]和“一带五基地”建设,面向现代农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技术技能人才紧缺领域,依托我校动物医学、装备制造系机械制造类、汽车类专业的现有实训条件和场所,筹建现代养殖产业学院、电子信息技术产业学院、装备制造产业学院、财经商贸产业学院,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机制。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比例
一是建设业务精湛、师德高尚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规划,保持“双师”比例60%以上。完善主管部门培训、企业培训、校本培训三大师资培训体系,落实全体专业课教师轮训制度,实施5年累计不少于10个月到企业实践制度。积极培育省级及以上部门认定的教师团队和专业带头人。大力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吸引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家、高科技人才、技能拔尖人才等进入学校兼职任教。
二是提高教师产学研能力,积极开展教育科研活动,培育产学研成果。加大各专业教学及科研力度,加强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模式、校本教材开发及应用等研究。加强学校、教师与企业三方的应用技术研究与合作,开发具有社会实用价值的项目,积极培育锻造产学研成果,力争实现产学研落地并达产达效。
5.畅通人才成长渠道,完善高层次技术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坚持“一体两翼多元化”办学模式。做强高职,以中职和成人教育、非学历教育为两翼,建设多元化多层次办学体系。加大招生力度,搭建就业平台,稳定高职在校生规模。建立中职生源储备机制,加强中职教育,做好中高职生源衔接。加强成人继续教育和开放大学办学力度,承担终身教育社会职责。
二是完善现代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体系,积极搭建就业平台,提高就业质量。努力构建教学与实践联动、指导与服务一体、就业与创业并举的“一站式”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加强对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提升学生职业岗位技能和就业的能力。建立毕业生跟踪调查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就业数据平台建设,运用大数据对毕业生进行跟踪反馈调查和分析,及时将毕业生反馈纳入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满足行业企业的岗位用人需求。
三是广泛开展高质量职业培训。落实学历教育与培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敞开校门,紧贴区域和行业企业以及个人发展的实际需求,面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工业互联网、物联网、智能建筑、建筑新技术应用、智慧城市等领域广泛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探索与行业企业、社区合作共建职业培训学院和社区学院。
6.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建“三全两育五提升”特色育人模式
一是实施“三全两育五提升”大学生思政工作新模式,以立德树人为导向,以主题教育为推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施思政课程、师德建设、阵地建设、和谐校园建设、思政队伍建设提升工程。
二是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突出对学生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积极培育省级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堂和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库。
三是构建全方位育人格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学生管理、校园文化、校园环境建设,营造“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文化育人”的良好育人氛围。将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纳入到学生学业考核内容中,实现全方位、全过程育人。
四是严格执行学生管理规定,养成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扎实开展奖助学金评定、心理健康、学生资助等工作,稳步提升学生管理水平。
五是建立完善并落实“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担任学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兼职导师制度”,聘任劳模、工匠为兼职德育导师,组织大国工匠和劳动模范进校园、进课堂。
7.加大资金投入,提高办学条件
对标国家办学指标,通过争取资金、联合办学等方式,加大资金投入,积极提高办学条件,达到国家规定办学标准。一是扩容校园,扩大占地面积。二是加强资金投入,落实生均经费,使各项办学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三是争取政府、编办、人社局政策支持,面向社会直接公开招聘急需教师。四是进一步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和实训设施建设,积极争取省级专项经费,争取地方配套资金,扩大资金来源途径,加强校园环境建设,将学校建设成融“文化底蕴、优雅美化、数字智慧”为一体的现代化高职学校。
“十四五”期间,学校要紧紧围绕我市关于“主动适应新常态,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抓好工业产业集群、现代农业示范带、服务业集聚区和城镇化建设”等任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要求,启动“提质培优333工程”,全力提升我校办学条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努力提高为阜新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能力和水平,为阜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高质量转型全方位振兴提供有效的人才支撑和服务。通过实施“提质培优333工程”和“十四五”期间五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办学条件将得到普遍改善,办学机制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内涵发展成效将明确显现,人才培养模式将进一步成熟,教育教学质量将得到显著提高,产教融合办学模式改革将取得突破,职业教育特色将更加鲜明,现代化管理水平将大幅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将得到显著提升,学校将以特色职业教育、优美校园环境、高雅校园文化、浓郁大学气息,不断提升社会知名度、美誉度、影响力和感召力,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更多“留得下、用得上”的复合型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