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课获得感存在问题与提升策略

2022-02-09 04:26王首中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思政课层面思政

王首中

盘锦职业技术学院,辽宁 盘锦 124000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获得感是其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的风向标,是检验思政课教学质量与水平的标尺,是提升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知度、认同感的关键举措。它是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学习,在自身思想行为以及现实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产生积极向上的主观感受和情绪体验,进而生成持续而稳定的思想倾向和行为指向的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1]。这进一步明确了高职院校要坚持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目标,通过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研究与提升,使大学生通过思政课能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值。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时代价值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

人无德不立,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高职院校是培养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格的主要平台,要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原则导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教育武装当代大学生,注重对其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努力培养社会认可、家长和学生满意的高素质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职院校思政课以社会焦点热点问题为教学科研导向,以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为落脚点,以增强大学生的获得感为价值指引,以大学生获得感作为思政课教学质量改革的评判标准,将会推动思政课立德树人有道、春风化雨无声的内生动力。

(二)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的必由之路

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离不开对大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这对供需关系的把握,这也是大学生需求与思政课供给两者之间关系的生动实践。在改进中不断加强思政课教学质量提升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以学生为本,在教学中始终关注学生有关全面发展的期待及现实需求,充分给予人文关怀和教育引导,提升思政课的亲和力和针对性,不断提升高职院校思政课的教学质量[3]。

(三)社会发展精神动力的力量之源

当前我国内外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站在新的历史发展方位,社会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2]。作为肩负为党育人、为国育才重要使命的高职院校,在汲取历史智慧中守正创新,在紧扣时代脉搏中开拓进取,不断为党和国家输送可堪大任的时代新人。思政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就业择业等与其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现实需求出发,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使其在主动参与和切身感受中领悟成长的快乐,在自身思想、行为、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和提高中实现知行合一,收获幸福感与成就感。

(四)大学生未来发展和成长的坚强支撑

大学生是具有创造力、活力的群体,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对国家和社会发展有高度的关切。“青年强,则国家强。当代中国青年生逢其时,施展才干的舞台无比广阔,实现梦想的前景无比光明。”[2]大学阶段正处于“拔节孕穗期”,这一时期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进一步成熟并趋于稳定,发挥好思政课的思想引领、价值观引领等作用对大学生而言是非常必要的。思政课能顺应大学生成长规律,关注大学生自身客观需求及满足,培养其爱国情怀、道德情操、锤炼其担当精神与奋斗意识,引导大学生探寻人生真谛、实现自我价值,获得实实在在的满足感,对大学生未来发展和成长发挥着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4]。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存在的问题

(一)知识层面的获得感之困

知识层面的获得感是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是对思想政治教育现象和行为的感知及心理感应,是对思政课教学内容中有关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等蕴含的基本理念及价值体系的有效接收与吸纳。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思政课承担着传播基本理论知识的重要任务,更承担着培养大学生理想和信念的艰巨使命。思政课首先和其它课程一样,它是以一门课程的形式存在,以具体的理论知识呈现在教育对象面前,是通过大学生认知性学习获得的符合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原则、价值、标准等知识的平台。这些原则、价值、标准等知识是思政课的基本元素,是思政课获得感的基础与支撑[5]。然而,受思政课政治理论属性较强且需要紧密结合社会现实分析与理解等因素影响,部分大学生对课程知识层面的内容掌握并不系统不扎实;还有的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认知也存在偏差,认为开设思政课没有意义,甚至产生质疑和排斥的心理或行为:这直接影响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大学生群体对基础知识不走心不入脑,思政课获得感会因知识层面的获得匮乏而缺少基础,从而难以维持和提升。

(二)思想层面的获得感之困

思想层面的获得感是大学生在知识层面学有所获的基础上,产生思想层面积极的利益认同、情感认同、价值认同和正向的情感体验。思想是连接大学生心理和行动的桥梁,是大学生行动的指向标。大学生思政课不是单纯的“知识课”或“理论课”,而是“思想课”。失去了“思想”的思政课,无异于失去了课程的灵魂。大学生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基本知识的搬运工,而应该是知识的运用者、思想的升华者、行动的践行者。大学生通过思政课的认知学习,在思想的高度理解所学知识蕴含的本质和规律,从而增强对国家、民族、社会的利益认同以及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不断感受思想上的触动,形成符合全社会期待与要求的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部分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没有伴随着精神丰富和思想升华。他们对所学知识内容不加消化与理解,仅通过死记硬背方式来应付考核,对思政课无法产生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知识上的获得并没有转化为思想上的认同以及积极的情感体验,一些学生出现政治信仰的缺失、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缺乏等问题,有些甚至出现道德品质的异化,思政课获得感更无从谈起。

(三)行为层面的获得感之困

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是指大学生在认同接受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并内化为一定的思想政治意识后,产生利益认同、情感认同和价值认同,进而外化于行表现在现实个人行为和社会实践中的满足感。行为层面的获得感是终端结构,大学生在思政课教学中有所思、有所获、有所值,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才是思政课真正价值之彰显。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理论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辨别,知识、思想要反映到行动上来。当前,部分大学生对思政课的定位停留在知识型课程,虽然拥有一定程度上知识层面和思想层面的获得,但在社会环境复杂多变、社会变革激荡加剧、个体求职择业压力等因素影响下,较少或没有外化为大学生的外在行为。有的即便获得行为层面的一定收获,但主观感受不强烈、不明显,不能清晰地发现思政课在行为层面的获得。部分大学生没有在逐渐自我完善和自我提高的过程中体会到由此产生的自信,没有形成符合社会标准的道德品质和思想素养,理论知识停留在接收层面没有转化并投入到具体的实践中去,自然无法因获得来自社会的认可而产生积极情感体验和心理满足。

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实现是一个由知识层面获得感升华到思想层面进而再外化为行为层面的获得感的过程,它是一个“期待—获得满足—新期待”的发展过程。获得感形成的起点是从大学生对思政课产生的积极的心理期待,以及对自身需要得到满足的期待开始。在一定的心理期待满足后,大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思政课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来是获得感产生的关键。在思政课课堂教学中,大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学习与接纳,获得知识层面的获得,内化为自己的思想,产生相应的情感,引发思想上的共鸣,形成主体上的认同。大学生在原有心理期待得到满足形成获得感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融入实践、指导实践并不断深化提升,以知促行,知行合一,促进其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此时大学生自我价值实现与思政课获得感不断深化的过程是统一的。

三、提升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政课获得感的对策

(一)坚持理念先行,提升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要从高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个体现实需求出发,与时俱进地更新、建构教学理念,不断使理念与教育发展和学生成长规律相契合,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走向相一致。

第一,树立因材施教理念,注重对大学生内在需求的满足。大学阶段是成长发展的关键时期,如果通过课程学习能获得思维启迪或是解决困惑的方式方法,大学生将感到学有所获。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他们的需求呈现差异化特征。针对高职一年级的学生,初入一个全新的环境和阶段,学习尚未有详细规划,思政课要重点关注他们对新环境、新阶段的的适应能力。进入高职二年级,学生面对一年后实习、就业等压力,不能很好地调整学习心态,适应不同角色的转变,思政课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即将在一年后开展的顶岗实习做好规划和设想。来自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比如文史类专业或理工类专业学生,他们在思想、知识储备、能力等各方面存在不同,即便他们面对思政课中同一理论知识,但表现出的理解力或兴趣点也存在差异。

第二,树立学生需求导向理念,促进学生获得感的有效提升。在部分大学生看来,思政课是枯燥乏味又很老套无趣的课程,不能引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师需要换位思考,不是从教师视角去设想大学生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而是要从大学生角度去研究探寻他们内心真正需要什么。高职院校需要针对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从大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政课教学活动,努力为其在社会现实与发展期待、个人全面发展的成才困惑中寻找到科学的方法论指引。在大学生的获得需求不断被满足的前提下,引导其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推动“要我学”向“我要学”转换,从而提升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亲和力和针对性。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思政课对大学生的影响力和解惑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7]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要做好大学生成长成才路上的引路人,帮助大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种下真善美的种子,需要不断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综合素质,这对于提升思政课对大学生的亲和力、影响力起着关键性作用。

第一,提升思政课教师的理论素质。只有思政课教师自身素质过硬,拥有深厚的理论水平,才能通过透彻的理论讲解进一步帮助大学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思政课教师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要真信、真学、真懂、真用,做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熟练掌握和融会贯通,正确掌握理论的科学体系和精神实质以及立场、观点、方法,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不断夯实自身的理论功底,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和成长规律,运用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用理论阐释现实,解决学生的生活学习问题,增强理论的说服力从而增加对大学生的影响力。

第二,强化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素质。作为高职院校一门综合性、政治性很强的课程,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坚定的政治立场。高职院校要严格把好思政课教师入门关,以“四有教师”为标准择优考察,帮助教师树立以德立身、立学、施教的理念,只有这样,在面对大学生的思想困惑和现实问题时,才能作出正面宣传和科学解释。同时,注重对思政课教师进行常态化的培训。注重与时俱进,不断深化其对党和国家政策、社会热点敏感问题的理解与把握,用党的创新理论不断武装思政课教师的头脑,从而不断强化其政治素质。

第三,提高思政课教师的个人魅力。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思政课教师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教师都要尽己所能千方百计使自己的课程成为学生真心喜爱的优秀课程。一名思政课教师从外表到内心,从思想到生活,从课堂到课外,从言行到举止等各个方面,都应呈现出治学严谨、品行高洁、言行一致、和蔼可亲等为人师表的必备特质,使大学生亲其师,进而信其道。教师通过主动提升个人的人格魅力,心怀国之大者、言传身教正能量,以生为本,拉近师生情感距离,教书育人、做好学生的引路人[8]。同时,语言魅力对于提升大学生对思政课的获得感也有很大帮助。言简意赅、丝丝入扣的推理阐释,抑扬顿挫、富有变化的语速语调,幽默风趣、时尚潮流的语言风格,接地气不教条的表述方式,进一步构建高职院校思政课话语体系,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

(三)推进课堂革命,提升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一,教学内容的优质供给。一是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大学生头脑,力求教学内容与社会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着力解决学生的现实关切,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与水平。二是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通过点评剖析大学生关注的时政热点,将思想和价值引领融入大学生生活实际,实现理论高度与实践温度的高度统一。同时,支持鼓励大学生广泛参与社会实践并将遇到的疑惑反馈给教师,通过引导大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现实问题,帮助大学生在蜕变中成长。三是多采取大学生乐于接受的形式去呈现教学内容,比如植入大学生自拍的微视频、微情景剧等方式,增强大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接受度和满意度。四是在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的思路指引下,尊重大学生,通过调研了解大学生的需要,广泛征集大学生对教学内容意见或建议,在将教材视作教学基本遵循的基本前提下,合理调整课程的教学内容。

第二,更新改进教学方法。毛泽东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9]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恰当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和掌握教师的授课内容。一是运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思政课堂的互动性。有效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造智慧课堂,使传统教学与新媒体教学有机融合,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增加思政课的趣味性,有效实现课上课下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印象中枯燥抽象的“基本理论”转化为现实中生动具体的“人生道理”,实现教与学的协调统一。二是因人而异,提升教学方法的针对性。当代大学生处在“人人都是自媒体”的社会,若想要达到以情感人、以情动人、以情化人的育人效果,要根据大学生的个体差异选择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实现由“一刀切”向“精透管用”的教学方法的转变,用有温度、有热度的课堂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缩短思政课与大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拉近“真有用”向“真运用”的转化进程,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提升大学生思政课的获得感[10]。

猜你喜欢
思政课层面思政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