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几点思考

2022-02-09 04:26佟海涛
辽宁高职学报 2022年12期
关键词:形势政策院校

佟海涛,金 婷

1.辽宁医药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1;2.沈阳体育学院,辽宁 沈阳 110102

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思政课程,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是本课程的重要特点。《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形势与政策’课是理论武装时效性、释疑解惑针对性、教育引导综合性都很强的一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帮助大学生正确认识新时代国内外形势,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面临的历史性机遇和挑战的核心课程。”[1]因此,在党的二十大,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上好形势与政策课,解决好学生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具有重要意义。形势与政策课具有鲜明的实践要求,现阶段也存在诸多问题和不足,进一步优化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是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准确把握形势与政策课的实践要求

“办好思政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2]把形势与政策课建设好、利用好,充分发挥其政治性强、导向性突出等特点,对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又有自身特定的实践要求。

(一)突出政治性和理论性,是讲好形势与政策课的根本要求

教育部对形势与政策课的讲授内容做了明确规定:“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重点讲授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1]因此,应把阐释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本课程的首要任务,把解读好党和国家的政策方略作为重点内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本身就蕴含、闪耀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光芒,是科学的理论体系。这要求教师在授课中要系统掌握这一科学理论体系。授课过程要凸显理论性,才能不背离形势与政策课的根本要求。

形势与政策课把引导学生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作为课程的主要出发点和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对上好思政课提出了具体要求,即要把“政治要强”作为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首要因素。因此,教师应将政治性贯穿课程全过程,既要自身政治能力过硬,还要积极探索增强思政课的政治性、时代性和思想性。可见形势与政策课是一门政治性和理论性特征突出的课程。

(二)把握时效性和导向性,是讲好形势与政策课的关键

时效性是形势与政策课的鲜明特征。当前使用的形势与政策课辅导教材由中宣部实时报告杂志社编著,主要内容为当代国内、国际形势的热点、焦点问题,同时要求各学校结合工作实际和学生普遍关注的热点、焦点问题来确定教学内容。正是由于形势与政策的动态发展,才要求教师除了要根据上级有关部门印发的要点、重点完成规定教学任务之外,还要准确地掌握国内外实时发生的热点问题,对教学内容做出动态调整,突出时效性。

强化导向性是对形势与政策课的基本要求。形势与政策课的核心目标是“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3]因此,形势与政策课应结合学生专业特点、思想动态、价值取向、成长环境,善于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课堂教学,以广阔的视野帮助学生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

(三)强化丰富性和主动性,是保证形势与政策课有实效的关键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之中,国内改革发展进入新阶段,国际形势复杂多变,这些都为形势与政策课提供了丰富的教学题材。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丰富的实施路径去促进多元的课程内容阐释到位、落地见效,全面助力学习对象实现知识、情感、意志、信念、行为‘五维一体’的成长。”[4]例如,在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要把疫情防控措施、涌现出来的感人事迹、取得的实际成效合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以提升课程吸引力和感染力。

习近平总书记曾精准概括了当代青年的群体特征:“当代青年思想活跃、思维敏捷,观念新颖、兴趣广泛,探索未知劲头足,接受新生事物快,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强,对实现人生发展有着强烈渴望。”[5]要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课程教学中是重要举措,形势与政策课教师要努力创新和丰富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程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政治能力、提升综合素养。

二、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面临的困境

高职院校有自身的办学特色,在课程建设上也存在诸多不足。

(一)授课学时严重不足的困境

形势与政策课是从总体方面宣讲形势与解读政策,教学内容十分丰富,重点讲授党的理论创新最新成果和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动实践,涵盖全面从严治党、经济社会发展、港澳台工作、国际形势与政策等方面。然而,从课程设置具体情况看,形势与政策课每学期的学时数却十分有限,《意见》规定高职院校专科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共计1学分。目前,辽宁省内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学时设置基本执行该学时标准。以辽宁医药职业学院为例,学院为每个授课班级设置了8学时的最低授课学时,并未更多设置授课学时,能否利用有限的学时把丰富的教学内容讲全、讲好、讲透,让国内外形势和党的政策入脑入心是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师的重大考验。

(二)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不强

《意见》要求:“坚持高标准,按照优中选优原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等教师队伍中择优遴选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1]但从调研调查结果看,省内多数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师中仍有一部分教师不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背景,专业性和职业性严重欠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不够强烈,使得教师本身对政策解读不够精准,教学目标定位不够准确。”[6]从另一方面看,形势与政策课涉及的教学内容既多又新,需要授课教师不断拓宽视野、增加知识储备。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扩容知识储备使之更好地适应形势与政策变化,是摆在授课教师面前的必答题。

(三)学生自身能力不足

与其他思政课相比,形势与政策课是与社会现实的联系更为紧密的一门课程,最关注国内外热点,最直击现实关切,在各高校都是最受学生欢迎的思政课。但因为高职院校招生生源的客观原因,多数学生具有以下特点: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综合素质不高;学习能力不强,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自我管理能力不够,组织性纪律性差;政治能力不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较弱。这些问题造成学生参与课程教学的主动性、创造性不足,往往是被动参与,严重制约了形势与政策课效果的增强。

三、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的优化路径分析

优化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不断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应坚持党委的统一领导,紧紧把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把握课程的实践要求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着力从教学方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课程评价和管理机制构建等方面入手,着力打造政治性强、导向性鲜明、特色突出的高质量课程。

(一)创新教学方式,坚持主导性和主动性相统一

现在的形势与政策课,多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实际授课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需要创新教学方式,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

1.强化“师生互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如果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照本宣科、应付差事,那‘到课率’、‘抬头率’势必大打折扣。很多学校在思政课上采取案例式教学、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专题式教学、分众式教学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等,取得了积极成效。”[7]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形势与政策课建设指明了方向,即强化“师生互动”式教学是关键。高职院校应积极探索理论教学和实践体验相结合、线下学习和线上讨论相结合、案例分析和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把学生的主动性充分调动起来,“着力解决学生自主学习的意愿与被动式认知之间的矛盾,在激发学生内生动力上做文章”[8],努力打造师生互动的良好的形势与政策课课堂。

2.融入“专业特色”

高职教育与普通本科教育是不同类型的教育,高职院校的专业建设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方向,更紧贴产业需求,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一切教学活动以服务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目的。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应重视将学生的专业学习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如面对疫情防控,除要弘扬伟大抗疫精神,重点突出党的坚强领导和国家的防疫政策外,在医药、护理、生物技术等专业的课堂上可侧重于学习医护人员勇于担当、尊重科学的精神,学习科学抗疫等知识,树立专业学习的信心。不仅能增强课程的特色性和知识性,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更有利于提升教学工作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3.发挥好新媒体的优势作用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学校教育模式和学生学习方式。”[9]特别是在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背景下,线上教学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线上线下相结合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教学方向。新的形势对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质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让形势与政策课有温度、有情怀、有表情,需要大胆探索新的教学方式。新媒体因具有交互性、即时性、海量性、共享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成为创新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手段。新媒体的特点与当代青年的群体特征有较高的契合度,容易受到青年学生的欢迎。还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B站等学生普遍欢迎的软件或平台进行教学资源开发和传播,搭建线上教育与线下教育相互结合、相互补充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对形势与政策的关注。

(二)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坚持专业性和专职性相结合

1.高标准建设教师队伍

形势与政策课教师队伍建设应把政治标准摆在首位,大力选拔政治能力强、专业能力强、综合素质强的专任教师。具体来说,“应坚持优中选优的原则,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哲学社会科学的专业课教师、高校辅导员中遴选形势与政策课骨干教师。”[1]高职院校应探索建立特聘教授制度,大力引进不同学科、专业和行业背景的专家学者、企业人才、校内外党政领导干部充实教师队伍,让具有不同专业背景和从业经验的专家成为讲好形势与政策课的重要力量。

2.加强教师教育培训

一是常态化推进集体备课,定期研究教学热点和难点,认真研判国内外形势,准确掌握党的最新理论和政策法规,让教师在集体备课中研究提出有较强政治性、理论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二是组织教师定期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高职院校的宣传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务处、人事处等部门要做好协同配合,制定详实的培训计划,积极推荐教师参加各种级别、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实践研修,切实做到应培尽培,实现全覆盖。三是大力支持教师参加各级各类比赛,既要提供政策支持,也要提供智力支持,以达到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教的目的。

(三)着力构建完善的课程评级机制,坚持双向性和客观性相结合

“教学效果评价的核心是教学目标实现程度及其对学生成长发展产生的影响。”[10]形势与政策课评价应构建“教与学”双向评价机制,以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目前看来,高职院校普遍建立起了课程评价体系,但从实际操作看,更看重对学生的过程管理和考试评价,而对教师的的评价更显随意性,缺乏客观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其课程评价严谨性缺失。

1.形势与政策课评价机制构建

形势与政策课评价机制的构建,重点是落实“教与学”的双向评价,建立起相应的学生对授课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评价与授课教师对学生“结课”评价的互评机制,为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提质增效提供制度机制。对“学”的评价应将课上纪律、师生互动、线上学习、小组活动、课程考试等部分纳入评价体系,构建科学的学习效果评价机制;对“教”的评价应将政治能力、知识视野、理论功底、人文情怀、自律自省等方面纳入评价体系,全面客观评价教师的教学成效。

2.强化评价结果运用

高职院校应认真贯彻落实《意见》要求,完善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评议制度,探索实行教师退出机制[1]。要把学生评价好、口碑好的教师评选出来,大力支持他们参加各类比赛,提供更多的培训交流机会,作为评奖评优优先推荐对象;对学生评价不好、“应付式”上课的教师要实行退出机制,做出动态调整,及时选拔优秀教师补充到队伍中来。通过强化评价结果运用,不断优化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形势与政策课教学实效不断提升。

(四)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坚持统一领导和分别负责相结合

加强党委对形势与政策课的统一领导。高职院校应构建党委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教务处和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同参与、协同配合的课程管理机制,形成育人合力。

充分保证规范设置课程。要将形势与政策课作为高职院校学生必修课程,纳入学校统一教学计划,保证课程实现对在校学生全覆盖。严格落实学时学分规定,高职院校每学期不低于8学时,计2学分。加强对任课教师的管理,由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任课教师统一管理工作,由教务处落实对教师的督导监督职能。

做好教材选用和管理工作。高职院校形势与政策课统一使用由中宣部时事杂志社编写的《时事报告大学生版》,同时要用好中宣部、教育部等不定期印发的形势与政策辅导资料,以充分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的政治性和政策性、 理论性和权威性。要定期进行集体备课和专题研讨,及时更新教案和课件,第一时间将国内外新形势、大事件融入教案和课件,让授课内容更具时效性。要大力支持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等主管部门自编教学辅助材料,让教学内容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更好服务人才培养目标。

猜你喜欢
形势政策院校
政策
政策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提前批部分院校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
助企政策
政策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2011年中亚形势回顾与展望
适应形势 增强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