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灵枢 李蕊
近年来伴随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提升,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我国民众对医疗保健需求呈现指数增长。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超过2.6 亿。预计到2050 年,我国将成为全球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老龄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医疗健康需求与挑战,疾病谱改变和医学模式转变的新格局,对全社会的生活和健康既产生积极影响,又提出了许多新课题。近年来人民群众的健康理念发生改变,从过去的“治已病”到当前的“治未病、防重病”,更加关注预防保健、慢性病康复、医养结合等全生命周期、健康的全过程管理。在此大背景下,我国政府高度重视民众健康,已将“健康中国建设”提升到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层面[1-2]。
相对应的,民众对护理职业的需求也越来越高,护理模式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新的护理模式不断涌现,护理专业人员的多技能要求,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体验、新想法为一体的终身教育也越发受到重视。护理专业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岗位继续教育一体化终身教育理念也越发体现出其价值。不管是出于职业需要,还是个人前景发展需求,及早树立终身教育渐进式发展的理念,对于从事护理专业工作的人员至关重要,在有效提高护理质量与医疗效果,提高护士的专业知识技能和服务水平的同时,对于自身的职业规划和长远发展也影响深远[3-4]。
1970 年,终身教育的概念是1970 年由法国教育家保尔·朗格朗在其撰写的《终身教育引论》中提出法语词汇“education permanente”,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为“Life long Education”,我国多数翻译为“终身教育”来阐述这一理念。目前比较公认的几个终身教育概念主要体现为以下几个学者的观点,保尔·朗格朗、R.H.戴维以及E.捷尔比。虽然三人的观点在表达和侧重上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认为终身教育包括人一生中所受的各种教育的总和。综而言之,笔者认为终身教育应该包含人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教育的总和,包括从出生到老所有阶段的各种培养和教育的总和。
当今世界处于知识大爆炸的时代,中国教育正处于社会混变期的时代背景之中,而《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为中国教育高质量发展勾勒了一幅宏伟蓝图,其终身教育理念和构建服务全民学习型社会的发展目标为中国社会转型开启了智慧之旅[5]。终身教育已经达成一种共识,它已经成为一种重新构建现行教育体系的战略方针,同时对传统教育模式已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统意义上一次教育享用终生的陈旧理念已经不合时宜,新的终身教育理念是教育应当覆盖学生阶段及毕业后所有阶段,而且更加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教育和学习,同时增加了人文方面的学习。伴随教育的进一步发展,终身教育已经不单单是个体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构建学习型社会,树立终身教育理念,在理论基础和实践中不断呼吁群体和社会的力量,树立全社会终身教育理念,这才是终身教育的意义所在。
近年来,护士社会地位是影响护士职业倦怠的重要因素。目前国内在该方面的研究多关注在护士自身职业认同感的调查及公众对医生、护士角色形象认知的现状调查分析等领域,而关于护士公众形象评价等方面的研究缺乏关注。多数人认为护理工作是一份简单的机械工作,上过护校学过基本知识就可以当护士,学历高低并不是很重要。而且从事护理职业的人员也因为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和频繁夜班等原因,客观上没有没有时间和精力,主观上也没有意识到学习、进修的重要性。仅凭简单的机械工作、服务技能和不怕脏不怕累累的服务态度,已经远远跟不上新时代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对于护理工作模式的客观需求。笔者认为,目前护理人员对护理终身教育的重要性还缺乏本质上的认识,没有从实质意义上去理解。近年来由于护理人员的紧迫需求,对护理职业的继续教育已经有所提升,但由于各种各样多方面的原因,如高学历护理人才的缺乏、医院科室编制少、护理工作任务繁忙等因素,护士从事护理工作人员培训及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机会少,而且由于护士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体系的不完善,工作中激励机制的相对缺乏等导致对继续医学教育需求较低,均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护理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开展[6-7]。
从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注册护士数量不足4 万,截至到2019 年底超过445 万人[8]。以往人们意识中的只会打针、发药的护士,逐渐转变为各种特定专业护士,譬如传染病护理、特殊疾病护理、新生儿护理、老年护理、临终关怀护理等。2017 年,十九大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实施健康中国战略,护理医学作为国民健康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从事护理职业人员已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主力军之一。伴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和人民群众对生活水平要求的提高,整个社会对护理专业水平的要求会越来越高,护理职业的前景也越发光明[9-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要求也水涨船高,从以往的“不生病”到追求更高程度的健康水平。2017 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进医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相关部门开始注重护理教育的时代性改革,计划逐步完善医学教育管理体制、健全护理人才激励机制,加强护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促进全面健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早日实现。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以及东西部经济的不平衡,以及城镇化、老龄化和空巢化等的日渐凸显,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成为新时代健康战略的必要保障。为满足不断增长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同时贯彻国家十四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高层次护理人才队伍建设成为精准满足人民群众不同水平、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充分满足社会对护理服务供给需求的重要保障。新时代中国特斯社会主义背景下,医学教育也要考虑到供给侧改革,根据人民群众对多层次多样化健康需求而不断进行相应的调整和改革。因此,作为医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的护理高等教育体系、教育模式、护理队伍规模和服务领域也随之发生了巨大改变。培养符合国家健康发展战略的护理专业人才,成为新时代护理教育面临的关键课题和发展瓶颈。
院校教育泛指在院校在读期间接受的系统性的教育培训。对于护理专业来讲,包括高职、本专科、研究生等期间接受的教育。面对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的新挑战,在学生时代开始培养学生的终身教育理念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不可或缺之一。所谓的终身教育是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多种教育形式的有机统一。终身教育理念的提出与实施,是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重大发展和深刻变革,主张教育应该伴随着人的一生,改变了传统上将人生划分为学习阶段和工作阶段的概念;使受教育者改变了学习是唯一教育形式的观念,使教育覆盖到人类正常工作生活之中;改变了传统的师生关系,将文化教育同个体的健康成长结合起来;改变了教育方式,为受教育者提供了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机会。因此,作为教授方,学校要主动从创造各种学习机会、适应性调整课程结构及改革必要的学习方法等方面入手,积极培养学生终身教育学习的理念。对于学生来讲,在院校教育期间,除掌握教师教授的大纲要求的专业知识外,还要将终身教育的理念贯彻到学习生活中去,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日积月累,最终及早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
毕业后教育是指院校教育结束后入职一年内接受的教育,主要指岗前培训。毕业后医学教育,是一种对“医学毕业生”实行进一步专门化培训的教育制度,是医学教育全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整个医学教育体系中一个重要的阶段。对于护理专业毕业生来讲,主要意义在于让刚毕业的学生结合岗位工作需要,充实护理专业知识,加强护理专业培训,培养独立从事护理工作能力的医学教育,是院校教育过渡到岗位继续教育的桥梁,是接续院校教育培养终身教育的中间阶段。护理学作为一种实践性学科,教学方式有别于其他学科。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强医院现有的护理师资团队的教学管理,创新管理模式和路径,提高护理教师的医学人文素养培训,规范好护理师资队伍,为培养合格的护理人员打好基础。
岗位继续教育是指在岗位期间,不断学习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体验、新想法的过程。这是贯彻护理工作职业生涯的至关重要的一部分。能不能在在职期间不断取得新成绩,不断走上坡路,岗位继续教育发挥着主要作用。随着医学科学的创新发展及人民群众对健康服务需要的不断提高,护理专业从既往侧重于身体和精神器质性疾病的管理转向常见病和慢性病等疾病预防控制,护理人源的知识结构体系从传统单一亚专业转向全科甚至综合,以适应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文护理服务以及社会、社区和各类人群的需要。随着目前医学研究个体化诊疗体系的建立和相应临床指南或者临床路径不断更新,新事物新观点不断涌现,护理人员应关注本专业的前沿知识及发展方向,了解所属专业临床指南的更新和修订以适应社会不断变化的需要。因此,利用一切空闲时间,汲取营养,不断加深自身终身教育理念,最终对于岗位胜任力的提升有着意想不到的效果[11]。一个人最终是否有所成就,空闲时间的继续教育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往往是决定一个人是否最终有所发展的关键指标之一。
国外护理教育发展虽各具特色,又显现出诸多共通之处:一是培养目标多元化,二是教育制度体系化,三是课程改革市场化和质量监督健全化。这些观点的变化对我国护理教育发展也有建议作用,建议在护理教育过程中要考虑到人才培养与社会对护理服务需求的动态适应机制、完善体现终身教育理念的护理职业教育体系、优化院校有效衔接合作育人的管理体制。当前,护理工作已经不单纯的是一种机械工作,护理专业人员既要为直接服务的个体患者或小规模患者群的健康保障提供直接或间接服务,又肩负着人民群众整体的健康调查、教育、引导和管理的重任,不断接收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体验、新想法拓展和更新知识技能成为必需。护士仅仅作为本专业临床医生的助手时代已经过去了,护士专业人员工作范围及重点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从传统意义的生理护理扩展到当前的生理-心理-社会护理,从医院内部护理服务到满足社区健康服务,从服务于患病个体到服务于不同层次人群健康促进,护士的角色呈现多员化倾向[12]。随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护理专业人员的素质修养、职业道德也需要紧紧跟上,才能充分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需要不断的终身教育,从院校教育阶段开始就要树立终身教育的理念,贯穿毕业后教育和岗位继续教育,工作到老学习到老。
健康中国战略的要求以及全民健康体系的建立,对我国护理专业人员的职业素质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包括人文素养、专业技能、心理素质和知识更新的能力,特别是从护理专业人员思想上以疾病为中心到以患者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观念的转变,充分满足患者生理-心理-社会等不同方面的需求,这就要求护理人员必须使自己的知识多元化和紧追时代性[13]。其次护理模式的转变,也要求护理人员更要提高整体素质,提供多层次的优质护理服务。此外,伴随我国社会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新政策,人民群众对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不仅需要医学院校及其附属医院相应修改其教育教学内容,更需要建立毕业后教育、岗位继续教育的护理继续教育体制机制,这样才能促使护理人员社会价值更快更好的体现。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从而带动护理工作就业前景非常紧俏。目前,国内护士的数量远远不够,医护比严重失调。社会上对护理人员的需求量很大。按照卫健委要求,国内医院的医护比是1∶2.0,重要科室医护比是1∶4.0。而全国1∶0.6 的医护比例远远未达到国家标准,与1∶2.7 的国际水平相差很大,与发达国家1∶8.5 的比例相差更远[14-15]。护理工作目前也不仅仅局限在医院,可供选择的机会很多,譬如在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老院等,可从事护士、护士长、护理部主任、管理工作、销售代表、美容导师、美容师、顾问、导医、销售经理等。根据自己的学历和职业生涯规划,一步一个台阶,在接受院校教育后,继续通过多渠道多方式进行毕业后教育和岗位继续教育,伴随自身能力的整体提升,相信工作职务也会越来越高,职业也会越来越受到重视。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在国家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及学习型社会的大趋势下[16-17],护理学生树立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岗位继续教育一体化的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理念,在学生时代以及后续职业生涯中不断汲取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体验、新想法,掌握多学科知识,多技能操作,不断提升岗位胜任力,向复合型人才方面发展,以一种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去学习,去激发自身的求知欲望,去树立护理岗位的荣誉感和责任感[18-19]。在终身学习中树立一种良好的渐进式的继续教育氛围,对于护理人员的职业生涯和自身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于构建学习型社会也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