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莉
(江苏财会职业学院 江苏连云港 222000)
课程思政不仅是我国近年来热议的教育话题之一,同时更关系到我国“新一百年”发展目标的未来前景。将“课程思政”与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进行融合,不仅能够使得我国的专业教育逐渐具有更明确的民族性与人文性,同时更能够使得其教学理念逐渐实现转型升级的发展趋势,从而使得微观经济学能够在教育理念的维度上获得更多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实践优势。
2016 年12 月7 日,为实现价值引导与知识传授的协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首次提出“课程思政”这一教育理念[1]。其教育理念核心内涵在于:“坚持正确思想政治观念,明确课程建设基本方向。”2021 年3月17 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视频会议如期召开。会议中明确强调:“面对当前特殊的社会情势,高校应通过思政教育与学科教学相融合的方式,实现学生政治能力的培养,以此增强学生自身的社会责任认知,从而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提升自我政治修养,从而实现未来的全面发展[2]。”2021 年恰逢中国共产党百年诞辰,“全面育人”教育思想也逐渐受到更多重视,基于此课程思政这一全新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其基本内涵为:在传统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想政治内容,从而实现学生的政治价值与思想观念塑造。
从这一基本内涵可见,课程思政的主要目标并不是各学科与思政内容之间的教学联合,而是一种全学科下的思想政治传递式教育,在不同学科中进行思政教育的初衷也是为能够更好地转变传统思想政治课程的授课方式与教学内容。教师在不同学科课程中,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收集整理,将学科之外的思想政治理念及教学案例,间接融入专业课堂教学之中。这样不仅能够实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更能够实现课程思政在全学科中的价值统一,以此实现“立德树人”的人才培养发展方向。与传统的思想政治课程相比,课程思政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实现更具多样性特点的教学渠道构建,在全学科中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其中的具体内容,最大限度减少学生对于集中式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心理与反感情绪[3]。因此,在课程思政的探索实践过程中,教师则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作为教学载体,通过全学科的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统一,实现学生的正确思政认识形成与政治实践积极性。
从西方经济学的大属性范畴来看,《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西方经济学、经济学原理、经济学基础、经济学概论、经济学、国际经济学等不同课程在教学本质上并无明显的学科差异,这也就能够说明其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创新实践也是具有一定互通性的,都能够将其视为经济学专业的“课程思政”探索[4]。在笔者所选取的10 篇参考文献中,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主要可总结为三个方面:其一,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微观经济学教学概念与教学目标界定;其二,课程思政在微观经济学中的教学理念创新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其三,课程思政在微观经济学中的研究现状及研究趋势评述。上述三方面的参考文献中,在研究视角上主要可将其分为“互联网+思维、协同育人、价值偏差及其矫正,案例教学和比较案例教学”等视角;在研究内容上则均集中在“教学内容重构、教学方法改进和评价方法”等方面的多元化探索之上。其余的研究内容论述则是在“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元素融合”,以及“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方面。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可见,虽然我国现阶段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的研究已经获得诸多实践成果,但是却依旧没有得出具体的教学理念创新实践思想,很多研究依旧处于传统“教育方法论”与“教学实践策略”的阶段,这也使得课程思政视角下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的实践设计及思路,始终都无法形成一套更具系统性的教学理念创新体系,从而让我国各大高校进行借鉴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实践探索阶段之中[5]。基于此,本文将以微观经济学为研究对象,从课程思政的视角,以系统教学的手段梳理出课程思政与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之间的实践设计及思路,以此促进我国的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能够得到进一步变革发展,从而不断提升其专业课程的教学理念创新效果。
若想要研究课程思政视角下的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其最关键的便在于要构建起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的课程思政资源库,否则便无法确保其最终的教学实践效果。但当前阶段最大的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的阻碍及瓶颈,便在于“马工程”系列的微观经济学教材中从未配备过能够与之相应的课程思政资源,很多教学内容都无法与课程思政资源形成较为完整的案例资源[6]。这也就使得很多教学实践策略及教学实践方法都无法通过研究得出,很多教师也无法在这样的实际情况下,将课程思政的时代背景与思想价值融入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创新实践环节之中,虽然有些文献中出现过课程思政元素与微观经济学的融合,但其提出的研究观点却并不具备相对成熟的适用性,即便与“课程思政”的育人目标是相互吻合的,但却会在不同程度上对于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的创新形成一种制约效应。因为教学理念的创新并不属于传统“教育方法论”与“教学实践策略”的研究范畴,其应当突出自身的学术性,而非自身的实践性。
在传统的“教育方法论”与“教学实践策略”等教学理念模式中,教师在教学理念的思维模式方面,早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化守旧的思维习惯。这种问题不仅仅出现在我国高等院校的教师身上,而是一种我国教育体制下的通病状态。很多教师在自身的教学理念之中都存在着极为明显的“执行误区”,且片面地认为教育研究的最终呈现就一定是要“告诉我怎么做?”“重点放在问题策略上”“如何进行教学实践?”“能够获得什么结果?”“是否能够结合案例或者是数据来说明问题”等[7]。但是在教学理念创新的过程中,教师越是偏执地追求这些形而上学,最终就越是会付出更大的教学实践代价。因为教学理念创新的本质在于“人”,而并非“方法”,思想维度上的引导能够使人感同身受,但方法表象上的执行只会让人心生厌恶。这也是当前很多高校在教学理念创新方面所必须认识到的自身思维方式问题。基于此,在当前的课程思政视角下,高校教师在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的实践设计及思路方面,则应该去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够从“人学”的维度上对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进行提炼与融合,从而使得微观经济学既能够保留原有的教学大纲要求,同时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思想方面的积极引导,并且在最小的教学负担上感受到思维教化的重要意义及必要价值。
正如前文所述,在当前的课程思政视角下,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理念创新探析并非一场关乎传统“教育方法论”与“教学实践策略”的研究,而是要从哲学性与人文性的维度对微观经济学的教学理念本质进行探究。基于此,本文将提出以下三方面的微观经济学课程思政教学理念创新目标设计:
其一,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基本立场、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仅是我国在共产主义理论研究方面的积极性成果,同时更是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目标设计过程中的重要依据[8]。基于此,在进行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目标设计时,便应该将微观经济学其中的教学内容与中国现代化的经济建设与革命实践进行结合,这样便能够使得学生明确经济学专业知识其内容背后的民族性与国家性。
其二,始终坚持树立学生的“四个自信”基本意识。不管是习近平总书记的“中国梦”,还是“新一百年”的政治发展目标,其最核心的四个基本要素始终都离不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以及文化自信。基于此,在进行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目标设计时,则应当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通过更多课程思政资源感受到中国在当前世界格局中的实力与优势,教师也应该对学生们讲好“中国奇迹故事”和“中国创造故事”,这样不仅能够使得学生真正感受到中国如今正在发生的翻天覆地、日新月异的变化,从而能够逐渐养成正确的思想立场与学习认知,最终使其能够立志投身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浪潮中[9]。
其三,始终坚持培养学生的高尚人格与道德品质。“追求利润最大化”是西方经济学始终都在坚持强调的内在本质,这样的经济学本质也会使得很多学生在微观经济学的学习过程中,逐渐产生诸多“唯利是图”“无奸不商”的极端思想,这样不仅会使得更多学生逐渐产生一种人格思想与道德品质上的认知误区,同时更会导致很多学生出现一种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错误观念,若不及时对这些西化经济思想进行纠正与引导,必定会使得学生在其未来的学习与成长过程中出现人格扭曲与道德品质激化等问题[10]。基于此,则应当在微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不断纠正自身的思维意识,从而以社会责任感与民族价值观来不断调整自身的思想意识,为以后的生活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
为进一步将微观经济学与课程思政教学理念进行融合,最关键的实践环节便在于将现阶段的课程知识结构与教学设计结果进行整合,从而实现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的有效结合。在此,笔者将对微观经济学“马工程”系列教材的全部核心教学内容进行罗列,并在重要知识点及知识结构的梳理基础上进行更具针对性的课程思政元素发掘与对应,这样便能够在极大程度上扩充微观经济学教学理念创新的课程思政资源库。以此为教学理念创新基础,不仅能够保证学生在必要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与掌握,同时更能够使得西方经济学原理与我国的课程思政实现有效结合,从而使得学生能够在这样的教学理念设计过程中,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问题分析能力。
综上所述,虽然《微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学科及专业体系,但是其在我国的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之中同样是一门极为重要的基础性必修课程。之所以将其引入我国的高校专业教育体系之中,其最为关键的原因在于其经济专业的学科内容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进程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性作用。但是从课程思政的视角来看,则应该重视到其中西化思想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的思想引导与三观影响,这不仅说明了其开展课程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同时更从其本质上说明了其教育理念创新的意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