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尔夏提·阿布都拉
(塔城地区额敏县霍吉尔特乡牧业寄宿制学校 新疆塔城 834600)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无论课堂作业还是课后作业,大都是形式单一的练习题,勇于学生巩固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点。这种作业内容枯燥无聊,无法有效体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导致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过于机械,伤害学生深入探究数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其作业量往往比较大,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数量和难度上有所增减,造成部分学生的学习压力过大,而另外一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又得不到有效的满足。教师应借助“双减”政策的东风,全面更新教学理念和作业设计理念,让作业增强学生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作用真正体现出来。
“双减”政策下的小学数学作业设计需要遵循一些新的基本原则,以和传统的作业形式相区别。当然,这些原则的提出并不是对既往作业设计思路的全面否定,在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等角度,新的作业设计模式和原则与过去是相通的。关键在于,要通过这些新的原则落实“双减”政策,充分挖掘小学数学学科的价值。其中,目的性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原则。教师必须明确作业的目的是什么,而且要让学生也明白和认可这一目的,这样的作业学生才愿意积极主动地去完成,才能提高作业效率,有效降低学生的身心压力。
比如在学习过四则运算之后,如果教师设计的是大量单纯的四则运算练习题,在教师眼中,其目的是帮助学生练习,巩固学生对运算律的理解。但是学生很可能不认可这一目的,因为他们在课堂作业或练习中已经能够正确地完成四则运算了。在目的性原则的指导下,教师可以设计一个问题情境,比如在网上浏览零食然后挑挑拣拣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需要进行多次四则运算,将最终的结果和手里现有的零用钱进行对比。这样的作业在学生眼中就有了意义和明确的目的,是他们愿意去尝试的,有助于他们今后解决实际问题。
众所周知,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小学数学教师的作业设计经常采取“一刀切”的方式,无论学生本身的能力水平如何,在核心素养方面存在何种优势或劣势,都要完成相同的作业内容或作业量。这也就是上文所说的部分学生压力过大,还有部分学生的学习需求难以得到满足。前者导致学生对作业的畏难情绪,乃至出现对数学学科厌学的现象;后者则使得学生认为完成现在的作业是在浪费时间,还可能让一些学生变得骄傲自满。双方的核心素养都不能得到有效的发展。
作业设计的层次性原则就是对学生进行科学的分层,然后在此基础上设计适合不同能力层次学生的作业。这样不仅可以较好地满足学生需要,适应学生的能力特点,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心理上感到满足,体会自身的成长变化,树立学习的信心,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与能力,成为全体学生学习质量不断进步的重要动力。比如针对多边形面积的计算,能力层次较低的学生主要进行梯形等常见图形的计算,能力层次较强的学生则进行不规则多边形的面积计算。同时两类作业都要尽可能以实物为对象,创设作业情境。
学生核心素养和学习质量的提升必须依靠学生自己。在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上,很多教师占据着课堂主导地位,事事都由教师做主,但并不能因此避免学困生的出现,反而可能恶化师生关系。其原因就在于教师剥夺了学生的自主权,导致学生在课堂上过于被动。这种情况延续到作业设计中,就表现出学生只能完成教师以及设计好的、有着“标准答案”的一个个题目,而没有自主探索的空间。这种思维上的压制是学生身心压力的重要来源。教师应坚持作业的启发性原则,改变这种状况。
所谓启发性原则,是指教师要设计一些有较强的开放性和一定选择性的作业,启发学生自己寻找合适的解决方法和思路,给学生广阔的思考空间。比如在学习扇形统计图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某一个主题,自行展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完成扇形统计图的绘制并尝试对统计图呈现出的结果进行解释。这样学生就能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作为数学探究的对象,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即使过程较为烦琐复杂,学生也不会感到沉重的压力,反而能够兴致满满。“双减”政策得以落实,核心素养和学习质量得以提升。
以上三条原则是“双减”政策下小学数学作业设计创新的基础,除此之外教师还需要解决一些基本问题。其一是作业质量与数量的平衡。以刚才提到的扇形统计图为例,新型的作业设计要给学生留出选择的空间,学生自行收集和整理数据需要的时间又比较长,那么本次作业设计是否只需要这么一个问题?是否能够起到足够的锻炼学生并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对于能力层次较低的学生,一个比较简单的开放式问题是否太过单薄,使得他们难以尽快追上其他同学的水平?
为了正确认识这种质量与数量的关系,在具体的作业设计实践中做出合理的选择,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共性和个性有充分的了解,而且要加强家校之间的合作。比如教师发现学生甲喜欢数学学科,通过家校沟通了解到该名学生经常会主动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那么教师应该适当减少其作业量,加强作业的开放性,鼓励学生的自主探索。反之,学生乙对数学学科缺少信心,平时很少主动运用数学知识,那么就要保证一定的作业量,作业的开放性不要太大,避免造成过大的作业难度。质量与数量的关系要通过精准施策来解决。
小学生群体既存在共性,也存在个性。刚才所提到的主要是学生的个性,而共性主要反映在部分学生群体的基础上。有些学生基础较好,同时个性比较骄傲;还有的学生同样基础好,但是比较谦虚,仍然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他们都具备“基础好”这一共性,但在个性上有很大的差异。那么教师是否应该根据其“基础好”的共性设计完全相同的作业呢?答案是否定的。这是教师在作业设计中要解决的另一个主要问题,即怎样适应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在同一能力层次内进一步提升作业的针对性。
属于基础较好的希望能尽快实现自我提升。对于这两类学生,作业的设计要有所侧重。以位置方向的知识为例,前者的作业难度要大一些,比如让其根据教师提供的位置方向信息绘制一份简易地图,信息中要设置一些“陷阱”;后者作业的难度不必降低,但是要鼓励其自主创新,比如尝试自主出题、自主完成,解决生活出行的某个实际问题。或者也可以将他们分在同一个小组,共同完成一份项目式作业,鼓励他们互相交流,彼此帮助,在沟通互动中克服自身的缺点。
“双减”政策的推出意味着义务教育阶段将会发生巨大的变化,师生双方都需要适应这种变化。对于一些习惯于传统教育理念和作业设计方式的教师来说,改进作业是落实“双减”政策的必然途径,但并不代表作业改进就一定能够取得很好的效果。可能教师设计了开放性较强的作业,而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思维能力还没有得到明显的提升,那么他们在完成作业时就会感到比较困难,效果不好,身心负担也没有得到明显的减轻。不过,教师不能因此而退回到原来的思路上去,要客观看到最终效果,坚持正确的作业改革方向。
对此,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调查分析。每次学生完成作业之后,教师不仅要评价学生的作业,而且要让学生主动对教师提出意见或建议,说明自己在完成作业时遇到了哪些困难,教师据此分析学生是否存在不适应的情况,然后对作业设计进行及时调整,必要时可以适当放慢作业设计改革的脚步。同时教师还应该采取其他积极有效的措施帮助学生尽快适应,比如在课堂作业上尝试创新,带领学生以新的视角和途径解决数学问题,作为对学生的示范,让学生能够提前从心理和认知层面对课后作业的创新做好准备。
上文提到,课堂作业的创新设计对于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改革有很大的帮助作用,既是教师的积极尝试,也能促进学生对新型作业设计模式的适应。而且,有效的课堂作业能够引导学生完成对所学知识的初步巩固,开拓学生的思路,是学生课后能够高效完成作业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保障,有利于“双减”政策的全面落实。教师应该在每节课结束前留出一小段时间,设计少量的课堂作业,其内容、形式和评价都要推陈出新,让学生对生动有趣的课后作业充满期待。
以图形的运动和轴对称图形的学习为例。在课堂教学结束前,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小组,各小组分别商讨确定一个图样,画好折叠,然后用剪纸的方式亲自动手操作,感受轴对称图形在民间手工等现实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及其趣味性。教师则根据学生暴露出的一些典型问题展开集中指导,帮助学生夯实理解,请出现错误的同学或小组重新尝试一下。最后留下的作业则是每个人回去后自主设计轴对称图形并创作出来。学生能够在课后作业中运用课堂作业的收获,而且会充满兴趣和期待,从而有效降低学生负担,提升学习质量。
在上文的讨论中,对为何以及如何进行分层作业设计有所阐述。分层作业的设计及其布置并非只有一条途径,即除了让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完成相应层次的作业外,教师还应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打破分层,让学生共同完成作业。一些学生会因此而看到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以及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另一些学生则会发现所有人都有自己的长处,自己并不是处处强于其他同学。这对增强学生的元认知能力有很大帮助,可以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升自身的核心素养,与教师进行更加紧密的配合。
另外,学生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不会一成不变。特别是在创新的作业设计影响下,学生的差距会逐渐缩小,有的学生还可能会后来居上,教师要及时对学生的能力分层进行调整,这种调整肯定会影响到作业的设计。教师可以尝试让学生互相布置作业,通过学生布置作业的难度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他们的能力水平及核心素养发展情况。然后教师再进行必要的调整,把这些作业分成几组,由学生根据对自身核心素养的判断进行选择。这样既实现了分层,又保证了一定的开放性,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教师对学生的了解,一举多得。
以上论述已经充分说明,多元的作业选择是小学数学作业设计改革的主要发展趋势。因为无论是不同能力层次的学生,还是同一能力基础上具有不同个性的学生,他们需要的作业都是不同的。根据“双减”政策的要求,教师应该通过满足学生的这些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不过,教师的时间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针对每一个学生提供与众不同的作业。这时就需要教师找到有效的策略,在一个大致的框架下,通过某些具体的调整满足学生的需要。
比如,教师应该结合信息技术,创造一个作业资源库,平时注意对各种资源的积累。在设计作业的时候,从资源库中找出一些比较典型的作业题,对其中的具体信息加以必要的调整和优化,然后分成不同的组别供学生选择。或者教师可以计划在每个单元的教学结束后设置一个项目任务式的作业,学生可以在小组合作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自主选择完成项目的具体方法和流程,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作业。其他诸如和学生家长共同研究生活类作业等,都能提升作业的丰富度。
总之,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深入研究和理解“双减”政策,明白“双减”政策的目的是减轻学生的负担,不能以教学质量的降低为代价,必须坚持充分利用有限的时间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而且要促进学生的自主进步,将学生学习质量的提升作为落实“双减”政策的根本所在。只要教师能够始终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与学生携手创新,一定能够在“双减”政策的背景下取得愈加优秀的教育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