芦 淳 徐林祥
“综合性学习”最早出现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2001年版课标”)中,作为语文课程内容目标的板块之一,“综合性学习”在每个学段都有明确而具体的要求。《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推进综合学习”,继续强化课程整体的综合性和实践性。作为课标中的板块,“综合性学习”是推进语文课程综合化、实践化的“实验田”;作为学习方式,“综合性学习”是语文学习方式综合化的集中体现,当前流行的探究学习、主题学习、项目学习等学习方式都具备“综合学习”的特点。进入新时代,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情境性提出了更为具体的要求,具体体现为“学习任务群”的出现。本文梳理综合性学习发展的主要历程,分析新课标视域下一线教师如何推进语文综合性学习,为同仁提供参考。
2001年版课标增加的“综合性学习”板块是从1992年教学大纲的“课外活动”发展而来的,包括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和其他语文课外活动,主要目的是为了体现语文课程与课外的结合,也就是“生活化”。[1]但是,这三个子类的划分标准并不一致,“其他语文课外活动”的“其他”和“语文”的内涵都不清晰,整个“课外活动”也没有一套明确的操作系统。在后来的初中语文教材中,“课外阅读”被纳入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体系当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贯穿综合性学习活动,“语文生活”和“社会实践”替换了“其他语文课外活动”。
2001年版课标中“综合性学习”板块设置的目的是“加强与其他课程以及与生活的联系”。“实施建议”里提出“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这说明“综合”既是学习方式也是学习目标,还包含了教学内容的维度。对综合性学习的这种定位,在课标和教材中均有体现。例如,2017年开始使用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在整体编排上,对这三个维度都有所体现。教材中独立设置的“综合性学习”板块,从传统文化、语文生活、社会实践三个方面设置综合性学习主题,凸显内容维度。以八年级上册为例,其中的“综合性学习”板块设置的主题依次为“人无信不立”“我们的互联网时代”和“身边的文化遗产”,三个主题学科性突出,将学生视野由课内推向课外。由此看来,在整个语文课程实施的过程中,“综合性学习”这一具体的板块似乎是体现语文课程综合性、实践性的主要担当。课外“活动”发展为综合性“学习”,反映了素养养成是学习者在实践中“习得”语文知识的过程,不能单靠“活动”,也不能仅靠学习空间的扩展。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2022年版课标”)首次单独设定课程内容,用六个学习任务群(高中为十八个)呈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内容,可以说是对长期以来语文课程内容不清晰问题的初步解决,把课程组织方式与学习内容统一起来。六个学习任务群的表述都体现了听说读写相结合的思想,共同指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发展,具有情境性、实践性、综合性。
“学习任务群”提炼吸收了综合性学习作为学习方式的本质,为落实素养目标提供了一整套观念体系和实施框架。学习任务群的理想追求就是在不断“做任务”的进阶过程中逐步实现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比单纯的“学习”过程更加注重能力发展的阶段性。对于如何通过学习实现素养目标,2022年版课标形成了“知识技能体系(目标)—任务设计(学习活动)—学习过程组织与指导反馈”的完整落实体系。这一思路在每一个综合性学习中都能得到清晰体现。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各个板块本来就是以任务推进的方式组织的,而综合性学习中学习任务的项目化色彩尤为鲜明。一般来说,语文综合性学习设计需要遵循的理路就是项目化学习所需要遵循的理路:基于课程标准确定学习目标;围绕学习目标设计活动任务;依据活动任务开发评价工具;运用评价工具引领学习活动。整个过程包括六个要素:情境、任务、过程、支架、评价、反思。“综合性学习”必须以强化实践为前提,使“素养”在实践活动中得以培育,“实践”在具体情境中得以开展。因此,在2022年版课标中,由“任务群”构成的连贯的学习统一体是“综合性学习”的新样态。
国际母语教育变革的发展动向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强调以核心素养引领语言学习;二是强调以情境任务驱动语言学习;三是强调母语教学与其他学科的整合融通。2022年版课标对这些动向都做出了有中国特色的回应:确定了核心素养的四个维度及其关系;以任务群的方式组织语文课程,提示主题情境;专门提出了“跨学科学习任务群”。任务群学习的本质是项目学习,项目学习就是一种综合学习。因此,教师应聚焦综合性学习,将其作为主要学习方式,利用好现有教材做好教学转型。
“语文学习任务群”并非否定单篇教学。语文学习任务群强调的是“任务”的群而不是“文本”的群。阅读多文本的目的还是培养学生更为准确和深入地理解单篇文本。在落实语文学习任务群时,可以分为三种形态:一是基于单篇的;二是基于多篇的;三是基于项目的。
基于单篇的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就是围绕某一篇文本确定学习任务,设计若干个语文学习活动。加强单篇课文“情境—任务”教学,把问题教学嵌入任务学习中,是语文课程组织任务群化改革的起点。
基于多篇的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是同时围绕多篇文本确定学习任务,设计若干个语文学习活动。这类学习任务又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依托教材中的某个单元,用主题和任务将各篇串联起来实施大单元教学;另一种是打破教材单元,围绕某个主题将不同单元的文本重组成新的学习单元,甚至可以跨越学段进行设计与实施。例如,统编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七单元是写景散文单元,其中《赤壁赋》与《登泰山记》都是游记,这时教师可以跨学段整合中学所有游记篇目开发微课程。
基于项目的语文学习任务设计与原先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板块的实施方式最接近。容量较大的项目化学习围绕某一语文问题或者某一语文实践活动展开,较少依赖教材,但有必要把文本研习与项目化的实践目标有机结合。这类任务实施时间长,有时需要数周甚至一个学期。转型期建议以第一种和第二种为主要教学形态,第三种在前两者实验的基础上逐渐推进。
任务群基本的设计要素和项目化学习的实施路径是相同的。结合2022年版课标的描述,教师在设计与实施语文学习任务群时,可以依据学习目标、真实情境、活动过程、学习支架、评价工具、实践反思的六要素模型创设实施路径。六要素之间彼此关联,环环相扣,形成完整闭环。同时,各个要素之间又交叉关联,相辅相成,形成一个复杂系统。它就像一张“施工蓝图”,清晰地规划出了语文学习任务群设计的“路线图”和“支撑柱”,教师据此“按图索骥”,就可以较为轻松地设计出一个结构完整、易于操作的方案。[2]
整个教材原本就是一个不断进阶的整体,可以视为一个大项目。因此,只要方案想要达成的目标符合进阶性原则,并且终极目标不超过课程标准对学段整体学习目标规定的上限即为合理。
2022年版课标分三个层面设置了学习任务群,分别是基础型学习任务群、发展型学习任务群和拓展型学习任务群。作为中间层的“发展型学习任务群”依然体现了对文体教学的重视。该类型任务群包含的实用性阅读与交流、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思辨性阅读与表达三部分是对传统实用类、文学类和论述类文本三类文体教学的迭代。虽然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把文体作为单元设置的总体原则,但并没有淡化主题。“主题”可以作为统合文本研究与言语实践的“大概念”。笔者认为,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在确定学习主题时可以参考芬兰的“现象教学”。“现象教学”是指不分科,按照“基于生活、基于现象、基于项目”的原则来选择现象或话题,反映生活、贴近学生的实际,回应学习的价值与功能问题,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创造性学习,促使学生关注生活、勤于思考、学以致用。以问题为导向的“现象教学”融合了综合性学习的三大策略,值得我们借鉴。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线上线下混合的学习方式成为推动包括语文综合性学习在内的所有综合学习真正落地的重要方式。而每个学科全面综合学习的开启则是课程整体综合性、实践性增强的基础。“综合性学习”板块在命名之初体现的是21世纪初课标试图摆脱传统语文教学弊端的追求,而多年来的实践经验可以证明,语文学习的实然、当然和应然方式就是综合性学习,而不应仅由一个带有综合性的板块来特别强调。当综合学习成为语文课程对学习方式的内在要求,“综合性学习”作为板块也就不再需要单列,这也是2022年版课标不再出现综合性学习的自然和必然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