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扬州段沉浸式文旅研究
——以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为例

2022-02-09 02:04李恺玥
旅游纵览 2022年12期
关键词:大运河运河文旅

李恺玥

(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 210000)

一、具身认知与沉浸式体验的概念

(一)具身认知的概念

具身认知提出:认知、身体与情感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身体的生理构造、身体所处环境以及身体与环境的交互方式共同作用,产生了认知[1]。其具有3个核心要义。①认知嵌入具身环境之中。相同信息在不同环境中会产生不同的意义。②具身交互是认知的来源。交互方式与交互反馈是影响认知过程和认知结果的双重因素。③具身体验是抽象思维的基石。具身认知理论认为,抽象思维通过更具象的具身体验隐喻形成,如冷热、远近这些身体体验形成冷漠、热情等抽象含义。

(二)沉浸式体验的概念

“沉浸式体验”这一概念由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提出,是指人们受外界影响和自身注意力的集中,全身心投入去完成某一目标的过程,是一种感觉。在沉浸过程中,人可感知的空间边界变得模糊,个体的限制暂时被消除,时间的流逝暂时被消解[2],让人获得身临其境的愉悦感,以及全身心投入的满足感。

沉浸式文旅产业具有以下优势:①强烈的视觉感受,吸引游客在此拍照“打卡”,占据网络热点,使该景点从众多景点中脱颖而出,提升其影响力;②强烈的精神感受,游客能产生强烈的互动感,感受参与其中的乐趣,引发情感共鸣;③引流推广能力,沉浸式文旅产业易成为“网红打卡点”,在互联网迅速传播,吸引更多游客来此,也更易产生消费依赖。

(三)二者联系

具身认知理论强调身体的参与,把人的认知、情感、身体以及所处环境看作是一个完整且不可分割的系统;沉浸式体验使人从多重感官出发,产生实时互动,强调产品的入心入脑,二者之间联系紧密。近年来,沉浸式体验在文旅产业中成为关注焦点。沉浸式体验在博物馆旅游中的应用主要依托于展览内容,借助体感交互、动态投影等数字技术,营造展厅氛围、塑造展厅场景。游客在游览中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体验,身体与心智参与到观展过程,形成与周围环境的自然交互,引发情感共鸣。

二、大运河扬州段沉浸式文旅的实践

新时代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沉浸式”成为文化体验与旅游跨界融合的热点模式。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以下简称运博)在大运河文化展示上创新性尝试,打造高质量的沉浸式文旅体验。

(一)多感官的身体体验

具身认知理论倡导“身体”的回归,在参与体验的过程中受众通过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将身体的感知传递至脑部,与环境共同形成认知结果。

1.视觉传达流动的运河

运博1号展厅“大运河——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了线下“5G大运河沉浸式体验区”:依托先进的科学技术,在裸眼3D区域,短短5分钟的视频,游客便可一镜穿越,“打卡”运河17城的美景。从京杭大运河南端出发,杭州拱宸桥、苏州吴门桥、无锡清名桥、扬州文峰塔……一路向北,飞越山东南旺戴村坝、天津之眼……“掉进”隋唐大运河的洛阳回洛仓,观众能够720°将运河美景尽收眼底。

1号展厅的线下5G沉浸式体验文旅项目充分调动了游客的视觉感官,借助5G技术、裸眼3D技术,让游客直观且生动地看到运河沿线的景观。运博在为游客带来逼真、高沉浸度的视觉感官体验的同时,也在打造流动的运河文化旅游名片,让文化遗产资源活起来。

2.多感官展现美好的生活

2号展厅的“运河上的舟楫”沉浸式展览以实体体验结合多媒体虚拟体验的方式,从运河上舟楫的演变、舟楫的类型、古代绘画中的舟楫3个角度,构建了关于舟楫的知识体系,展现了运河上舟楫带来的南北文化融合与古今美好生活[3]。

该沉浸式文旅项目利用空间层高的变化创造出三种视角,从而带来空间上的变化,进而使得时间感知发生改变:游客由船模空间进入“沙飞船”沉浸式空间,从船内至船外,由窗外船行之景转换至船头运河沉浸全景,如同回到古代;从观景台能够全览“沙飞船”在沉浸场景中的全貌,抽离历史想象,在尾厅回看则重新回到展览本身。

“运河上的舟楫”展览最大的亮点在于进行了“实时体验+虚拟体验”的创新,让游客触摸文物的温度:团队1∶1复原了一艘康熙时期长20 m、高15 m 的沙飞船,并利用展厅内部空间的内侧墙体渲染数字媒体画面。沙飞船的船舱空间内则设置了运河宴饮互动投影、运河地图互动、平衡舵操作杆等互动项目增强观众的体验感[3]。舱内有古色古香的桌椅、花窗、灯盏,游客进入沙飞船的船舱后可以拍照;可触摸互动装置选择运河宴饮的菜品、沿岸城市的特色民间曲艺。走出船舱,观众站在船头,数字影片360°包裹着沙飞船,可观赏运河两岸的风土人情,聆听婉转的戏文唱腔,切身体验南北文化、经济生活。此外,陈列的舟楫模型前都设置了多媒体说明设备,游客能够选择不同朝代不同类型的船只,360°全面观赏船模形态,学习舟楫的演变历史,实现了“知识性+体验性”的文化与旅游有效结合。

“运河上的舟楫”多重感官融合的沉浸空间让游客充分发挥其身体能动性,激发了游客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提升了游客的参与感、交互感。游客以身体行为为基础,由行为引发情感,游览时完成身体、心智、环境的互相耦合,感受流淌千年的大运河带来的美好生活,自然而然地学习知识,实现文化共鸣。

(二)多场景的环境营造

具身认知理论认为,环境是认知体系的组成部分,既真实又具沉浸感的物理及文化情境能够将知识纳入其中,当受众身处活动营造的环境中,并与这一情境形成交互,认知才会得以形成,从而促进对知识的认知。

1.复古场景,再现历史

运博3号展厅“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沉浸式文旅体验依托展品、场景搭建、互动活动,再现隋唐宋时期、元明清时期两个时间段里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沿岸的“城镇历史景观”。

展厅内建设仿古建筑群,以中国传统建筑艺术为亮点,实物建筑展品选取了与运河相关的商铺、戏台、邮驿等代表性的公共建筑以及民居等类型,符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特征,再现历史场景。同时街区中引入了茶馆、香店、酒馆等真实业态,开设了各类非遗互动体验活动,展现了非遗技艺艺术,活化了大运河文化带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提升景观的自然、社会氛围,采用了灯光、多媒体,并运用自动装置模拟日夜、天气、背景声等,营造多层次的场景感受。在江南街景中铺设了LED“天幕”,每20分钟循环播放四季视频,逼真模拟打雷、下雨的天气。观众坐于复古的长廊,能够触摸雨水,切实感受江南水乡的四季轮转。

“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是“古街巷景观再现+虚拟科技体验+经营性业态”的沉浸式文旅项目[3]。这一展览借助实物展品组合、辅助展品的情境再现以及多媒体设备等营造环境氛围,打造活态化展示的历史景观沉浸式体验空间,让游客沉浸其中,以此增强游客的参与活动体验感、氛围感和愉悦感,感受运河人家的美好生活,从而提高观众的认知效益以及其自身的文旅传播能力。

2.个性场景,创新业态

运博13号展厅的“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互动解密体验项目以“博物馆知识展示+密室逃脱”的创新理念,运用机械、电子、图像识别、网络控制等多项前沿交互技术,虚实结合打造沉浸式“密室解谜”场景。同时融合“剧本杀”这一文化新业态,根据剧本《监水司密案》,布局了大约50处的互动体验点。游客以监水司使者的身份进入展览,寻找通关线索,创造以“解谜”为线索的个性化剧情体验,根据个性化剧情开启个性化体场景与互动体验,深受青少年喜爱。游客还可以借助于多种形式的机关和道具,体验船只驾驶的方式、漕粮仓储的过程,在寓教于乐的互动中学习运河水利、运河航运等知识,获得全新的沉浸式文旅体验。此外,完成任务后游客还可以通过线上H5程序查看积分排行榜,将照片和成就分享至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延伸了沉浸式文旅的社交功能。

三、大运河扬州段沉浸式文旅的优化路径

文化旅游已从“以物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并逐渐向重视“物与人的关系”转变。作为认知的核心环节,情感的共鸣、认知的态度深受身体行为影响。运博沉浸式体验项目的创新与成功,其背后的建设理念对于大运河扬州段沉浸式文旅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鲜明化主题,突显城市特色

当前大运河扬州段大部分沉浸式文旅体验陷入了“千城一面”的困境:一味追求科技的新颖酷炫,而忽视了作为本质的内容,结果呈现给游客的只是形式上技术的堆砌,游客在体验中无法深度触达城市所特有的知识、文化。大运河扬州段沉浸式文旅产业要充分运用沉浸式业态的环境要素和技术要素形成优质内容,才能产生长久的、可持续的商业价值。沉浸式文旅项目的打造需要有鲜明的主题,寻找有特殊故事的城市特色作为切入点,更重要的是要讲好扬州运河城市的特色故事,进而营造符合主题的场景。运博的“河之恋”这一沉浸式体验项目紧扣“运河带来流动的文化”这一主题,采用了720°沉浸式场景交互剧场的形式,让游客自由穿梭于“水”“运”“诗”“画”的空间,感受水的千姿百态,观览不同时空的古船,使身、心、环境达到契合,打造出国内独具创新性与互动性的沉浸式文旅 体验。

(二)人本化交互,增进主客互动

交互要秉持以人为本的宗旨,把情感化作为灵魂,达到满足受众需求的最终目的。一方面,交互设计是常用来提高文旅资源沉浸式开发能力的技术,借助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技术、全息投影等互动手段,化静为动,连接起游客、文化资源与环境。另一方面,沉浸式文旅产业要围绕文旅资源的内容策划配套的系列活动,以文化为线索,以体验为核心,让游客享受娱乐休闲的同时,充分感受文化、艺术的魅力。大运河扬州段沉浸式文旅产业可以学习运博“因运而生——大运河街肆印象”沉浸式体验项目的经验,充分利用其运河城市中的历史景观,策划系列活动。例如,在岁时节庆期间,举办节日专题活动,游客可以身着古装在运河古渡、邵伯古镇等历史文化空间中参与互动,将其从参观者转变为参与者,从街外人转变为街内人。通过多形式的人本化交互将游客、沉浸式文旅项目联结起来,增进主客互动,调动游客的手、脑、心,激发情感共鸣,实现文化、旅游与体验深度融合。

(三)多元化特征,丰富体验内涵

新时代的沉浸式文旅要具备场景化、个性化、社交化的基本特征。场景化身体成为沉浸式文旅发展的重要切入口。个性化使“身体”重新被发现。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可以通过大数据、算法的运用,在沉浸式体验中以个性剧情、定制化场景等形式得到满足,同时“身体”的重要性重新被认识。社交化使身体嵌入环境之中。数字时代的社交更加强化受众的主体性,将身体嵌入虚拟空间的环境中,在身体与环境相互耦合中,创造出集体在场的效果[5]。大运河扬州段的沉浸式文旅项目可以借鉴“大明都水监之运河迷踪”的“古风二次元场景+剧本杀”形式,如在瘦西湖景区的夜游中融合“剧本杀”这种新业态,配合瘦西湖的园林空间特征创作高质量的古风剧本,营造真实还原的体验空间,让游客根据身体活动开启个性化剧情,完成游戏后实时线上与好友分享互动,丰富体验内涵,增强夜游的沉浸感。

四、结语

在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科技的迭代加速文旅产业的创新。当前文旅产业正借助于科技手段,内容上融合剧本杀等新业态,打造沉浸式体验。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沉浸式体验不仅使得文旅产业实现自我重塑,还对观众进行着重塑。基于具身认知理论,以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沉浸式文旅资源开发作为个案,其开拓性的创新为大运河扬州段沉浸式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提供了新方向:第一,将主题鲜明化,以内容为主、技术为辅,开发具有运河文化特色、扬州城市特色的沉浸式文旅项目;第二,以人本化交互搭建体验桥梁,以身体的感受激发情感的共鸣,增进沉浸式文旅的主客互动;第三,丰富具有场景化、个性化、社交化等多元特征的沉浸式体验内涵,创新融合多种新兴业态,让游客收获耳目一新的深度体验感。

猜你喜欢
大运河运河文旅
独占鳌头的运河传奇
秀美大运河 千年韵古今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化,让运河“活”起来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中国运河志》简介
如泰运河谣
大运河:最后的绝唱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文旅照明的兴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