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结合彰显童话教学价值

2022-02-09 02:31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谢丽娜
亚太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老屋童话想象力

福建省莆田市城厢区第一实验小学 谢丽娜

童话是富有想象力与创造力的文学体裁。童话中简洁、生活化的语言,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有积极的作用;童话中常常通过对话塑造出性格迥异、栩栩如生的形象,有利于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在童话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读写结合教学策略,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儿童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重视童话教学中读写结合的优势

当下小学生普遍存在习作时动笔困难的现象,归根结底是教师教学时对读写结合不够重视、指导不到位,让学生产生畏难心理,以至于出现无从下笔的状况。童话习作恰好能避免上述情况,童话的语言是浅近、生动、简练、质朴的,教师教学中能较好地引领学生进入童话世界。

(一)童话是蒙学读物

童话充满了趣味性、幻想性,特别符合儿童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阅读写作的兴趣。儿童对童话经典著作的阅读积累比较丰富,从听睡前故事到看精美的绘本,一个个经典的童话故事早已深深刻在儿童脑中。这些熟悉的童话故事语言浅显欢快,段落结构简洁明了,模仿难度相对较低。这些童话故事素材丰富,儿童将之作为模仿对象进行童话习作,就会产生主动和强烈的习作意愿,就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二)童话纪实性较弱

童话不是现实生活再现,因此童话习作写实性较弱,儿童在习作时就不会遭到自身思维逻辑能力、生活经验不足的制约,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天马行空大胆构思自己喜欢的故事。儿童的想象力是最丰富的,他们爱幻想,习惯用幻想去解读身边的事物。童话习作恰恰能释放儿童爱幻想的天性,开展习作的困难就会大幅度减少。

(三)童话富有想象

童话属于儿童的文学题材,是一种基于想象的文学创作题材。作者往往通过大胆想象,采用夸张、拟人等手法放大人物形象,运用活泼有趣的语言文字,将故事情节描写得生动有趣,因此深受孩子们的喜爱。童话教学能够促使学生的想象力不断丰富、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不断提高,同时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语言素养。童话习作能凭借着虚构的故事,为儿童营造美妙的幻想世界,满足了儿童的好奇心,真正地确保“我手写我心”,解决了小学生习作难的痛点。儿童刚开始时可以仿效经典童话,渐渐地进入自创童话,慢慢地掌握创作结构之法,学会谋篇布局,熟悉习作技巧。

二、童话课堂教学中读写结合的策略

(一)童话课堂教学中做好读的引领

写好童话,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些都说明了阅读对于习作的重要性。

1.激发阅读兴趣

儿童天性活泼,热爱新鲜事物,本能地追求快乐。教学时要根据儿童心理需要,在童话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手段,激起儿童阅读兴趣。如低学段学生可以通过上绘本课、童话游戏、讲故事等活动形式,中学段学生可以采取童话朗读比赛、看童话电影等形式,高学段学生可以进行童话剧表演等,激起学生的阅读兴趣。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在牛肚子里旅行》,教学时笔者从课题导入,先让学生说自己的旅行感受,再让学生读课题,感受与现实不同之处,进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一连串的猜想,如“谁在牛肚子旅行?”“是怎样旅行的?”“它在牛肚子里面看到了什么?”“在牛肚子里感受如何?”等等。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迫不及待地翻开书认真阅读起来,去寻找各自心中的疑惑。再引导学生画出主人公“红头”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路线图,然后让学生根据路线图进行复述,从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和概括语言规律的思维能力。

2.扩大阅读空间

从幼时耳熟能详的《白雪公主》《七个小矮人》《拇指姑娘》到《爱丽丝奇境历险记》……每一篇美丽的童话作品,都会给孩子们增添无穷的乐趣。多阅读,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领悟人生的哲理,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和精神境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应该使其养成阅读整本书的习惯,这样才会避免眼界狭小。如三年级上册“快乐读书吧”,通过整单元童话学习之后,引领学生读叶圣陶的《稻草人》,以及《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让他们去感受童话的魅力,阅读空间自然会更大。又如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单列了一个“外国童话”主题单元,涵盖了生命、成长、爱、顽童等主题,且“快乐读书吧”中推荐的阅读书目与课标中推荐的课外阅读书目相契合。通过对教材中相关内容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对教材选文进行补充和拓展,进而扩大了阅读空间。

3.讲究阅读方法

新课标提出要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突破单一的阅读方法,探寻多样化的阅读方法,对培养和增强学生阅读能力有着异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细品语言之美。童话语言极具想象力,而小学生各项能力的发展并未成熟,教师在童话阅读指导时一般采用鲜艳的图画以及生动的视频等,以渲染情境,让学生尽快进入童话。但若一味使用图画以及视频,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学生的想象力。因此阅读时,教师要多引领学生抓住童话文本中的优美字词,去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文《在牛肚子里旅行》讲的是两只蟋蟀在玩捉迷藏游戏时,躲在草堆里的红头蟋蟀没有及时发现过来吃草的大黄牛,结果和草一起被卷进牛嘴,最后进入牛肚。当它惊恐万分喊救命时,它的好朋友青头蟋蟀也焦急万分地不顾自身安危蹦到牛身上一直在鼓励红头蟋蟀,并安慰它在牛反刍的时候逃出来。课文在描写红头蟋蟀误入牛肚这一惊险历程中,出现了一连串的动词,如“蹦、爬、喊、跳、蹭”,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青头蟋蟀在红头蟋蟀遇到困难时如何不遗余力地帮助它,刻画了青头蟋蟀急朋友所急、遇到危险时沉着冷静的美好品质。

其次,领悟幻想之美。童话的主体就是幻想,可以说没有幻想就不会有童话。儿童拥有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他们天生都是幻想家。阅读时,教师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充分激发学生的幻想,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进入童话世界感受幻想的奇妙。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总也倒不了的老屋》,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讲述了一间老屋与一只小猫、一只老母鸡和一只小蜘蛛之间的故事。老屋由于年代久远开始体力不支,但是每当老屋要倒下的时候,小猫、老母鸡和小蜘蛛请求老屋不要倒下。老屋也为了这些小动物一直支撑着,一直没有倒下。故事主要塑造了老屋这种乐于助人的形象。笔者在教学本课时不是单一地让学生感受老屋那乐于奉献的精神,还抓住篇末“小蜘蛛的故事会不会讲完?”“老屋最后会不会倒下?”“还会有谁请求老屋的帮助?”,通过一个个小问题,点燃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的火花,继续老屋倒不倒之谜。有的同学说会倒下,因为老屋已经很破旧了,毕竟为帮助小动物老屋超负荷又坚持了那么久;而有的同学却说不会倒下,因为只要有人需要老屋帮忙,老屋总是不留余力坚持住。通过一次次的想象接力,老屋的故事也越来越精彩了。

最后,感受情感之美。童话作品通过一个个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讲述一个个小道理,传达真善美。当孩子们走进童话世界,与鸟、小老鼠或精灵可爱的人物互动时,善良和美丽的力量无形中融入他们的生命和血液中。在阅读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感受童话世界传递的稚朴、纯真、自信等情感之美。比如,部编版三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一块奶酪》这样描述:蚂蚁队长召集全体小蚂蚁一起搬运粮食,小蚂蚁们在搬运一块大奶酪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奶酪一角被拽掉了。蚂蚁队长看着诱人的奶酪,真想自己偷嘴尝尝。但最终经过了一阵激烈而又艰难的心理挣扎,蚂蚁队长勇敢战胜了自己想偷嘴的心理,毅然命令最小的那只蚂蚁吃掉了那块拽掉的奶酪渣。这个故事塑造了一个坚持原则、严于律己、关心幼小的蚂蚁队长形象。学完课文后,笔者让学生对阅读提示中“说说自己是否喜欢蚂蚁队长,为什么?”发表想法,大多数学生都说喜欢这样的队长,因为它遵守规则、严于律己、爱护幼小。由此笔者让学生联系自身:“如果在生活中你碰到类似诱人的奶酪这样的情景,你是否会如文中蚂蚁队长一样做好严于律己的表率呢?”就是这样一个个看似短小的童话故事蕴含着无穷的道理,引领学生从故事中去感受生活的真善美。

(二)童话课堂教学中抓住写的契机

小学生是“天生的童话作家”,“写”又是彰显其教育教学价值、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应当适当利用童话文本中的空白,品味文本的语言特点,引导学生进行合理的创作,将情感转化为文字,实现读写结合。

1.语言仿写

教师可借助童话文本,利用童话中反复的语言特色,引领学生拓展思维进行语句仿写。如三年级上册《总也倒不了的老屋》中,老屋总是在想要倒下的时候遇到小猫、老母鸡、小蜘蛛向它求助,好心的老屋总是答应它们的要求,继续站着。教学本课时就应该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抓住每次老屋快倒时,总会先听到一个小小的请求帮助的声音在它门前响起,接着再具体阐述老屋不能倒的理由。老屋总是答应它们的请求。利用“等等,老屋!”“好吧,我就再站……”的重复语言,教学时要让学生展开想象:“除了文中三种小动物向老屋求救外,还会有谁向它求救?”“它还会继续站着?”“老屋最终倒了吗?”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问题,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激起他们创作的欲望,适时对文章语言进行仿写。

2.内容续写

续编童话故事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的一种有效的训练形式。根据童话的内容,学生通过想象,结合自己的实际感受,构思新的故事情节。在中低年级的语文教材中就有许多童话的结尾可以用来给学生进行训练,如二年级上册《风娃娃》结尾说风娃娃不敢再去帮忙了,他委屈地在天上转着、想着:我帮人们做事情,为什么他们还责怪我呢?风娃娃回家去问妈妈。妈妈说:“孩子,做事情光有好的愿望还不行,还要看是不是真的对别人有用。”在教完本课时,笔者抓住风妈妈的话启发学生进行思考:风娃娃听完妈妈的话后接下来他会如何帮人们做事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有的说“风娃娃看见人们晾晒的衣服,只轻轻地吹,再也不敢用力把衣服吹跑了”;有的说“风娃娃看见孩子放风筝,他只把风筝吹上天,再也不敢用力吹断线了”;也有的说“风娃娃看见农民伯伯顶着烈日在田里辛苦劳动,就张开嘴巴为他们送去凉爽的风”……孩子们的想象在此得到充分发展,表达能力也在训练中得到加强。童话故事的结尾,往往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可以有多种不同的结局。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继续按照童话本身创作风格,大胆想象,进行续写。如三年级上册《胡萝卜先生的胡子》一文应抓住篇末的省略号,让学生大胆想象:胡萝卜先生的胡子还会帮到谁?还有何用处?三年级上册《小狗学叫》一文就更有趣了,作者虽然写了三个不同的结局,但每个结局又都是以省略号结束。这就激起了学生好奇的心,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挑自己喜欢的一种结局,围绕“后来小狗到底遇到谁?跟谁学叫?怎么学?”继续编下去。个性化的阅读创编可以不断地拓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对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再次开发和深度挖掘。

3.情节扩写

扩写童话就是为了激发学生合理的想象,将原来比较简单的片段扩展成丰富的童话。教学时先厘清童话情节的脉络,再激发他们大胆想象,模仿故事的结构形式,进行童话情节的扩写。如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一文,故事情节较为简单,却也是历经了一波三折:蜘蛛开始时卖口罩,遇到河马,整整织了一天,觉得亏了;接着改成卖围巾,遇上长颈鹿,整整织了一星期,又觉得亏了;到了最后改成卖袜子,哪想到遇上了四十二只脚的蜈蚣,吓得蜘蛛赶忙跑回网上。故事情节类似,写法相似,都是按照蜘蛛想卖什么、写招牌、顾客是谁、结局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教学本课时可以让学生在童话文本的基础上对故事进行扩编,想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蜘蛛的经营策略会不会变等。这样以文章为载体,围绕文章内容,坚持读与写适时结合,安排“写”的训练,注意培养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充分地将阅读、写作、思维训练三者融为一体。

4.结局改写

一些耳熟能详的童话距离现在已经比较久远了,教师可以打破原有的故事结构,增加现代内容,以适应现代社会的节奏,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如三年级上册《卖火柴的小女孩》,笔者在教完后让学生抓住课文最后一句进行结局改写。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小女孩的灵魂飞到了天堂,看到了一座美丽的宫殿,宫殿前面有个美丽的大花园。更令她欣喜的是,最爱她的奶奶此时正向她笑眯眯地招手呢。她不敢相信是真的,小女孩使劲揉了揉眼睛,听到奶奶亲切的叫唤,才冲上前去抱住奶奶。奶奶一把搂住了小女孩,小女孩趴在奶奶的怀里边哭边说:“奶奶,人间太冷了!大年夜这一天我连火柴一根都卖不出,怕父亲责骂我,躲在墙角又冷又饿,只能靠点燃火柴取暖。”奶奶听了难过地流下了眼泪,紧紧地搂住了小女孩,安慰道:“好孩子不哭!上帝把善良的人带到天堂里,我们以后就在天上过着幸福的日子。”“改写”这一过程调动起儿童记忆,激发儿童进行想象和思考,使其对所读内容进行二度创造,创作出新的作品。

5.创编情节

学生的认识规律一般是由简到繁、由浅到深的过程。在一、二年级的时候,他们就接触到不少课本里的童话故事,这为训练提供了模仿的机会。以《小壁虎借尾巴》来仿写《小青蛙借翅膀》、以《小马过河》仿写《小兔过河》……情节可以有所改动,但要将事情的四大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交代清楚。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基础中上的学生都能利用掌握的知识开始自编一些童话了,而且构思往往让人惊叹不已。童话故事的情节来自孩子们的生活,他们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所有的东西都有灵气、有生命。让孩子们的潜意识得到充分的发展后,放手让他们在想象王国自由遨游,怎样想就怎样写,你会惊叹他们无比强大的想象力。

以童话的形式打开作文大门,让学生用自己的全部心思、全部感情、全部智慧去写作,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语言综合运用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更能直接培养学生热爱人生、热爱世界的情感。总之,在小学童话教学中实施读写有机结合策略,是彰显其教育教学价值、促进小学生语文素养全面提高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注意找出读与写之间的诸多可对应关系,及时做好读的引领,适时抓住写的契机,充分发挥读写结合的优势。

猜你喜欢
老屋童话想象力
老屋回忆
总也倒不了的老屋
看见你的想象力
老屋
打开新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