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中革命文化教学研究概略及其评判

2022-02-09 02:31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匡文琪陈子荷
亚太教育 2022年23期
关键词:革命情境文化

衡阳师范学院文学院 匡文琪 陈子荷

革命文化是指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文化形态。革命文化一经诞生就发挥着精神引领、信念培育的重要作用,始终在中国现当代文化的历史舞台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自党的十八大以来,革命文化进一步受到高度重视,基于时代背景的现实诉求和前期研究成果的积累成熟,研究者逐渐从自发走向自觉,学术界的相关研究硕果颇丰。

就中国知网所收录的研究论文来看,关于“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的研究内容各异,但主要集中在教材选文本体、教学中的困境、教学实施路径三个方面。基于此,进一步分析现有研究的问题指向及其不足,并对此提出评判与期待。

一、关于高中语文革命文化选文本体之研究

对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育内容进行分析是研究革命文化教学的基础性工作,其中,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即教材中的革命文化题材选文。因此,有不少学者对选文进行了概括性分析和规律性总结,还有部分学者结合拓展教育资源,对现有教育内容进行了创造性的设计和改造。概括来说,关于选文本体的相关研究主要分为选文的价值、编排和组织方式三个方面。

(一)革命文化选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

学界关于革命文化选文在语文教学中的价值探讨,主要集中在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语文价值和实现立德树人的思政价值两方面。

在语文价值方面,首先体现在能有效地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教材中的革命题材作品文质兼美,天然具有语言文字训练的作用。革命题材作品的崇高美、悲壮美能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提升其审美素养。其次体现在能将语文课程价值落到实处。张卫其、林志芳等人认为,革命题材类课文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文化自觉和内在价值,是新时期我国语文课程的重要价值取向。

在思政价值方面,革命题材作品有着得天独厚的先天优势,是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刘飞、王云峰、钱冰山、蔚麟等学者认为,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作用,对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塑造价值观念有着重要作用。李晓童、谢磊、刘焕明、谢群等学者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探讨革命文化的价值,指出革命文化与文化自信是水乳交融、相辅相成的关系。

(二)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编排

学界在革命文化题材选文的编排上普遍达成了共识。在选文标准方面,刘逸飞、朱雨楠等人认为,革命文化题材的选篇是徳文兼备、文质兼美的文章,选文标准严格。在选文时期方面,“革命时期”的作品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三个时期中入选最多。在编排顺序方面,选篇难度递增,循序渐进,遵循着从“单篇”到“单元”再到“整本”,最后到“专题”的规律,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具有规律性和阶段性。在编排数量方面,与以往使用的教材相比,革命题材选文数量大幅增加,可见编者对革命文化作品的重视。

(三)革命文化选文组织方式

关于革命文化选文的组织,学者们主要是在学习任务群的统摄之下,提出专题化的组织形式。在专题的设置上,学者们众说纷纭。褚树荣在《红色经典:中国革命传统作品学习》一书中设计了十个专题案例;俞联斌根据不同阅读要求,设置了文学类、论述类、实用类作品三个专题;冯永忠则提出了“互文联读”和“对比联读”两种群文组织方式。不同的专题设计方式为教师的课堂组织拓宽了思路。

还有部分学者,如王云峰、陈文娟、章俊等,通过教学案例直观呈现了具体的专题设计和实施过程。另外,牛文明进一步提出在整合相关文学作品之外,还应融入剧本、影视作品、采访资料等资源,丰富课堂教学资源。

以上研究只选取了选文的某一横截面进行分析。对教材选文进行系统研究的多为学位论文,如刘逸飞首先概括了选文的分布情况,再从选文主题、作者、文体、时代等方面进行了分类分析,最后阐述了选文在价值取向上的特点。相似地,於慧钦则从选文的数量、体裁、主题、特点和教学价值等方面展开了全面探讨。

二、关于革命文化在教学中的困境之研究

经过小学、初中阶段的熏陶,加之高中语文对革命文化的重视,革命文化教学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仍存在着一些痼疾,主要表现在文化认同虚假化、人物形象脸谱化、课堂教学娱乐化、教学边界模糊化、认知实践脱节化等方面。

(一)文化认同虚假化

革命文化作品是特定时代的产物。由于学生缺少革命年代生活经验,对革命文化有一定的陌生感和疏离感,存在着理解上的障碍,致使文化虚假认同。

一方面,师生与作品之间存在着时代隔阂。罗孝辉、张卫其、林志芳等学者认为,由于革命文化作品时空跨度大,不仅学生,年轻教师也存在着较大的时空距离感,加之革命精神宏大崇高的特点远离师生日常的情感思维方式,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甚至质疑革命作品的真实性。

另一方面,师生和作品之间还存在着价值观隔阂。学生在理解革命文化中“崇高”“英雄主义”等价值取向时产生困难,究其原因,谢灵峰、林志芳等学者认为,当今社会环境复杂,文化价值多元,部分文化受体对西方文化思想缺乏辨别力,开始淡忘我国革命志士舍生忘死的事迹,甚至陷入历史虚无主义。

(二)人物形象脸谱化

革命文化题材作品刻画的人物形象多为高大全的英雄榜样式人物,学生难以达到文中人物的思想高度,也无法走进人物内心感受其博大胸怀。张卫其认为,部分教师“重道轻文”的教学取向忽略了文字涵泳的过程,以归纳人物品质为终极目标,使学生对革命题材作品人物形象产生模式化的刻板印象。

(三)课堂教学娱乐化

中学生对革命时代的了解多来源于书籍、影视,然而部分影视作品弱化了革命斗争的残酷性,使学生难以认识到革命战争的艰巨性。在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引导对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建立显得尤为重要。

林芳、刘飞等学者研究发现,部分教师盲目滥用多媒体、网络等工具进行教学,甚至喧宾夺主;或采用不适合的课堂表演形式,课堂看起来活跃,实则杂乱无序;还有教师放任多元化解读,甚至背离文本原意,使得课堂随意性强,呈现娱乐化倾向。

(四)教学边界模糊化

部分教师在设置教学目标时产生偏差,使得教学边界模糊,主要体现为教学设计一般化和价值取向政治化两种倾向。

教学设计一般化是指教师没有认识到革命题材作品在思想引领、审美教育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所做的教学设计与一般性的选文无异,完全与思想政治教育绝缘。如此一来,革命文化作品在文化传承、立德树人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没有得到发挥,消解了革命题材选文的独有意蕴。

价值取向政治化与教学设计一般化相比有些矫枉过正。刘飞、石元丽等学者发现,部分教师片面追求这类文本宏大的思想主题,过分强调其在思想培育、精神熏陶方面的作用,导致在教学中将课文与政文混淆,用宏大情感的灌输替代对语言表达的关注,忽视了作品的语文性。

(五)认知实践脱节化

刘飞等学者指出,部分教师在教学时只关注认知目标,不注重实践效果,学生在课内仿佛感触良多、领悟颇深,但是走出课堂后连基本的行为要求都达不到,可见从“认识”“理解”到“践行”“贯彻”,还存在着一个复杂的内化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使学生把革命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如前所述,革命文化教学效果在某种程度上仍不尽如人意,要实现革命文化教学本位价值,需不断纠正教师主导的失位、克服学生主体的错位、改善文本阐释的出位、加强社会力量补位、推动知行对位。

三、关于革命文化教学实施路径之研究

为了进一步改善教学效果,大量学者针对现实困境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立足于文本本身提出聚焦语言;立足于语文课堂提出任务情境化;立足于学校教育提出跨学科教学;立足于社会提出全员育人;立足于时代提出当代话语转换。

(一)立足文本,聚焦语言

选入教材中的革命文化作品“言”“意”都堪称经典,但是部分教师过于关注思想教育,陷入重意轻文的误区。要让革命文化教育和语言文字训练齐头并进、言意兼得,首先就要回到文本语言本身,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自然习得作品的思想内涵。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之上,通过抓关键词句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价值认同。袁文提出在分析人物形象时,可以通过“语言—文化—人”的图式,促进学生对英雄人物的认知。总之,意从言出,二者不可割裂。

(二)任务情境化,丰富感知体验

革命文化题材课文远离当下生活,学生容易感到陌生和隔阂。部分学者提出要创设真实情境和真实任务,让学生在解决真实情境问题的过程中激发情感体验。但在情境创设类型方面,学者意见各不相同。其中,李玉婷提出角色情境、视听情境、问题情境三种情境创设类型。袁文则提出要创设有利于产生共情的个人体验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两种情境。牛文明指出,学习情境只是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而非目的,要着力避免为了创设情境而创设。

(三)打破学科壁垒,形成跨学科合力

褚树荣、石元丽、谢灵峰、牛文明等学者提出与政治、地理、历史等学科教师组成专题指导组,组织跨学科的学习活动。褚树荣认为,其他学科教师的知识背景和教学资源介入后,能从多个侧面深化学生对革命传统的理解和认识。在具体操作方面,朱雨楠提出“同题异构”的方式,各学科教师围绕同一个主题开展丰富多样的活动,指向学生革命文化素养的培育。

(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做到知行合一

在大语文时代,广阔的社会是语文课程的无字教材,社会实践是语文课堂的延续,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获得的体验比起文本阅读要更为深刻、真切。因此,革命题材选文教学需要与实践结合,最终指向实践。鲍广梅、袁文等学者认为,要善于开发地方课程资源,开展实地考察、研学等活动,打通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育人路径,让学生在体悟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达到革命精神的内化。

(五)促进联结与转换,实现当代价值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研习革命文化作品的根本意义是实现其当代价值,这就存在着革命文化当代话语转换的问题。李守超指出,我们需要创新革命文化的时代化表达方式,“恢复”对革命文化的记忆。罗孝辉则具体提出,首先要将作品内容转换为当时的时代精神,再到当代的时代精神,最后转换为未来的时代精神。

此外,还有部分学者从教学评价、教材编制等视角进行了实践设想,总的来说,就是要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优势,紧扣革命文化传承,协同科学育人,赓续红色血脉。

四、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研究的问题指向及其不足

革命文化作为我国的文化瑰宝,对革命文化教学进行研究是语文教学的题中应有之义,不少学者对之进行了有益探讨。通过总览相关文献发现,已有研究成果呈现出“四多四少”的特点。

第一,从研究的主体来看,在读教育硕士和中学语文教师多,高校教师和社会学者少。高中语文革命文化作品的教学研究属于中学语文教学研究领域,中学语文教师自然是相关研究的主力军。中学教师有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和做在场观察的天然优势,面临着真实的情境,具备发现问题的条件,提出的策略也具有一定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但是,高中语文教师往往过于依赖个人经验,在解读教学案例时常带有一定的感性倾向;同时,由于缺乏理论视野和研究思维,其研究的理论性和普遍适用性较为有限。教育硕士研究的也是一线教学中的真实问题,但这一群体缺乏教学实践经验,理论基础相对薄弱,研究成果往往能面面俱到,却难以深入,缺乏创新性和适切性。高校教师的理论研究能力较强,加之许多高校教师也曾有中学教学经验,抑或是和中学教学的联系密切,能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一支较为理想的研究力量。不可忽视的是,还有众多的社会学者,其研究视野开阔,研究思维活跃,如果能加入该研究中来,定能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观点为研究注入源源活水。

第二,从研究的视角来看,学科教学视角多,其他研究视角少。大多数研究都是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进行讨论,聚焦语文学科,且大部分研究都是按照“论述语文革命文化教学价值—指出现实困境—提出相应策略”这一流程进行的。此类研究和教学实践关系密切,但是研究成果过于集中在学科教学领域,不免有些狭隘和老套,并且产生了许多重复的研究结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也和研究群体单一有关,其研究视野有限,不可避免地陷入模式化的窠臼之中。这就需要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探索多样化的视角,鼓励跨学科、跨领域研究,在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现代教育技术、社会学等视域下进行研究,依靠全新的学科背景拓宽研究思路,形成创新性成果,持续焕发研究活力。

第三,从研究的内容来看,提出教学策略的研究多,进行效果检验的少。多数学者根据教学现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但是鲜有学者进行效果检验。要确保提出的策略真实有效,需要将策略具体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去,检验策略有效性,再根据反馈改进既定策略,形成“实施—检验—改进—再实施”的闭环。而研究者们普遍缺失了检验环节,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有不少非一线教师的研究者缺乏策略落实并进行检验观察的条件。另外,效果检验环节的研究周期过长可能也是研究者的一个普遍障碍。为了使研究过程完整、研究结果有效,我们需要有条件的研究者从评价监督的角度反复审视已有的对策,以期尽善尽美。

第四,从研究的主题来看,研究文本教学策略的成果多,探讨文本历史背景的研究少。对于具有时代感的革命文化作品而言,细致的文本背景分析是文本解读的基石。教师需要充分挖掘时代大背景和个人小背景,发挥文本背景和文本内容相互验证的作用,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知。但在实际教学中多忽视特定背景下的各种矛盾关系变化,或将文章与时代背景简单机械地关联起来,没有真正进入当时的时代语境,学生也难以感同身受,导致只有一点格式化的“体悟”。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探究文章背景,丰富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研究课题,规避文本解读的粗略化、肤浅化倾向。

五、高中语文革命文化教学研究之评判及期待

经历了约一个世纪的发展,革命文化在时间的淘沥下不断沉淀,始终是润心铸魂的主旋律文化。为了促进研究往纵深处、创新处发展,展望未来,我们应该加强对以下三个方面的关注。

(一)创新学术研究成果

从以往的研究来看,研究主体单一、视角狭隘,研究者容易陷入个人经验总结的误区,导致简单重复劳动较多,高水平、高质量、特色鲜明的研究少。这就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加强关注与研究,促进跨学科协作、多领域结合。不同学科背景的研究者介入后,势必拓宽研究思路,转换研究视角,开阔学术视野,发现新的研究点,并能在稳步进行质性研究的基础上,尝试开展量化研究,持续激发研究热度。

(二)促进理论与实践良性互动

教学实践要在理论的指导之下才会更加自觉有效,然而现有研究多基于研究者个人体验的感性认识,学理性不强。理论意识的缺乏又导致研究者的经验提炼不够系统化,加之从“策略提出”到“效果检验”的环节不畅通,成果实效有待商榷,经验推广性有待提高。因此,接下来的研究应进一步加强理论建设,在案例分析等实证研究之中融入理论思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良性互动。

(三)重建后革命时代社会心理认同

面对教学中的课堂娱乐化、认同虚假化等困境,单一的教学策略无法扭转局面,我们需要摒弃简单零散的策略拼凑,在服务于革命文化的传播与传承的基础之上,通过系统性的规划,对教学进行顶层设计,以改善整体效果。在社会语境下进行探讨可以发现,现实困境的成因与革命文化社会心理认同感的削弱密不可分,如果能在全社会形成崇尚革命文化的氛围,激发对革命文化神圣之感的敬畏,教学中的很多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因此,研究者除了关注教学中的具体措施外,还应将目光聚焦在重构革命文化的精神认同上,探寻学生深层次的心理因素,重新修复学生对革命文化的信任,排除杂音干扰,奏响时代主旋律强音,增强文化自信。通过创新革命叙事方式,使政治意识形态和现代社会常识同向而行,让革命文化适当地“越界”“出圈”,复兴革命文化。

猜你喜欢
革命情境文化
年味里的“虎文化”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护患情境会话
特定情境,感人至深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文化之间的摇摆
读《革命年代》遐思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