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西关培正小学 苏洁敏
子曰:“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先辈的智慧往往通过文言文的形式得以流传。近年来,国家提高了对语文,尤其是文言文方面的阅读能力要求与理解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究其原因,首先,古今汉语是一脉相承的,要学好现代汉语,提升语言素养,需要对语言发展的历程有一定的了解,只有从古代汉语中汲取营养,才能进行更加深入的现代汉语学习;其次,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根”,文言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了解语言文字层面的知识,还要挖掘文本蕴含的文化内涵;最后,优秀的文言文传达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对学生人格的塑造具有独特而深远的影响价值。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要培养学生“热爱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汲取智慧,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文化自信”。我国的语文不只有现代的文章,还有古代的文章,都值得我们学习。统编版小学语文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了文言文课文,旨在引领学生初步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激发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与现代文章相比,文言文的行文格式、词义解释更加复杂,所以文言文一直是学生不敢面对的学习任务,是教师难以克服的教学难关。经过对不同教材的比对及自身的实践,本文认为部编版教材小学文言文教学可以从以下方面着手。
小学生所阅读的文章或课文基本以现代文为主,这类文章的语言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接触的,即使学生无法理解出现的某些词语,但也能快速通过生活常识进行思考与解释。然而,文言文并不会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虽然同样都是汉字,但对学生而言无异于一种新的语言体系。从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总是逃避自己不擅长的事物,更何况年纪较小的学生。所以,如果直接在课堂上讲解文言文,可能会引起学生的逃避甚至抵触心理。因此,教师可以通过提前预习的方式逐渐缓和学生对新事物的逃避心理。比如,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耳熟能详的故事,提供现代文版本与文言文版本供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及时做好反馈工作,询问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并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提出的问题作出解答,让学生提前对文言文产生一定的了解。
另外,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中的隔阂还体现在对词义的不理解。文言文书写在很多情况下会用一个字代表现一个词甚至几个词的意思,正是由于这个特点,教师可以在教授文言文之前,训练学生的组词能力。比如,在学习《囊萤夜读》时,教师可以将字词的古代含义与现代含义对比,引导学生理解。如对“博学多通”一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通”字在现代汉语中的含义,学生能够联想到“联通”“沟通”等意思,而通过教师的讲解,学生又能认识到“通”在本句中的含义为“知晓”“明白”,从而能认识到主人公具有博学多才的特点。在阅读“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一句时,学生普遍会将“练”字理解为“练习”,而通过文本中的注释,能够了解到“练”和“囊”是一个整体的词语,意思为“白色薄绢做的口袋”,从而具体了解主人公读书时的照明方式。学生在提前的组词练习中,渐渐掌握了在单字的基础上组成词语的能力,有助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增加学生的词汇量,使其能在阅读不同的文言文句子时提取不同的词语解释,帮助学生在自行阅读的过程中理解一些平常的词语与简单的句子。
同样,学习《铁杵成针》时,教师也可以通过古今对照的方式提高学生文本含义理解的准确性。如在阅读“未成,弃去”一句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交流:“这句话的意思是李白没有完成学业,去了什么地方吗?”学生可以查阅句子中“去”字的含义,了解“去”在文言文中有“离开”的意思,从而理解本句只是说明李白离开了象耳山,而不是告诉读者李白所去的地方。又如,在阅读“过是溪”一句时,学生受到现代汉语用语习惯的影响,容易将本句的含义理解为“李白经过的是一条小溪”。教师通过对“是”字在文言文中的含义进行讲解,能帮助学生准确理解本句的含义为“经过这条小溪的时候”。在这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具体认识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并对文本内容形成准确的理解,掌握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逐步增加学生对学习文言文的信心,减弱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因词义不理解带来的隔阂与抵触心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文言文学习中也不例外。虽然有了课前的预习进行铺垫,但是学生还是会对不熟悉的文言文产生恐惧心理,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处于被动位置,对文言文学习知识的接受程度也会下降。要扭转学生在学习文言文上的被动局面,就应激发其对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最好方法就是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文言文教学,并不仅是词义的解释与全文的背诵,还有情景的代入与深层含义的分析。那些短小的文言文选段,内容有趣,阐述简练,是帮助学生打好文言文阅读基础的良好教学工具。因此,教师更多需要注重培养的是学生在遇到一篇文言文并把它读懂的兴趣。教师应该在课程设计上创新,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激发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求知欲。现如今科技的发展使课程设计与教学工具选取的多样化成为可能,教师可以通过播放课程动画、让学生即兴表演等方式,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与动力。比如,在讲授《守株待兔》这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守株待兔的动画,然后在播放至“农夫开始守着树桩”的时候停下,询问学生:“大家猜一下兔子会不会再次出现?如果想知道农夫是从此过上大兔大肉的生活,还是会发生其他的事情,那就请同学们与教师一起走进《守株待兔》这篇文章,看看最后农夫到底会遭遇什么吧!”这样的讲课模式能有效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兴趣,进一步吸引学生跟随教师的脚步学习并理解文言文。
小学阶段的学生模仿性强、记忆力好,所以学好文言文的要领就是诵读。在学生最先接触文言文时,对一篇新课文,教师先要求学生粗读、初读,把遇到的不会读的字或读不准的字勾画出来,并借助课本注释和工具书解决;然后指导学生朗读,帮助学生将陌生的文字排列变成有意义的句段,让学生感受文言文朗读的节奏,掌握语调的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在学生能自主朗诵后,要求学生通读全文,读出情感、读出韵味,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背读,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朗读训练中获得文言文学习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
除了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配套的互动也是培养学生兴趣的方法之一。在教授课文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比如,学习《囊萤夜读》后,学生可以先使用塑料袋充当“练囊”,作为表演工具;接着可以认真阅读语文教材,反复背诵相关段落,表演车胤认真学习的场景。阅读《铁杵成针》后,一名学生扮演老媪,用木棍充当铁杵;一名学生扮演李白,仔细观看磨炼铁杵的场景,并表达出“老奶奶真是勤劳,我要学习她的品质,刻苦读书,学有所成”等台词。由此,学生能够在具体的情景中深刻感悟这些人物坚韧不拔、刻苦钻研的品质。在这些活动中,学生既锻炼了表达能力、协作能力和想象能力,也养成了积极向上的志趣,深刻塑造了自身的精神品质,获得了全方位的成长。同时,集体参与的表演活动也传递出每个学生参与文言文的学习、学好文言文的积极信号。教师通过精心的课程设计、适当的互动支持,以及诙谐的教学方式,能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体验文言文学习的乐趣,为以后更高年级的文言文学习奠定基础。
朱子曾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言文的学习不能只依靠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学生只有增加文言文的阅读量,才能对文言文的词语意义有更好的积累与记忆。这样的积累吸收得越多,在阅读文言文时才能更得心应手。而这也需要教师的合理引导。
前文曾经提到,可以通过组词法辅助文言文的阅读。但是文言文并不是所有的字词都能通过组词法解释,一些特殊的字词学生必须通过记忆帮助之后的文言文学习与阅读,如《守株待兔》中“因”的解释、“走”的解释、“而”的多种用意,这些字词并不能通过组词法进行猜测,必须根据书上所给出的注释进行翻译、理解与识记。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言文都会给出足够的注释,尤其是在初中、高中的文言文学习中。所以,文言文特殊字词意义的基础需要在小学打好,一些常见的但是重要的字词,如“而”“因”“焉”“然”“走”等,教师在讲授完课程后,可以画出这些字词重点,或以此作为作业的一部分,要求学生进行抄写或背诵。同时,在其他文言文的学习中,教师也需要对已经学过的词语进行复习或提问,让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文用语,辅助之后的学习。
积累常见的词义并不能完全应付文言文阅读,一些课外词义也需要学生自行积累。比如,《自相矛盾》中的“鬻”就无法通过组词法解释,该字也不常见。如果没有充分的课外积累,学生在第一次看到这类字词时,发现无法与平常的字词对应,也无法利用组词法理解,就会开始慌乱,这严重阻碍了学生文言文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所以,教师在教学时应适当进行有效的课外拓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例如,《王戎不取道旁李》这篇课文中出现的一个“走”字是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字。回顾三年级下册《守株待兔》中出现的“兔走触株”,学生很快就能想起来“走”在古文中应理解为“跑”,通过联系旧知的方法理解文意。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质疑:“古人跑的时候用‘走’这个字表达,那么古人走路又会用什么字表达呢?”以此引导学生课后借助学习工具自主探究。通过探究,学生会发现古人不同的走路方式有不同的字表达,如快步走用“趋”,慢走用“行”,山中走用“跋”,水中走用“涉”。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发现了这些奥秘,再与教师、同学一起分享成果,可以显著提升文言文学习的趣味性,加深对文言文词义的理解与记忆。
为了丰富学生对课外字词的储备,教师应该多鼓励、引导学生阅读不同的文言文文章。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推荐,并要求学生做一定的笔记与摘抄积累;也可以请学生进行文言文阅读的分享,交流自己阅读过的文言文,彼此分享文言文中一些陌生的字词,并把一些出彩的字词挂在黑板或课室后的板报上,方便复习,尽量减少在阅读文言文过程中遇见陌生字词的可能性。通过《习古文笺》的试验,带领学生阅读经典的文言文选段,有的文言文选段甚至会在以后的初中、高中文言文学习中再次出现。该试验既能提高学生课外文言文词义的积累,又能帮助学生提早预习未来的文言文学习课程,为初、高中的文言文学习打好基础。
根据艾宾浩斯记忆曲线,在第一次接受知识后,学生对知识的遗忘速度是非常快的,特别是学生并不熟悉的文言文字词。但是,若在之后一段时间内进行有效复习,则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程度将会得到显著提高。作为课后复习的手段之一,课后实践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强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记忆。课后实践可以是对文言文字词的笔记整理,也可以是文言文识记的课后测评。在课后实践中,教师应该做到少改多批,发现学生在其中的不足与“闪光点”,根据学生的课后反馈及时调整完善自身的教学模式。课后实践不但能让学生对文言文字词的意思、词性有更全面的了解,伴随课后实践发生的表扬或奖励还能吸引学生积极记忆更多文言文词义。教师可以把学生整理的优秀笔记用PPT展示出来,并对上榜的学生给予奖励,使上榜的学生收获满足、没上榜的学生获得努力的动力;同时对有明显进步的学生进行奖励,既作为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肯定,也作为对其他学生的激励。学生有了成就感与可望可及的奋斗目标,就能拥有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增强积极学习文言文的动力,激励自身在相互影响下共同进步。
同时,课后实践也是一个查缺补漏的过程。教师在课后实践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发现学生在知识、技能方面出现的错误和存在的漏洞,并把作业情况及时反馈给学生,指出学生作业中错误的地方及原因。而对大多数学生都出现的错误,教师也应该提前做好准备,并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讲解。除了批改,教师也应该在学生的课后实践作业上写下简短的评语,可以是对学生进步的鼓励、对学生完成效果的赞扬,也可以是对学生未来的学习提出进一步的要求与期望。根据罗森塔尔期望理论,当教师在学生完成的一点一滴中表达出对学生的鼓励与期望时,学生能感受到来自教师的肯定,激发并长久维持自身对学习文言文的动力与兴趣,真正体会文言文学习的乐趣所在。
文言文是语文教学的难题,是因为教师难以把握教学方式的度,不知道应该仅浅显地讲述字面意思,还是需要对文言文的词义与背后的深意进行挖掘。近年来,全国文言文学习的热情高涨,文言文的学习任务也在不断更新,若仍希望略过文言文,回避其中的困难,已是不可取的选择。因此,教师应该改变自己的教育模式,从课前预习、课堂设计、日常积累与课后评价等方面改变文言文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把文言文的学习成果归因到自身的努力中,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主动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教学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其不仅仅是一门学科,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文言文作为传统艺术的丰厚载体,呈现出中国文化的古典美。小学中年级的文言文具有显著的代表性。教师教育方法的改变与完善,能引导学生爱上文言文学习,通过文言文学习的方式初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塑造文学鉴赏的雏形,提高学生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淀。这将是一名语文教师至高无上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