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势群体短视频生产中的身体呈现和消费

2022-02-09 00:31:48
新闻传播 2022年1期
关键词:残疾人逻辑建构

石 磊

(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郑州 451464)

一、身体呈现的逻辑:自我建构逻辑、身体资本转换逻辑和社交逻辑

(一)自我建构逻辑

残疾人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身体呈现,实际上是一种印象管理,将身体的残缺作为自我形象建构的资本,一方面通过短视频来形塑自我形象,别一方面也通过其它用户的评介,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来反馈自我和社会关系。

玛莉琳·布鲁尔等认为,每个个体的自我建构都包括三个组成部分:从自我独特性定义自我、从自己与亲密他人的关系中定义自我、从自己和所从属团体的关系中定义自我。他们将这三种建构倾向分别命名为个体自我、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1]。

残疾人群体在拍摄短视频进行身体叙事的时候,身体部位、角度、内容等的选择都是在塑造身体呈现的个体自我,这个自我是他想成为或者理解的那个真实的自我,但是个体自我和关系自我、集体自我从来都不是分割的,他们相互反馈。在社交平台上,通过上传自己拍摄的短视频,并和其他用户互动来进行关系和集体的建构,用户们的反馈和留言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残疾人用户有选择性地对这些留言以最大公约数为原则来进行后期的调整或者删除,从而修饰关系自我和集体自我的印象管理,这种自我建构的多重互动最终想呈现的是一个坚强、乐观、不屈的残疾人形象,这样的形象所潜藏的是社会最大公约数的价值观,此种类型的短视频也才能持久保持高关注度。抖音平台用户“蒙面男友小林”就是表现两个残疾恋人相互扶持生活,共同面对这个世界,视频里呈现的点点滴滴无不在自我构建一对坚强勇敢的恋人形象。

(二)身体资本转换逻辑

短视频作为一个自我呈现或者印象管理的社交平台,其经济属性日渐凸显,越来越来的人通过抖音或者快手进行直播带货,带货的多少取决于前期粉丝和人气的积累,这个积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身体呈现”,“颜值即正义”一时成为抖音平台的生存准则。作为弱势群体,残疾人自身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逊于健全人群,他们另辟蹊径,借助于残缺的身体呈现,以“自我建构”的坚强乐观的形象为卖点,依然收获了大量的粉丝,渴望身体资本转换成社会资本和经济资本,进行流量的变现。

残疾人群体制作短视频的经济诉求各有不同,有的是通过直播,依靠粉丝的打赏来获取收益来维持自己的生活需求,有的是通过带货出售商品,甚至有的残疾人群体在制作短视频之前就已经凭借自己的努力小有成就,制作短视频是为了更好推销自己公司的产品。抖音平台用户“细品珠宝”通过前期短视频内容的引流,聚集了300多万的粉丝,平时他会通过直播带货的方式销售他的产品,身体资本很好地转换成了经济资本。

(三)社交逻辑

回归到社交平台的初始属性“社交”,当时大部分的用户进入抖音或快手都是基于日常的社交互动的需求,资本的介入是在其积攒了巨大的流量之后。残疾人群体中真正是头部大V的用户毕竟是少数,绝大多数的粉丝量级不足以支撑其发挥个人账户的经济属性,他们很大一部分进入社交平台也没有经济诉求,只是想进行日常的社交。

社交的逻辑和自我建构的逻辑是有其重叠的部分,自我建构中用户的反馈就是一种社交表现,这里所分析的社交更多是从残疾人群体制作者的角度,从“使用与满足”的视角来研究他们在身体呈现中的社交逻辑。

残疾人群体使用短视频平台的目的就是想满足其社交的属性,想通过平台认识更多和他们一样的人从而获得群体认同和归属感,同时也希望能得到其他用户的鼓励、认同,更好满足于自我内心、身份的认同,这样的社交逻辑是绝大多数普通用户的初心,也是这个平台得以存在的最大动力。

二、身体呈现的叙事策略

残疾人群体在制作传播的短视频中依靠于身体进行文本的生产,叙事策略的运用是自我建构成功的关键一环。本文借助于孙黎、马中红在《小镇青年的“快手”世界:城乡关系的个体叙事与情感表达》一文中对小镇青年的个体叙事中所采用的叙事模型,并结合残疾人群体的特殊性来对其在短视频中的身体叙事进行研究,主要从叙事元素、叙事类型、叙事主题和情感表达等四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叙事元素

叙事元素一般包括人物、环境、音乐、文案等。残疾人制作的的短视频大多数是乐观坚强的个体,他们有的是单身,有的是一对情侣,还有的已为人父或人母。视频拍摄的环境大多数都在城市,这也和视频创作者自身的阶层有一定的关联。音乐的风格都相对正面、积极,有的音乐选择采用重复式的,所有短视频都是同样一段音乐,虽然让粉丝有厌倦之感,但也增加了辨识度。文案的写作内容多是励志、正能量甚至有些煽情的语言风格。各种叙事元素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一个正面的、主流的人物形象。

(二)叙事类型

马晓虎对用户生产的短视频叙事类型的分类,区分为纪实性叙事、社交美化叙事、戏剧性叙事。残疾人在社交平台上生产的短视频类型大多是社交美化叙事,依托于平台提供的技术,美图、音乐、特效等手段,这种叙事类型“与娱乐化策略合谋,进而达到引流量、博关注、成网红等目的”。

(三)叙事主题

残疾群体制作短视频的主题比较单一,大多是通过情节安排、生活细节等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对自己身体缺陷的坦然接受和豁达,从而达到感人,甚至是博得同情的目的。这样的主题安排虽然趋同,但是同时会带来用户新鲜感迅速下降的问题,主题的单一是一把双刃剑,如何在主题的多样性和单一性之间做好平衡是这个群体需要考虑的问题。

(四)情感表达

残疾人群体在短视频里表达的情感倾向是高度正向为主,负面情绪为辅,两种情感表达共存。这个群体即便心有对命运的不满,但是为了呈现一个他者眼中的积极形象,也会在视频当中较多表现出对家人、对生活、对工作热爱的形象,这是一种独立的、不依赖,或者相互扶持的正面形象。负面的情感表达在他们的短视频当中占比较低,更多是在遇到粉丝质疑或者攻击,甚至可能是某些残疾人的商业诉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才会上传短视频发泄情感、表达不满,实际上这种情感表达对他们是不利的,破坏了前期自我建构的人物形象。

三、身体符号和身体消费

依照鲍德里亚的观点,任何东西都能成为被消费的对象,包括身体,他甚至认为“身体是最美丽的消费品”。在短视频传播当中,颜值高的用户会更加容易获得关注,那张被滤镜修饰过的脸或者身材成为广大用户消费和追逐的对象,将他们的审美、对社会的认知、个体欲望投射到“身体”上。

但是残疾人在短视频中呈现的残缺身体结构却与众不同,从审美的角度是不符合大众文化当中对完美身体的界定。如果说残疾人的身体呈现是审丑,似乎也不恰当,在内容的表达上他们大多并没有哗众取宠,用恶搞的噱头来吸引粉丝。所以我们认为残疾人在短视频的身体呈现是审美和审丑的结合,以“丑”的身体来表达“美”的内涵。

随着短视频平台被各种资本深度渗透,这些拥有较大流量的残疾人用户也主动或被动地与资本合谋,过度利用或者消费自己残缺的身体,以此博得其他人的同情,消费在资本的推动下出现了反向消费的现象,某些被资本深度介入的残疾人用户开始消费粉丝们的善良、同情从而获得经济效益,实现流量的变现。

鲍德里亚认为,“无论在何种文化之中,身体关系的组织模式都反映了事物关系的组织模式及社会关系的组织模式”[3]。在传统的经济关系当中,残疾人身体的残缺意味着无法高效率甚至不能正常完成很多工作。但是现在,智能手机普及、4G或者5G技术的可供性彻底改变了社会关系的组织模式,他们不再像以前那样对自身身体作为“工具”的不完美而感到自卑。相反,他们开始对残缺身体投入“迷恋”“戏剧性认知”,身体被物化成为符号,供人消费,以换取货币,所以互联网经济的组织模式重新定义了商业模式,工作模式,重新分配了个人流量或者金钱的获取模式,这一切都外化在身体关系的组织模式上。

结语

作为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一些残疾人用户涉足短视频,各自基于不同的诉求,利用身体的残缺,来进行单一化主题的社交美化叙事,引起众用户的关注和支持,他们成为坚强、励志、乐观的代言人。然后,一旦身体成为物化的符号,成为被人消费的对象,资本逻辑便大行其道,使这种身体的呈现变了味儿,这种身体呈现和身体消费的模式也会在短视频的洪水中逐渐被抛弃成为弃儿,也只有真正以高质量的内容示人和真诚的内心待人,残疾人群体在短视频平台上才能走得远、走得久。■

猜你喜欢
残疾人逻辑建构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法律方法(2022年2期)2022-10-20 06:44:24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消解、建构以及新的可能——阿来文学创作论
阿来研究(2021年1期)2021-07-31 07:38:26
残酷青春中的自我建构和救赎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37°女人(2017年11期)2017-11-14 20:27:40
建构游戏玩不够
关爱残疾人
我骄傲
环球时报(2016-07-12)2016-07-12 07:24:56
方便残疾人用的橱柜Chopchop
工业设计(2016年1期)2016-05-04 03:5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