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婷婷
(连云港市广播电视台,江苏 连云港 222000)
媒体融合是指多种媒体的有机结合。现阶段,媒体融合模式随时代发展逐渐形成一种新的媒体形式,能够在完成信息传输的基础上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在传统新闻采编工作流程中,新闻采编人员首先需要对题材进行研究调查,调研后完成新闻信息的收集、编辑,再通过广播电视的形式对外报道。新媒体时代,传统的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方式体现出信息滞后、报道延时等问题,特别是新闻的收集、编辑等,再加上具体的实施环节,新闻报道的整体进度无法跟上事件的进展。广播电视主管部门需根据新闻内容的状况,进一步明确新闻采编人员的职责,积极创新思维方式,为媒体融合时代广播电视新闻采编工作寻找更加适合的发展路径。
自从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和伊契尔·索勒·浦尔等人提出并发展“媒体融合”这个概念以来,“媒体融合”就成为当下媒体转型发展的代名词。可以发现媒体融合是一个多层面的概念,是人类传播活动诸要素内部界限模糊的一种状态,这些要素包括技术、经济、主体、内容、规范等。纵观当下,可以发现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给中国传媒行业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广播新闻的编辑环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在广播新闻编辑工作中,无非是对文字进行删改以及对音响进行剪辑处理。而在媒体融合时代,广播新闻编辑的信息获取方式、信息发布方式等都发生了改变。就信息发布方式来看,广播新闻的传播途径不仅仅是电波,还有微信、微博、头条号、抖音号等新媒体平台。由此可见,编辑所面对的不仅是文字和音频,还有图片、视频等,这就需要编辑按照不同传播平台的特点和要求制作出不同的产品,分发到不同的新媒体平台。如同一个厨师,要用不同的烹饪方法处理同一种食材,而后做出不同口味的美味佳肴供不同需求的食客享用。因此,广播新闻编辑在生产新闻产品时,应该从受众视角出发,了解不同信息发布平台的特点及该平台用户的信息需求,从而创新编辑工作方法,增加广播媒体的公信力、影响力,提高新闻产品对受众的吸引力。
互联网时代,听众收听习惯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可以随时随地自主选择喜爱和关注的节目,不再受时空限制。而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大部分广播媒体还是以专业化的新闻、音乐、交通和生活等分频定位,播出方式以各分频率固定时段预定节目播出为主,受众收听受时间、空间制约依然较大。虽因互联网的冲击,广播媒体做出了许多拥抱互联网的尝试,但由于种种原因,从内容到形式仍不能充分满足互联网时代听众的需求。在受众对新、奇、特信息天然的兴趣,加之互联网音频门槛较低等各方面因素影响下,广播受众被动分离进一步加剧,传统广播市场份额受到冲击,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
新媒体的强势崛起,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冲击,对新闻采编人员的专业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他们熟练掌握媒体技巧,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但实际上,一些新闻采编人员的理念滞后、陈旧,未能全面把握受众的需求动向,媒体技巧掌握水平不高,部分新闻采编人员对新闻信息处理过程中存在随意化等观念性方面的问题,导致受众对新闻事件的把握不够精准。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广播电视采编工作质量,同时降低了新闻节目的播放效果。
借助智能手机、移动终端等设备、软件随时浏览新闻,给受众提供了更大的选择空间,促使受众需求日渐多元化。不同于过去的受众,年轻受众几乎已经不通过纸质媒体获取新闻,对广播电台等媒体也相对陌生。对于广播新闻编辑来讲,想要吸引更多的年轻受众,需要迎合年轻受众的喜好和习惯,以及年轻受众的需求变化。这促使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内容发生了变化,其需要对新闻主题、内容等进行实时调整,在成功吸引年轻受众阅读新闻的同时,还要使其能参与到新闻传播活动中,有效增强新闻影响力。而长期从事基本的编辑工作,使部分广播新闻编辑未能树立服务受众的理念,难以与受众进行有效沟通,导致其创作的新闻内容容易出现与受众需求脱节的问题。而面对热点新闻事件,由于不了解受众关注焦点,难以尽快把握新闻要点和重点,导致新闻传播效率不高。
新闻采编人员在采访中可以结合属性变化来调整关注方向,后期编辑在新闻制作过程中由于受主观因素的影响,经常使用夸张手法。新闻采编人员要明确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以此来保障新闻信息的质量。但由于新媒体平台的特性,信息质量参差不齐,难以全面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另外,部分新闻采编人员在关注新闻内容趣味性的同时,应避免掺杂个人主观因素,重点提升新闻的深度和广度。
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就需要广播电视新闻记者在报道事件时,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坚持新闻的真实性,还原事情的本来面目,让公众看到真实的事件,而不能为了追求爆炸效果就夸大其词。以人为本思想要求广播电视新闻从业者从公众的角度出发,站在公众的位置看待新闻事件,认清事实,与此同时,还要揭示每起事件背后的真相;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民众的关注,保证新闻的真实性。故始终坚持新闻真实性,是落实以人为本思想的前提。
近年来,福州广播电视对路灯照明不足问题、街道返修问题、湖泊污染问题等的报道,正是由于记者们不断脚踏实地深入调查民众,才有效地促进了问题的解决。访谈中的视角主要体现在问题观是否深刻,能否透过现象看本质。例如,《连云港广播电视》的民生记者在接受采访时听到市民说,最近鸟类死亡很多,他们用专业的眼光捕捉到了这种异常现象,这又体现在有市民非法倾倒的情况思想强调面试要勤于思考、辩证判断、打破常规高效率完成面试。可以通过侧击、迂回战术等方式获取最新信息,完全真实客观地还原真相。手工强调面试后的编辑写作,好的稿件七分收集三个部分,只有一手采访客观、全面、真实的信息,才能写出新鲜的感觉,写出活力,在后续的写作中写关于人民的内容。
目前,受众对新闻内容的关注度逐渐增大,同时更加关注实时发生的新闻资讯。随着时间的流逝,受众对已经发生过的新闻会逐渐遗忘,新闻采编人员若合理利用受众接收新闻信息的特征,采编工作将会事半功倍。新闻采编人员需要充分利用信息融合提供的便利条件,充分发挥自身主动性,在新闻采编之初融入更多的创意。现阶段,新闻采编人员在工作中集信息生产、加工于一体,但并不意味着采编工作只是流程化的信息搬运。简单的信息拼接虽然很容易制作出新闻节目,但同时会导致新闻节目变得单一,失去市场竞争力。面对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内容,部分受众已经对传统广播电视的固定传播模式产生厌倦,导致收视率持续走低。因此,对于生活类的节目新闻收集整理工作要加强其娱乐性,改变单一枯燥的播报方式,确保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保持生命力。新闻采编人员要注重实际效率,对热点新闻内容保持敏感度,采取更为有效的策略提升工作效率,保障民生事件报道的客观性和准确性。大多受众在新闻资讯类节目播放过程中易产生疲乏感,可通过增加娱乐性内容等方式进行调节。
传统的广播媒体是单向传播,受众的反馈只能通过电话、信件等方式与节目工作人员进行交流沟通。在媒体融合的当下,广播新闻节目必须朝着融合方向发展,而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是媒体融合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环。广播新闻编辑只有增强与受众的互动,才能了解受众对于广播新闻的需求和评价,才能以此为依托,创新广播新闻编辑工作方法,办好老百姓喜爱的广播新闻节目。首先,新闻编辑要与受众建立长效沟通机制,通过微信群、QQ 群等方式,鼓励受众畅所欲言,发表对新闻节目的意见与建议,拉近与受众之间的距离,变传统广播节目的“单向传播”为“双向循环传播模式”,在互动中进一步提升节目的质量,生产符合受众信息需求的节目。目前,“湖北之声”每档新闻节目几乎都有自己的微信群、QQ 群,以此倾听受众呼声,搜集听众反馈;其次,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对受众的新闻接收爱好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研判受众对于新闻的需求,也可通过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发布问卷调查,手机听众的信息需求;最后,根据受众反馈意见对新闻编排进行调整,满足受众个性化需求,为受众提供更好的新闻服务。
把播报方式与节目内容完美融合,这是当前广播类新闻节目拥有的重要法宝。广播新闻节目基于融媒体时代背景,要对受众群体的兴趣与偏好进行充分了解。例如,在传统的广播新闻类节目加入一些音乐与声效元素,这样在播出节目时就营造出良好的氛围。同时,创新节目的播报形式与播报形态都会提高广播节目的受众黏性与趣味性,传统的新闻类广播节目通常都是主持人用读新闻的方式为听众播报,时间长了会让听众出现听觉疲劳,失去收听兴趣。现在在制作广播节目时都会采取新的形式为听众说新闻,主持人进行播报新闻时,常常会采用聊天方式来为听众剖析与讲解新闻,这对于听众来说感觉非常轻松。对于制作广播节目的一方来说,采取这种播报方式能让听众以十分轻松、愉悦的心态接受节目所传达的新闻内容。例如,广播新闻节目还可以邀请一些多种行业的人员来到社会新闻节目中担任临时观察员,评说新闻事件,让广播节目的亲民风格得以很好地展现。采取这些新颖的播报方式能让受众群体的黏性提高,同时这些广播节目播报方式与节目内容也满足了受众群体的新需求,让新闻节目从圈粉迅速变成了固粉。
从服务受众角度出发开展广播新闻编辑工作,需要树立牢固的受众意识,通过各种媒体途径加强与受众的交流,编创出百姓喜爱的新闻节目。立足这一目标,应当建立长效沟通机制,通过微信、抖音等平台与受众互动,鼓励受众发表对广播新闻节目的意见和建议,根据受众反馈调整新闻内容、形式。如通过微信公众号发布调查问卷,可以结合受众个性化需求设计新闻节目专栏,为不同层次的受众提供个性化的新闻服务。将受众当成用户,关注受众的体验,能够使广播新闻编辑的工作最大限度地满足不同受众的情感和审美需求,吸引受众积极参与互动。运用大数据技术,可以实时收集受众反馈信息,并进行动态分析,准确掌握听众收听情况。对照相关数据,能够完成受众偏好分析,确定受众喜欢的新闻领域、类型等,对不同时段的新闻信息进行调整,做到面向受众,精准投放新闻产品。积极运用各种传播技术加强与受众的互动,也可以增强受众对广播新闻节目的黏性。如在节目直播中,通过社交平台发布热门新闻资讯,与受众讨论相关话题,鼓励受众发表对新闻事件的评价和见解。与此同时,也可以由受众上传随手拍摄的图片或视频新闻,获得更多新闻资讯。而运用音频转化器,对筛选和提炼后的新闻内容进行转换,将音频转换为SRL 信号,将图文、视频等信号转换成SDI 信号,能够通过广播电台音视频系统播出,实现与APP 端观众的可视化互动。如中国之声广播电台就通过微信、微博等平台开展有奖问答活动,将数码录音全波段收音机当成奖品,在有效加强与受众互动的同时,也加强了节目的宣传与推广,吸引了大量听众关注。
在新媒体时代,受众开始参与新闻制造与传播,促使新闻分类更加细致,质量和深度也逐步提高。对于广播新闻编辑来讲,其将面临日益复杂的工作内容、多元的受众需求和鱼龙混杂的新闻素材等各式挑战,需要创新编辑工作,迎合时代变化,确保自身可以取得可持续发展。为探索现代化发展路径,广播新闻编辑需要尽快转变思想,通过前置工作做好新闻策划,运用多种传播技术服务受众。面对各种新闻题材,应做到敏锐思考,深挖新闻价值的同时,守牢舆论高地,通过发挥融合能力推动广播新闻行业的转型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