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继伟
(湖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长沙 410000)
《赤光》是中共旅欧支部和旅欧共青团合办的机关刊物,由原机关刊《少年》改版而来。1924年2月《赤光》在巴黎出版发行,为16开本油印半月刊,采用白话文作为刊物编辑语言,周恩来出任主编并担任主笔。截至1924年7月下旬回国前,周恩来总共负责了该刊第一至第十期的编辑出版工作。在周恩来的主持下,《赤光》在欧洲华人华侨特别是青年留学生群体中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批具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青年力量。同时,在负责《赤光》的编辑出版工作中,周恩来围绕如何“根据我们党的精神进行编辑工作”[1]展开了深入思考,并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党刊宣传思想。
1922年,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在欧洲的早期党组织先后成立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改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旅欧支部)和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成为了中国共产党派生于欧洲的区域性党团组织。1922年8月1日,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创办旅欧党团组织的机关刊物《少年》,旨在开辟批判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斗争阵地,团结和教育广大青年留学生。1923年,在赵世炎前往俄国学习后,周恩来接替他的工作,担任《少年》杂志的主编。
《少年》具有鲜明的党刊特点,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刊物指导思想,不仅同各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展开激烈论战,而且还积极宣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受到了旅欧华工和青年学生的广泛关注。这是周恩来党刊编辑实践的起步,对其党刊宣传思想的形成具有开端性意义。然而《少年》是理论性刊物,办刊重心在于向党团组织内的成员进行革命理论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更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不利于扩大马克思主义在旅欧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同时,在1923年6月中共三大确定了国共合作的革命策略,为配合国内革命形势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内团中央指示,旅欧共青团决定将《少年》改名为《赤光》。
1924年2月1日,《赤光》正式创刊出版,周恩来担任主编。在《赤光的宣言》中,周恩来详细阐述了创办《赤光》的原因,“以科学的方法,综合而条理出各种事实来证明我们的主张无误……改理论的《少年》为实际的《赤光》。”[2]“科学的方法”“各种事实”即主张通过分析客观事实,向读者论证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和真理性,阐明中国共产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科学性。周恩来只负责了《赤光》前十期的编辑出版工作,但是他在办刊过程中展现了极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新闻专业素养,让《赤光》迅速成为旅欧华人华侨中最受欢迎的刊物。同时,《赤光》在壮大中共旅欧党团组织方面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到1924年旅欧党团组织的成员已经超过200人,成为了当时旅欧华人中力量最强的政治组织。这次卓有成效的党刊宣传实践为周恩来回国后参与长期而复杂的革命宣传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随着革命形势的迅速发展,需要加紧在旅欧华人特别是青年留学生群体进行革命动员,以支持国内正在开展的国民革命运动。这必然要求《赤光》在宣传阵线上探索出不同于其前身《少年》的全新宣传模式。在周恩来的带领下,《赤光》出色地完成了其“传声筒”的历史使命,并且形成了鲜明的报刊特色。
刊物准确的定位是其成功的根本。作为旅欧党团组织的机关刊,《赤光》办刊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就是在旅欧华人中更好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统一战线的政治主张,为广大有志青年指明革命的前进方向。为此,《赤光》将自身定位为新闻评论性刊物。新闻时评的优势在于对民众关心的重大事件不止步于简单的报道,更重视从理论角度对事件因果关系作出科学分析,从而帮助民众明辨是非,帮助民众认清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这完全契合周恩来在《赤光的宣言》中提到的办刊理念,即帮助旅欧华人了解中国社会现状,看清国内外革命情势,指明救国救民的唯一出路。为了进一步强调刊物定位,《赤光》在第二期“编辑室杂记”栏目中还向广大读者做了特别声明:“《赤光》仅是一个评论时事的刊物。”[3]正是对刊物有着清醒而执著的定位,《赤光》自创刊以来就始终坚持把理论分析与现实观察相结合,文章论证充分,有理有据,给读者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不仅在旅欧华人中产生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而且也成为国内民众认清帝国主义侵略本质的重要渠道。萧楚女就曾评价,《赤光》“对于欧洲方面的时局观察,颇能予人以一种明了确当的观念……吾人深居国内,一切不明究竟,得此则眼光如炬。”[4]
作为新闻评论性刊物,《赤光》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予以高度关注,并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对事件展开深刻剖析,旨在将理论融入现实问题的研究中,保证刊物思想性的同时提升文章的可读性。比如,在周恩来撰写的《军阀统治下的中国》一文中,猛烈抨击了各路军阀对外依附帝国主义强权,对内残酷镇压底层百姓的丑恶行径,明确指出要推翻军阀的反动统治“只有全中国的工人、农民、商人、学生联合起来实行国民革命”[5];《两个不惹人注意的问题》和《英帝国主义之侵略西藏》等文,意在揭露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残害民众的罪行,论证了通过革命方式反抗帝国主义侵略的必要性;《列宁死后的苏联》《将开的国际共产党第五次大会》《太平洋上的新风云》等文则侧重分析了国际局势变化可能会对中国革命产生的影响,强调全球革命浪潮势不可挡,号召民众积极投身国民革命。从《赤光》的这些报道来看,都是抓住了当时读者关心、又有社会性的新闻事实,并从产生缘由、背后本质以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解读,给人思想观念的启迪,不但宣传了马克思主义先进理论,还向旅欧华工和留学青年参加革命作了高效动员。
时效性是新闻宣传的生命线,是影响刊物传播效度的重要因素。周恩来在负责《赤光》的编辑出版时,特别善于抓住有效契机,注重在重大事件和关键节点上重点发力、特别出声,以此追求更好的宣传效果。一方面,重大事件的关注度高,在社会群体中具有较高关联性,加大对重大事件的宣传往往能够使得读者形成价值认同和情感共鸣。比如,1924年2月1日《赤光》第1期封面刊载的短诗《我们的死者》就是在悼念1月24日逝世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列宁,这是呼吁民众弘扬和传承列宁伟大革命精神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激发广大旅欧青年投身无产阶级革命的热情。另一方面,把握关键时间节点,有利于营造浓厚舆论氛围,发挥宣传的倍增效应。《赤光》非常重视刊物内容和出版日期之间的密切联系,在关键节点上把握宣传时机。比如,1924年6月《赤光》第9期的封面就带领读者回忆了五月份的一些重要纪念日,包括五四运动纪念日、5月5日马克思的诞辰等。这种历史的回顾不仅是缅怀先烈、歌颂英雄的重要手段,而且可以有效提升普通民众的革命政治意识,赢得民众对革命的支持。
作为《赤光》的首任主编,周恩来在党刊编辑工作上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思考,并将其成功运用于办刊实践,从而使得《赤光》赢得了广大旅欧华人的青睐。同时,周恩来的党刊宣传思想也发轫于《赤光》的办刊经历,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早期探索报刊宣传规律迈出了重要一步。
早在担任《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主编时,周恩来就提出了一条重要的办刊原则:“本日刊是学生联合会的舆论机关,所以必须同联合会一致始终”[6]。“一致始终”原则旨在提出,办刊宣传的内容和思想必须要与所属组织保持高度吻合,不能产生矛盾甚至唱反调。而《赤光》作为中国共产党旅欧支部的机关刊物,其创刊目的就是要宣传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用马克思主义武装广大旅欧青年的头脑,为国内革命做好思想上的准备和行动上的动员。因此,他在《赤光》问世之初就旗帜鲜明地指出,创办该刊旨在实现“反军阀政府的国民联合;反帝国主义的国际联合”[2]。《赤光》在内容选择方面加强了对中国革命问题的研究,特别在对统一战线政策、策略方面刊载了很多文章。比如,周恩来发表的《革命救国论》就运用阶级分析法,深刻剖析了中国革命敌我友的三方力量,是当时较早分析中国社会各阶级状况的文章,帮助民众认清了敌我关系,对促进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发挥了积极作用。
周恩来始终高度重视报刊在政治斗争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并将《赤光》打造成批判各类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强大利器。起初,无政府主义和国家主义这两种思潮在勤工俭学的旅欧青年中影响较大。他们诋毁马克思主义、反对中国共产党及其提倡的各项方针、政策。面对这样的情形,不坚决抵制各种反动思潮,马克思主义就无法在青年群体中站稳根基,建立国民革命的统一战线也无法在青年留学生中获得支持。这也是周恩来在《赤光的宣言》中提到的,旅欧华人虽怀有救国救民的热枕,“只以救国之方多未能趋于一致,且常有因囿于一隅而深拒固绝的反对国民联合”。[2]《赤光》的很多文章都在回应和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言论,结合国际革命运动的形势,探讨了中国革命及其道路的基本问题,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扫清了道路,被誉为“奋斗的先锋”。面对反动势力对建立国民革命统一战线的诋毁和攻击,周恩来迅速作出有力回击。比如,他撰写《救国运动与爱国主义》一文,从内外交困的生存险境论证了国民联合斗争的重要性。而《再论中国共产主义者之加入国民党问题》不但逐条批驳了国家主义者的谬论,而且对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开展革命的有利条件进行了分析。
初到欧洲之时,周恩来曾在写给表兄的信中提到,中国眼下最大的问题是“产业不兴”“教育不振”。他还深刻认识到“至于教育,则根本问题,端在平民身上”,并主张旅欧青年学成归国以后要“多在社会上做一点平民运动”,并认为“此种向下宣传,吾以为较空言哲理改造者强多多矣。”[7]此时的周恩来已经注意到,改造中国社会必须宣传教育群众,而宣传教育群众不能“空言哲理”,必须理论联系实际。这种“向下宣传”的思路深刻影响着周恩来的报刊实践。这也是周恩来将《赤光》定位为新闻时评的一个重要原因。热点事件和重大新闻是民众广泛关注的,不但满足了读者的现实需要,还传达文字背后的思想观点,在启发民众、舆论引导等方面产生良好效果。同时,为了进一步拉近刊物和读者的距离,《赤光》还开辟了与读者沟通互动的特色栏目。比如“编辑室杂记”用于为读者答疑解惑;“巴黎中国书报社启事”向读者推荐中文刊物;“读者论坛”刊载读者的来信。这些手段使《赤光》既有高度又接地气,得到了广大读者发自内心的热爱和拥护。为此,《赤光》曾应读者要求,两次增加篇幅。足见在周恩来的领导下,《赤光》坚持走群众路线的办刊实践卓有成效。
《赤光》是中国共产党旅欧党团组织重要的思想宣传阵地,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引导和激励旅欧华人和青年学生投身革命等方面作用显著。担任主编的周恩来在这期间对党刊宣传规律展开了积极探索,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党刊宣传思想。当前,认真研究其中蕴含的思想财富对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