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在陕西广泛传播的背景下,渭南地区成为陕西建立党团组织最早的地方之一,王尚德在渭南建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成为团组织在陕甘的起源,党团组织建立后的发展有着鲜明的特点,为后来党团结带领人民群众进行反帝反封建斗争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仅严重动摇了反动势力在各个方面的统治,唤醒了成千上万的人民群众,还培养锻炼了一大批革命中坚力量,为推动渭南乃至整个陕西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走向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进入新时代,研究渭南早期党团组织建立发展辉煌历程和总结历史经验对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强化党员领导干部宗旨意识,增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激发昂扬斗志和凝聚民心人心都有着深远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渭南地区;党团组织;建立发展;经验总结;时代启示
[作者简介]张思奇,陕西渭华干部学院讲师,陕西渭南 714100。
[中图分类号] D23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12-0049-05
一、渭南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渭南市位于黄河中游,陕西省关中平原东部,在陕西乃至全国具有重要的政治、军事战略地位,是十三朝古都西安的东大门,为豫、晋入陕的咽喉之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军阀割据,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反而是捉襟见肘、举步维艰。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使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人看到了希望。在五四运动中,陕西进步知识分子和在外地求学的学子积极响应并加入到这场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1919年5月中旬,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陕西,各阶层人民的爱国运动蓬勃兴起,关中、陕北等地也先后受到影响。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社会思潮在陕西逐步传播,在魏野畴、杨钟健、王复生、王尚德、王懋廷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的大力宣传下,渭南成了陕西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前沿阵地之一。这为渭南党团组织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思想之基。
(一)渭南早期党团组织的建立及发展
1922年8月,社会主义青年团员王尚德受武汉党团组织和董必武的派遣回到渭南发展党团组织。王尚德回到渭南后发展张浩如、刘建候入团,随后在渭南赤水镇成立城乡教育研究社,集资创办学校,1923年改建为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并以此为阵地,进行建团筹备工作。1924年5月30日,受团中央指示,共产党员武止戈(社会主义青年团北京地委书记)回到渭南,帮助建立正式团组织,团中央负责人林育南也写信给王尚德,指示其建立团组织①,到6月中旬,以王尚德为书记的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干事会正式成立,不久更名为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独立支部,又称特别支部,简称(特支),张浩如、刘建候担任委员,团赤水支部成立后,积极发展组织,同年先后发展了张宗逊、程养谦、武维化等9名团员②。到1925年,团赤水支部已经有18名团员,隶属团中央领导。在团赤水支部的指导下,团高塘支部、团华县支部、团澄城支部、团富平支部、团固市支部相继成立。而由王尚德等人建立的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1925年1月改称共产主义青年团)成为了陕西省第一个团支部,渭南也成为了陕甘地区赤化的发祥地。在渭南建立团支部后,西安、陕北等地也先后成立了团组织。陕西团组织的创建和发展从思想上,组织上和干部配备上为陕西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做了准备。
从整个陕西来说,陕西团组织的建立是早于党组织的,渭南是陕西建立团组织最早的地方,同时也是建立党组织最早的地方之一。根据中共中央指示,在中共北方区委和中共豫陕区委的具体领导下,中共陕西组织在团组织建立较早的关中地区首先建立起来。1925年,中共北方区委安存真与团中央吴化之来到陕西整顿团组织和帮助建立党组织。继10月成立中共西安特支后,12月吴化之来到渭南把团赤水特支中年龄较大的王尚德、张浩如、张宗适等六七名团员转为党员,并建立了中共赤水特支,书记由王尚德担任,开始由中共豫陕区委领导,中共西安地委成立后由西安地委领导。1926年1月,在吴化之和王尚德的指导下,中共渭南支部、中共固市支部、中共富平支部、中共华县支部、中共蒲城支部相继成立。渭南地区党团组织的建立,为渭南地区开展革命活动奠定了坚强的组织基础和培养了一批坚定理想信念的干部人员队伍。
在渭南各地建立起党团组织后,革命形势迅猛发展。西安地委派张性初和罗云到渭南整顿党团组织,1926年冬,成立了以雷光显为书记的中共渭南地方委员会和以宋攀桂(蔚青)为书记的共青团渭南地方委员会。地委下辖赤水、固市、高塘、华县、隆兴等5个特支,共有党员270名。1927年3月中共陕甘区委又对中共渭南地委组织进行改组,由何挺杰担任书记,隶属中共陕甘区委领导。与此同时,共青团渭南地委也进行改组,由罗承运担任书记,隶属共青团陕甘区委领导。到1927年中共陕西省委成立时,渭南地区的党团组织发展迅速,党的组织先后建立了9个特支、20个支部,党员发展到530多名。团组织先后建立7个特支、19个支部,团员发展到365名。③党员组织的蓬勃发展,有力地推动着渭南地区的革命运动,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北方领导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渭华起义做出了必要的组织准备。
(二)渭南早期党团组织的主要活动
1.以学校为阵地,报刊为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
华县咸林中学是陕西较早的马克思主义传播基地。魏野畴等共产党员就是在这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引导一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的。④在魏野畴的引荐下,王复生来到咸林中学任教,在学校传播马克思主义,利用教员身份进行革命宣传活动。他们还联系王尚德张浩如等人在渭南赤水职业学校向学生介绍党团刊物,如《青年生活》《向导》《先驱》《秦钟》《共进》和《新青年》等进步书刊,使学生深受影响。除此之外,还有王懋廷、吴化之、方仲如、张宗适、张中超、刘建候、杨晓初等人,他们以咸林中学、渭南赤水职业学校、渭阳中学、富平立诚中学、澄城中学等为阵地,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进步思想。⑤在魏野畴、王尚德等人的教诲下,潘自力、李维屏、高克林、杜松寿等许多革命青年,树立了马克思主义观,确定了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走上革命道路。
2.成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
1925年11月22日,张宗适和雷光显等人发起成立了陕西省第一个农民协会——东张村乡农民协会。接管本村的行政权,成为“陕西农民觉悟的先锋队”。继东张村乡农协成立后,淹头村、大闽村、甘家庄等三个农民协会相继成立,斗争的矛头直指封建军阀和地主豪绅阶级的反动统治。在农民协会的带领下,农民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同时,还选派党团员去广州农讲所学习,回来后在渭南、华县、蒲城、富平等地开展农民运动,组织农民夜校,办农运讲习班,秘密发展党团组织,为革命培养了大批骨干分子。到1927年5月,陕西省的县农民协会有17个,区农民协会有179个,村农民协会有3828个。⑥其中渭南地区的县农民协会6个、区农民协会38个,村农民协会1300多个,拥有会员约6万余人。可以说,渭南地区的农民协会成为整个陕西农民协会力量的重要组成。这一支由党培养起来,经历斗争考验,有觉悟的革命队伍,为开展土地革命斗争,积蓄了雄厚的力量。
3.指导学生运动、争夺文教阵地
渭南地区大革命时期的学生运动,都是在各地党团组织领导下进行的。渭南地区的教育一直都被封建军阀所把持,因此,学校的斗争也十分激烈,反动校长、教师等破坏学校党组织,迫害革命青年和进步人士,对学生实行奴化教育。1924年底雷光显、宋攀桂(蔚青)等人,组织成立渭南教育促进会和学生联合会,掀起对反动统治的斗争。通过罢课游行以及集体施压等手段,驱逐反动校长、教师并聘请党团员当教师,促使教育界出现新的生机。学生运动在各地都激烈开展,澄城中学在党团组织领导下,成立声援“五卅”后援会,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除此之外,华县、固市、赤水、潼关、富平、蒲城等地党团组织,经常组织学生,动员革命,声讨反动军阀的统治。
4.发动群众开展反对封建军阀的斗争
在渭南地区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学生、农民群众以及各界进步人士,开展了驱逐军阀刘镇华的斗争。王尚德担任陕东驱刘总指挥,领导赤水学生,发动农民,参与驱刘运动。1925年西安爆发驱除反动军阀吴新田运动,渭南地区积极响应,赤水特支联络各特支,发起召集全陕学生总会,向社会各界广泛宣传和声援驱吴运动。1926年,经过一系列斗争,在冯玉祥的配合下,驱吴斗争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取得胜利。后来,国民党新军阀在陕西的统治建立后,陕西人民仍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渭南地区也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但渭南地区的党团组织仍然在努力地动员群众与新军阀进行斗争,1928年5月,在中共陕西省委的领导下,在渭南、华县爆发了震动西北、波及全国的渭华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势力。这些伟大壮举,充分彰显了党的组织动员能力、革命精神以及为实现人民解放而作出的不懈努力。
二、渭南早期党团组织建立发展的历史意义
(一)为渭华起义的爆发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中国近代实践表明,中国革命要取得成功,没有马克思主义不行,有了马克思主义,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也不行。从太平天国起义、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的实践证明,资产阶级改良派思想无法带领人民群众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无法摆脱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相继退出历史舞台,这也进一步助推中国先进知识分子选择马克思主义,成立党团组织,并且睿智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渭南地区,1924年6月,陕西第一个团支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赤水支部成立,1925年底中共赤水特支成立,随着渭南各县党团组织的相继建立,党组织带领渭南人民开展的斗争也就越来越激烈。这就为在1928年5月爆发的中国共产党在北方领导的规模最大的一次武装起义——渭华起义奠定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二)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渭南地区的进一步传播发展
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告诉人们,理论对实践有着巨大的指导作用,反之,实践是理论的来源,是理论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理论的最终目的、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民处在水深火热的境地,亟须找到一条合适的路径去实现人民解放、国家独立。在经历了数次探索实践后,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人民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经过深思熟虑与反复比较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五四爱国运动以后,马克思主义逐渐在渭南地区传播,从魏野畴、杨钟建、王复生、王懋廷以及王尚德等人开始,他们以学校为阵地以《青年生活》《向导》《先驱》《秦钟》《共进》《新青年》等进步刊物为载体,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当他们在各地相继成立党团组织后,继续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渭南地区的进一步传播发展,促使越来越多的进步青年认识并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视马克思主义为改变中国困境的良药,在后来的革命实践中树立并坚定了马克思主义信仰。
(三)提高了渭南地区党团组织的领导力和战斗力
渭南地区党团组织成立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斗争活动。从成立农民协会、开展农民运动到指导学生运动、争夺文教阵地,都是在各地党团组织的领导下进行的。首先,在党团组织的带领下,积极开展与反动统治之间的斗争,将革命目标瞄准贪官污吏、土豪劣绅,如此,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革命热情和革命行动,把零散的个体,纳入有序的组织中,从而提高了中国共产党的战斗力。在1923年冬,渭南东西两塬数万农民,在王尚德等人的领导下,举行了声势浩大的交农运动,迫使反动当局作出了让步。1925年,澄城中学生联合会在党团组织的领导下,成立“驱吴”和声援“五卅”后援会,积极开展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活動,教育局局长和校长强力阻拦,最后在内外联合的斗争下,反动局长和校长被撤换,学生斗争取得了胜利。1927年2月,华县农协成立后,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驱逐了反动县长叶振本。这些在党团组织领导下的革命行动不仅提高了党团组织的领导力,还锻炼了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以及革命群众、进步青年学生的战斗力。
(四)加强了党团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发挥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才能战胜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不断取得胜利。渭南地区的党团组织建立之初就把推翻反动统治、解除人民群众身上的枷锁,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好光景当作奋斗的目标,这就获得了广大人民群众拥护和支持,在与反动统治进行的一系列斗争中,共产党员、共青团员身先士卒,为人民群众过上好日子不惜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共同的目标、无私的奉献加上与群众团结作战,在这种斗争的过程中,加强了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三、渭南早期党团组织建立发展的时代启示
(一)党团关系中应始终坚持党对共青团的领导
回望百年来特别是革命时期共青团跟随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奋斗与辉煌之路,团与党密不可分,党创建团、领导团,如影随形,组织相连,传统相通,共葆初心,共担使命。在许多需要冲锋在前的场合,共产党员、共青团员是并肩同行的,共青团始终紧跟共产党为中华民族的解放、振兴和中国人民的福祉不懈地英勇奋斗。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听党话、跟党走始终是共青团坚守的政治生命,党有号召、团有行动始终是一代代共青团员的政治信念。历史充分证明,只有坚持党的领导,共青团才能团结带领青年前进,推动中国青年运动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行。”⑦无论是在浴血奋战的革命年代,还是在快速发展的改革开放时期,亦或是在繁荣昌盛的新时代,坚持党对共青团的领导贯穿于党团关系发展的始终,是处理党团关系的根本遵循。共青团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开展青年工作。1922年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党的领导、关怀和指导下成立,在团的纲领中将青年团确定为中国青年无产阶级的组织,完全接受党的政治主张,与党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并在团的纲领中明确其“为完全解放无产阶级而奋斗的组织”。⑧渭南地区的团组织建立早于党组织的建立,1925年10月以后,西安团组织有一批优秀团员被转为中共党员,从而诞生了中共西安特别支部。三原、渭南、绥德、延安等地的党组织,也是在团员转党之后建立起来的。由于团组织的领导成员多为中共党员,所以团组织建立初期在政治上起了党组织的作用,因此,实际上共青团还是处于共产党的领导下。无论是从主张上来讲,还是从实际的革命斗争中看,亲密无间的党团关系在其内在逻辑上还是处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仅要始终保持对共青团的领导,更要发挥出共青团为党育人的作用,通过共青团这所中国青年思想进步的政治学校完成好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个根本任务。
(二)党要始终在坚守人民性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创立了人民实现自身解放的思想体系。《共产党宣言》庄严指出:“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理论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站在人民的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以科学的理论为最终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人人自由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渭南地区党团组织建立后,就通过学校、报刊、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促使更多的人民群众了解并相信马克思主义。
进入新时代,必须进一步解决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党作为理论创新的主导力量,要坚持理论创新的正确方向,增强理论自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作为理论探索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解决有关民生的难点热点问题,促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充分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发展。
共青团要始终心系广大青年,成为党联系青年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
渭南团组织先于渭南党组织的建立,党的很多方针政策是通过团来部署实施的,团组织在联系广大青年学生、组织青年学生运动上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陕西大革命运动最高涨的时期,团的基层组织迅速发展,青年农民团员从零增长到20%,在国民联军中发展的一批团员,成为后来发动武装起义的基本力量,大批优秀团员入党,占到全省党员的66%。截至1927年6月底,全省建立团地委6个,团特支37个,团员人数达到2400名。⑨可以看出,共青团在大革命时期为党凝聚了数以千计的青年,这些青年后来相继成为革命骨干,为渭南、陕西乃至全国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奉献出了自己的青春甚至生命。
进入新时代,共青团要践行“心系广大青年”的理念,始终成为党联系青年最为牢固的桥梁纽带。团的最大优势在于遍布基层一线、深入青年身边。要紧扣服务青年的工作生命线,既把青年的温度如实告诉党,也把党的温暖充分传递给青年。只有千方百计为青年办实事、解难事,主动想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充分依托党赋予的资源和渠道,为青年提供实实在在的帮助,才能让广大青年真切感受到党的关爱就在身边、关怀就在眼前,不断暖人心、强信心、筑同心,履行好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这一政治责任。
[注释]
①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 著.中国共产党陕西历史(第一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21:29-40.
②万生更.陕籍党史人物群体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贡献[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4).
③中共渭南地委党史办公室.渭南地区早期党团组织的创建发展及其主要活动[M].渭南地区党史资料丛书,1987:5.
④赵雪红.魏野畴与马克思主义在咸林中学的早期传播[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14,29(02).
⑤中共渭南市委党史研究室 著.播火 从渭华起义到陕甘根据地[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8:1-2.
⑥杨树桢,张广信.大革命时期陕西地区的农民运动[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6(04).
⑦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DB/OL].中国共产党新闻网,(2022-05-10)[2022-08-17].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418823.
⑧胡献忠.中国共青团历次代表大会概览[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2.
⑨光辉历程[EB/OL].陕西共青团网,(2022-05-21)[2022-08-18].https://www.sxgqt.org.cn/home/news/aboutus.html?classid=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