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西南地区传统民居的保护与利用初探
——以单县朱家楼院为例

2022-02-08 03:34王洁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23期
关键词:单县朱家民居

王洁

(单县博物馆,山东 单县 274300)

传统民居不仅是一座建筑,其更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历史和文化的体现①。我国幅员辽阔,文化根基深厚,各地区地形气候和生活习惯不同,地域文化也存在明显差异,传统民居即是见证。随着文化旅游热的兴起,传统民居成为旅游文化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保护和利用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传统民居保护和利用的必然性

1.1 城乡建设大形势驱动下的民居消逝

随着城市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和日新月异的新农村建设,高层住宅楼和现代化建筑数量不断增多。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空间拥挤、用地紧张等问题日渐凸显,很多具有传统民族文化风貌和历史特色的民居逐渐被吞噬,一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民居没有得到妥善保护(图1),在城市发展建设过程中被拆毁,甚至部分传统民居、古城墙、古建筑为了满足城市发展建设而被作为残垣断壁大片拆除。不仅如此,房地产开发行业发展迅猛,不惜拆毁这些传统民居。在种种原因下,传统民居因城乡的发展而慢慢消失。

图1 传统民居年久失修

1.2 与当代生活理念方式冲突下的破坏

传统民居被破坏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随着时间流逝不断磨损,安全性已难以满足正常居住需求;另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人们的生活理念和方式都与以往有很大区别,传统民居的实用性难以满足当代人的生活。传统民居大多建于封建时期,以往大家庭或家族式的生活需求,使民居结构和功能都比较简单。现如今,文化多元性下人们更加追求高品质、舒适的生活方式,因此对居住环境功能性要求不断提升,对居住环境的装修风格也呈现多样化需求特点,这些都使传统民居不受大众偏爱。

1.3 地方主体保护意识缺位下的改造

基层政府作为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主体,极少认识到传统民居保护的历史价值与重要性,因此在乡村振兴、文明城镇和传统街区打造工作中,传统民居的保护被排在末位,甚至为获得经济效益会对传统民居进行大幅改造。这正契合了当地民众对改善居住环境的期望,往往会极力支持政府的改造工作。以上种种问题的存在,归根结底是因为基层政府及民众对传统民居保护认识不到位。此外,管理部门的监管及保护的缺失、相关法律法规的不完善,导致传统民居保护工作不规范、不完整。

1.4 文化旅游热潮下新价值的设定

传统民居具有原真性、文化性和开放性,在文化遗产的时间与空间两个维度上皆具有原真性。明清时期民间古建筑的完整保存及环境的稳定确保了历史原真性,其奠基的文化遗产基础,为民居的展示利用提供了物质与文化支撑。当前,对文物旧址进行展示再利用,并向民众免费开放,恰恰是文化旅游热潮下民居开放性价值的深度再还原,为打造全域旅游路线提供了方向指引。

2 实例研究——以单县朱家楼院为例

我国北方民居多以四合院为代表,单县文化遗存中传统民居多为此种形式,但近现代四合院多数被毁或被改建,大都成为单体建筑,仅留下为数不多且非常珍贵的四合院②,朱家楼院即是典型代表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朱家楼院曾被作为平原省湖西地委和湖西专区的办公地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成为单县县委的办公地点。近年来,立足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省级文明县城奠定的坚实基础,单县致力于把特色鲜明、底蕴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转化为彰显城市品位及魅力的优势,吹响了打造“全域旅游目的地”的品牌号角。在此过程中,朱家楼院不仅是鲁西南地区传统民居的典型代表,也成为文化内涵外显的重要形式。

2.1 朱家楼院概况

朱家楼院为明清建筑风格,创始于明嘉靖五年(1526),坐落于单县南城办事处文馆街县委院内。明末始建,清初建成时有房舍百余间,经历战争摧残和人为破坏,现仅存两座楼院(图2),东西相邻的两院46间。西院正楼两层各五间,为古代北方民居标准建筑——明三暗五,中间三间有走廊,青磨砖、合瓦、木柱、石基,檐下有额坊、雀替、垫板。东西厢楼结构相同,三间两层,廊檐设在楼层。东院正楼两层三间,磨砖、合瓦,廊檐设在上层,木柱、石基。东院厢楼和西院厢楼结构相同。

图2 朱家楼院鸟瞰图

2.2 保护发展沿革

1979年和1986年,文物普查队对朱家楼院进行了调查和复查。

1992年,单县人民政府公布朱家楼院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993年,建立朱家楼院业余保护小组。

2009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单县普查队对朱家楼院进行了复查。

2011年8月单县县委、县政府利用朱家楼院的主体建筑修缮、布展为单县民俗博物馆,主要展示朱家当年的历史文化和名人事迹,以及单县地方的民俗文化。

2013—2014年,成功申报朱家楼院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与周边重点文保单位及景点联合申报牌坊古城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2018年以来,对文物本体进行细致修缮,恢复了朱家楼院原本的历史风貌,充分利用四合院形制进行历史民俗文化展陈,同时响应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重点提升朱家楼院旅游景点基础设施水平,打造单县精品历史文化游旅游路线。

2.3 亮点模式分析

2.3.1 争取上级经费扶持,恢复文物集群原真性

2017年争取国家文物保护经费270余万元,对百寿坊和百狮坊实施了抢救性维修,百狮坊下沉须弥座也得以恢复,重现旧貌。2018年争取省级文物保护经费290万元对朱家楼院、朱氏民居、平原省湖西革命历史纪念馆等文物及旧址进行修缮,恢复了朱家楼院四合院的原始形制。

2.3.2 发挥民居核心优势,打造牌坊古城景区

朱家楼院位于三元广场,西邻湖西人民会议厅旧址,东邻朱氏民居,北邻单县牌坊一条街,优越的地理位置及多元的文化因素优势,使其成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群的核心。按照历史文化名城和牌坊旅游城市的总体要求和规划标准,打造老城文化旅游步行街和牌坊古城景区,成立了以朱家楼院为管理主体的民俗博物馆机构,挖掘出老城传统优良文化底蕴,恢复提升老城等历史古迹、遗迹,并赋予其文化内涵,规划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观光老城区。

2.3.3 提升公共服务职能,搞活文化旅游资源

为充分搞活朱家楼院旅游资源,最大化地还原展示单县朱家的历史文化,在修缮恢复传统四合院后,更新配备公共基础设施,重新布展传统民俗展示,沉浸式还原朱家历史戏台,组织县内戏剧票友在大院内定期开展演出,同时为县旅行社、学校参观团、政商接待团提供平台开展实践教育活动。以朱家楼院为管理主体,为其配备景区专业导游,规范景区标识,打造游客服务中心和星级旅游厕所,开展专题性公共文旅服务活动(图3),全面提升牌坊古城景区公共服务能力,活化带动景区旅游。

图3 单县牌坊古城文化旅游节

3 鲁西南地区传统民居保护和利用新启示

鲁西南地区传统民居虽有其地域特色,但在传承发展过程中,不仅仅要继续发挥本地优势及亮点,还要学习借鉴不同地区的保护利用经验。

3.1 实施多元主体的保护利用新策略

文化遗产管理体制往往采取国家行政管理为核心的自上而下的推进模式,传统民居的保护多为政府行为,多数以认定文物保护单位的形式来确立对传统民居的保护。但是,随着传统民居保护和利用向纵深化发展,一般性传统民居的数量越来越多,由政府包办的单一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③。随着文旅融合步伐的加快,传统民居承载历史文化价值逐渐有了一条转化为经济价值的有效途径,民众在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利用上,也开发出了更多的模式。

3.1.1 政府主导的保护和利用策略

对于一些历史文化价值高的民居建筑,采取政府主导保护利用方式,从社会效益角度科学地把握传统民居保护和利用的整体方向,利用政府雄厚资金、技术支持优势,深入挖掘、开发利用高价值民居保护和利用项目。如朱家楼院、牌坊古城文化街区文物提升项目,主要采用的就是政府主导型保护模式。在文旅融合视域下,牌坊古城文化街区的保护亦是从文物保护的模式向政府主导开发集老城区观光旅游、商贸经营以及文化休闲的魅力街区空间发展的。

3.1.2 社会为主体的保护利用策略

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社会资本逐渐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日渐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并占据重要地位。在主体多元化的市场经济中,通过民间资金融资或开发商投资加入,既解决了传统古建的保护经费问题,又打通了利用与开发的多元途径。浙江省丽水市碧湖镇下南山古民居的保护和利用就是采用社会资本为主体的保护利用模式,完成了古村项目的前期设计、修缮,最终完成了古民居向民宿休闲体的转化,下南山古村落也成了一个融古村落文化传承、乡村民俗体验与休闲度假于一体的旅游目的地,开辟了老民居保护的一种全新模式④。

3.1.3 民居所有权人为主体的保护利用策略

新时代,随着乡村振兴、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民众的生活品位不断提高。在满足物质要求的同时,休闲旅游成为释放和享受的主要方式途径,全域旅游概念提出实施后,给广大乡村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可能。传统民居承载着乡村的文化内涵,烙印着乡村生产生活的历史气息和印记,成为投资人开发利用乡村旅游的重要旅游资源,或租用民居开发为民宿、展示纪念馆、旅游打卡地,打造为乡村农家院等旅游业态,不仅充分展示了当地特色文化,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又保持了传统民居的可持续发展利用。

3.2 拓展公共服务功能的保护利用新途径

现阶段,很多农村地区在对传统民居进行利用时,大多会将其作为公共区域为村民提供公共服务。比如,一些传统民居经过改造后成为青少年与中老年活动中心、农家书屋或村民委员会,使传统民居充分发挥其公共服务价值。这种改造利用方式不仅可以避免传统民居长期被限制、占据较大使用面积却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还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便利的公共服务,丰富农村地区居民生活方式,有利于农村文化建设,更好地避免传统民居长期闲置而受到多方面的破坏。此外,在农村发展建设过程中,对于公共设施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大,面对农村用地紧张的问题,将传统民居改造为公共服务区域,并配置相应的公共服务设施,是资源利用最大化的体现,可以实现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和传统民居改造利用保护工作的双赢。

3.3 夯实资金多渠道来源的保护利用新方法

对于传统民居保护利用工作而言,无论是对其进行修复、改造还是展示利用等都需要充足的资金,充足的资金后盾是传统民居保护利用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从传统民居的修缮保护资金、展示利用资金到运行管理资金,不能仅仅单纯依靠中央、省文保专项及县财政文物资金投入,亦需借助旅游发展势头,鼓励社会群体、企业或者个人对传统民居保护工作给予一定的资金或物资支持。构建系统、完善的运行机制,以传统民居所蕴含的传统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涵作为利用价值,通过发展传统民居旅游业来实现生态与经济平衡,为传统民居保护工作开展奠定良好物质基础,提供不断源动力。

4 全域旅游视角下,传统民居保护利用要注意的问题

4.1 关注传统民居原始性与经济效益的平衡

原始性要求在将传统民居转变为旅游资源时,政府需要做好把关,尽可能保留传统民居的历史性,使其历史风貌完整保存,保护历史文化价值,避免在追求经济效益时出现盲目性,致使项目“非可逆化”。传统民居的价值在于其是一个地区和一个民族历史的记载,只有保护其原始性,才不会破坏其历史价值。同样,在保护和利用时也不能改变其原来的建筑结构、空间布局以及色彩原貌,应当选择合适的材料和与之相对应的工艺,尽可能恢复传统民居的原本面貌,更好彰显历史价值,提升建筑使用功能⑤。

4.2 关注传统民居的整体性

整体性原则并非要求在传统民居保护利用时完全不做调整,而是在进行调整工作时注重其整体性,包括环境、空间、布局、文化等,不能仅仅局限于民居本身,更要考虑所处地区、文化环境、自然环境。同样,传统民居周围的道路、植被等都应当在考虑范围内。朱家楼院院墙建设、牌坊古城景区商铺风格的融合建设,亦是在兼顾整体性的前提下进行的调整。

4.3 关注传统民居的开放性

开放性要求传统民居改造和利用应当面向公众,尤其是年轻群体,以提高公众对传统民居的认识。传统民居和普通民居有所不同,其不仅是民众的住所,还是当地传统历史文化的载体之一,是当地人民精神内涵的具象化展现⑥。当前,人口不断向城市涌进,年轻群体因传统民居的不便利而择城而居,留守的大都是中老年人。对于当代年轻人来讲,他们对传统民居缺少情感,认为传统民居过于落后,在改造和利用传统民居时,需要将其文化和精神内涵传承和发扬下去,让更多年轻人提高认识。

5 结语

传统民居作为历史文化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历史、文化和艺术方面都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在文化旅游融合视域下,传统民居要在旅游发展中“活起来”,全域旅游要在传统民居保护利用中“火起来”,就必须要重视传统民居保护工作,采取有效措施保护传统民居完整性,避免其被破坏,并对其进行充分利用,以进一步挖掘其价值作用,使其实现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杨丽娟,吴志宏.我国传统民居保护和再利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城市建筑,2020(32):57-58,102.

②曹广法.单县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初探[J].艺术大观,2019(3):52.

③雷小红.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老民居的保护与利用:以丽水市莲都区碧湖镇为例[J].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3):227-228.

④辛雨辰,李嘉麟,庞璐.因材施造: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地域特色材料应用浅析[J].建筑与文化,2022(2):197-200.

⑤陆志荣.基于传统民居利用与保护的改造设计研究[J].工程与建设,2022(1):74-76.

⑥高少洋,马云.多样性发展下的传统民居保护策略研究[J].城市建筑,2021(35):98-100.

猜你喜欢
单县朱家民居
Anisotropic plasmon dispersion and damping in multilayer 8-Pmmn borophene structures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Spatiotemporal control of femtosecond laser filament-triggered discharge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agnosing gas flow fields
基于自主学习策略的高中写作教学探索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单县大沙河水库工程建设可行性分析
Comparison of Body Languages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Culture
寿县朱家集楚铜器“前”字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