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晓红 谢 萍
(青岛大学外语学院 山东 266071)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1]《大学英语教学指南》(2020版)指出:大学英语课程可培养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和阐释能力,服务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作为当前以英语为世界交往的主要语言,如何借助大学英语教学实现中国文化的叙事表达,成为“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的重要课题。而随着短视频时代的到来,制作优质的具有“中国味道,西方盛宴”的英语教学内容,融入短视频传播的时代潮流为这一课题能够落地、生根、成长带来无限想象。
模块化教学内容是在英语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比中英文相关概念,而建立的具有中国文化元素的短视频内容。以学习强国平台中的“传播中国”为例,截至2022年1月5日,在Culture模块中的Every Treasure Tells a Story,出品了13 期以传统中国文化为主要内容的英语短视频,每期短视频的时间在5 分钟左右,在中国文化的某个视角呈现出模块化特征。当前,诸如微信、抖音、快手等低成本和低门槛的短视频平台,让大学英语教学成为中国文化英化表述的批量内容制作变为可能,同时容易酝酿出以大学英语教学呈现中国文化短视频传播的新风向。相对于传统的图文传播,短视频传播模式更容易利用受众的碎片化时间,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因此,英语教学过程中,需要积极挖掘中国文化元素,建立以量化和模块化为特征的短视频知识库。
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进程,英语研究对于如何在教学中实现中华文化的传播不断受到重视。“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植根于中国文化、习俗、价值观念、社会现实、体现中国文化特色,具有中华民族特有属性,形成于语言文化交流过程,并最终有益于传播中华文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体系。[2]随着短视频业态的不断深化,短视频传播变得更加广泛,而传统的课堂教学、纸质作业、语音广播、线上课程等进行“给与”信息的能力逐渐弱化。在全民互联网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开展的中国文化传播,短视频必将成为一支独特利器。相对于传统的图文传播,新媒体技术催生出的文字、图片、语音、视频等内容融合已经成为内容创作的重要资源。因此,短视频呈现出来的传播形式,让受众将“英化”的中国文化由抽象变得具体,深化了英语视角下的中国文化认知。
虽然短视频传播为在英语教学中实现中国文化的国际输出带来广阔前景,但同时也带来了挑战。根据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的英语教学中,往往只关注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教学,对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鲜有涉及。[3]相比传统的课堂传播,图文传播,线上直播等形式,短视频时代,中国文化的融入与传播,首先面临着优质内容制作的挑战。在短视频传播中,将中国文化以“英化”的方式表述准确,形象,生动需要具有更优质的文字内容、音频内容、动画内容、图像内容、视频内容等,以及对多元素材进行编辑和融合的能力,而这给适应了传统英语教学的教师和学生们都带来挑战。
当前,无论是在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中都呈现出泛娱乐化的趋势。在此背景下,以展现传统文化魅力为主题的电视戏曲节目或多或少都面临着社会关注度不足、收视率下降、制作经费缩减等诸多困境。[4]泛娱乐化的短视频行业环境与中国文化“英式传播”的专业化情景产生矛盾。例如:碎片化时间无法让受众在中国文化的“英式传播”中实现坚持学习,泛娱乐化内容无法使受众保持专注。而另一方面,要求具备更多的原创素材也成为了中国文化“英语话语”的短视频主要源泉。例如在图片摄制、视频制作、语音录制、文字撰写方面便面临着巨大任务,教师不再简单地以英语技能而完成任务,同时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对相关原创素材的制作,以及对剪辑、加工、音视频处理等短视频软件操作也提出了较高要求。
今天的外语教学应该肩负起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历史责任,把中国文化融入到语言教学中去,确定母语文化与目的语文化相结合的双向文化语言教学方向。[5]随着短视频传播的潮流到来,大学英语教学找到了传播和弘扬中国文化的“扬声器”,中国文化融入英语教学中,实现听视觉效果成为可能。而行业融合将是打通“中英”,打造中国文化话语体系的基础。行业融合是指英语教学需要在传统文化行业中吸取养分,需要在传播行业领域乘借东风,实现“英语专业+中国文化专业+传播学专业”的跨学科融合,制作优质的“英式”中国文化模块,建立适当的传播机制,瞄准短视频的传播风口,为中国文化走出去形成合力。
大数据也可以叫做巨量资料,主要指运用信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多种平台以及方式收集到的资料数据。[6]以西瓜短视频为例,在传播者的后台数据中可以统计出总播放量及粉丝播放量、评论量、播放时长,展现量及受众的推荐强度。精准传播主要是针对中国文化爱好者、国外用户、不同行业人群进行的有针对的内容制作及推送。传统的纸质传播、广播电视、远程教育等模式存在模糊性,在中国文化的“英式”表述效果难以获取数据反馈。而随着短视频行业发展的不断深入,大数据分析可以直接获取用户在观看时间、评论互动、人群结构方面的直接数据,为中国文化英语教学短视频的精准传播带来可能。例如:大学英语教学可以发挥所在高校具有的多专业优势,积极开展校内的跨专业学习交流,学习如何依据大数据分析进行高效传播。
当前,短视频深化了互联网的程度,微博、微信、抖音、快手、小红书、B 站、云平台经济的短视频业务不断壮大,但不同平台的主要用户在人群、地域、年龄等特征方面存在差异,因此英语教育工作者研究不同平台特征,并以此有针对性地制作短视频内容成为有的放矢的必要选择。通过对不同平台的特征规律统计发现,抖音的人群多集中在一二线城市,快手的用户多集中在三四线城市,而B 站多以学生为主要用户。因此,中国文化呈现的英语短视频需要对不同的用户群体进行统计分析,制作合乎不同群体认知特征的优质短视频。一方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需要积极地运用不同的短视频平台,另一方面立体化的“英式”中国文化的表述也离不开短视频。尤其随着新媒体技术、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技术的广泛运用,中国文化的西化表述需要积极融入互联网,而短视频的效果是不可替代的,这是中国文化的西方表达方式与新技术结合的良好示范,也是“互联网+”在英语教学改革中的有益实践。
中国文化的英化表述是以西方的表达方式传递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而顺应短视频媒体传播时代趋势既是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必要途径。短视频媒体时代,如何用英语更好地表达中国文化,借助短视频传播面临众多生机和困境,大学英语教育机构及个人需要积极研究短视频时代具有的新特征,本着尊重中国文化内蕴、把握好英语表达方式、应用好短视频新手段,制作精致、优美、具有代表性的中国文化传播内容,在教学及服务社会方面选准方向,通过内容嫁接技术营造正能量的互联网环境,为英语教学改革和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