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络空间理性交流困境研究

2022-02-08 13:10:34周安欣
新闻传播 2022年5期
关键词:污名言论网络空间

周安欣

(中南民族大学 湖北 武汉 430074)

随着网络时代发展,UGC 已成为普遍模式,大众早已从单纯的接收者变为传播者、创造者。在此网络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众积极进入网络空间,参与网络活动。第47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 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0.4%。[1]

互联网发展至今给予了我们更大的发声空间,甚至有“网络赋权”的提出。在网络空间中,对于任何事情大众都可以表明态度,很多人也选择通过网络寻求帮助。同时,网络也使大众发声更具影响力,可以吸引更多的关注,甚至某些事件因为大众的发声而改变发展、解决问题及形成舆论导向。

但我们需注意到,网络空间中自由讨论的同时也出现多种声音,理性讨论的发展面临许多困境。

一、网络讨论存在多重门槛

(一)数字鸿沟限制大众参与

现今,互联网已是大众不可或缺的,但不同地区、不同代际的人们对于网络技术的使用能力和程度参差不一,甚至有些地区网络还未普及,这造成了不可避免的数字鸿沟。而网络中参与讨论对于大众的技术操作能力及环境条件有一定要求,这使得部分大众无法参与。数字鸿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网络中参与讨论的不平等、不完整。

(二)大众媒介素养亟待提高

大众参与网络需具备一定的媒介素养,一方面网络信息繁杂,大众需对网络信息具有鉴别、判断及理解能力,识别真假信息,这样才不至造谣、信谣;另一方面,网络包含多样形式,不同网络平台的使用也存在不同难度,这也会给大众的参与带来不同程度的挑战,因此,大众需加强媒介技术的使用能力,才能更好地参与网络讨论。

二、网络多样信息的呈现有限

(一)个人意见或被淹没

网络为大众提供发声平台,看似每个人都可以具备发声权利,但大多人都只是自说自话,在网络空间中的发声也具有“人微言轻”的现象。正是因为网络中言论纷杂,单单个人言论很难被关注和采纳,而意见领袖在网络中仍具备引导力。在众说纷纭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期望官方媒体出来发声,其言论对某一事件有“定性”作用,以此引领舆论。而单一个人的言论往往易被淹没,只有当足够多的声音聚合在一起且形成舆论时才会受到注意和扩散。因此,个人或许可以表达自己的意见,但其个人观点能否被注意且具有意义却是未知。

(二)接收信息趋于同质化

亨利·詹金斯提到:“许多网络平台的背后都有一种逻辑认为大多数人喜欢的东西就是好的……这些网站未必会全面地呈现少数人的品位和兴趣……”[2]网络空间中信息过载,但信息质量不一,且信息同质化现象严重,我们接收的信息多量但却不一定真的多样。

一方面,很多媒体平台运用大数据分析,针对用户平时浏览喜好为其不断推荐同类内容,信息茧房由此形成,大众局限在单一化信息中,其思考也逐渐片面化;另一方面,媒体具有议程设置的作用,其往往传播符合其媒体性质的内容,引导舆论走向,这也无意中使得大众接收信息单一化。网络中同质化信息的传播,塑造着大众的审美体系、价值判断,若一味单一化的信息固化了大众的思考,那么讨论也会失去其意义。

三、网络讨论的深度难以把握

(一)滋生不理性言论,混乱讨论秩序

首先,由于网络的隐匿性,大众在网络中发言有一定的安全感,可大胆表露自己的想法,但隐匿的环境也易暴露出弱点。部分大众在网络中的发言可能仅仅出于个人的情绪发泄,但却可能造成严重后果,如散播谣言、人肉搜索、网络暴力等,给他人带来不可逆的伤害。加之网络中把关人的缺失、媒介素养的缺失,键盘侠多有存在,不理性言论得以传播,这使理性讨论难以进行。

其次,网络传播中存在刻板印象、群体污名化。如“公知”,其本指代公共知识分子,现在却是贬义称呼;[3]又如女权主义污名化,虽有部分维护女性的偏激言论出现,但却易使网友以偏概全,一旦提到女性话题便打出“田园女权”的言论,使得女权主义逐渐污名化。网络中信息传播之广远优于其他媒介,若一味放任刻板印象和污名的扩散则不利于理性讨论的展开。

最后,网络空间中易煽动情绪,引起跟风。互联网中许多文章为了流量而成为“标题党”,还存在许多“毒鸡汤”,这些在网络的迅速传播下,极易煽动大众,放大不良情绪。《人民日报》曾评论咪蒙“自媒体不能搞成精神传销”;[4]又如最近网上讨论热烈的“无效化妆”,大量美妆博主发布视频告诉女性受众,你的化妆可能毫无美化的作用,这无疑引导舆论走向,制造焦虑。

(二)沉默的螺旋仍起作用,意见表达压力大

一方面,舆论的杀伤力强势,“一边倒”态势突显。罗斯曾提到“社会控制还能以公共意见的形式来发挥作用,尽管这并不是制度化的方式,但是它仍然具有制裁力。”[5]就如“社会性死亡”一词的走红,它具有“公开处刑”之意,这更映射了公共意见的重要性和舆论的杀伤力。现今,很多人遇到问题选择网络发声,希望用舆论的力量来抗衡,也正如此,人们仍会受到舆论的影响。虽然网络中的发言看似具有隐匿性,但若个人意见与舆论相反也会招致他人来“杠”,大众害怕与公共意见相悖,导致其在发表言论时会再三考虑,甚至为迎合舆论而说谎。这会使个人意见表达受阻,造成大众参与意愿减弱,降低深度讨论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的多样复杂,使得人们常常处于一种等待的状态,“吃瓜”状态也反映了大家在接收更多信息,观察他人的言论以形成自我的认知。并且网络的扩散性强大,若个人言论造成负面影响或与主流舆论太过背道而驰,也会招致大量关注。因此,不少网民在此情况下都选择沉默或从众,以此来寻求安全感和认同。[6]这都对于个人意见的真实表达增加了不小的压力。

(三)固守己方立场,易引起对立

在现今网络中,针对某个热点事件的讨论往往形成不同的观点。本有百家之言的讨论应利于启发大众思考,但现实却是网络中自发形成阵营,而其中和平理智的讨论往往很少,网友们开始“站队”,极易引起对立。不同的意见阵营往往预设立场,仅关注支持己方意见的观点,接受单一信息后可能会出现信息茧房现象,更加使其意见固化。若发现相反观点,往往是不理智的发泄和一味地反对,却不进行自我反思,这使得理性讨论空间逐渐缩小。

(四)文化壁垒存在,信息难以互懂

一方面,网络空间中存在多元文化,产生了许多圈层。根据“选择性注意”机制,大众在网络中总会选择自己所感兴趣的内容,因为相同的兴趣、相同的目标或相同的需求建立起各自的联系,以满足各自的需要。但这在无形中增加了沟通交流的难度,话题同构性增强,[7]圈层之外的人可能因缺乏共识难以加入其内部沟通,这就形成了一定的沟通障碍。

另一方面,网络用语不断更新,不同人群有着不同的解读。《参与的胜利》中提到:年轻人在社交媒体中进行内容编码,其结果就是人们即使在同一媒体中,但也看不到或看不懂。其中说到“社交隐写术”,即在所有人可见的情况下,不让除预期信息接收者之外的任何人知晓真实的信息含义。[2]这其实也反映了当下社交媒体的活动中层出不穷的表情包、语言缩写等,这些暗含的信息也不是全部人都能理解,这也造成一定程度上交流讨论的困难,形成文化壁垒。

结语

互联网为大众带来前所未有的自由讨论空间,但却不是真正实现了理性讨论,对于网络讨论的把控也含有未知。从网络讨论的进入、大众接收信息及正式参与讨论等,都隐含着许多障碍,这些障碍使得网络空间中的理性讨论存在困境。

而网络中大众的发声可以推动事件的发展和舆论的走向,引导更多人形成认识、树立价值观。正因其具有如此影响力,我们更应重视网络中的理性讨论,应思考如何消除困境,实现理性讨论,帮助大众形成正确认识。■

猜你喜欢
污名言论网络空间
职业污名与离职倾向:牵连家人污名与家庭卷入的作用*
心理学报(2022年2期)2022-02-15 11:59:12
重要言论
重要言论
即刻停止以新冠病毒行污名化之举
英语文摘(2020年6期)2020-09-21 09:30:54
共建诚实守信网络空间
公民与法治(2020年4期)2020-05-30 12:31:20
大国“制”理:中国用制度优势回应西方污名化言论
创造(2020年12期)2020-03-17 08:59:26
他们的言论
智族GQ(2019年12期)2019-01-07 09:08:57
网络空间并非“乌托邦”
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 05:22:26
网络空间安全人才培养探讨
污名的道德解析
伦理学研究(2016年4期)2016-02-01 22:1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