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荔
(中国国家图书馆 北京 100081)
视觉是人类最重要的感觉,80%—90%的外界信息是经过视觉传入大脑的[1]。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的典籍类展览形式设计即是关于视觉的美学创造活动,它通过对展览中文字、图像、色彩、纹样、材质、灯光、展品和互动体验等元素的排列、组合、处理和选取,创造与展览主题相适应的艺术风格,提升展览美学,为观众带来视觉上和精神上的双重享受,同时增强展览信息的传播效果,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展览主旨,实现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教育职能。
国家典籍博物馆(以下简称“典博”)于2012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批准成立,共有10个展厅,展示空间是相对固定和有限的,为了在限定的馆舍空间中最大程度提升展览美学,典博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在设计展览形式时,综合运用多种视觉美学设计理念,对不同主题、不同类型的展览采取有针对性的形式设计。其中,视觉流和节奏感在指导展览形式各个元素设计的过程中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一些以此为指导的展览获得了全国性奖项。在应用视觉流和节奏感设计展览的实践中,典博总结了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经验,这些经验对其他公共文化机构的展览形式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在展览中,视觉流指个体在观看展览时对视觉对象性质、特征、形态理解的先后排列,主要包括视觉的先后次序、对不同展览元素观看时间的长短和投入视觉注意力的多少等内容。节奏感是个体观看展览时,因展览各组成元素的形式、内容、大小等呈规律性、周期性变化而产生的前后连贯的审美感受。视觉流和节奏感是设计学领域的重要概念,前者侧重以展览中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元素来引导观众的参观视觉,按照顺畅的次序,沿着预设的流线向前流动;后者侧重对具有相似属性的展览元素进行周期性排列,来为观众带来愉悦的参观体验。两者虽有所不同,但在典籍类展览中常常互相影响,运用视觉流能加深观众对展览形式设计理念的认知,帮助观众更好地获得节奏感;运用节奏感则能激发观众持续观赏展览、深入了解展览内容的积极性,帮助观众按照预设的设计审视展览。
视觉流和节奏感建立在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基础上。观众在观看展览时,展览各元素的反射光引起光觉细胞的细胞膜离子通透性发生变化,整个感受器超极化,细胞兴奋,产生视觉信息。视觉信息经过视交叉、外侧膝状体等的处理,被当成“光刺激”传递给大脑[2]。个体审美具有高度主观性、复杂性与差异性,但存在着普遍性、客观性规律。心理学家在对人类审美的生理、心理机制进行研究的过程中,借鉴现代医学、自然科学等领域的成果,探究了视知觉规律,形成了先验形式论、共通感、格式塔、知觉恒常性、知觉整体性等诸多研究理论和成果,发现视觉活动不是简单地将观看到的事物原封不动地传递给大脑,而会对事物形象进行选择、简化、组合、抽象等,使得客观事物在心理中的意象和在视网膜上的投影极为不同,心理学家将视觉活动的这种能力称为视知觉[3]。视知觉具有特殊的思维倾向,并且依照知觉组织的建构规律对事物进行观察[4]。在典籍类展览中,通过合理运用视知觉规律,可以对观众观看展览内容的先后次序进行合理设计和规划,对展览形式的各项元素进行周期性的排列和组合,为典籍类展览应用视觉流和节奏感提供理论依据。
目前,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公共文化机构面临着适应现代化的改造升级过程,同时,视觉文化高度发达,观众已经习惯在日常生活中对各类事物进行视觉解码,日益追求视觉上美的享受。这些因素对典籍类展览形式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相关的设计工作迫切需要取得更好更快的发展。视觉流与节奏感从观众审美的心理角度出发,为典籍类展览形式设计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对这种创造性美学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观众观看展览是一个从观赏展览形式到观看展览内容,再到理解展览主题和意义的层级过程。根据社会互动领域的拟剧论,这一过程最重要的特征是印象管理[5],即展览形式的管理。展览形式关乎观众对展览的第一印象,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观众对展览的兴趣和观赏时间。
视觉流与节奏感的理论、方法涉及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领域,对视觉美学的指导思想与观众的审美需求吻合,与典籍类展览“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一致。在典籍类展览中应用视觉流与节奏感,能够提升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在利用文字、图像、色彩、纹样、展品以及互动场景等设计元素进行展览设计的水平,从而使展览形式更加美观,展览风格更加切合展览主题,视觉呈现效果更加符合观众的审美观念,还有利于展览形式设计人员从整体视角出发,对展览各视觉元素进行合理排列和组合,使展览结构更加合理有序,展览形式更加和谐一致,视觉呈现效果更加符合展览内容的需求,对典籍类展览的美学设计具有普遍的适用价值。在展览中应用视觉流与节奏感,还能够产生移情作用,让观众在观赏中不自觉地融入展览所讲述的内容和故事之中,使在物的变成在我的[6],从而引起观众情感上的共鸣,带来愉悦的观赏体验。
大部分观众很难完整地观赏完展览的展板和展签上的内容,通常是很快地观看完需要的展览内容后即停止浏览或转向其他内容,尤其是对于展板文字体量较多的典籍类展览。因此,展览文案策划人员和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应该合力引导观众将大部分视觉资源和观赏时间投入到展览的核心内容上,以简而精代替繁而泛,从而在较短的、有限的时间内,向观众传播更加重要的展览信息,帮助观众更好、更快地领会展览主旨。视觉流和节奏感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理论依据。
视觉流通过引导观众不自觉的眼部运动,区分展览信息的层级关系,让用户更快地注意到那些相对更重要的信息。在典籍类展览中引入视觉流理论,能够指导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合理排列展览内容的次序,引导观众先注意何种内容,再注意何种内容,也能够指导展览形式设计人员设计展览内容的重点,引导观众对何种内容应该重点观赏,分配相对较多的视觉资源,而对其他内容则可以适当减少观赏时间,从而提高展览信息传达的效率。节奏感通过展厅中元素的重复配置、色调的反复调和,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规律性享受和多元化的参观体验,帮助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对展厅的纹样、图像、文字等元素进行周期性的排列,对冷暖、明暗、对比等色调进行合理性的搭配,进一步促进展览信息的传播。
视觉流与节奏感将展览形式与内容呈现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打破了展览不同内容之间、展览形式和内容之间的界限,能够增强展览文案策划人员对展览的宏观把控和策划能力,对在策划展览之前合理选取展览主题、确定展览体量、明确各部分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视觉流与节奏感能够帮助展览文案策划人员和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在开展各项工作之前即以一种宏观视角审视各自工作在整个展览中的作用、与其他展览内容的关系以及展览呈现形式等问题,从而形成合力,减少因展览文案策划和展览形式设计的各部分负责人不同而导致的展览各部分最终呈现效果反差过大或整体单调无亮点等问题出现的可能性,帮助展览文案策划人员充分考虑文字、图像和展品等必须元素在展览中的呈现效果,指导文案撰写、挑选配图和展品等工作,明确各单元的文字体量、配图的数量、展品次重点等;帮助展览形式设计人员选取与展厅环境、展品和展览主题等因素相搭配的色彩、纹样、字体及互动形式等设计元素,对展厅整体空间进行审视,统筹整个展览的设计节奏,协调各个展览部分之间的呼应和差异关系,进而优化展览策划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公共文化机构策划展览是为了触动观众的心灵,给予观众美学享受和愉悦体验,帮助观众获得一定的历史文化知识和启发,提升自身的综合文化素质和美学修养。视觉流和节奏感通过指导典籍类展览形式的设计,有助于展览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更好地发挥公共文化机构社会教育职能。一场展览里的视觉流与节奏感影响是多方面的,小到文字编排、图像处理、色彩搭配,大到互动体验的设置、展品选择及展示方式等,均是视觉流与节奏感在典籍类展览中应用的体现。典博在设计展览形式的实践中,越来越注意到视觉流与节奏感的重要作用,通过对展览基本元素的灵活设计,合理引导观众的视觉和感官体验,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
文字是视觉设计的核心元素[7],也是典籍类展览中实现视觉流和节奏感的主要元素。典籍类展览通过对展览文字的字体、大小、长短、位置、疏密、颜色、组合和方向等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能够引导观众按照“标题—正文”的次序阅读展览文字,调节视觉的前后次序与大纲结构相适应,并在这种周期性的文字排列变化中为观众带来视觉上的节奏感。
在典籍类展览中,实现视觉流和节奏感要求文字编排在符合观众浏览习惯的基础上,追求统一性和差异性的结合。统一性是指展览大纲中同一结构层级的展览文字应采用同种编排方式,保证其具有同种外观形态。文字编排的统一性有利于视觉流的稳定,帮助观众集中注意力,以一种微观视角审视同一层级的内容,从而更好地理解展览内容和主旨,还有利于将展品有机串联,帮助观众了解不同展品在内涵上与展览主题的相关性。具体来说,对于同一结构层级的内容,文字视觉方向应保持一致,一般来说是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符合观众的阅读习惯;段落文字的排版除首行和尾行外,应两端对齐,行间距一致,按照格式塔的连续性原则,这有助于形成一种良好的双重边界,该边界沿着这一组对象的中间向下延伸,形成良好的视觉流;字体、大小、颜色应保持一致,在这种基本视觉形态的一致中形成平稳的视觉流。
差异性是指展览大纲中不同结构层级的展览文字应在外观形态上各不相同,形成较为明显的区分。文字编排的差异性有利于帮助观众适时改变注意力集中度,以一种宏观视角了解展览的层级结构,并在展览中形成具有某种规律的视觉变化,进而形成节奏感。具体来说,展览文字的层级越高,外观形态应更醒目,引导观众按照高层级到低层级的顺序阅读展览文字,了解展览结构,更好地认识相关展览内容在整个展览中所处的位置。另外,不同层级的展览文字可以采用不同的排列方向,直观地呈现出层级结构。一级标题可以采用竖排,以吸引观众的视觉资源,明确展览框架。而结构层级最低的标题和正文内容应采用横排,以适应观众的阅读习惯,形成视觉平衡。其他层级可根据展览内容、展厅面积、展板大小等情况进行具体分析。
典博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在展览形式设计中十分重视文字的编排,在确定展览主题后会根据字体的艺术风格来选择字体,展览中使用的文字往往不超过5种字体、5种字号。一般情况下,展览展标会根据实际场地情况具体设定文字的字体和大小,展览内容中的一级标题采用初号,二级标题采用1号,三级标题采用2号,单元说明采用3号,正文采用2号,图片注释采用3号,从而给观众带来不变中有变、变中有不变的节奏感。另外,展板文字以从左往右、从上往下的形式依次排列,除首行缩进和尾行外,其他各行均两端对齐,重点部分采取与其他部分相区分、更为显眼的字体形式,从而保证观众视觉流的平稳有序。
图像往往比文字更加生动,对观众视觉资源的吸引力和调节力相对更强,是影响典籍类展览视觉流和节奏感的重要因素。通过对图像位置、色调、饱和度、大小、数量、类型等元素的处理,能够缓解文字区域给观众带来的紧凑感,使视觉进入相对舒缓、稳定的状态,帮助观众投入到下一段文字段落的阅读中,使视觉流呈上下起伏的抛物线形态,并在这种规律性的变化中给观众带来节奏感。
为了利用图像来设计视觉流和节奏感,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在编辑图像时应遵循几点原则。一是图底关系。图像是指从背景凸显出来的部分,剩余部分即为底。人类的生理结构决定单位时间内只能关注单一对象而不能看到全部[8],而事物的清晰度在向视网膜边缘发展时迅速下降[9],即视野中心区域的事物形象清晰,视野边缘区域的事物形象模糊。图像处理应根据层级原则,将图像和背景明显区分开来,引导观众将相应区域的视觉焦点放在图像上,从而实现预设的目的。图像与背景的区分度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图像与背景的大小、方向、清晰度、明暗度、对比度等,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应根据展板的实际情况,有选择性、针对性地进行设计,使图像成为实现视觉流和节奏感的“节点性”形式元素。
二是异构同质。异构同质是指外在形态不同的图像,具有同样的组织结构和艺术表现力,它能够将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不同色调的图像有机串联起来,将图像的内涵价值集中到展览主题上来,构成通感之美[10],并在观众观赏展览的整个过程中,以一种平稳、持续的信息流不断给观众的视觉和心理以一定的刺激,影响、建构观众的心理情感[11],并补充说明展板内容的相关历史背景,对展览主旨起到支撑作用,加深观众对展览内容的理解。异构同质原则要求展览形式设计人员从整体视角对展览中所有图像进行审视,保持各个图像的艺术风格、文化意蕴和表述本质等方面与展览主题相适应,从而形成平稳的视觉流和周期性的节奏感。
典博展览文案策划人员在策划展览时十分重视图像与其展览文字内容的关联性。一般情况下,展览文案策划人员会为每小节展览内容配以2张至8张图像以供展览形式设计人员选择,展览形式设计人员会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图像数量及图像质量。图像的位置多位于该部分文字的右侧或下侧,有时会根据实际需要,将图像作为该部分的底图,以装饰纹的角色出现。以此引导观众在浏览完一部分文字之后并在开始浏览下一部分文字之前观赏相关图像,调节视网膜所接受的信息类型,缓解浏览文字的视觉疲劳。图像类型多以古代书画、历史照片为主,以图表形式为辅,均添加注释,表明作者或拍摄者的姓名、年代、作品名称、作品馆藏地等信息,个别图像另加文字说明,解释图像与展板内容之间的关联和图像的历史内涵。
色彩对观众视觉具有较大的冲击力,也对典籍类展览的艺术风格具有较大的影响。通过色彩的选用和搭配,典籍类展览能向观众直观地呈现出展览风格和层次,高效地引导观众的视觉,并以不同的色彩影响观众情绪的微妙改变,打造周期性的感官体验,从而向观众传递视觉美学,形成视觉流和节奏感。
典籍类展览色彩搭配讲究在变与不变的统一中,不断调节观众的视觉资源和感官体验。具体来说,同一单元或具有同一属性的展览内容所选用的颜色应保持一致或相似,这种设计能够轻松地营造出和谐统一的印象[12],帮助观众在观看展览时自觉将同一颜色的展板或段落文字归为同一单元或同一领域,从而以一种宏观视角进行审视,更好地理解该部分展览内容,打破展览内容在横向上的局限。而不同单元的背景色应保持差异性。在背景颜色发生变化时,观众会在潜意识里发现观看的展览内容发生了结构性改变,从而以一种新的审视角度来观看接下来的展览内容,打破视觉内容在竖向上的局限,同时,这种规律性的变化能为观众带来和谐的节奏感。另外,同一单元展览内容的背景色应比展板的底色更为鲜明,这样既能使整个版块具有视觉上的稳重感,也能引导观众自觉将视觉焦点放在板块内容上,避免受到展板底色的影响。
典博的《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展览在色彩选用上借鉴了《四库全书》经史子集四部封面的特等绫绢颜色,五个单元依次以黄色系、红色系、蓝色系、紫色系、绿色系为主色调,并分别配予符合相关单元内容的装饰底纹。展览版式设计上借鉴了朱印本古籍的版式,展览正文背景借鉴古籍版框以双边红色线框为装饰,展览标题背景借鉴古籍版心以红色鱼尾和象鼻为装饰。为区别二级和三级标题,设计上的处理方式为将二级标题的文字设计在红色双鱼尾及象鼻之间,三级标题的文字设计在红色单鱼尾下方。综上所述,各单元色彩既保持统一,又追求差异,在这种统一与差异中,追求视觉上的平衡和感官上的节奏感。
典籍类展览中的互动体验是指以文化休闲项目为载体,通过与观众视觉、听觉、触觉上的交流,进一步揭示展览主题,提升观众参观体验的活动。丰富有趣的互动体验是典籍类展览设计节奏感的重点,它使观众从观看展览展品时单纯的视觉浏览,变为视觉、听觉、触觉并重的全方位体验,拓宽了观众接收信息的渠道,调动了观众的各项感官,增强了展览信息的传播效应。
观众在体验典籍类展览互动项目时,视觉对象从展板过度到互动装置,视觉距离从远处变为近处,视觉对象的感官大小也发生相应改变,这种变化很容易引起观众视觉流和节奏感的断裂。因此,典籍类展览互动体验项目首先应在互动内容上保持与展览内容一致,在知识性、趣味性、美观性的和谐统一中带给观众节奏感。
知识性是典籍类展览互动体验的基础,脱离展览内涵的互动体验不仅为观众理解展览的核心内容造成困扰,甚至会削弱公共文化机构的社会教育这一核心职能。因此,互动体验项目应紧密结合展览内容,创作内涵丰富的互动脚本,融入与展览内容相关的历史背景、人物故事、传统文化等知识点,帮助观众在获得有趣感官体验的同时,进一步了解展览主题。
趣味性是互动体验的支撑。典籍类展览的展板内容以知识性为主,如果互动体验仍以知识性为主,不仅会增加观众观看展览的感官负担,还会使整个展览的视觉节奏变得平淡无奇,无法充分调动观众深入了解展览的积极性。趣味性的重点在于确定交互内容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交互方式。近些年,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和普及,AR、VR等技术在互动体验项目中发挥着开创性的作用,极大地调动了观众的感官体验,丰富了展览信息的传播渠道,对展览的节奏感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美观性是互动体验的重点,也是引导观众视觉流、提升展览节奏感的关键。触摸屏幕的视觉面积较小,繁杂的设计会造成视觉的紊乱,影响体验效果。因此,典籍类展览互动体验的界面风格应以简洁大方为主,尽量避免使用分界线来划分不同区域,应根据接近性原理,将具有同一属性或属于同一区域的模块以相同的颜色、大小、形状呈现在视觉界面上,其他区域的模块可通过不同的外观属性和距离上的分割来与该区域区分开,从而减少交互界面的视觉凌乱感,同时便于观众操作体验。
典博在设计互动体验项目时,会安排不同人员分工合作。首先由展览文案策划人员根据展览主题,结合展览内容,创作脚本,主要包括展览中提到的小知识、小故事或与观众日常生活紧密相关的展览信息,保证互动体验内容紧紧围绕展览主题。然后由展览形式设计人员以这些知识点为基础,选择丰富多彩的互动方式,主要包括连连看、解谜游戏、闯关游戏等。最后,展览游戏开发人员运用多种类型的多媒体设备,通过新科技、新技术,为用户创造良好的互动式体验环境。
展品是典籍类展览中的视觉焦点,它以一种多维的形态与二维的展板在展览信息的传播上形成互补效应,引导观众视线在展板与展品之间不断跳跃,这种视觉变化能帮助观众提高注意力,加深对展览主题的认识。
在典籍类展览中,展品组合应遵循整体性和重点性相结合。格式塔心理学强调人在视知觉观察过程中,对结构式样的整体把握[13]。在展览文案策划人员敲定展览展品之后,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应以一种整体视野来审视不同类型、不同年代、不同大小的展品在展厅空间上的排列组合,突破展品在各个展柜、各个单元上的空间局限,将全部展品看做一个有机的整体,依据展览内容、展品内涵、展厅空间等因素,以辩证眼光来选取展品,并对展品的排列和组合等展示方式进行设计。对于某类具有相同属性的展品,可以将其放于同一个展示空间中进行横向的或纵向的对比展示,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该类展品的历史演变或不同种类展品的相似与不同。对于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的展品,可以单独开辟一个相对独立的、高价值属性的空间,让观众认识到该部分展品与其他展品在价值上的不同,从而调动观众观赏展品的积极性,引导观众投入相对更多的视觉资源在该部分展品。
典博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在组合展品时,十分重视从全局的角度把控展品的分布排列,并充分利用展厅对具有突出历史文化价值、观赏价值的典籍进行集中展示。在《珠还合浦 历劫重光》展览中,典博展览形式设计人员将展厅的中厅区域安排为展线的结尾,并在中厅区域集中展示了八册明嘉靖内府写本《永乐大典》,从而使观众在观看完主题单元的善本古籍、碑帖拓片等典籍文献,产生一定程度的视觉疲劳之后,重新调动起进一步了解展览的积极性,合理地引导了视觉流,设计了科学的观展节奏。
视觉流和节奏感从观众心理的研究视角出发,探究观众对视觉美学的需求和相关理论机制,对提升典籍类展览形式设计水平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在文字、图像、色彩、互动、展品等方面贯彻视觉流和节奏感的相关理念,典籍类展览能够为观众带来视觉上和感官上的双重享受,更好地传播展览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