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核心素养,渗透化归思想

2022-02-08 12:43傅晓冉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2022年3期
关键词:橡皮泥形状长方体

傅晓冉

● 特色与亮点

1.扫码学习,打破学习的空间限制

学生可以通过扫描二维码观看微课。课前观看本微课,可以为新课做好准备;上课时观看微课,可以快速理解教学重难点;课后复习观看微课,可以巩固并内化知识。

2.微课采用多种呈现方式展现学习内容

①真人出镜,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②用动画模拟学生的思考过程,明确思考方向。不同的展示方法让演示更直观,更容易被学生理解。

3.整个微课设计思路清晰,内容简洁鲜明

微课围绕“转化”二字展开,如对橡皮泥的体积进行转化、对梨和西红柿的体积进行转化,不同的转化方法,都是将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规则的物体。

4.重难点突出,发挥学生主动性

对学生已经学会的知识点——不讲;对学生自学教材能学会的知识点——少讲;对学生易错易混的知识——重点讲解。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开展自主学习活动,同时也便于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 制作背景

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是青岛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在学生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之后进行教学。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本质上是将形状不规则的物体转化成形状规则的物体,再进行体积计算。本节课旨在让学生经历从不规则物体到规则物体,再求体积的过程,从而掌握其中的策略和方法,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在学习计算面积时已经初步认识了转化的数学思想,这为本节课思想方法的建构和应用打下了基础。在本节课中,学生理解物体的体积等于上升部分水的体积有一定难度,基于以上考量,笔者借助网络,并结合学习单,将本节课的内容制作成了微课。

● 设计思路及内容结构

本节课主要利用等积变形的方法,将不规则物体的体积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也就是升高部分水的体积等于物体的体积。为了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这一转化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个学习资源包含任务单、微课、反馈练习三部分内容。

1.任務单

笔者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认知能力,设计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学生在任务单的指引下,选用合适的学习方法,有序地进行课前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促进了学习能力的提升。教师根据学生任务单的完成情况,找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起点,以及学生对本知识点的最近发展区,便于开展教学。

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分为三个部分,即学习指南、学习任务、困惑与建议,其中学习任务是任务单的主要部分。本着问题导向、任务驱动的原则,笔者将学习任务中的学习内容转化为便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并注重问题的层次性,便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根据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笔者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达成目标设计为:①通过自学课本,知道什么是“不规则物体”。②完成任务一:借助量杯,掌握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体积的计算方法。③完成任务二:借助长方体容器和水,用不同方法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理解排水法的本质。

为了把课前学习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落到实处,笔者精心设计了两个学习任务,并制作了配套微视频。

任务一:①在求橡皮泥的体积时,可以把橡皮泥转化成什么?再测量出它的什么?然后根据体积公式计算。②视频中,当梨放入量杯后水面为什么会上升?③上升的水的体积和梨的体积有什么关系?④如果把梨从水中拿出来,会发生什么情况?

任务二:①将西红柿的体积进行转化的原因是什么?②将西红柿的体积转化成谁的体积?③除了视频中的方法之外,你能想到其他的计算方法吗?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写出来。

在两个学习任务中,问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将以往零碎的知识变为结构化的思维性问题,指向知识的本质与核心。此外,在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笔者还设有“困惑与建议”一栏,旨在让学生记录在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对微课的建议,以便在课堂学习时与教师和其他同学交流探讨。

2.微课

本微课的整体结构设计分为以下几环节。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揭示课题。复习长方体与正方体的体积,认识规则物体和不规则物体。用“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怎样计算”的问题来制造认知冲突,从学生已有的经验与学生对话出发,用问题诱发,引导学生思维的方向。

第二环节:引发思考,提出设想。用动画的形式展现学生的思考过程,使学生置身于情境中,明确像橡皮泥这样形状可变的物体可以把它捏成长方体来计算体积。

第三环节:直观演示,获取新知。本环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分两部分来探究:第一部分探究形状可变物体;第二部分探究形状不可变物体。对于形状可变的橡皮泥可以动手捏一捏使它变成长方体再计算体积,让学生在动手过程中初步体会“等积变形”的“转化”思想。求形状不规则的梨的体积也要转化成规则物体的体积,水可以充当这一转化过程中的中介,通过动画模拟讲解,让学生感受梨的体积与升高部分水的体积是相等的(如图1),使学生初步感知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再把量杯变成长方体容器,这里利用视频的动态性、过程性并结合形象生动的语言,将物体体积与升高部分水的体积之间的关系讲解清楚,让学生找到其内在的本质联系,从而计算出西红柿的体积(如下页图2)。这个环节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第四环节:梳理知识,归纳总结。无论是形状可变的物体,还是不可变的物体,都是通过等积变形转化成规则物体求体积。其实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不断转化的过程,不断地将已经掌握的知识运用到新的情境中。

3.反馈练习

为了检验学生课前学习的成效,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微课的第三部分是检测练习。学生根据题目要求选择合适的答案,提交后会显示对错,教师也可以在后台了解学生掌握的程度,便于教师有针对性地备课辅导。

● 关键技术处理

1.前期脚本设计

前期的文字脚本要详尽清楚,清晰的脚本可以为制作微课打下基础。写完文字脚本后,就可以按照前期计划制作相应的演示文稿,方便在录制时进行讲解。在这一阶段,根据脚本要准备相应的道具材料,本节微课在录制前需要准备的材料有橡皮泥、直尺、绿幕。

2.中期素材准备

本环节主要任务是设计每个环节的呈现方式,并进行微课的录制。笔者选取光线充足且安静的录播室作为录制微课的地点。使用单反相机将形状可以改变的橡皮泥捏成长方体的过程记录下来;借助优芽动画制作软件将学生的思考过程进行展现;利用101PPT将形状不能改变的梨、西红柿的体积转变成水的体积的整个过程呈现出来,并用Camtasia  Studio进行录制。

3.后期编辑视频

在视频录制完成后,将录制的频视和音频素材导入剪辑软件。笔者通过调节时间轴对画面不连贯、清晰度不够以及停顿时间过长等画面进行剪辑和修改,调节音频来控制音量和音质。最后添加片头和背景音乐,生成MP4高清视频。

● 幕前幕后

这是我第一次参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创新与实践活动,虽然因为新冠疫情,没有体验到现场比赛的紧张气氛,但是仍然收获颇丰。首先,学校多年来对信息技术教育的投入让我收获很多,从微课的设计理念,到对信息技术融合课堂的把握,这些都为本次的微课设计打下了基础。其次,在技术层面,我熟练掌握拍摄技术、绿幕抠像技术、动画设计技术等,多种技术的综合运用,为我以后更好地服务教学提供了帮助。

通过本次活动我发现,要想制作出一个好的微课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平时做个有心人,尤其在素材的积累和整理上要处处留心。本次活动也让我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如在整体的设计策划上,画面布局和美工方面都需要在今后继续研究。

作为一名年轻教师,第一次参加比赛就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大家交流,我感到非常荣幸。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为教育教学的改变创造出更多更好的微课作品。

附:《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微课二维码

猜你喜欢
橡皮泥形状长方体
拆拼长方体
探究组合长方体的最小表面积
借像皮泥
火眼金睛
表面积是多少
分一半
问题征答
心的形状
海底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