缂丝工艺的现代传承与发展研究

2022-02-07 15:14李哲杨雪婷
收藏与投资 2022年1期
关键词:缂丝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

李哲 杨雪婷

摘要:作为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但在日常生活中,缂丝的知名度却远远低于织锦缎、苏绣等其他绣织工艺。要使缂丝技艺不断传承,不仅需要加大保护力度,更需要顺应新时代做出变革,使古老的技艺融入现代社会,走入日常生活,让缂丝技艺与精神不断延续。

关键词:缂丝;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

缂丝,出现于彩陶土器时期,兴盛于宋代,以其较高的艺术观赏性和工艺价值,成为宋元两代皇家御用织物,当时的高官贵族无不以拥有御赐的缂丝织品为荣。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缂丝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的美誉,但在日常生活中,缂丝的知名度却远远低于织锦缎、苏绣等其他绣织工艺。

一、缂丝工艺发展历史概况

素有“絲中之圣”美誉的缂丝与黄金几乎等价,其价高并不在用料,而是手工艺人制作缂丝制品要花费的大量时间成本,“一寸缂丝一寸金”就是古人对缂丝珍品的感慨。缂丝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唐宋时期成型。唐代以平缂为主,且多用于丝织品。宋代继承了唐代的缂丝工艺并发展至顶峰,多应用于宫廷绘画等。在东西方文明交流频繁的历史背景下,缂丝得到广泛传播,遣唐使将缂丝带回日本,用来制作和服、日本僧人的袈裟等。缂丝作品多以名画为底稿,对丝织要求细腻烦琐,故缂丝以小梭细工慢缂,耗时长、工艺要求严谨,存世精品十分稀少。

从明代到清代,纺织业一直被皇室垄断,缂丝制品也一直专供皇室,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随着近代清廷衰落,缂丝工艺的发展也逐渐停滞。解放后,手工业百废待兴,随着传统文化的复兴和改革开放的深入,纺织行业迎来了春天。2009年,缂丝正式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代表性的中国丝织文化之一,使世界领略到了东方技艺之美。

二、缂丝的特点

(一)工艺特点

缂丝是一项历史悠久、织法特殊的丝织工艺,虽然其制作原理简单,但制作过程十分繁复。与其他织品制作过程不同,缂丝以“通经断纬”(也称“通经回纬”)为基本原理,通过结、掼、勾、戗、绕等技法进行制作,过程极其细致。由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拖经面等16道工序组成的缂丝工艺,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经纬之上。织品制作精良、浑朴高雅,如镂空一般,用丰富的颜色表现各种图案,细腻生动,尽显江南风情之华美。直至今日,缂丝仍无法用机器批量制作,也正是纯手工制作使其富有灵性,造就了缂丝制品无法被复制的独特性。

(二)发展特点

缂丝制作多为集体劳动,多位手工艺人聚集在一起,耗费大量心血才能制成一件缂丝制品。缂丝制品往往外观极为精美,实用价值也远胜丝绸。因其独有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缂丝制品近年来成为炙手可热的拍卖品。

几千年的缂丝工艺史,涌现了无数名工名作,缂丝工艺也曾在社会动荡时期濒临失传,所幸今日得到了后人的保护与传承。河北定州自古为南北商业交流繁荣之地,也是中国缂丝的发祥地,许多手艺人在此传承技艺,广收徒众,设计实用、美观的缂丝制品,定制私人的缂丝服饰,为缂丝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一)缂丝技艺传承

就工艺而言,缂丝易学难精,具有织造工艺繁复、生产周期长、成本高等特点,导致缂丝工艺难以量产,生产规模较小。其织造工艺精湛,但过程枯燥,制作人员必须有耐心、够细心;缂丝制作周期较长、成本相较于其他丝织品较高,因此对制作者的技巧和审美水平要求极高。宋人庄绰《鸡肋编》言:“定州织刻丝,不用大机,以熟色丝经于木棦上,随所欲作花草禽兽状。以小梭织纬时,先留其处,方以杂色线缀于经纬之上,合以成文,若不相连,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故名刻丝。如妇人一衣,终岁可就。虽作百花,使不相类亦可,盖纬线非通梭所织也。”其繁复如此。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学习这门古老复杂的技艺,许多人更是被拒之门外,仅有少部分技术精湛的织工掌握缂丝技艺。传承人对于缂丝工艺的发展至关重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最重要的、具有生命力的活态载体。目前,缂丝工艺面临传承断层的危险,艺人老龄化明显,全国的缂丝从业人员不到300人,其年龄大部分都在40岁以上。缂丝工艺正面临后继无人和失传的困境。

(二)文化传承

随着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增强,不仅国产品牌受到冲击,国内的文化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较于制作流程短、生产规模大、设计元素新潮的外国品牌,传统工艺的优势正在于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外国品牌无法体现“一生只做一件事”的大国工匠精神,中华文化才是我国最大的文化品牌。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也要求实施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旨在增强文化传承的活力。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缂丝工艺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结晶,推动缂丝工艺传承,任重而道远。

(三)市场发展

缂丝“曲高和寡”的特点导致它的爱好者过于小众。缂丝产品无法真正迎合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原因在于其形式没有得到设计上的创新,从前的色彩和题材不适应当代人的审美。不仅如此,缂丝用料精细,制作流程复杂、制作周期长,都决定了其只能走定制道路,无法大批量投产,是高端“奢侈品”。这些“奢侈品”曾供皇室专用而为人们所熟知,而今天这些皇家用品都列入馆藏,并未真正打通走入寻常百姓家的渠道。缂丝织品价格普遍偏贵,很难向大众普及,发挥商业价值。销售渠道的局限导致有购买力的消费者也难以买到,以至于缂丝市场受到种种制约。

(四)题材局限

从存世的缂丝制品发现,绝大多数缂丝图案都与山水花鸟有关。近几年缂丝行业生产的大多数产品,都沿用了类似的题材,随着“国潮”热的兴起,缂丝作品并没有表现出题材的拓展和多样化,未涉及更多元的题材,因此很难满足当下不同层次、不同个性、不同喜好的消费者的需求。

四、留工艺之根,守民族之本

随着政治、经济、风俗习惯、思想意识的改变,传统工艺也在相应变化。在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与发展上,应做到选择性继承,不一味颂扬,也不一味排斥;传承方法要与时俱进,关注现代传承的意识问题,合理取舍,缂织出更多优美的作品,创造缂丝工艺的非凡成就。

(一)发扬传统工艺,弘扬工匠精神

传承工匠精神,是打造我国国际形象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标识。作为我国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应从政策上大力扶持缂丝工艺的发展,并提供资金支持;我国高等专科院校可以设立缂丝技艺学习班,打造亮点课程,通过缂丝体验课程,吸引有意向深入學习的学员,开设小班教学,使各位学员有更多的交流、学习机会,激发学习的兴趣,创造课下相互交流学习的机会,通过线下的课程体验,让大众能更直观、身临其境地感受缂丝工艺,进而培养缂丝传承人,使缂丝工艺后继有人。

(二)丰富缂丝题材,打造缂丝热点

近些年“国潮”热兴起,这种独有的品牌体验,受到国内外消费者的热烈追捧,这一消费文化现象在传统文化与都市文化中找到了平衡点。随着新消费时代的到来,中国品牌与时尚文化相结合的消费热潮,令消费者刷新了对中国品牌的认知。缂丝可以顺应此潮流而发展。

原来的缂丝制品主要是以山水花鸟为题材,这些传统元素并不一定能引发大众的审美共鸣,所以可以将古老的缂丝技艺与互联网深度融合,从纵横两个方向,形成专属流量,针对现如今最有消费能力的年轻群体进行个性化设计,提供定制服务,同时也涵盖中年人群,高跨度迎合各类消费群体,以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将缂丝工艺和品牌进行联名,通过联动效应,提升缂丝工艺的知名度以及大众的普及程度。

(三)打造缂丝活动,助力市场推广

缂丝不能只靠传承,更应宣传普及,举办相应活动提高缂丝的知名度,激发大众对缂丝的热情。缂丝工艺的现代传承目的是让更多人了解这一传统技艺,使小众织品走进百姓视野,走进大众生活。例如,在七夕等节日中,邀请伴侣们参加缂丝活动,在专业工艺导师的指导下自定义内容,再由导师合理修改,共同完成具有纪念意义的缂丝制品,在特别的相处时光里,感受非遗带来的情怀体验,打造专属的美好回忆。

(四)立足传播视角,引发群众共鸣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非常契合缂丝文化的传播,因此可以打造专属缂丝线上体验场景,依托微信公众平台,采用虚拟互动、三维展示等技术,设置“赏文物”“学缂织”等多个栏目,“云”览非遗工艺,让用户领略缂丝文化的独特之处;也可以与知名缂丝艺人合作,为其提供宣传渠道。5G时代的来临让万物互联逐渐变为现实,未来可通过创设VR或AR视角下缂丝工艺的虚拟编织,让大众足不出户便可切身感受缂丝工艺的制作流程,推广缂丝工艺。同时,利用现有平台,在抖音、微博、B站等多个新媒体平台同步运营,以高质量内容精准吸引用户并获得流量;利用直播教学、带货,更好地迎合市场需求。

五、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数代人的希望,是重要的历史资源,是历史的真实写照,更是千年文明的积淀。两千多年经久不衰的缂丝工艺,蕴含着织匠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大国工匠精神。经纬间弥漫着的不仅是手心的余温,更是日日年年的情意与坚韧,彰显着缂丝工艺的独特魅力,更是中华民族的独特历史记忆。传统工艺的现代传承,是中华民族深层次精神追求的完美体现,也是国人思想精神内核的升华。

总有一件织品,与古人心意相通。传统手工艺的意义不仅在于其独有的艺术价值和商业价值,更以其特有的民族精神、工匠的严谨与精益求精,成为中华文化传承千年历史底蕴的体现,是中华文明永垂不朽的精神支柱。当代缂丝不仅需要保护传承,更要适应时代而做出改变和革新,使古老的缂丝融入现代社会,走入日常生活,使缂丝技艺与精神不断延续。

基金项目

本文系河北金融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缂骨铭心非遗缂丝体验馆”(项目编号:S202011420011X)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李哲,2002年生,女,汉族,内蒙古呼伦贝尔人,河北金融学院2020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财务管理。

杨雪婷,2000年生,女,汉族,河北保定人,河北金融学院2018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为金融学。

指导教师:田钰莹,陈小荣,马宇博。

参考文献

[1]李超德.缂丝传统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几点体会:以书画缂丝团扇设计与制作为例[J].装饰,2014(5):38-43.

[2]张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项目的传承与创新[J].文化遗产,2020(1):147-153.

[3]吴加瑜.缂丝的历史传承与当代应用价值[J].服装学报,2016(5):519-523.

猜你喜欢
缂丝传统手工艺文化传承
缂丝之美,从皇室走入民间
焱鼎—KE演绎中国传统生活美学
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保护与开发
试论如何在古代汉语教学中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传统戏剧文化传承的思考
试论在高校“产、学、研”中发展现代传统手工艺文化
浅谈大学校园设计中的文化传承意义
文化传承视野下的独立学院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织中之圣”藏巷陌
民族民间传统手工艺品牌化的实践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