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朱逸慧|文
市场风起云涌,新概念层出不穷。转型升级、智能化、绿色铝、延链补链强链等等,这些都是笔者走访企业时最常听到的热词。但深究某词为何意时,得到的答案却不尽相同。
笔者见过无人矿车下井,通过AI计算前进路线,降低井下作业风险,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同样也见过偌大工厂内,巨大的机械臂做着最简单的搬运工作,设备成本令人咋舌。两者均被称为“智能化”,但综合考虑技术、成本等问题,高下不必多言。
“智能化”为发展大势,有色金属企业视自身需求,在生产过程中充分运用云计算、大数据、5G、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能够充分提高经济效益和生产效率,值得鼓励。但并非人人都能“智能化”,尤其在机械化、自动化还未实现之时,盲谈智能化便是纸上空谈,罔顾实际。
其他概念同样如此。“转型”“升级”分别为何意,哪条路更适合企业现状,“延链”是延向何方,又为何做出这种选择,此时的“转型升级”“延链强链补链”不可混为一谈。
新概念层出不穷,“概念战”打得不可开交,难免顾此失彼,衍生出新问题。利用风能、太阳能、水能、地热能等能源转换电力生产电解铝能有效减排,“绿电铝”成为铝工业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企业一拥而上,谁先抢滩谁便是时代弄潮儿。近五年内,大量铝企加速转移产业布局,云南省内几乎挤满了前来开发“水电铝”的铝企,但猛增的电解铝用电需求也给“靠天吃饭”的云南电力带来巨大挑战,随之而来的大规模“限电”也重创了欲在云南大干一场的铝企业。今年以来,“锂电”概念异常火热,靠此概念不少锂企业赚得盆满钵满的同时,安全环保、资产管理等方面频频爆雷,也因此饱受诟病。
“新概念”好比调料,要想烹得美味佳肴,就得找准放入“新概念”的时机,不仅如此,选用“文火”还是“猛火”也是关键,心急吃不了“热概念”。当然,笔者并非否定有色金属企业拥抱新概念的热情和努力,勇于靠近新趋势、尝试新事物是好事,但应该是认请地区形势和厘清自身竞争优势后的量力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