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军, 田春燕, 刘燕妮
(1.陕西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2.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田园综合体是优化农村产业结构、促进三产深度融合、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抓手”。同年5月,财政部下发了《关于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田园综合体重点建设内容、立项条件及扶持政策。2021年,财政部再次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田园综合体等乡村振兴战略新支点的研究。在新时代中国农村大发展背景下,田园综合体是一种新型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新模式[1],并为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载体。
国外在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的经验,为中国田园综合体的建设提供了启示和借鉴。如日本造村运动、韩国新村运动等,在促进乡村发展建设方面为中国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提供了样板[2]。国内的陕西省铜川市“香山果语”文化田园农业综合体、河南康龙循环农业“田园综合体”、温岭市石桥头镇下宅吴村“田园综合体”、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田园鲁家”等也是一批优秀案例,均以特色农业发展为基础,有效利用生态农业内在价值,打造极具特色的生态文化田园综合体[3]。但在田园综合体如雨后春笋般发展的同时,其内涵、特征及其发展要素方面,仍有许多值得商榷和探究的地方。因此,本研究基于田园综合体的内涵解析,对其特征和建设的要素条件进行了再思考,并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评价,以期为加快乡村振兴、建设田园综合体提供依据和借鉴。
2017年,“田园式综合体”作为乡村新型产业发展的新举措写进了中央一号文件。根据文件精神,田园综合体就是依托于农民合作社等载体,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等为一体,以农民获得收益为目的的一种乡村建设发展模式。随后,学者们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剖析,形成了“发展说”“功能说”“协调说”等理论框架。
其中,“发展说”普遍认为田园综合体是探索城乡一体化发展、农业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是在传统农业综合体的基础上将乡村地域空间纳入体系考虑的一种新型经济综合体。围绕地域生态文化特色,田园综合体实现了新型城市和乡村的良性互动,开拓了农村农业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和农业绿色发展道路[4],统筹协调了农业发展的经济、社会、环境和生态方面的效益[5]。“功能说”主要侧重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功能性。田园综合体跨越了第一产业与第二、三产业,囊括了农业生产交易、田园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实现了生产、生活、生态的融合。建设田园综合体,不是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等领域单一、局部的试点探索,而是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功能变革。“协调说”强调田园综合体建设和生产过程中品种、数量、进度和投入产出的配合和协调,就是要“以农业为先导、以田园(农村)为载体、以村民为第一群体,在田园(农村)为产业发展提供空间和土地,产业发展又为田园(农村)宜居提供经济支撑和物质保障的状况下[6],由产业、空间、人3个方面相互协调、共同发力形成的区域发展模式[7]”。
总之,田园综合体是一种借助“力量(即农村内外部资源)”将“农业+农村+农民”潜力加以充分释放,以实现“三农”全面发展的一种新型模式[8]。
根据田园综合体的内涵,田园综合体的发展具有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3大特征。
一是高质量。田园综合体要在“产业发展要优越、居住环境要适宜、管理服务要到位、精神文明要领先、人民生活要水准”等方面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整体板块,继而体现田园综合体的价值和功能[9],推动田园综合体高质量发展。二是高标准。一方面在立足农业的基础上形成文旅、商贸等新业态,实现产业发展的高标准[10];另一方面在园区整体建设方面要全面灌输园区化、城乡统筹示范区等新理念[11]。通过这种高标准,有助于发掘出乡村真正有基础、有条件、有潜力率先发展的区域,继而引领和带动整个乡村的振兴[12]。三是高效益。田园综合体不是简单的在乡村“画圈”,更不是将产业在乡村进行简单堆积,而是科学筹划、精心管理,将乡村打造成产业升级的特色区。同时,在产业发展中,积极植入绿色、低碳、环保等理念,以“低投入、低排放、低污染、高效益”的发展思维,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13]。
为了科学评价田园综合体效益,在对其内涵、特征认识的基础上有必要分析其影响要素。对于田园综合体的规划与建设,从中国前期的试点可以看出各地区在建设方案中都十分关注生产、生活和生态的协同发展,以及努力达到三产整合的建设目标。但是,这种依据功能实现的要素构件体系难以体现田园综合体发展的动态性以及内在机理。对此,本研究基于田园综合体的内涵思想,从“空间-产业-人口-机制”4个维度对其要素条件体系进行构建,如图1所示。
图1 田园综合体“空间-产业-人口-机制”要素结构Fig.1 The element structure of “space,industry,population and mechanism” in rural complex
“空间”是“体”的基本反映和体现。田园综合体中的“体”,既包括产业、人口等方面的有机统一,还包括最基本的提供“空间”的土地[14]。“空间”的选取还需要注意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效应,因为田园综合体项目的提出,不仅是针对田园综合体所在区域“三农”问题的解决和发展,更重要的是通过田园综合体自身发展对周围区域所产生的影响力,促进更大区域的繁荣和进步[15]。
产业是田园综合体建设的核心,也是建设的抓手。为了使农民真正成为田园综合体建设的“一份子”而非“观望者”,这里的产业要基于当地的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16]。成都龙潭水乡、杨店卓尔小镇等田园综合体项目之所以失败,就是一定程度上脱离了农业本身。所以,产业的发展一定要回归到农业,通过“农业+”的思维延长产业链以提高产业的附加值和效益,继而为田园综合体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保障。
这里的“人”包括当地的农民,与之合作的企业人员、相关产业所涉及人员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等。一方面,田园综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核心是“以农为本”,确保以农业为基础,充分考虑到农民的利益;另一方面,农民因为自身文化素质、留守多为老幼妇孺等原因,其参与性和参与度都会大打折扣,需要专业人员围绕当地农民的发展、立足于农民去研究谋划田园综合体的建设项目。
田园综合体涉及产业、农村、农民、企业、政府以及内部系统与外界之间的合作与交流等方面,需要良好的协调运行机制以保障项目的顺利开展建设。基于中国农民数量多但整体素质偏低的特点,亟需培养一批集文化、技术、经营、管理于一体的新型职业农民[17],以保证农户和现代化农业的相互结合。在资金政策方面,发挥财政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的协同效应,完善政府资金投入方式以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同时,政府也要在土地资源和建设规划方面对田园综合体加强管理[18]。
田园综合体通过“空间-产业-人口-机制”四大要素构建了完整的结构体系,但仅仅有理论支撑远远不够,田园综合体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效益水平的高低需要进一步利用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本研究基于系统理论,从空间、人口、产业、机制4个维度对田园综合体的效益进行评价,通过实证分析以求为田园综合体的可持续建设提供借鉴。
田园综合体效益评价体系建立在遵循层次性、可比性、可操作性、科学性的同时,必须力求评价指标的合理、科学,从而反映田园综合体的综合效益和本质特征。本研究参考陈林等[19]、郭永彦等[20]的指标选取,从空间、人口、产业、机制4个维度构建田园综合体的整体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了1个目标层、4个准则层、20个指标层(表1)。
表1 田园综合体效益评价指标体系Table 1 Benefit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ural complex
参考方晓等[21]、杨志清[22]的综合评估方法,运用AHP层次分析法构建田园综合体综合效益评价模型,对各个效益指标进行评价。
(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第一层次:目标层,效益评价体系的目标;第二层次:准则层,即空间效益、人口效益、产业效益、机制效益;第三层次:指标层,各准则层下的指标。
(2)构造判断矩阵
在效益评价模型中,引入判断矩阵表1,分别对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中的两两指标进行评价打分。矩阵中aij表示ai相对于aj效益更好,其中i=j时,aij=1。此处应用了SAATY等[23]提出的9级标度法,1、3、5、7、9分别表示发展程度相同、稍微好、良好、很好,非常好,2、4、6、8表示处于两级之间的程度。为了确保分析结果的可靠性和合理性,本研究通过咨询专家意见将田园综合体的效益指标进行两两比较,从而得到5个权重W判断矩阵(如表2至表6所示)。
(3)各级指标权重
计算得到各个准则层和指标层的权重(见表7)。
表2 B(准则层)相对A(目标层)的判断矩阵和权重Table 2 Judgment matrix and weight of B(criterion layer) relative to A(target layer)
表3 C(指标层)相对B1(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和权重Table 3 Judgment matrix and weight of C(index layer) relative to B1(criterion layer)
表4 C(指标层)相对B2(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和权重Table 4 Judgment matrix and weight of C(index layer) relative to B2(criterion layer)
表5 C(指标层)相对B3(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和权重Table 5 Judgment matrix and weight of C(index layer) relative to B3(criterion layer)
表6 C(指标层)相对B4(准则层)的判断矩阵和权重Table 6 Judgment matrix and weight of C(index layer) relative to B4(criterion layer)
表7 田园综合体效益评价指标权重Table 7 Index weight of benefit evaluation of rural complex
准则层的4个因子中,产业效益的权重值最高,为0.558 9;其次为人口效益权重为0.260 7;第三是机制效益,权重为0.126 2;最后是空间效益权重值为0.054 3。这4个效益指标的权重差距比较大,但也体现出田园综合体的重点发展对象主要是产业发展,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空间效益B1中生态植被绿化率权重值最高达0.392 7,道路硬化率权重为0.262 3,土地开发面积权重较低为0.036 5。可以看出,田园综合体发展在空间上可以更大程度地提高生态植被绿化率、道路硬化率和土地利用率等指标。同时,可以对农村土地进行有效的综合利用,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其次,人口效益中就业农民的人均收入权重值最高为0.563 7,带动本村就业人口权重0.257 6,农村集体收入的权重值最低为0.069 2。这反映出田园综合体对于带动农村就业人口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有效提升了就业农民的人均收入。但现如今多数的田园综合体仍处于初级阶段,短期内对农村集体收入的提升效果并不显著。再次,产业效益中第一产业GDP贡献率权重值最大为0.392 7,第三产业GDP的贡献率也较显著。因此,田园综合体在发展过程中应更加注重突出农业、旅游业产品的优势和特色,大力发展绿色产品、绿色生产、原生态生产,打造悠闲自然的乡村生活为游客创造出舒适别致的乡村体验之旅。最后,机制效益中受培训农民数量权重为0.546 2,农业信贷扶持权重为0.232 3,科技人员数量的权重为0.137 7,农业补贴基金的权重为0.083 8。可见发展田园综合体大大提升了受培训农民的数量,同时引入了许多科技人员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为了鼓励对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投资,政府在金融政策上也扩大了信贷额度,不仅吸引了当地农业能人强人投资创业,而且吸引了更多的社会资本投资田园综合体的建设。
总之,产业指标和人口指标效益评价较好,说明田园综合体有效地促进并带动了农村产业的发展,也帮助当地农民的收入和效益获得显著提高。
田园综合体的建设一定要以当地农民的利益为首要目标,借助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为支撑,以良好的运行机制为保证,这样才能将田园综合体项目的建设落到实处。结合田园综合体效益评价分析结果,应当从以下3个方面入手来开展田园综合体建设工作。
一是深挖资源,振兴乡村产业。乡村建设要注重当地的资源优势,努力建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在不破坏耕地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地发展现代农业,振兴乡村产业发展。首先,根据当地的自然资源特点,科学发展农业旅游,开发乡村资源。深入开发特色农耕文化,结合大城市、大农村的特点,积极发展农业博物馆、农业科技馆等创新项目。其次,在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创新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乡村文化与各产业的协调发展,形成以产业滋养文化,文化带动产业,文化与产业互相融合共同进步的良好态势。同时,要建设和完善人才吸引培育机制,一方面可以通过股权激励、薪酬福利、创业补助、资金扶持等手段方法吸引就业和创业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政府、企业、高校等多部门的联合、增加职业农民培训等途径来提高田园综合体的人力资源水平。
二是科学谋划,确定合理空间。乡村振兴涉及到生态环境保护、社会事业投入等多个领域,以及乡村交通设施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多项工作,是一项十分具有挑战性的工程。田园综合体的空间规划应因地适宜,把社会各个领域的相关投入结合起来,避免出现随意的“圈地运动”。田园综合体以“综合”为本质,不仅要在经济上有一定的带动作用,实现可持续化发展,还要追求创新,突出地方历史文化特色,避免千篇一律。田园综合体是各方面高度关联的综合性规划,而不是单一的乡村农业规划,因此要遵循“多规融合、规划先行”的基本准则,同时实现综合体发展的“人文美”与“自然美”。
三是协调机制,实现共享发展。地方政府应做好田园综合体的政策保障机制,构建良好的运营环境,做好园区的用地保障。通过加大政府财政、吸引外来资本增加对园区发展的资金投入,做好资金的保障,做好基础设施的保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加强对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以及对园区秩序的监管,使得人民群众权益得到有力保障。同时,还应注重利益平衡调节,充分考虑各产业链经营主体之间、村民和经营主体之间、政府与经营主体之间拟定合理的利益分配制度,并由政府部门监管实施。此外,搭建完善信息披露共享平台,避免因为信息不透明发生的利益分配的失衡,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和游客过来消费投资。建立信息反馈渠道,通过对各方意见的听取,不断完善田园综合体的运行管理机制,在实现园区平稳发展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满足主体的利益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