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正,宋建华,唐士通,查东琼
(曲靖职业技术学院,云南曲靖 655000)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明确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1]。2019年4月,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全国教育大会部署和落实《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要求,教育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总局制定了《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简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2]。2019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关于印发《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中,明确提出产教融合企业需承担实施“1+X”证书制度试点任务[3]。“1+X”证书制度是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通过学校课程设置积极获取与岗位职业能力挂钩的证书,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
截至2021年3月,已经招募了四批培训评价组织作为“X”证书实施的主体,招募的培训评价组织根据当前行业方向、市场需求设立证书种类及标准,是市场导向的结果,更能培养适合市场的人才。“1+X”证书制度已成为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坚持“1+X”证书制度,是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复合型、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重要举措,可以为高等职业教育打通学校到职场的路径。坚持“1+X”证书制度,改善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途径[4]。高职大数据技术是顺应时代发展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中,重点提出“加快数据化发展、建设数字中国”这一目标,未来大数据产业将涉及全行业,大数据行业人才缺口也将越来越大,而当前高职院校课程设置主要是对学生的数据处理和数据采集能力进行培养,无法与未来人才需求紧密结合,根据当前大数据产业的职业能力证书更改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也是非常迫切的。
当前教育部公布的“1+X”证书制度试点中涉及大数据相关证书如下表所示:
综合分析,企业对大数据技术证书的要求主要集中在数据采集、数据标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平台运维、大数据应用开发等方向。基本覆盖大数据工程所有内容,即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分析、大数据管理,其中大数据处理、大数据应用开发是主要方向,涉及应用行业广泛,是大数据复合型人才的必备能力。大数据技术以计算机科学为主,数学、统计、经济管理为应用学科的复合型学科,渗透政府、生物、电力、化工等多个行业[5]。从目前“1+X”证书设置来看,大数据行业主要以计算机技术和大数据技术为重点,强调学生具备数据获取、数据组织与存储、数据预处理及分析、数据应用程序开发等实践能力。
表1(续)
在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上,要结合学院本身实际情况来进行定位,我院在专业建设上的定位是立足地方产业、服务全国、培养新时代工匠、加强与企业深度合作、落实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结合学院所在的地方产业明确培养目标,一是培养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处理人才,二是培养人工智能领域语音应用开发人才。科大讯飞两个职业能力证书包括了大数据工程所有工种所需的能力,表2、表3就是职业技能等级的具体要求。
表2 人工智能数据处理职业技能等级要求
表3 人工智能语音应用开发职业技能等级要求
表3(续)
表4 大数据人才能力体系表
围绕培养什么人才、怎样培养人才,将职业能力目标分解为素质、知识、技能三个二维指标,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新时代大数据技术专业大学生的能力体系架构。
“1+X”证书制度的实施主体有三个,政府政策导向监控、学校培养基础能力、企业实施等级考核,从而形成一个闭环的育人体系,三个主体各司其职、协同发展,才能让“1+X”证书制度有效实施,才能培养出行业需要的大数据人才。细化三个主体的具体分工职责,让人才培养过程更加合理、顺畅,特别是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三个主体分工明确。课程是实施教学的载体,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支架,关系到学生专业教育的成功与否,为了避免课程体系建设出现不合理现象,学校要成立由校企双方组成的课程建设小组,并联动区域政府部门共筑课程体系[6]。职业教育本质上就是技能人才的培养,要落到服务行业这一根本目标上来,毕业后,学生既掌握基本知识,又掌握从事行业的职业能力,这样的人才才是社会需要的,所以在课程体系建立过程中,政府、学校、企业三个主体,缺一不可。
“1+X”制度的提出就要是要划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根本界限,形成一套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构建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要以“1+X”制度为基础,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开发适合本校培养目标的校本教材,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7]。目前大多数学校的教材专业性不够,在上课过程中教师无法针对具体目标实施目标教学。校本教材的建立,一方面满足了本校教学的需求,另一方面也使培养目标更加细化,将教学内容与培养目标紧紧衔接起来。我校的培养目标主要是提高学生人工智能领域的数据处理和语音应用开发两个职业能力,所以我校也应紧紧围绕着这两个证书能力的要求去开发专业课校本教材,从而保证课程内容的有效性。
课程体系的建立,不单单是简单课程的叠加,而是在培养学生能力的过程中分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课程实施,让每一门课程之间都有联系,使学生在能力上呈螺旋式上升。目前我校大数据技术专业实行的是两年的课程教学,半年的定岗实习,半年毕业设计,根据整体部署,教学课程的安排就非常关键,精准实施课程教学才能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受知识,从基础能力到专业能力再到技术能力,最终形成个人职业能力。
图1 课程体系模型图
根据以上对“1+X”制度的分析以及职业能力的要求,具体把专业课程具体细化分为三个能力模块:基础能力、专业能力、技术能力。基础能力为公共基础课和公共选修课,专业能力为专业必修课,技术能力为专业方向课。整个课程体系,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1+X”职业证书为载体,以培养职业能力为终极目标,三个育人主体共同发挥作用,三个能力模块课程精准实施,课程内容实时更新,培养目标贯穿整个培养过程。
“1+X”制度是新时期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方向,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以企业岗位能力为基础开发出来的评价方式,由学校和企业共同评价,对学生的技术规范和能力标准有了更新更高的要求。以这样的培养目标和评价体系建立的课程体系能够把能力培养落到课堂上,把能力标准嵌入教学内容中,是学校始终坚持和贯穿校企共同育人理念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