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的必要性及对策分析

2022-02-07 15:03:30吴振华
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22年4期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单位

吴振华

中共商河县委宣传部 山东·商河

内控工作目标是保证经济活动合规,确保资产安全、合理地使用,保障财务信息完整、真实,同时对违规行为进行防范,提升公共服务的质量。从当前来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问题越来越显著,内控缺陷主要体现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工作效率低、准确性不足等方面。对此,行政事业单位应对内控工作进行分析,结合现状制定有效、合理的优化对策,提升内控水平,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健康发展。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必要性

1.有利于加强监督

行政事业单位是服务型机构,具有公共管理职能。如果在各项工作开展期间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引发违法违纪行为,影响社会形象。而内控工作的开展,可以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的监督,防范权力滥用。另外,通过强化内控,为单位各项业务开展提供相应的监管制度,加快廉政建设的步伐。

2.有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要想切实履行公共管理和服务职能,行政事业单位必须强化资金管理,而如何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行政事业单位的研究重点。从当前情况来说,在资金使用方面,行政事业单位还存在一些不足,如资金管理水平不足、预算编制不当等。通过加强内控,既能够提高资金的利用率,又能提升服务质量。

3.有利于加强精细化管理

行政事业单位要想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需要加强精细化管理,特别是在提高内控效率、完善控制流程等方面。强化内控管理,可以整合单位的各类资源,提升精细化管理的成效。另外,在各项工作开展期间,以内控为导向,可以帮助相关人员高效、精准地完成任务,提升工作效率。

4.有利于完善运营管理

在内控管理过程中,既能够对经济活动进行梳理,分析潜在的风险,又能及时制定有效的整改对策。而且加强内控管理,还可以完善内控标准及制度,保证各项活动合法、合规地开展,提高资金使用的合理性,防范违法行为,继而为居民提供更优质的公共服务。

5.有利于防范重大风险

为了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水平,强化廉政建设,财政部门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加强内控管理,可以识别和排除行政事业单位运营过程中的风险点,从多个角度管控风险。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控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防范重大风险,促进单位稳定发展。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的原则和现状

1.原则

(1)重要性原则。对重要的经济活动环节进行梳理,分析可能会影响经济活动的要素或风险,实现规避风险的目标。针对单位的资产管理、预算、项目建设等工作,强化监管力度,防范廉政风险。

(2)成本效益原则。对于行政事业单位而言,内控工作要稳妥地开展,均衡收益与风险的关系,不能为了追求内控效果而忽视业务活动。在制定内控流程时,要考虑到内控目标、管理效果、绩效考核等与内控成本的关系,以免出现内控成本过高的现象。

(3)制衡性原则。内控制度建设必须满足制衡性要求,各部门和岗位之间要相互约束和制衡,确保各项活动由多个部门或多人参与,从根本上规避滥用权力的情况出现。

(4)融合性原则。内控工作应结合业务特点,在经济业务中引入内控理念,将责任落实到人。同时,内控工作还要和职能目标相契合,结合外部、内部环境的变化随时调整。

2.现状

(1)意识薄弱,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由于行政事业单位有着显著的公益性,获得的经济效益极少,甚至没有。因此,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意识薄弱,不了解内控的必要性,也没有建立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导致各项业务缺乏有效的监管,不仅降低了资源的利用率,相关数据信息也不透明,容易出现违规行为。

(2)员工分工不明确。由于受人员编制的影响,内控工作缺乏专业的工作人员,而且个别员工身兼数职。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出纳、会计由同一名员工负责,这种情况容易出现违规情况。另外,员工的岗位职责不清晰,岗位职能交叉,也就无法开展针对性的培训活动,导致单位内部员工综合素质偏低,无法精准地识别风险问题,造成财务数据信息不正确,从而引发各种问题。

(3)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大多数行政事业单位在内控工作过程中,存在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具体表现为:①虽然设置了内控小组,但级别比较低。通过小范围调查发现,内控小组负责人是行政事业单位主要管理人员的仅占62%,财务部门负责人占30%,纪检部门负责人占8%。这严重影响了内控工作的有效性。②少数单位虽然制定了内控制度,但并没有大力推行,形同虚设。③个别单位设有内控部门,但很少认真地履行职责。由于牵头部门并不是单位的强力部门,在面对相关问题时无从下手。

(4)人才匮乏,内控人员素质偏低。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不是很高,这是制约内控制度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工作人员业务水平低,不熟悉相关的制度流程和要求,就会在开展工作过程中频繁出错,降低了工作质量;部分工作人员的责任心不强,缺乏工作积极性,不按照流程审批或监管,导致工作失误,影响工作效率。另外,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人员也不重视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人员素质难以提升。

(5)风险评估指标不合理。业务范围扩大,业务资金增加,工作难度也就随之增长。但是由于缺乏风险评估机制,岗位职责不清晰等,导致行政事业单位的风险快速上涨,大大增加了财务管理问题、资金浪费现象的发生概率,造成部分公共资源浪费。

三、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加强内控的措施

1.增强内控意识,健全内控制度

(1)增强内控意识。首先,加大宣传力度,可以采用讲座等形式向员工宣传内控方面的知识。同时进行问卷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对薄弱环节进行完善,并讲解典型案例,确保每位员工都能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意义。其次,发挥管理人员的作用。管理人员的内控意识和重视程度决定了内控工作的开展成效。在制定或确定决策时,管理人员应积极听取意见,发挥集体决策的作用。同时,管理人员还要积极学习内控理念和知识,提高单位内控成效,推动单位稳健发展。

(2)完善内控制度。首先,内控部门要加强和其他部门的联系,逐一梳理单位的业务内容,发现存在的问题,反馈业务进展,确保业务数据信息的有效性。明确内控目标,在此基础上识别和分析内控风险。其次,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对预算管理流程进行调整,将其作为强化内控工作的有效手段。最后,在内控制度建设过程中,还要举办专题培训,为内部审计制度、内控监督制度的构建提供依据。值得注意的是,在内控制度的完善过程中,还要完善配套制度,如专项资金管理细则、公章管理制度、预决算管理机制等。

2.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

(1)设置内控管理部门,遵循内控的适应性、整体性原则,促使业务活动更加规范,切实体现岗位权责。

(2)明晰部门职责,加大监管力度,保证各岗位工作顺利进行,增强单位员工的工作责任意识。行政事业单位内控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各部门的相互协作至关重要,应结合单位的真实情况,有效运用协调机制,同时抽调专人进行监督和考核,对相关活动和工作进行全面考核,促进各部门加强协作,充分发挥内控作用。

3.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力

(1)规范财务管理工作,优化资金的审批流程。要求财务人员对票据、表单进行严格审核,指导相关部门规范地开展经济业务活动。

(2)强化预算资金绩效管理。专项资金要有计划地使用,保证有章可循。同时,对绩效管理目标进行细化,实施项目责任制,跟踪预算资金的具体执行情况,加强全流程的绩效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益。

(3)规范固定资产管理。行政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要安排专人管理,定期盘点,及时清查资产和核对账目,避免资产流失和闲置。

(4)开展小组会议。提高内控小组的级别,及时排查工作环节中的问题,将制度落到实处,总结内控工作经验,提高内控执行力和效率。

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员素质

在行政事业单位内控管理中,部分员工受传统理念的影响,将内控工作重点放在财务收支上,忽视了对其他业务的管控,不仅无法保证工作质量,还引发了一系列问题。

基于此,应结合工作人员的相关情况,开展个性化的培训活动,让他们熟悉业务知识、制度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同时,普及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强化思想道德教育,增强工作责任心,杜绝违法行为的发生。

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和内控工作结合在一起,对于工作表现好的员工进行一定奖励。建立长效保障机制,为员工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增强凝聚力。行政事业单位管理人员要主动倾听员工的想法,这有助于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内控成效。

5.加强风险评估,完善风险防控预警系统

(1)强化风险的评估和防范。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内控工作期间,应加大风险防范和评估力度,建立风险防范体系,为各项经济活动开展和决策制定奠定基础。强化单位内部资金的管控,建立完善的收支管理机制,科学设置财务核算、财务执行岗位,借助先进的信息技术从多个维度管控资金使用,提高资金的安全性和利用率。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相关情况,对风险评估机制进行优化,在开展经济活动之前,对市场环境和政策要求进行分析,精准地把握经济活动可能面临的风险,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监管。

(2)建立风险防控预警系统。结合行政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风险防控预警系统,这样在面对各种内外部风险问题时,能够在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化解,保证单位稳定运行。这需要单位结合发展计划,定期对风险进行排查、评估。对于已经出现的风险问题,要及时采取措施处理,降低风险的不良影响。对于单位的重要部门,加大管理和风险防范力度,切实应对各类风险发生。另外,要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共享内部数据,并对财务数据资源进行整合,防止数据偏差,加强财务风险管理。总的来讲,构建风险防控预警系统,有助于全方位监管单位的各类经济活动,保证资金使用合理规范。同时,针对财务风险的影响因素,提出有效的防范和处理对策,为单位资金安全提供保障。

6.完善管理流程和制度

(1)完善预算管理流程与制度。主要指完善预算项目论证、预算编制和执行、预算资金使用成效分析、预算调整主体和标准等环节。

(2)强化收支管理。明确财政收支的类型,根据相关制度和准则进行管理和控制;加强票据管理,加强票据保存、核销管理;明确财政支出的审批权限。

(3)加强采购管理。完善采购申请单的审核授权流程;明确财务、业务部门的审核要点和内容;确定供应商选择的标准,以及采购需要验收的内容。

7.行政事业单位内控调研结果

某会计专家花费两个多月的时间,以讨论座谈、调查问卷等形式,对内控制度的执行情况展开调查,并征集各单位的建议。调研对象为人社、党群、民政、农业等部门和基层的预算单位,涉及21 户行政单位、20 户事业单位。调查结果显示各单位普遍存在内控制度不完善、财务管理不规范、监督考核机制不健全、内控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主要是因为部分单位不了解内控工作的意义,缺乏内控建设人才,缺乏内控问责机制。

对此,可以从以下方面加强管理:加大内控宣传力度,培养员工的内控意识;查找内部风险点,建立健全内控责任体系;增强财务管理能力,强化预算管控;完善问责机制,确保监督问责落到实处;借助信息系统,使内控管理更加规范化和标准化,防范内部经济风险,提升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的内控工作面临着全新挑战,要求单位结合发展战略,分析内控工作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增强工作人员的内控意识,健全内控制度,优化组织结构,明确岗位职责,加大培训力度以提高人员素质,强化内控制度的执行力,从多个维度开展内控工作,优化内控流程,提升行政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
行政事业单位单位
行政学人
行政论坛(2022年5期)2022-10-25 04:47:00
鸣谢单位(排名不分先后)
宁波通讯(2021年14期)2021-09-29 07:33:46
填单位 要推敲
论事业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的实现
看错单位
幽默大师(2019年6期)2019-06-06 08:41:36
加强和改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
当代陕西(2019年10期)2019-06-03 10:12:40
行政调解的实践与探索
人民调解(2019年5期)2019-03-17 06:55:34
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立探讨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26
事业单位中固定资产会计处理的优化
消费导刊(2018年8期)2018-05-25 13:20:08
协办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