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丹琪
齐齐哈尔医学院 黑龙江·齐齐哈尔
《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强调,中期财政规划是中期预算的过渡形态,通过对财政收支进行科学预判,形成相对稳定的财政政策。建立三年滚动中期规划,从财政四本账入手,地方高校需要着重测算财政收支情况,分析管理方面的具体问题,不断加以改进,确保地方高校财政资金收支平衡。
从2014年开始,我国的预算批复信息公开力度不断加大,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预算公开法规体系。地方高校预算批复信息公开的范围,从原有的一级主管部门(教育厅)公开,变为一级主管部门(教育厅)和二级部门(地方高校)同时向社会公开。预算批复信息公开的内容更加细化,从资金性质、功能分类、部门经济分类、预算绩效、各项指标解释等多个维度,进行逐项公开说明,并与上年预算批复数据进行对比,说明预算批复数据的增减变化情况,以及增减变化原因。
2016年财政部发布《关于切实做好地方预决算公开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预决算统一公开平台的要求,这为预决算公开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依据。地方高校在进行预算公开的同时,还需要加强公开平台建设工作,加强高校财务网站建设。
绩效管理应当贯穿高校管理的全过程,在绩效评价环节,应当扩大绩效指标的使用范围,全面评价绩效管理水平。从2014年以来,我国也将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接连出台多项文件,不断规范和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
2018年9月出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意见》,对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和全覆盖的预算体系提出了具体要求。2019年财政部印发了《中央部门预算绩效运行监控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对预算执行情况和绩效目标实现程度,开展相应的监督、控制和管理活动。2020年财政部发布《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了预算绩效管理的范围、方式、目标等内容,要求逐步建立“预算事前绩效评估、设立预算指标和预算绩效目标、预算执行、预算绩效监控、预算绩效自评与反馈”的闭环式预算绩效管理模式。地方高校设立的所有预算项目,应该实现绩效管理全覆盖,每个环节都应该加强监督管理,从而实现全流程、常态化的预算绩效管理。
我国预算法制度体系越来越完善,《条例》是对预算法相关内容的细化,是对多年预算管理理论成果的总结;同时,将预算法相关条款进行具体解释说明。《条例》的内容有助于地方高校提升预算编制水平,同时也对预算管理、预算绩效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有助于提高预算编制水平。预算编制是地方高校每年的重点工作。在编制年度预算之前,要充分了解学校的发展需求,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如果预算编制水平不高,预算前期准备工作不足,将无法形成优质的年度预算草案,进而影响预算执行及预算绩效评价结果。在《条例》中,将编制预算草案的时间由每年11月10日前,提前到每年6月;将编制时间提前,为地方高校充分考虑预算编制内容,做好预算编制工作预留了充裕时间。
(2)有助于提高预算绩效管理水平。地方高校应该重视绩效管理的重要作用,各级预算单位在编制预算时需要制定绩效目标,做到“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条例》对预算绩效管理相关细则进行了完善,推动地方高校预算管理和绩效管理深度融合。一方面,地方高校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需要实施预算绩效监控;按照省级财政部门要求,定时报送预算执行情况报告和预算绩效评价报告。另一方面,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评估预算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对于完成情况不佳或管理不够完善的,应及时进行调整;绩效评价结果应当作为以后年度编制预算、改进预算单位管理的依据。
《条例》进一步明确了预算公开的范围,要求政府债务、机关运行经费、政府采购、财政专户资金等内容,都需要按规定向社会公开;公开的内容需要细化,预算公开内容按照功能分类、经济科目分类、项目类别等,分别公开到项、款。地方高校的财政收支情况按照要求,应该全面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这样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社会形象,同时也可以促进财政资金的有效使用,以及地方高校高质量发展。
首先,地方高校在编制预算时,一些部门认为预算编制和自己没有关系,财务部门自己编制预算就行。一些部门对待预算编制不认真,缺乏详细分析,也没有对下一年度的资金需求进行合理预测,造成预算编制不够准确。
其次,部分地方高校采用增量预算法进行预算资金测算,职能部门为了不缩减预算资金,可能虚报预算数,这样会降低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率。
再次,部分地方高校在预算编制时,对收支分类缺乏准确理解,在使用收支分类科目的时候缺乏科学性、规范性,使得预算编制与实际支出的收支分类科目存在较大差异。
最后,部分地方高校编制的三年滚动预算不科学。上级财政部门要求科学编制三年滚动预算,着重测算当年预算。但是,很多地方高校只注重编制当年预算,对后两年的“滚动”管理内容不太重视,缺乏对地方高校预算的整体、系统规划。
地方高校预算批复后,在执行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动态监督。由于高校学期制的特殊性质,往往会出现上半年花钱较少,而下半年突击花钱的情况,预算执行均衡性较差,资金统筹能力有待加强。由于预算编制时考虑不充分,在预算执行过程中不得不调整预算项目或预算资金额度,预算执行缺乏约束力。加强对预算执行的动态监督,可以增强预算严肃性,减少不必要的预算调整,增强财政资金统筹能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现阶段,地方高校预算绩效管理主要是对部门预算进行绩效考核。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部门预算的资金额度及支出方向存在追加、变更、调整的情况,但是地方高校预算绩效流程并没有根据相关变化加以调整。年初设定的预算绩效目标已不适用,造成预算绩效考核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绩效考核结果无法指导高校以后的预算编制工作。
地方高校由于资金体量较大,涉及的预算项目也较多,但是部分高校没有建立统一的绩效评价标准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地方高校在设立预算绩效目标时,通常是按照项目的支出方向、预期效益等内容编写绩效目标,其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都存在不足。
信息化技术手段是落实预算管理的重要保障。当前,财政部门已基本建成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满足部门预算编制、预算绩效填报、预算执行、预算执行监控等多个环节的管理需求。
但是,地方高校的预算管理信息化水平仍有待提升。部分高校没有建立校内预算填报系统;部分高校虽然建立了预算填报系统,但是预算绩效填报、政府采购填报等信息无法通过系统填报,还需要线下填报;预算信息共享接口未能连接各职能部门,职能部门的关键数据无法传送到预算管理系统;技术人员配备不足,缺乏既懂财务又懂技术的信息化管理人员,信息化建设速度慢、难度大。
首先,预算公开的内容不细致。地方高校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公开模板和样式,落实预算公开工作,但是预算公开的质量不高,有些需要披露的事项、需要公开的数据不够精准具体。
其次,预算公开的渠道单一。目前,地方高校预算公开渠道通常为学校财务网站。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可以鼓励地方高校通过微信公众号、手机APP等方式,让社会公众从多种渠道了解预算公开信息,从而接受社会监督。
最后,预算公开信息难以解读。预算公开内容大多使用财务专用术语,专业性较强。预算信息不是很好理解,甚至容易出现理解偏差。地方高校不断加强预算公开工作,但是由于信息难以解读,导致社会公众不认可公开的内容。
地方高校应当增强全面预算管理意识,预算管理不只是财务部门的工作,而是需要所有部门共同参与。地方高校应当落实全面预算管理主体责任,从上至下、从部门到全校,统筹学校各项资源和业务活动,做好整体规划,做到全员、全过程、全覆盖管理,保障预算管理目标的顺利实现,助力地方高校发展。
首先,地方高校在编制预算时,要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各部门编制预算时要结合工作内容、特点,对申报项目进行合理预测。财务部门要统筹考虑当年预算收支,以及以前年度的结转资金,合理安排预算。
其次,综合运用零基预算法和增量预算法。在参考往年预算编制及预算执行数据的同时,要论证项目的可行性,增强地方高校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规范开展预算管理工作。
预算项目库是预算管理的基本单元。地方高校在编制预算时,需要以项目库为依据,坚持先项目后预算的预算原则。因此,地方高校在建立项目库时,需要做好项目事前评估、项目预算绩效目标设定、项目可行性研究等工作,并对可行的项目按照轻重缓急进行排序。
对于地方高校项目论证充分的项目,应该优先安排和实施;对于论证不充分或事前评估不过关的项目,需要暂缓安排或剔除项目;未纳入预算项目库的项目,不允许安排预算资金。加强预算项目库管理,可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促进地方高校各项工作的高效运行。
通过加强预算动态监督,可以及时发现预算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各部门要树立预算管理理念,严格按照批复的预算方案安排资金支出,尽可能避免随意调整预算、超预算支出和无预算支出的情况。按季度监控预算执行情况,结合预算绩效目标,对预算项目进行评价。对于预算项目执行率过低、不符合预算绩效目标的项目进行重点监控,提前和项目负责人沟通,避免出现年底突击花钱或项目不符合预期目标的情况。
地方高校应以战略目标为导向,结合各项工作需要,建立科学合理的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加强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
首先,建立中长期项目规划。根据《国务院关于实行中期财政规划管理的意见》的相关要求,中期财政规划按照三年滚动的方式编制,并且要明确项目目标、各年度工作任务及各项工作完成的时间节点,为设定预算绩效目标提供依据和标准。地方高校在建立中长期项目规划时,将中长期项目纳入预算编报项目库,根据学校发展需求将项目进行排序,绩效目标明确的项目优先安排资金。
其次,构建科学完善的绩效指标体系。财政部于2019年编制了《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将绩效指标体系分为共性项目绩效指标体系、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体系两大部分。共性项目绩效指标体系涵盖12 类、131 条绩效指标,用于衡量各政府部门共性支出的产出、效果;分行业分领域绩效指标体系涉及16 个行业领域、73 个行业类别、360 多个资金用途及3000 多条指标,为各预算单位填报预算绩效指标提供了有力支撑。地方高校应在此基础上,建立适合的绩效指标体系,细化三级预算指标,包括财政指标体系中没有涵盖的成本指标、满意度指标等。
通过建立共享数据库,运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手段,提升信息质量和运算处理速度,减少人为因素造成的风险,加强精细化管理,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建立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将预算填报、审核、执行、监督评价、预算绩效等内容,全部融入预算管理系统,利用信息化技术将预算管理系统与其他业务系统进行对接,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
首先,加强预算公开的主动性。按照财政部门的相关要求,地方高校不仅需要及时公开预算信息,还要保障预算信息质量,确保应公开尽公开。
其次,加强预算公开的监督管理。地方高校预算公开的内容要接受社会公众监督,针对社会公众提出的疑问,地方高校要及时解答,从而不断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提升地方高校预算管理水平,增强预算管理的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