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静
重庆邮电大学财务处 重庆
高校财务信息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高校财务管理过程进行信息化处理,并对高校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进行相应改革。加快财务管理模式的转变,打造适合高校发展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有助于提高高校治理能力,提升优化资源配置水平。加强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通过计算机应用技术、互联网、大数据等手段固化财务管理流程,实现财务管理效率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进程主要分为会计电算化、财务网络化和财务智能化。目前,重点高校或者信息技术发达地区高校财务信息化程度较高,大多数高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处于网络化阶段的中等水平,少数高校已经建成业财融合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并开始向智能化阶段发展。高校财务信息化较为普遍的是单一的财务核算信息化,着重加强财务部门内部的信息化建设,缺乏与校内其他部门业务系统的有效对接,数据共享运用效果不明显,会计信息质量不理想。高校各部门的管理系统自成一体,信息孤岛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制约了高校财务信息化发展。近年来,随着国家财税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学校执行的会计准则制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随着政府会计准则制度的实施、“双一流”建设的不断推进,业财融合已成为提高财务管理水平的必由之路,基于业财融合的财务信息化建设成效成为高校推进财务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高校财务信息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高校开展的经济活动融合了数据流、资金流、票据流、物流等诸多要素,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最本质特征就是将教学、科研、资产、采购、合同、人事、基建、后勤等业务数据与财务数据进行深度融合,财务部门对各种信息资源按照会计准则制度规定进行加工处理后及时反馈财务信息,在提升资源共享水平的同时,作为决策重要依据的会计信息质量得到强化。高校财务部门亟须在日常管理服务中加强对财务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功能的延伸,但财务系统与业务系统有机融合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高校着眼长远发展,提升信息化建设规划水平,形成包括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分步实施、一体推进、可操性强的信息化建设整体规划,由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协同推进。但基于对系统对接后的数据安全、信息保密考虑,以及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管理者对系统融合的预期效果认识差异,对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同,过度顾忌改革预期失利风险,缺乏创新动力。
市场上高校财务信息化软件种类较多,质量和功能参差不齐,仅供财务部门使用的财务管理软件成为主流,也有部分融合了相关业务的财务管理软件在艰难维系,因高校发展环境和经济业务的特殊性,以及高校需求的差异化,导致软件开发商不愿意在未明确合作前投入大量资源对高校财务管理软件进行深度开发,市场上成熟的基于高校业财融合的财务管理软件较少。因财务管理软件的开发和升级换代耗时较长,对于高校来说,更乐于选择使用现成的、成熟的、用户评价较好的财务管理软件,以此提升高校财务信息化水平。但因省际、区域间、校际环境差异,不同层级、类型高校的政策扶持差异,以及相同级别、相同类型的高校内部运行环境差异等多种因素,决定了高校利用现有成熟的财务信息化产品提升财务信息化水平和管理效能的愿望终将落空,已经用户检验认可的财务信息化产品移植到其他高校后,极有可能因水土不服而无法实施。“万能”财务信息化产品的欠缺,导致高校在财务信息化方面出现两极分化。
(1)整体信息化水平较高的高校更加重视运用新技术提高管理水平,不断加大投入,加快财务管理软件的升级换代,或实施定制开发,或拓展系统功能,积极稳妥推进财务信息化、智能化建设,通过持久、长期的系统磨合,最终实现系统服务管理的需要。
(2)整体信息化水平一般或相对较低的高校,观望态度日益增强,主要基于经费投入和改革风险的顾虑,存在严重的“搭便车”思想,在反复犹豫中错失改革良机,信息化水平与走在改革前列高校的差距越来越大,信息技术的利用陷入恶性循环。
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对于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财务人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熟悉教学、科研、资产、采购、人事、基建等业务,才能提出较为准确的建设需求。高校在定制开发财务信息化产品过程中反复修改需求的现象十分普遍,新需求甚至与初始需求相矛盾,导致财务信息化产品新需求受限于初始需求的设计和架构,导致信息化建设纠纷,建设目标无法有效实现,建设预期不尽人意。
高校财务从电算化到网络化,是一个长期的演变过程,财务人员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专业化程度也不断提高,但对高校财务以外的其他领域的业务了解和认识不够,计算机操作技能也有待提升,信息安全意识有待增强。尤其是“财务+业务”“技术+管理”等综合型人才极度匮缺。财务信息化水平质的跨越,难以从财务部门内部取得突破,与财务信息化建设紧密相关的多学科复合型人才紧缺,严重制约了高校财务信息化的发展。
如今,信息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其成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在提升管理效能和辅助决策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高校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强劲的经费支撑,对如何使用好教育经费、如何提高教育经费使用效益、如何正确处理好投入和产出的关系、如何不断优化资源配置等是高校管理层重点关注并着力破解的一系列问题。
财务管理是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管理层要破除旧思想、旧观念,转变对财务工作“账房先生”的粗浅定位,应赋予财务工作新的、更有战略意义的职能。高校管理层要带头树立和践行业财融合的管理理念,科学评估改革风险,充分认识利用信息技术在加强财务管理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推动信息技术的有效利用,将财务与业务在信息系统中进行有机融合,将财务价值管理理念贯穿高校事业发展的全过程,为高校的规划、决策、控制和评价提供重要的财务信息。要大力支持以财务子系统建设为核心,协调做好其他有关业务子系统的建设,实现数据分层和授权控制管理,按照业务的生命周期和行进交叉节点,畅通业务的发展通道,改善和消除梗阻情况,对财务会计流程进行再造和优化,将数据输出结果应用于高校整体或具体工作的绩效评价,有效发挥管理会计和决策会计的作用,为高校发展提供有力的决策支撑。
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财务信息管理平台不是为了建设而建设,而应该在高校整体信息化建设规划中分步有序推进。高校要统筹好校内现有业务子系统间的数据共享需求,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好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任务、路径,制订整体实施方案,在学习借鉴其他高校建设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和管理需求,突出建设特色。要整体规划,协调各部门配合实施,树立信息资源共同分享、共同利用的理念,以网络技术为支撑,构建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资源数据的实时分享,提高高校财务信息的服务质量及管理水平。同时,还要努力实现信息资源的跨组织、跨部门共享,加强与财政、税务、银行等校外单位的联系,促进单位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实现信息的全方位共享。
高校校园网络基本上已实现校园区域的全覆盖,各个校区都拥有统一的网络资源,整合高校整体网络资源具备较好的基础,高校要依托校园网为主,不断加强软、硬件建设,逐步化解业务子系统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加快构建网络化、智能化的财务信息系统,尽早实现财务信息系统与教学、科研、资产、采购、合同、人事、基建后勤等系统无缝对接,有效解决高校发展布局中多校区财务管理的质量和效率问题。
高校要不断加强财务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财务人员的专业结构,引导财务人员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全面提升创新意识与综合素养,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跨领域、跨专业培训,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继续教育,帮助财务人员不断优化和完善知识体系,拓宽知识储备,促进财务人员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的提升,引进一批具有“技术+管理”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充分发挥复合型人才在加快推进高校财务信息化建设中的示范引领作用,打造一支高效精干的复合型财务队伍,为高校实施财务信息化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高校要鼓励财务人员拓宽工作视野,票据合规性审核、经费预算审核、支付要素审核等基础审核工作不应再由财务人员花费大量时间完成,应交由建成后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完成,财务人员应集中精力加强后台管理和财务分析,深入业务部门,了解、掌握财务与业务的融合交叉点,不断强化关键环节的财务管理力度,更好服务各项事业的开展。
高校要建立财务人员的岗位轮换机制,率先对关键岗位的财务人员实施岗位轮换交流,逐步实现财务人员岗位轮换全覆盖,帮助财务人员打开工作思路,形成系统思维,促进财务人员以更高的战略眼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正确处理好“一域”和“全局”的关系,着力培养骨干人员,为高校实施财务信息化培养和储备人才。
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不但涉及校内业务部门,还涉及财政、税务、银行等校外部门机构,需要以财务部门为主导,明确建设任务需求,依托现有财务软件供应商,统筹校内和校外资源,充分发挥财务人员业务优势和信息技术人员技术优势,对现有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提升改造或重新搭建,并随着运行环境的变化不断对其进行优化完善。
(1)充分考虑高校财务管理体制和校区分布情况,加强财务应用软件研发,实现财务工作信息化全覆盖,重点建设预算管理系统、网络报销系统、财务分析管理系统、绩效评价系统、学生缴费系统和信息查询系统。要着眼长远,结合高校事业发展规划和信息化建设规划,协调技术力量将高校财务管理的中长期需求,整体融入财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升级换代全过程。要提前谋划好财务信息系统与校内其他业务子系统,以及校外单位的业务系统的资源融合工作,优化系统初始架构,科学研判在建设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问题,努力做好应急预案,根据建设任务的优先级,分步、有序推进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
(2)基于网络的开放性和共享性特点,要将风险管理意识贯穿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始终,高度重视财务会计信息的安全性,统筹构建财务网络安全防护体系,定期升级更新防火墙。将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服务器集中托管于运行环境较好、防护等级较高的高校信息管理部门,由专业人员负责服务器的维护管理。利用云存储技术等对信息资源实施即时备份,防止信息数据的损毁、遗失,定期实施杀毒检测,确保高校财务信息管理平台运行环境的安全性,切实降低财务信息安全风险。
(3)实施高质量的数据共享,将财务信息管理平台与校内外相关业务系统互联互通,将财务活动深度融入其他部门业务活动,实现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及时获取其他部门的业务数据,并将财务数据向其他部门业务系统进行推送,提高财务数据和其他业务数据的共享程度。数据传输、交换过程中要对数据进行加密处理,确保数据传输、交换安全可靠。通过提高财务数据与业务数据的共享水平,促进高校内部财务管理与业务管理能力的双向提升。
(4)打造智能化的高校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如今,智能手机的普及程度再创新高,高校要走在信息时代前沿,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实现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多种终端设备高速访问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满足教职员工手机办公、即时办公、远程办公的迫切需求。要科学设置访问权限,注重财务数据隐私,引导用户进行安全验证、业务办理和信息查询,在提升工作效率的同时,提供优质的财务服务。
(5)建立完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的运行机制。财务部门要根据财务人员的岗位职责,兼顾规范、效率、安全等多种因素,从财务信息管理平台的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数据存储等全过程,统筹授予不同角色的数据处理权限;要协调与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对接的有关部门、信息管理部门密切配合,共同做好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数据共享工作,特别是在有关部门对业务系统进行升级换代过程中,财务部门要同步跟进,确保数据传输和数据处理的连续性。
基于业财融合的高校财务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及应用,形式上是对财务和业务的有机整合,实质上是加快推进财务管理改革,优化成本管理,提高管理精细化水平,促进事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高校要结合实际,与时俱进,整合资源,积极突破,建设与事业发展和管理需要相适的财务信息管理平台,根据运行环境的变化及时升级换代,保障系统的有效运行和作用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