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妮 李姿蓉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专门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意见指出,要对落实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任务作出系统设计,全面部署。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召开,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鼓励各级各类学校与时俱进创新教育理念和人才培养模式,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进一步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高职院校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应该主动适应、积极探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发展创新创业教育,发挥创新创业教育在育人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探索基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专创融合”)的新理念、新方法,有助于发挥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育人水平,提高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能力,带动国家经济稳定有序的发展。
(一)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未能做到有效融合。课程是学生学习创新创业教育最主要的方式之一,而创新创业课程的成功开发与专业的融合度相关。所以近几年来,各高校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经验,进行了多次探索创新,陆续开设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课程》,用以教授学生关于创新创业的基本知识。但是受办学条件以及高校所处区域发展的制约,在创新创业课程中无论是课程内容的凝练,还是课程体系的构建都存在着一定的不足。课程内容多以教授创新创业的基本理论和就业技巧等通识知识为主,缺乏实践环节,教学方式单一。在重视课堂内理论教育的同时,忽视了在现实创业中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以及解决方法的教育与引导。另外,由于缺乏与具体专业课程的对接,有些高校对于创新创业的理念的理解滞后,存在着与专业教育相脱离的情况,并没有把专业课程有效地与创新创业课程相联系,跨学科的专业、课程互动尚未形成,学生无法有效地将创新创业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这种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分离的教育模式,很容易形成重专业、轻创新创业的不良局面。
(二)创新创业教育覆盖面不足,缺乏校内资源与实践平台的系统支撑。高职院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时往往仅仅依赖校内的资源,校外资源少之又少。而校内资源的运用也存在着一定的困境,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一般分布在学校的不同职能部门,但是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却主要集中在学生就业处、学工处等部门,二级学院和其他职能部门的参与度不够,无法有效地形成教育合力。开展“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等“以赛促学”的比赛上,主要是招生就业处宣传举办,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参与不足,只有少数教师指导学生参与,创新创业大赛覆盖面和辐射面不足。大学生创业园形同虚设,在校学生在创业园开展创新创业活动较少,一般往届毕业生入驻,创新创业活动往往缺乏专业性、技术性,项目多为打印店、美甲店等创业活动,对在校生的辐射带动效果较差。创业园也缺乏完备的管理体系,缺乏经费以及先进的设备设施,无法真正为在校师生种子项目孵化提供平台。
(三)创新创业师资队伍薄弱,类型单一。既具备理论教学知识,又具有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教师是高职院校师资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既具有创新创业知识又具有专业知识的双创教师更是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的特色和重点。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存在着创新创业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师资类型单一的问题。
高职院校的教师配备一般是由招生就业处的干事、学工教师和思想政治教师担任,这些老师有些自身不具备创业经验,部分教师甚至未参加过创新创业教育专业系统的培训,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只能简单地教授教材中的基本理论,缺乏实际的创业经验,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创新创业课程是具有实际意义,需要面向现实问题的实践课程,所以教学成果欠佳。
师资类型单一,缺乏专业课教师的加入。创新创业教育最终需要面向市场,面向就业,所以就需要专业课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但是因为缺乏专业课教师的加入,在进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育上主要是以理论为主,不能很好地与专业实践相结合,这就造成了学生面向专业岗位的创新创业的能力不足,专业型创新创业项目发展也会受到限制,影响了学生在校以及毕业后创业项目的顺利落地。探其原因,就是高校存在创新创业“两条线”的现象。即创新创业线以学工为主,专业教育线以专任教师为主。
(一)专创融合是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第一生产力,而脱离实际的创新创业必然得不到长久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发生着变化,国家的发展迫切需要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相结合的应用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然要开展专创融合的创新创业教育,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高职院校在制定创新创业课程方案时,要将专业知识纳入到课程内容当中,同时也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到专业课程当中来。将专创融合理念融入到高职专业教育中,是高职院校所面临的时代使命,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二)专创融合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从建设高水平专业要求来看,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建设上来是建设高水平专业的必然要求。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将启动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双高计划”正式启动,这也对高职院校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建设“双高”院校必须要将自己打造成中国特色高水平职业院校,建设高水平专业。高水平的专业必须要以产教融合、专创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才能培养出创新性型技术技能人才。另外,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又因为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双线发展”,未做到系统的结合,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创新创业的热情,导致高职学生基于专业相关的创业比例低,且创业存活率也不高,学生仍以毕业找工作为主要就业方式,学校的就业率也将受到影响。
(三)专创融合符合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高校院校的学生具有强大的动手能力和创造力,他们对待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具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所以在对高职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过程中加入创新创业等通识性知识,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自己科学的职业规划,告别“纸上谈兵”,也告别传统的“填鸭式”教育。面向现实,面向就业的专业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复合型人才。
(一)科学定义创新创业教育内涵,促进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融合。创新创业教育是以为了培养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和思维的复合型人才为最终目标,鼓励大学生积极投身于创新创业实践当中,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平台与资源,是具有现实价值的教育内容,所以高职院校一定要正确科学的理解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1.对创新创业教育内容进行创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加入专业理念、技能。增加实践环节,改变原有的说教式教育,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尊重学生创意。采用多种教育方法进行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学生敢于交流,积极进行头脑风暴勇于探索,使学生在课程中得到启发。
2.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当中,调整课程结构,找准专创融合的结合点。积极引导跨学科课程体系建设,将创新创业教育中的新理念、新方法、新项目与专业相结合,推动以市场需求与现实需要为导向的创新创业项目的落地。积极开展专创融合的专业特色的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创新创业实训基地,给学生提供碰撞出多彩的创业火花的平台。针对“重专业,轻创业的现象”,高职院校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激发学生的主动性。
(二)努力实现创新创业教育全员覆盖的要求,重视创新创业平台的搭建。
1.整合优质校内资源。将创新创业教育理念融入到校园文化中去,扩大创新创业教育的覆盖面和辐射面。鼓励高职院校各部门、专业都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制定奖励机制,拓宽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的获得渠道,允许学生把参与创新创业大赛以及自主创业转化为学分,通过优化机制为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多方面支持。鼓励校内教师积极主动地带领学生组建创业团队,对有创意有市场的种子项目进行重点帮扶和培育,建立创业协会,依靠协会举办开展日常的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养成在市场中挖掘商机的好习惯,助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项目的有培育和孵化,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创新创业育人热潮。
2.搭建完备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高职院校应该统筹推进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建立科学系统的竞赛机制,聘请专家对校内竞赛项目进行指导和选拔,对选拔出来的项目进行必要的支持和帮扶,支持项目与省赛以及国赛相衔接。以赛促学,努力实现专业+创业项目的孵化以及落地,将比赛打造成教师学生成长发展的平台。
3.重视对于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践平台和载体的建设。应该将大学生创业园等实践平台打造成开放型、流动型实践平台,为项目实施提供资金支持以及技术指导方面的支持,鼓励在校师生以及毕业学生参与到创业园中,发挥创业园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的作用。积极寻求校外资源,建立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大力推进校企合作,通过“引企入教”,建立校企合作的实验室、实训室等校企共建的创新创业基地。
(三)大力加强“专创融合”创新创业师资队伍的建设。高职院校创新创业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教师队伍,要想培养出具有专业技能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就必须要打造一批有实践能力、经验丰富且具有创新思维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创新创业教育不是个别部门和少数教师的责任,而应该鼓励各部门老师都参与到教育中来。所以要健全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机制,奖励机制以及岗位晋升机制,吸纳更多的双创人才进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扩大师资队伍。
针对创新创业教师个人经验不足的情况,可以加大对创新创业授课教师的培训,鼓励创新创业教师积极参与系统的学习,并考取响应的专业资格证书。安排教师到企业兼职或进修,或者直接让他们参与到项目孵化的过程中,增强实践能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针对专业教师缺乏创新创业知识的情况,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定期学习和参加各类创业比赛,提升专业教师的创新创业的能力。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邀请企业专家来校授课,或者说为学生开展创新创业讲座,“专兼结合”有助于丰富完善教师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