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建华 胡俊青
(中共衢州市委党校,浙江衢州 324000)
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是我国的基本发展战略。绿色金融是推动“双碳”工作的重要抓手,是走低碳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动力源泉。绿色金融作为新型的金融业态,在促进绿色发展,提高经济发展潜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方面作用日益突出,衢州是我国重要的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取得了突出的发展成绩,也面临诸多发展难题,是我国绿色金融改革的典型代表。
目前,国内学者对于“绿色金融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相关研究的深度和维度不断拓宽,研究的热点和分歧点主要集中在绿色金融作用于实体经济发展的影响因素和效率测度方面。张林(2017)认为金融产业规模、金融体系结构是影响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主要解释变量,他提出金融产业规模扩张、金融体系结构以及政府干预都会对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增长效率产生负向影响。针对这一观点,游士兵(2019)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当前中国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绿色发展效率的提升主要靠规模效率拉动。不过多数学者认为影响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率的核心因素是金融政策。例如,周弘和卢敏欣(2020)研究得出绿色金融工具在提升发展效率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丁攀(2021)指出绿色金融政策可以通过提高企业技术、推动产业结构优化,从而给经济可持续增长施加正向影响等。
国内学者侧重于绿色产业技术创新、产业优化升级与经济可持续发展层面来研究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的必要性,并立足于绿色金融规模与结构、政策效用视角分析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然而,目前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绿色金融体制以及实体经济存在何种自身内生性问题、绿色金融如何作用于微观实体经济领域和县市区经济生态发展等,这些问题都亟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基于此,选取作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浙江省衢州市为案例地,分析当前绿色金融改革的衢州经验、绿色金融支持地方实体经济的现实困境与发展策略意义重大。
第一,绿色金融具有资源配置功能,能有效引导实体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变。金融机构利用金融政策和资本市场的资金引导功能和优势,能有效调节资金流向,实现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一方面,通过提供信贷门槛和信贷率控制高污染实体企业过度发展,最大成度避免环境污染,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另一方面,金融机构通过专项绿色资金支持等手段,调节资金优先支持绿色环保型,清洁型企业发展。第二,绿色金融具备环境风险控制功能,及时发现和控制经营风险和环境风险,通过对环境风险的识别、预测、评估和管理,有效降低实体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环境污染风险,缓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第三,绿色金融具备经济行为引导功能,能引导实体企业发展“低碳、循环、生态、节能”的绿色经济。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机构推出的绿色金融产品在支持和引导绿色产业、生态产业和循环产业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导向作用,对促进经济结构调整,推动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绿色金融能够为企业转型提供资金支持。企业转型需花费大量的财力,要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绿色金融依据自身特色,以绿色信贷为主导,结合绿色金融债券、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等多种绿色直接融资模式,为企业绿色转型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支持,使企业有能力、有动力加快自身绿色化改造,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步伐。第二,绿色金融能够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金融本身具有资金融资功能,绿色金融创新产品的丰富和发展,能够将汇集的社会资金引入到绿色产业领域,进而把大量社会资金转化为产业资本,并用于投资。这种行为客观上在资本市场中形成了一种资金导向,引导着社会资金向绿色产业聚焦,间接地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构建了有利因素。第三,绿色金融能够形成促进产业整合。在绿色金融的推动下,社会各项资源逐步向绿色产业领域流动,并且随着技术、人才、能源等生产力因素向绿色产业的汇集,商品市场、劳动力市场、技术市场开始在产业间、区域间重组,原有的产业结构被打破、整合,一个全新健康的绿色产业链开始形成。
第一,绿色金融产品体量较小,资金供给能力有限。当前一段时间衢州绿色金融市场供需矛盾依旧突出,供不应求现象显著。特别是在绿色经济、绿色产业快速发展的浪潮中,衢州绿色金融机构数量较少,绿色金融产品在金融机构金融产品输出中的比例偏低,绿色资金输出体量较小,已难以有效满足衢州日益增长的绿色金融市场发展需求。第二,绿色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种类相对单一,产品结构有待完善。目前,衢州在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等绿色金融创新产品方面已经取得显著成果,但从比例上看,绿色信贷产品较多,绿色债券和绿色保险方面的产品相对较少。2021年衢州金融机构先后推出绿色金融产品219个,其中,绿色信贷产品167个,绿色基金28个,绿色保险产品19个,而绿色债券产品数量较少,全年仅推出5个。
构建跨部门、跨层级、跨主体的多元化的绿色金融供给架构和协调机制是绿色金融改革过程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也是系统推进绿色金融市场化建设,提升绿色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效能的关键环节。目前,衢州精准化、科学化、系统化的绿色金融供给架构和协调机制尚未完全确立。一方面,缺乏科学统一的绿色金融制度架构。银行、证券、保险等主要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有待进一步融合,各金融机构绿色金融业务交叉严重,多层级的绿色专营机构体系尚在构建之中,清晰、合理、统一的绿色金融架构体系尚未形成。另一方面,缺乏系统有效的绿色金融协调机制。衢州绿色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绿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协调机制不健全,风险监测协调机制和风险补偿协调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协调机制难题,特别是依托中国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而建立的以“绿色金融”为主体的跨部门联动协作机制需进一步加强完善。
科学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是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随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持续传播,全球性绿色标准相继实施,荷兰银行、汇丰银行、花旗集团等部分国际知名金融机构已经参与签订全球性绿色标准。目前,我国绿色经济飞速发展,绿色产业迅速崛起,但绿色金融领域还处在不断探索阶段,比如,对绿色金融尚无完整科学的定义与标准,缺乏科学合理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从整体上来看,衢州科学、完善、规范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尚未完全确立。例如,衢州《绿色企业评价规范》、《绿色项目评价规范》等政策性文件还需进一步更新和完善,绿色金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绿色金融融资程序还要进一步统一和规范,特别是绿色贷款专项统计系统在界定绿色金融统计范围和统计口径方面还不够科学和全面,绿色信贷、绿色保险、绿色金融债券以及绿色债务融资工具等多重绿色金融产品的开发使用标准尚未统一。
一是强有力的法律保障体系欠缺。目前现行的绿色金融法律法规多是一些以政策文件形式出台的地方性规章制度,缺乏统一且具有权威性的高层次法律制度,对保障衢州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能力有限。二是立体化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有待完善。为提升综合服务保障体系水平,衢州建立了全国首套能动态评价各县(市、区)绿色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绿色普惠发展指数体系,但在“绿色金融信用信息平台”建设、绿色金融数字化应用平台建设、绿色金融科技研发平台建设等立体化综合服务保障方面仍需完善和发展。三是科学严谨的风险防范化解机制有待加强。衢州现行的政策制度多以鼓励绿色金融创新产品体系,加快绿色金融“智能化”、“便捷化”、“一体化”发展进度为主,与绿色金融风险控制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相关的政策制度相对匮乏,完整、科学、严谨的绿色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和风险防范化解机制尚未形成。
第一,加快绿色金融体系创新。积极构建以银行绿色信贷为主体,同时汇集绿色保险、绿色基金、绿色债券等多元化综合性绿色金融创新体系,不断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的覆盖面和影响力,逐步实现绿色金融机构类型、层次、区域的全覆盖。如,尝试设立专营性的绿色基金管理机构和绿色信贷专营机构,稳步建立健全绿色金融专营机构体系。第二,加快绿色金融产品创新。鼓励支持优质企业发行绿色债券,尝试发行绿色政府债券。坚持绿色金融与绿色发展“血脉相融”基本立场,加快探索环境权益贷款、能效贷款等绿色信贷产品创新,逐步扩大绿色园区、绿色企业、绿色项目等贷款规模,提升绿色资金供给总量。第三,加快绿色金融管理模式创新。紧跟当前数字金融发展趋势,借助数字信息技术,提升绿色金融管理模式创新。如,深化金融机构数字改革,运用浙里办、衢融通、掌上端APP等数字化手段,与“数字政府”、“数字经济”、“数字社会”等综合应用信息充分共享、互联互通、功能高效协同。
第一,加快碳账户金融体系建设,推动产业“低碳化”。逐步构建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和居民生活六大领域碳账户体系,推进碳账户金融应用场景建设,持续加大制度保障和产品创新力度。重点围绕建立支持碳账户应用政策框架、完善依托碳征信的差别化信贷管理体系、加快信贷管理系统改造、创新贷款模式和金融产品等方面,形成要素资源正向配置和减碳低碳绿色发展的价值导向。第二,推进“两山银行”改革,推动乡村生态产品“资本化”。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建立健全生态资源向资产资本转化的平台、机制和体系,做大“两山银行”信贷支持总量,聚焦区域生态资源可转化业态及商业模式特点,创新推广与“两山银行”改革相匹配的金融产品。第三,完善绿色金融协调机制建设,推动协调机制“统一化”。加快建立由政府主导的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绿色金融联动协作机制,保证绿色金融在统一的制度框架内有序发展。加强绿色金融信用信息共享协调机制、绿色金融产品协同研发机制、绿色金融风险监测协调机制和风险补偿协调机制建设,打通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金融监管部门横向和纵向沟通渠道。
第一,对照我国现有的绿色标准体系,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按照我国绿色产业界定标准要求,主动对接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等绿色产业发展的实际资金需求,及时建立健全统一的绿色金融标准,提升绿色资金供给效率。如,围绕园区产业链接循环化改造、园区资源利用高效化改造、园区污染治理集中化改造等产业园区绿色升级改造项目,建立健全与之相对应的统一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提升绿色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精准度。第二,立足现有绿色金融标准,加快确立与绿色产业标准相适应的绿色金融标准规范。如,建立健全标准化绿色贷款专项统计系统、绿色信贷信息共享系统、碳账户金融系统,并适时向其他区域复制和推广。同时,还应逐步统一绿色债券标准,实现绿色债券与绿色信贷等其他绿色金融产品标准的统一,积极促进商业银行绿色金融债与绿色信贷的衔接,绿色信贷与绿色信贷资产证券化的衔接。
第一,加快制定绿色金融制度法规。参照《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细则,加快制定高层次权威性绿色金融法规制度,逐步制定和完善地方性绿色金融发展政策法规,促进全国性和地方性绿色金融相关实施细则及时落地。第二,建立立体化绿色金融服务保障体系。按照“线上有平台、线下有顾问、空中有桥梁”的基本框架,不断打造完善立体化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推进“碳账户”金融服务平台建设,推动构建金融“数智化”平台。打造绿色金融服务信用信息平台升级版,大力推进信易贷平台建设,以“新金融+高科技”模式,促进金融机构数字化经营提质升级。第三,构建科学的绿色金融风险防范制度。依靠金融监督机构,完善信息沟通机制,构建跨部门监管协调机制,建立动态风险监督机制,实现金融监管部门和政府职能部门实践的横向协调和统筹协作。同时还要充分发挥金融机构自身风险控制主体作用,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在开发绿色金融产品之初将环境因素嵌入业务决策流程之中,充分进行环境风险评估,为绿色金融构建一道坚实的风险防范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