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茹, 石 慧, 张宗明
(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人文学院, 南京 210023)
《伤寒论》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理论联系实际的临床医学著作,其确立了六经辨证体系,为中医辨证论治理念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随着中医药在世界各地的不断推广,《伤寒论》的英译与传播也是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基本内容之一。2013年8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会见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冯富珍时指出:“愿继续加强双方合作,促进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在海外发展。[1]”伴随着新形势下“中医药文化走出去”思想的提出,目前学界关于《伤寒论》英译的研究不断呈现出增长趋势,但总体看来,当前《伤寒论》的英译及其海外传播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整体的研究数量及深度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何更好地翻译《伤寒论》并推动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亟需解决的问题。以《伤寒论》9个英译版本为研究对象,通过WorldCat全球馆藏信息和Amazon网站读者评论数据为基础,本文分析了现存《伤寒论》英译本的翻译特点、受众情况及海外传播现状,以期对今后《伤寒论》的英译及中医药文化的海外传播提出建议。
自1981年至今,《伤寒论》英译已有40多年的翻译历史,期间共产生了9个英译版本,包括6个全译本和3个节译本。译本出版社所在国家以美国、英国和中国为主,其馆藏遍布全球六大洲(见表1)。
表1 《伤寒论》不同英译版本情况比较
目前,学界将《伤寒论》的英译发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2],即起步阶段(1981—1991年)、初探阶段(1992—2007年)和过渡阶段(2008年至今)[3]。因《伤寒论》英译历史跨度较长,不同阶段的译本在翻译风格和受众情况方面又呈现出各自的特点,通过分析不同英译本的翻译目的与译者的翻译理念,可以总结出相应阶段的翻译宗旨。
起步阶段期间,海外人士对中医的认知度普遍偏低,此阶段的译者主要以传播中医知识为主,共出现4个译本,包括1个全译本和3个节译本。以Dean C, Epler, JR译本[4]为例,该译本为发表在英国医学类期刊的一篇论文,译者通过介绍《伤寒论》成书背景及作者、讲解中医专业术语、对比西方读者熟知的医者盖伦,向受众传递出较为基础的中医知识。译者在文章中没有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的翻译,而是通过术语讲解、深度翻译的方式向受众普及中医知识,如“First there is a condition called ‘dampness-disorder’, thought to be caused by a damp or moist atmospheric factor… (3) It was asked, ‘There is a disorder marked by outbreaks of fever,[4]’”,译者首先向读者阐释某个中医术语含义,而后将相应术语还原到原文之中进行翻译与讲解。
初探阶段以突出医学价值为主,包括魏遒杰译本(以下简称魏本)和黄海译本(黄本)。魏遒杰在序言中指出,本书的写作目的是为让现代西方学生和临床医生了解中医经典作品和中医基础思想理论,增进对中医临床价值的理解,其预期受众主要为西方学者和临床医生。为使读者能够理解《伤寒论》蕴含的中医理念与思想,他在书中加入了从古至今多家学派所持的学术观点作为注释,对中医专有名词术语、有争议的地方进行了系统讨论[5]。如在翻译“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一句时,译者在“TEXT NOTES”部分对中医专有名词“头项强痛”“恶寒”展开论述,在“COMMENTARY”部分对整个句子的内涵、中医理念及临床实践进行详述。黄海在译本的序言中表示,其较为重视医学知识的传递,以为西方中医学者提供理论帮助为主要目标。译者在序言中对《伤寒论》的作者、成书时间和内容做了概述,对书中的医学知识给予了很高评价,强调本书在中医领域里程碑式的医学价值[6]。
过渡阶段由突出医学价值为主转向以体现中医文化为主,此阶段的译本共3本,分别为刘国晖译本(刘本)、杨洁德译本(杨本)和李照国译本(李本)。刘本结合多种翻译策略对病理病机以及中国文化进行了详细阐述[7]。通过多方文献资料(包括汉代词典、说文解字、日本及其他国家学者论文等)提供了十分详细的注释讲解,并针对不易理解的文字、术语和短语进行讨论。李本由译者自行作序,正如《淮南子》所记:“以中制外,百事不废;中能得之,则外能收之”,译者坚持“以古译古”的翻译思想,在翻译中尽可能保留中华文化内涵的翻译理念。译者在序言中用大量篇幅强调国学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在翻译理念方面译者表示不能一味且不加任何阐释的借助西方现有词汇,并强调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8]。
综上所述,在《伤寒论》英译的初探阶段,中医药文化的对外传播还处于起步期,一些译者未能精通中医思想内涵,海外人士的中医认知程度总体不高,此阶段翻译的主要目标为向受众传递中医知识、为海外中医学者及研究人员提供基础资料、为中医相关深入研究做铺垫;起步阶段的译者聚焦于《伤寒论》蕴含的中医价值并在文中加入较多注释与讨论,以期向受众传递准确的中医知识。此阶段出现了影响较为广泛的魏本,译者在参考多方文献资料后,在书中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此外,该阶段之所以可以归结为《伤寒论》英译的起步阶段,其原因也在于这个时间正是中医专有名词术语标准化的起步阶段,通过各类学者的不断探索,由世界中医联合会制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与由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于2007年出版,代表了中医英译在起步时期取得的重要成果;进入过渡阶段,随着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推进与国家政策的推动,译者的翻译目标逐渐转向中医文化内涵的体现。在国家对中国经典图书走出去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落实“丝路书香”的建设,并在阿拉伯国家联盟总部的演讲时指出:“为了让人才和思想在‘一带一路’上流动起来,我们将实施增进友好‘百千万’工程,包括落实‘丝路书香’设想。[9]”随着国家翻译工程项目的推进和译者翻译思想的转变,学者已将《伤寒论》的英译重心提高到了文化层面。
图书馆馆藏量能衡量图书的文化影响,被认为是检验出版机构知识生产能力、知名度等要素最好的标尺[10]。WorldCat与超过107个国家的15600个图书馆合作,可以检索全球170多个国家的图书馆[11],是世界上最大的馆藏数据库。数据库除成员库集合之外,还包括其他信息源,其数据信息实时更新,本文使用检索的数据信息更新至2021年4月15日。通过WorldCat数据库可以详细了解《伤寒论》9个译本的全球馆藏信息(见表2)。
表2 《伤寒论》英译本全球图书馆馆藏情况
通过WorldCat全球馆藏数据统计可知,Dean C. Epler JR《伤寒论》英译本的全球馆藏量位居第一,全世界1106个图书馆都藏有该期刊。在6个英文全译本中,刘国晖译本的馆藏量最多共518个,馆藏遍布6大洲29个国家。其中,北美地区藏有该书的图书馆最多(464个),单美国就有多达425个图书馆有馆藏,其次为欧洲地区(28个),包括荷兰、瑞典、德国等国,南美地区馆藏量则相对最少(2个)。可见,刘国晖译本海外馆藏数量较多,影响范围较大,受众分布较广。相比之下,由中国出版社出版的黄海、李照国译本在海外图书馆的馆藏数量较少。
美国的亚马逊图书网是全球最大图书销售网之一。据2008年美国互联网浏览者调查网站Compete.com的统计,亚马逊图书网每年的访问量至少达到61亿次[12]。亚马逊公司最初为在线图书交易市场提供了丰富的图书资源与购买评价信息,且拥有庞大的消费群体。通过该网站的书评、销量排行等信息,能够进一步分析《伤寒论》英译本在海外的传播和接受现状。
表3示,根据亚马逊图书网的书评数据可知,读者对《伤寒论》不同英译本的整体评价较好、认可度较高,认为译本对其自身学习中医、了解中医药知识和文化有很大帮助。通过对读者书评内容的系统梳理和分析,可以总结得出《伤寒论》英译本的受众反馈情况如下。
表3 亚马逊网读者关于《伤寒论》英译本的评价
第一,注释与点评是多数读者所关注的首要问题。35份评论中有12份评论提及注释对理解文章的帮助及其重要性。其中,有4位读者在评论中表示,注释有很大“帮助性”,使其能够更“容易”的理解原文内容,并表示希望译者可以不拘泥于原文,而是用易懂的语言对文章内容进行讲解式呈现,对理解和学习中医提供更大的帮助。同时,也有部分读者对注解和系统性的讲解需求度较高,需要依赖译本的注释理解原文内容。也有少数读者认为,在译本的阅读过程中难以理解原文并区分六经辨证的内容,希望译者能够将原文内容进一步分解,通过讲解的方式对原文内容进行加工,以帮助其理解与学习。此外,还有读者表示古今文字差异较大,因而注释和延伸的评论信息可以对当代读者提供很大帮助,对方剂、证候、症状的理解也十分有益。
第二,读者强调简体与繁体中文加入译作的重要性。其中有读者表示,书籍中文原文(包括简体字和繁体字)和拼音的加入十分有价值,附录里中文原文的内容使得其可以在学习中医知识的同时,学习中文医学用语,能够以沉浸式的学习方式了解和掌握中国医学经典古籍的内容。还有部分读者表示,通过阅读附录中古籍原文的内容,能够进一步了解中医学术语和其独特的语法结构,中文原文的加入也能够更方便的进行查看与对照。由此可见,海外读者在阅读《伤寒论》过程中,不仅希望能够获取中医药专业知识,也希望能够学习医古文相关内容(包括简体中文、繁体中文及拼音),以此提高中文读写能力,在源语环境背景下增进对中医的理解,并在获取知识的基础上得到更广泛的收获。
第三,不同中医认知水平的读者阅读目的各异。一些读者的阅读目的为提升自身中医认知,加深对中医的理解。还有一些读者期望从书籍中找到解决某种疾病的治疗方法。如有读者是中医的学习者,正在学习中医相关课程或已经毕业,因此希望通过阅读此书增进对中医的理解。此类读者对中医具有一定认知但认知程度并不高,其希望通过译作由浅入深的讲解,从而学习到中医思想与中医文化的相关知识。也有部分读者期望从书籍中获取译者本人对书内条文的个人见解与深入探讨,以全面掌握原文内涵。此类读者中医认知程度较高,其中一位读者表示已学习中医40年,阅读过多种语言的《伤寒论》版本,包括汉语、英语、日语、法语版本,希望通过阅读深入理解文章内涵与精髓,看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探讨,发现一些新观点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此外,也有读者带有明确的医学问题阅读此书,如有评论表示可以将书中六经辨证和方剂内容与当下新冠肺炎疾病的治疗相结合。此类读者并非以提升对中医的整体认知为阅读目的,而是希望从书中找到解决实际医学问题的方法,并将此书当作工具类用书。
第四,读者对《伤寒论》写作目的及成书背景的了解度不同。一些读者对中医知识及《伤寒论》主要内容所知甚少,其预设的阅读目标与书籍内容有所偏差,在阅读过程中未能收获预期的阅读效果。其中,有读者表示希望通过此书获得缓解自身关节疾病的方法,然而其并无收获,并因此对此书做出消极评价。因此,译者可以在序言中对《伤寒论》主要内容及撰写目的进行介绍,为中医基础较弱的读者提供帮助,借此向受众普及《伤寒论》的基本内容与其能够解决的基本问题,以达到科普的目的,在读者对书籍本身有一定了解的基础上提升阅读效果。
此外,还有一些读者在评论中提及译本细节方面内容,如他们认为书籍的排版方式能够影响读者的阅读舒适度与对文章的理解。有几位读者在提及书籍的排版表示很喜欢书籍的排版模式,结构性的分段排版能够很好地区分书中的内容和重点信息。此外,还有读者提出用“克”为单位的计数方式有助于理解方剂中药物的具体用量。
在当今时代,《伤寒论》的英译与海外传播目的不再仅仅聚焦于中医知识与价值,而是转向传播蕴含在中医理念中的中国文化。通过上文的数据信息及国家相关政策,本文从翻译策略、受众群体以及国家政策与海外资源角度出发,总结《伤寒论》的海外传播启示与建议。
译者应从受众角度出发,充分考虑受众群体的中医认知水平及其文化背景。通过上文可知,译本受众群体的中医认知水平差别较大,一些读者为从业多年的中医研究者,一些读者中医知识较为薄弱。因而译者可以从受众的需求出发,参考预期受众的中医认知度,进而有针对性地完成语言文字的转换工作。根据读者的中医水平,译者可以为不同中医基础的读者提供不同难易度的译本以供学习参考,尽量使受众通过译本阅读达到其预期的阅读目标。如为基础学者提供以传播中医思想、中国文化的初级译本,为中医认知度较高的学者提供更贴合原文、能够还原原文细节、对不同中医学观点进行探讨的高级译本。同时,《伤寒论》蕴含了丰富的中医思想理论,其海外传播也是中华文化对外交流的一部分。
在《伤寒论》英译方面,译者可以加入中文原文与注释、并尽量做到中医专业术语用词标准化。其一,中文原文(简体与繁体)与汉语拼音的加入能够让受众在沉浸式的学习中进一步理解《伤寒论》。具有中文功底的读者能够通过阅读原文对中医内容获得深刻的理解,且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其二,通过亚马逊网上书评发现,多数海外受众为中医学习者,注释对其理解原文内容提供了很大帮助。同时,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受众对中华文化认知有限及中医自身根植于中华文化的特性,译者可以通过注释的方式对中医术语、中医理念及蕴含的中华文化内容进行讨论,以加深读者理解;其三,译者应重视中医专业术语标准化及书籍排版问题。魏本之所以在欧美流传度较高,其原因在于译者本人在学界具有较高的学术地位,其提出的有关中医的翻译理念(包括以原文为导向的翻译思想)在世界产生很大影响。在中医术语标准化方面,不仅是包含中医思想理念的实词,计数单位等虚词也应做到标准化,如用“克”为单位进行统一计数。
可以积极寻求或依托国家的政策支持,主动联合海外资源促进文化传播及交流。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的指引下,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海外传播,在国家“走出去”战略的推动下,“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工作小组于2006年1月正式成立[13]。该计划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华文化对外交流,并对《伤寒论》由突出医学价值为主的初探阶段向传播中医知识为主的过渡阶段转变起到推动作用。同时,该计划在推动过程中应积极利用海外媒介资源,对中华文化的海外传播起到促进作用。此外,通过WordCat海外馆藏数据可知,馆藏数量排名前三的书籍所对应的出版社分别为Singing Dragon(英国)、新世界出版社(中国)、Paradigm Publications(美国);通过亚马逊销量可知,排名前三的书籍所对应的出版社分别为Paradigm Publications(美国)、Paradigm Publications(美国)、New Canaanm, Conn: Keats Pub.(美国)。由此可见,面向海外读者可倾向于选择海外出版社进行发表,使其从阅读渠道和读者心理角度更易被读者接受。
《伤寒论》作为中医的经典著作,具有极高的医学价值,是中医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医药文化海外传播的重要内容。通过WorldCat世界馆藏数据与亚马逊在线书评,本文对《伤寒论》如何能够更好地翻译、传播进行探讨,认为可以在翻译过程中加入中文原文及适当的注释,根据受众的中医程度为其提供不同难易度的译本,并在书中加入《伤寒论》成书背景及写作目的介绍。同时,在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可以积极寻求或依托国家政策支持、主动联合海外资源,通过合作、出版等方式推动《伤寒论》及中医药的海外传播。在“走出去”的大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传播中医文化与中华文化是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其翻译过程与策略、传播手段与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