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理论视角下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成因要素研究*

2022-02-06 05:22徐红昌
新世纪图书馆 2022年12期
关键词:茧房极化群体

张 海 徐红昌

0 引言

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给社会各领域带来深刻的变革。在信息服务领域,随着以信息算法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术的兴起,图书馆所倡导的自主选择、弱干预和精准服务等信息供给模式面临着严峻的考验[1]。以信息算法为主导的信息服务模式具有明显的颗粒性和分散性的特征,很可能会导致信息茧房效应的出现。信息茧房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公众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但是背后的运行机制与人类获取信息的基本规律和图书馆精神严重背道而驰。《人民日报》更是连载数文强调网络用户长期接触同质化信息会出现信息茧房效应,对于个人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3]。近日,相关部门更是出台征求意见稿,打算关闭信息算法,破解信息茧房。由此可见,信息茧房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如何打破信息茧房的束缚,重塑网络环境下信息获取的基本逻辑是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而解决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厘清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发生机制和成因,从信息获取的视角,纠正网络用户不良的信息行为,化解信息茧房的社会风险,为公众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实现用户个体和社会群体的和谐发展。

1 文献回顾

2006年,美国著名学者凯斯·桑斯坦认为在西方的政治环境中很容易出现信息窄化、群体极化的社会现象,并将这种特殊的社会现象称为“信息茧房”,同时提出了信息窄化、群体极化和信息茧房三阶段演化模型[4]。通过对相关文献梳理,发现信息茧房已经成为新闻传播领域和信息管理领域学者关注的焦点,相关的研究基本上围绕着信息茧房的成因、意义以及破解策略这三个方面展开。陈昌凤认为信息茧房是西方政治语境特有的产物,国外很多学者望文生义,曲解和误读了信息茧房[5];彭兰则持有不同的观点,认为信息茧房虽然是一个新的概念和热点,但是所指向的用户信息视野窄化和群体固化等社会问题早就存在,优化算法、信息供给侧改革等是破解信息茧房的关键[6];张海则认为信息茧房是真实存在的,其存在的意义也是弊大于利,虽然在满足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方面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会带来信息窄化、群体极化等社会问题[7];Nadine等通过长期观察和调研的形式,证明在西方政治语境中所存在的信息茧房现象,对于民众心智和民主政治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8];Zuiderveen等则对信息茧房存在质疑,认为信息茧房不必过分担忧,因为信息茧房对于形成环境有着苛刻的要求,现实世界是不存在的,民众也不可能完全避免意见不一致的信息[9]。

此外,对国内外相关文献整理后发现,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的研究切入点还存在着显著差异。西方学者研究的主题多聚焦于信息回音、过滤气泡、信息窄化和选择性接触信息等较为具体的内容,其中有关选择性接触信息的研究较为普遍和常见;国内学者则直抒胸臆,直接以信息茧房为研究主题,深入探讨社会情境、信息算法与信息茧房的关系。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信息茧房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相关的研究多从社会现象入手,多以定性的视角剖析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缺少必要的定量化实证研究;与此同时,中西方学者对信息茧房的具体理解还存在偏差,这种偏差有可能会导致国内外学者出现沟通障碍。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通过分析网络用户选择性接触信息行为的方式,深入阐释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成因要素与运行规律,借鉴量化研究的范式开展实证研究,既有利于促进中西方学者关于信息茧房研究的融合,还能够有效弥补现有关于信息茧房实证研究不足的问题。

2 S-O-R理论概述

S-O-R(Stimuli-Organism-Respons)理论指的是“刺激—有机体—反应”理论,由刺激因素(S)、有机体变化(O)和用户反应行为(R)三部分构成[10]。其中刺激因素是一种特征因素,可以是特征环境、特定事件或特定对象,大部分学者将刺激因素划分为内部刺激因素和外部刺激因素,也有部分学者根据研究对象的典型特征将刺激因素划分为系统因素和情境因素、个体因素和经济因素等;有机体变化主要指的是个体在刺激因素作用下发生的改变,既包括情感变化和认知变化,也包括物理变化和心理变化等;反应指的是在刺激因素和个体变化的共同作用下,个体所呈现出的态度和行为,根据用户行为的积极程度,一般划分为亲近行为和规避行为两种。作为现代环境心理学的重要理论之一,S-O-R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信息管理学领域,主要用来解释信息系统用户的使用行为和特定情境下的信息行为。YUAN等借鉴S-O-R模型框架分析了支付宝用户的使用行为,结果显示系统质量、相对优势等对于支付宝用户的忠诚度和使用行为具有重要影响[11];徐孝娟等基于S-O-R理论构建了社交网站用户流失行为研究模型,实证结果显示,S-O-R理论对于社交网站用户的流失行为具有较好的解释度[12]。

S-O-R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环境刺激和用户心理变化等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信息环境、信息技术很可能会导致网络用户信息窄化,网络用户心理和认知变化很可能会促使群体极化,在这样的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最终导致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由此可见,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和S-O-R理论具有内在一致性,而结合S-O-R理论框架来探讨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成因和演化规律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

3 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3.1 模型构建

本研究借鉴S-O-R理论框架,结合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主要特点以及信息茧房的相关内容,构建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成因要素研究模型,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成因要素研究模型

刺激因素指的是促进(阻碍)网络用户选择性接触信息的因素,一般情况下会分为内部刺激因素和外部因素刺激两个部分。本研究沿用前人的分类原则,将网络用户本身的因素归为内部刺激因素,结合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典型特征,内部刺激选取了用户兴趣和信息素养两个变量研究内部刺激对于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的影响;外部刺激指的是用户本身以外的因素,包括环境因素、技术因素等,根据信息环境和信息茧房的特点,本研究选取信息特征和信息算法两个变量研究探讨外部刺激对于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的影响。有机体指的是个体在刺激因素的作用下发生的变化。在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中网络用户一般会出现信息视野窄化和价值观趋同的变化,因此本研究选取了信息窄化和群体极化两个变量,分析有机体因素对于网络用户信息茧房形成过程的影响;反应指的是在刺激因素和有机体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个体所采取的行动,一般包括亲近行为和规避行为两类。亲近形式是积极采纳和持续行为,规避行为是消极使用和流失行为,网络用户在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中是一种持续使用选择性接触信息的行为,属于亲近行为,因此本研究中涉及的反应是一种亲近行为,不涉及规避行为。

3.2 研究假设

兴趣指的是个体在满足某种需求过程中的享受程度和愉悦程度。使用满足理论认为,用户个体的行为是带有某种需求和目的的,个体往往会首先追求满足需求和喜好的事物。在信息管理领域,信息兴趣可以理解为用户在查找信息时的积极程度和阅读信息时的愉悦程度。网络用户在浏览和阅读信息时,首先会阅读满足需求和感兴趣的信息,以提升阅读信息时的愉悦程度。然而网络用户一直选择性接触感兴趣的信息,很可能会导致信息来源和信息渠道的窄化和固化,长此以往,网络用户的思维和价值观也会受到影响,只愿意接受价值观念相同的信息,难以与异质群体交流和融合。彭兰、张海也曾指出信息兴趣和信息偏爱程度很可能导致用户信息偏食[13],出现信息窄化和价值观念趋同等问题[14]。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1a:信息兴趣对网络用户信息窄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1b:信息兴趣对网络用户群体极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信息素养指的是信息世界中,用户所具备的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获取能力、信息检索能力以及信息需求表达等能力。互联网时代,信息素养的不断提升,有助于扩大网络用户的信息视野,培养信息思维,提升网络用户的信息意识,启迪网络用户深入思考,防止失智现象出现,对于个人与社会的融合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喻国明、段荟等也指出,提升信息素养是防止网络用户信息窄化、促进群体交流与融合[15],破解信息茧房的有效方法和手段[16]。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2a:信息素养对网络用户信息窄化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H2b:信息素养对网络用户群体极化产生显著负向影响。

信息特征主要包括信息的外部特征和内部特征,就外部特征而言,主要包括信息的载体形态和表现形式。网络用户在浏览和阅读信息时,往往会更关注音视频类信息,也会被搞笑猎奇类信息吸引;内部特征主要包括信息蕴含的情感以及传递的价值观念等,在实际生活中,网络用户会对同情和愤怒类信息吸引,也会首先浏览和阅读感兴趣以及价值观相同的信息。一旦网络用户被信息的某种特征吸引,往往会长期关注和浏览此类信息,很有可能阻碍网络用户发现有价值的信息,即使偶遇有价值的信息,也会因为价值观念不同,选择屏蔽或忽略此类信息,信息特征对于网络用户信息视野的开发和价值观念的培养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少学者也指出信息的某些特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网络用户进一步获取信息,对于价值观念的塑造产生不利影响。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3a:信息特征对网络用户信息窄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3b:信息特征对网络用户群体极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信息算法是一种人工智能的信息分配机制,是用户与信息之间的信息媒介,主要包括信息过滤技术和信息推送技术。信息算法会根据信息属性、网络用户的信息兴趣、信息痕迹以及信息经历等进行用户与信息的有效匹配,实现信息的二次传播。互联网时代,信息算法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网络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但是在信息匹配和传播的过程中,多考虑用户的信息兴趣以及信息点击量等数据化指标,忽略了信息质量,很有可能阻碍了高质量信息的二次传播,降低了网络用户与有价值信息的偶遇几率,扩大了一些高热度但质量低下信息的影响范围,彭兰、喻国明等认为,信息算法窄化了网络用户的信息视野[6],固化了网络用户的信息思维和价值观[15]。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4a:信息算法对网络用户信息窄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4b:信息算法对网络用户群体极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信息窄化主要包括网络用户信息来源和渠道的窄化和固化。桑斯坦在提出信息茧房概念时,曾提出信息窄化是信息茧房演化的第一阶段。在实际生活中,受到某些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的影响,网络用户逐渐关注感兴趣和价值观念一致的信息,信息视野会发生变化,信息来源会不断窄化,信息渠道不断固定,信息视野的窄化也会固化网络用户的思维和窄化网络用户的交流范围,只愿意和价值观一致的群体交流和融合,难以与异质群体沟通和融合,造成群体极化,最终促使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桑斯坦的演化阶段模型以及不少学者的研究结果显示,信息窄化是群体极化的前提和基础,对于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4]。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5a:信息窄化对网络用户群体极化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H5b:信息窄化对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群体极化指的是网络用户的价值观念发生巨大变化,只愿意接受同质化的信息和群体,不愿意接受异质信息和群体的价值观念。桑斯坦提出群体极化是信息窄化和信息茧房的重要纽带,是形成信息茧房的关键步骤。当网络用户一边倒向同质化群体时,就会被群体价值观念影响,会像蚕茧一般桎梏在同质化信息的茧房中难以自拔。周传虎、袁顺波等学者也提出,群体极化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会产生严重威胁[17],是导致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的重要因素[18]。基于上述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H6:群体极化对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产生显著正向影响。

4 数据的搜集与分析

本研究在广泛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成因要素调查问卷。问卷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调查内容和问卷基本情况的介绍;第二部分主要调查受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学历等具有人口统计学意义的信息;第三部分是调查问卷的主体部分,主要是用来调查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在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的基础上,也结合网络用户信息行为的典型特征进行适当调整,共包括7个变量和24个问题项,这部分的问题项采用李克特(Likert)7级量表进行作答,1~7代表受访对象由完全不赞同到非常赞同,其中数字越大,表示受访对象的赞同程度越强烈。在正式调研开始前,随机寻找15位用户进行预调研,根据预调研的结果和受访对象的反馈,将表述不清、难以作答以及区分度较低的3个问题项剔除后,最终得到正式调查问卷。

受客观因素的影响,决定采用线上的形式借助问卷星平台发放调查问卷,在确定网络用户具有三年以上网络信息获取经历后才允许作答。历时三个月时间,共收集问卷358份,再对一些作答时间过短、前后作答矛盾、作答内容趋同的问卷剔除后,共得到有效问卷324份,回收问卷有效率是91%。有效数据量符合社会科学最小数据量的要求,也符合结构方程模型数据量的要求[19]。

正式受访对象从性别角度分析,男女人数和比例大致均匀分布,其中男性共有172人,占比53.09% ,女性共有152人,占比 46.91%;就年龄分布而言,25~45岁的网络用户成为本次调研的主体,共有153人,占比47.22%;从学历分布来看,本专科学历的网络用户占最高,约占样本总量的40.85%;从地域分布来看,东部沿海地区的网络用户占比约为样本总量的1/3。

4.1 量表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量表检验分析主要包括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信度分析是用来分析量表内容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就信度分析而言,主要是通过Cronbach’s α系数这一指标进行验证分析,结合表1内容来看,每个变量的Cronbach’s α系数在0.80以上,同时删除某一测度项后,Cronbach’s α系数都会显著降低。据此可以看出,本研究设计的观测量表具较好的可靠性和一致性,信息检验分析符合要求。

表1 量表内容及信度分析结果

效度分析主要是用来检验量表内容的准确程度和科学程度,主要包括内容效度分析和结构效度分析两部分。在内容效度方面,本研究设计的观测量表以及其中的问题项均来自或改编于国内外成熟的研究成果,具体的问题项也是在相关专家的反复推敲下形成的。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也符合检验要求。因此,内容效度检验符合要求;在结构效度方面,主要包括收敛效度和区分效度两部分。收敛效度一般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进行验证,主要通过因子载荷、组合信度和平方提取方差值三个指标反映。结合表1内容分析,所有因子载荷数字均大于0.70,远大于理论检验值0.50,同时在p<0.001的水平下显著;组合信度数值都在0.80以上,大于理论数值0.60;平均提取方差值也都大于0.50。据此分析,三个观测数值都符合收敛效度检验的要求,量表具有较好的收敛效度。

在区分效度方面,平均提取方差值的平方根是重要的观测指标。结合表2内容分析,量表中任意两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均小于0.85,同时对角线上的数据是各变量的 AVE 值的平方根均大于该变量与其他变量相关系数的平方,说明调查量表具有良好的区分效度。

表2 测量量表的区分效度

4.2 研究假设及模型检验

本研究通过 AMOS21.0,以最大似然法对各变量间的路径系数进行验证。当T值得绝对值大于1.96,P值小于0.05时,说明潜在变量之间的路径影响显著,即假设成立。此外,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符合要求,说明研究模型具有良好的拟合度,具体结果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拟合指标值

本次研究借鉴S-O-R理论框架构建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成因要素研究模型,以调研数据对模型中的相关假设进行检验。研究模型中共涉及11个研究假设,其中8个研究假设得到支持,3个研究假设不支持。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成因的解释度达到64.5%,模型中的内生变量信息窄化与群体极化的解释度分别为37.2%和42.2%。由此可以看出,基于S-O-R理论框架构建的研究模型对于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成因要素具有较好的解释度,同时大部分路径系数也在95%的置信区间显著,具体分析结果如图2所示。

图2 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成因要素研究模型分析结果

5 讨论分析

本次研究以S-O-R理论框架为基础构建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成因要素研究模型,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了研究模型的可信性和解释力,探究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成因要素与作用路径。同时,本研究参考国内外成熟量表确定的测量量表,也有较好的信息信度和效度,为后续相关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就内部刺激而言,信息兴趣对信息窄化和群体极化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可以看出,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中,多数网络用户会根据信息兴趣阅读和浏览信息,不感兴趣的信息即使很有价值也会被网络用户屏蔽。网络用户的信息来源和渠道会越来越窄化和固定,交往的群体和社交范围也会越来越单一和固化,有可能会导致不同群体间的交流困难和沟通障碍,最终导致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禁锢在以信息兴趣为圆心的信息茧房之中。信息素养对于信息窄化和群体极化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作用,对于群体极化(路径系数=-0.245,P<0.001)的影响作用明显高于信息窄化(路径系数=-0.352,P<0.001),由此可以推断,信息素养是避免网络用户信息窄化、群体极化,破解信息茧房的关键因素。网络用户的信息素养越高,即查找、检索信息和信息需求表达的能力越强,网络用户陷入信息窄化、群体极化的可能性会越小,破茧的能力会随之增强。因此,以公共图书馆为代表的信息服务部门需要广泛开展相应的信息素养讲座,从而不断提升网络用户的信息素养。

就外部刺激而言,信息特征会正向显著影响群体极化,但是对于信息窄化的影响作用不显著。潜在的可能原因是网络用户在选择性接触信息的过程中,会认为这类信息更有意义,会广泛接触这类信息,更容易接受这类信息所传递的价值观念,长期接触这类信息会导致网络用户的价值观念趋同,更愿意和价值观一致的群体接触和交流,对于与价值观不同群体的交流和融合产生抵触,最终导致群体极化,陷入信息茧房之中。算法技术也是导致网络用户信息窄化和形成信息茧房的重要因素,但是对于群体极化的影响作用不显著。原因可能是算法技术在推送信息时,以网络用户的信息兴趣和信息经历为基础,选择性接触的信息会吸引网络用户阅读和浏览,有效满足网络用户的信息需求,但是网络用户在阅读和浏览算法信息的过程中,很可能是为了打磨时间,进行碎片化阅读,价值观念不会发生变化。与信息兴趣相比,信息特征和算法技术的影响作用明显较弱,由此可以推断,破解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需要提升网络用户的信息素养、优化网络用户的信息兴趣。

在有机体变化维度,信息窄化不会直接形成信息茧房,但是会造成网络用户群体极化(路径系数=0.278,P<0.001)。在信息过载的时代,信息窄化或许是缓解网络用户信息焦虑的有效途径之一。可控范围的信息窄化,能够缓解网络用户的信息压力,满足网络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为网络用户提供相对安静的信息环境。一旦信息窄化突破界限,对于网络用户的信息世界观和价值观产生影响,造成群体极化,会对用户自身和社会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最终形成信息茧房。群体极化是形成信息茧房的直接动因,也是信息窄化到信息茧房的关键环节,这一研究结果也证实了桑斯坦提出的信息窄化—群体极化—信息茧房的三阶段演化模型是可靠的。网络用户长期处于同质化的信息世界里,价值观念趋同、交流群体会越来越固化和单一,与外界和异质群体长期缺乏沟通和交流,最终导致信息茧房的形成。由此可以看出,如何应对网络用户群体极化现象的出现,才是破解信息茧房的关键。

6 对策与建议

6.1 关注用户信息兴趣,提升网络用户信息素养

信息兴趣是影响网络用户信息窄化和群体极化的重要因素,信息素养是网络用户破解信息茧房的关键要素。公共信息服务部门应当广泛开展以提升网络用户信息素养为主题的公益培训以及信息技术、信息茧房等相关的科普讲座。除了提升网络用户的信息搜寻、信息查找等常规能力的信息素养培训外,还可以结合真实事件和真实案例,普及信息算法、信息茧房等相关知识,重点讲解群体极化、信息茧房对于用户和社会发展的危害,不断提升网络用户的信息意识。此外,还需要关注网络用户的信息兴趣,信息服务平台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监测和引导网络用户的信息兴趣,以点带面,通过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不断扩大网络用户的信息兴趣,引导和鼓励网络用户在关注感兴趣信息的同时,也多多浏览和阅读一些与兴趣相关、有价值的信息,促进网络用户信息兴趣多元化。

6.2 加强信息环境建设,促进不同群体间用户的交流

研究结果显示,群体极化是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的关键要素,是信息窄化到信息茧房的必经步骤。因此有必要加强信息环境建设,打破同质化的群体和圈层文化,促进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交流与融合。首先要制定和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加大对散布虚假、误导和极端信息的惩处力度,净化网络信息环境,从源头遏制低劣信息的产生。其次建立和完善现有的信息传播机制,鼓励信息跨圈层传播,引导网络用户树立正确的信息价值观,加快积极正向信息的传播,合理使用信息算法等信息技术,在满足网络用户个性化信息需求的同时,还要做好核心主义价值观的传递,弘扬社会主旋律,实现网络用户信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无缝衔接,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网络用户信息世界和现实世界的主旋律和主基调。此外,还可以制定相应的政策,通过举办各类线下活动的形式,鼓励不同群体、不同价值观的网络用户进行交流和融合,通过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的原则,以线下活动弥补线上群体的交流不足,以线上交流带动线下群体的融合。此外还可以和报纸、广播等传统主流媒体合作,借助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扩大信息服务平台的影响力,打破自媒体间的圈层文化和群体壁垒,从制度建设、技术建设、价值观建设等多方面为网络用户打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促进不同群体间的交流与融合。

7 结语

本研究借鉴S-O-R理论框架深入探讨了网络用户信息茧房成因要素和作用路径,研究结果显示信息兴趣是导致网络用户形成信息茧房的关键要素,信息素养是网络用户破除信息茧房的重要因素,信息算法等外部因素会造成网络用户信息窄化,对于群体极化、信息茧房等没有显著的影响,并具体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鉴于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复杂的工程,未来的研究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优化:首先,继续扩大研究的样本,在模型构建的过程中,可以将年龄、性别等具有人口统计学特征的因素作为调节变量,详细讨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规律和作用机理;其次,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可以通过连续观测的形式,动态分析网络用户信息茧房的形成过程和要素变化;最后,可以将一些二手数据、访谈数据统筹纳入研究中,弥补仅仅依靠问卷数据的不足。

猜你喜欢
茧房极化群体
认知能力、技术进步与就业极化
极化雷达导引头干扰技术研究
基于干扰重构和盲源分离的混合极化抗SMSP干扰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织就信息茧房的人,或许就是你自己
通过自然感染获得群体免疫有多可怕
非理想极化敏感阵列测向性能分析
“群体失语”需要警惕——“为官不言”也是腐败
关爱特殊群体不畏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