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创新与构建

2022-02-06 19:11韩梦如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9期
关键词:产教专业课程校企

□韩梦如

一、高职院校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重要性

(一)提升高职院校综合办学水平。在校企协同中,高职院校能够掌握一手的企业信息和市场动态,提升教育教学活动对人才市场的敏感度[1]。根据企业与市场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调整高职院校培养专业化人才的教学方案,提升课程设置的灵活性,促进专业教学的转型升级。在与企业的合作中,了解产业前沿技术,更新院校仿真企业生产环境的实践设施,将教学实践与生产现实紧密结合,提升高职院校的综合办学水平。

(二)培养产业发展专业技术人才。产教融合大趋势下的校企协同促进了创新要素在企业与院校间的快速流动。对于企业而言,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等指导下的专业教育教学活动更有针对性,有助于企业储备人才;对于高职院校而言,多元化教育人才的流通降低了院校的教育成本,师资配置的效率显著提升,人才培养的成本降低。各类创新要素根据现实需要,在企业与高职院校中合理配置,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具有指向性。

二、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中的问题

(一)课程内容与生产前沿的匹配度有待提升。高职院校作为培养实用型人才的重要场所,需要根据产业发展需求设置教学课程,以产教融合指导教育教学工作。但是受长期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高职院校的课程设置的前瞻性不足,大多按照既定的教学方法、技术、手段、结构等开展专业课程教学,导致课程设置不能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甚至出现了“产教分离”的鸿沟[2]。特别是随着现代技术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的前沿知识迭代速率不断加快,高职院校不能及时根据产业发展变化对教学体系进行调整的弊端凸显,导致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信息与生产实践脱节,大大降低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价值与实践意义。

(二)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与实践需求不相匹配。受院校性质的影响,要求高职院校需要建立同专业课程相匹配的实践场所,以满足学生的“在实践中检验真知”的需求。由于受经费限制、场地制约、顶层设计等因素影响,高职院校在实践教学场所建设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不足,更无从谈及实践教学基地的构建。此外,高职院校内部存在着部分专业同企业联系不强的问题,导致这部分专业课程在建设实践场所时,设备、技术、器材等与企业生产现实脱轨,使实践教学的价值大打折扣,学生无法将学习到的实践内容应用到服务企业生产经营中。高职院校间很少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协同机制,大多各自为战,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合理应用。

(三)优质教学资源在校企对接中的共享流通存在壁垒。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信息资源的流通变得愈发畅通和快捷,高职院校能够借助信息技术,获取前沿的教育教学资源,指导教学实践,创新育人活动。但同时也看到,高职院校在获取市场、企业层面的信息资源过程中存在着壁垒[3]。一方面,政府牵头创办的校企合作主要围绕若干个重点专业课程展开,对于这部分专业以外的课程,由于行业涉密、信息保护等,高职院校很难获取相应的企业信息。另一方面,由于高职院校吸引企业开展校企合作的能力不充分,很少有企业愿意主动加入到高职院校课程设计中,由于产业与教育之间存在信息壁垒,高职院校无法获取实时、准确的市场信息。

(四)高职教师的理论结合实践教学能力有待完善。在高职院校的育人活动中,高职教师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纵观当前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与教师队伍不无关系。一是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方式很难快速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重理论轻实践”问题的解决任重道远,加强高职院校教师实践能力的建设是创新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工作的重中之重。二是高职院校对新教师的聘用考核机制过于传统,更加看重教师的学历,而关于其在专业领域的实践能力、实践经验等不甚关注,导致教师队伍整体更加偏重理论教学,忽略实践能力的提升。

三、创新高职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协同育人机制的路径

(一)加强校企合作,将品牌特色专业引入校园。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实现育人机制的创新,务必要加强校企合作,在与企业的合作中,构建高职院校特色王牌专业。围绕高职院校的特色专业、重点专业、新兴专业等,制定一定期限内的专业课程发展计划,寻找与专业课程未来发展规划对口的高质量企业,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以打造“品牌特色专业”为目标,增强教育教学活动同企业生产经营的关联性、协调性、一致性,率先在高职院校所在地建设起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专业[4],形成产教融合发展的新引擎,带动后续其他专业的校企协同化发展。例如,高职院校可以以国家“十四五”特色优势专业为参考,结合院校专业发展实际情况,讨论、评选出若干个重点专业,深化专业教育改革,依靠产学研合作,推动学校品牌、区域品牌等特色专业建设,以专业课程的升级,推动育人模式的革新。

(二)完善基础建设,构建超前的现代实践基地。实践场所或实践基地的建设是高职院校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因此,高职院校需要加强和完善实践基础设施的建设,以现代技术为引领,打造具有前瞻性的现代实践基地。一方面,致力于与优质企业的合作。对于校企合作的企业进行资质筛查与发展评估,应该重点围绕当地著名企业、潜力企业、新兴企业等开展相关合作,拓宽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筹措的来源与渠道。通过达成协议,企业为高职院校提供生产实践的先进技术,调度行业专业,指导高职院校的实践教学。另一方面,加强与类似院校的交流,共同建立现代实践基地。在一定区域范围内,探寻与本校具有相似性的高职院校,基于共同的利益诉求,在政府的支持下,定点设置高级化、现代化、前瞻化的现代实践基地,作为专业培训的共同场所。

(三)构建共赢机制,打造一体化的资源共享平台。从本质上说,高职院校和企业存在着利益联结:高职院校创新育人活动能够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企业发展;企业生产经营的发展指导着高职院校教学活动,推动着现代教育的升级[5]。因此,高职院校与企业建立共赢机制是可行的。共赢机制的建立,重点是信息共享渠道的畅通,通过搭建一体化的信息资源共享平台,高职院校根据企业的发展需求调整、设计教学目标,提高育人活动的有效性和价值性。例如,高职院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协商制定人才培养预案,以“产业指导、企业本位、院校主体、资源共享”为重要指导,完善信息交流考核评价体系,尽可能开放高职院校创新育人活动所需的信息资源,指导专业教学有指向性的发展,最终达成“过程共管、信息共享、互惠共赢”的目标。

(四)吸引企业人才,以技术师傅充盈教师人才队伍。在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要想建立育人创新机制,需要不断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引进四方八路的专业人才,避免教师队伍建设不足掣肘育人创新的问题。一是在校企合作中,高职院校需要与企业深化人才交流,将企业工程师、主管等引入到课堂教学实践中,共同开展实用型人才的培养。特别是一些对于实践操作要求较高的专业,可以以“师带徒”的形式,一对多地开展职场化、实战化教学,提升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二是发挥校企师资优势,继续深化“双师制”专业教学。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部署定期的双向交流活动,教师进企参与技术学习,技师进校指导实践教学,通过工教结合的形式,推动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人才交流,实现“巧匠”与“良师”身份的有效融合,打造理论与实践双修的教师人才队伍。

(五)围绕特色专业,创办和定制学徒制试点专业课程。由地方教育机构牵头,在高职院校开办特色学徒制试点专业教育,是在产教融合背景实施育人创新的有效举措。以清远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其在广东省教育厅的批准下,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创办了电子商务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专业,如今该专业已顺利进入教学阶段,各项教学任务也有条不紊地展开。高职院校可以以此为鉴,创办具有院校特色的校企协同育人创新模式,根据产教融合发展情况,重视基础教学、在线课程、岗位培训、任务训练等内容,丰富教育教学模式。高职院校要摈弃传统的院校“单一主体”的思维定式,发展院校与企业“双主体”的前卫思想,以产教融合、校企协同作为育人工作的主要理念,融合校企优势,促进实现“以岗促学、以学强岗”的目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新时代下的高职院校育人机制正面临着创新与变革。面对产教融合大趋势,加强校企合作,深化校企协同,是促进育人机制创新的必经之路。因此,高职院校要充分吸纳企业在生产经营方面的可用之“材”,以教育教学活动的创新,推动构建新时期下高质量人才培养机制。

猜你喜欢
产教专业课程校企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
机械制造专业校企联合培养机制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