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慧
我国是古老文明的国家,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并在历史的长河中积淀着丰富、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它们不仅是见证古代发展历程的媒介,还能给现代社会发展带来指导作用,因此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其中,货币文化在历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使用货币的历史已有五千多年,在此过程中,发明了多种货币样式,大小、材质等各不相同,这些各式各样的货币就是历史的见证,能有效反映当时的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发展状况,本文就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和发展进行探究,来进一步了解古代货币背后的故事。
在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前,就出现了多种类型货币,比如贝币、金属铸币、金属称量货币等。其中贝币出现最早,距今已有五千年,当时社会属于父系氏族,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开始发展,为了方便两者相互交换,就设置等价交换规则,也就是一般等价物,然后就出现了一些原始货币,贝币的使用范围比较广,一方面是因为贝十分精美,是当时人们较为喜欢的装饰品之一,另一方面就是出海工具不够先进,想要找到贝类就得克服很大困难,所以贝在当时是非常珍贵的物品,将其作为货币无可厚非[1]。进入到春秋战国时期之后,因为形成了诸侯称雄的局面,文化、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发展都十分繁荣,所以流通的货币形式也是多种多样,不过还是以金属货币为主,比如齐国使用的是刀币,赵国发明了铲币,还有蚁鼻钱、圆形方孔钱等。
(一)秦朝货币。秦始皇瓦解诸侯称霸的局势之后,商品经济趋于繁荣,在古代历史上,这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第一个高潮,为了方便商品交易,逐渐构建起一个系统的货币交易体系,从秦始皇颁布货币法之后,各国的旧钱币就不再进入社会,从此圆形方孔钱就开始在全国被广泛使用。此次统一货币之后,不仅意味着奇形怪状的货币不再流通,今后货币形状会规范统一,还代表着古代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货币改革取得成功。圆形方孔钱的设计灵感来源于天圆地方说,而且较为轻巧,也方便携带,所以直到民国初期还有它的身影,从时间上来看,它已有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纵观整个钱币发展史,圆形方孔钱可以说是里程碑般的存在。
(二)汉和王莽时代货币。在汉代初期,因为郡国自由铸钱,各式各样的钱币在市场上流通,导致交易不便,所以汉武帝决定将铸币的权利收回来,交由中央进行管理,并开办造币厂用于统一铸造钱币,历史上尚未出现过造币厂,所以汉武帝此举也是开创先河,同时还能让货币生产更加标准化,依靠造币厂生产出了五铢钱,无论是大小还是重量,都能很好的满足流通需求,从而五铢钱也在历史上流通了数百年。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处于两汉之交的王莽时代可以说是中国货币史上较为混乱的一个时期,他在设计钱币时没有结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而是随意改变货币类型、货币制度等,让当时货币流通遇到很大阻碍,但是他制造的货币十分精美,用于生产钱币的材料有金、银、铜、贝类、龟等,加上高超的技艺,使得生产出来的货币在外形上能够轻松取胜,王莽货币在东汉初期也沿用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开始铸造五铢钱,五铢钱的使用流程也达到五、六百年之久,而且它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铁钱[2]。
(一)三国与南北朝时期的货币。进入三国时期之后,因为在经济基础和社会形态方面,魏、蜀、吴三国分别呈现出不同的状态,那么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货币的流通形势,不过基本上都使用过和汉制的五铢钱相似的货币。到成汉国汉兴年间,一个叫李寿的人铸造了印有汉兴年号的钱币,这也是年号钱在历史上首次出现。和魏晋时期相比,南北朝的货币经济逐步变得繁荣起来,但是当时的年代还是十分动荡混乱的。后来刘宋、萧齐、梁、陈、北魏等,各国都开展了钱币铸造工作,虽然货币形式没有统一起来,但是却具有连续性,而且对于金银的使用也趋于频繁,叫法上有所改变,比如称作“金铤”、“银铤”,不过主要货币还是白银。
(二)隋唐时期货币。与其他朝代相比,隋唐初期的政局显得较为稳定,为社会经济繁荣发展创造了机遇,因而对于货币的要求也趋于多样化。特别是在唐中叶,迎来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高峰期,也给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发展造成很大影响,当然包括了货币。唐高祖李渊在公元621年开始改革货币制度,对历代古钱轻重不一的情况进行完善,此举颇有“开辟新纪元”的内涵,所以命名“开元通宝”钱,当时的书法家欧阳询亲自撰写钱文。从此以后,五铢钱的时代逐渐过去,开元通宝钱成为宣传中国钱币文化的新媒介,秦始皇统一货币后进行了第一次币制改革,那么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二次币制改革。作为中国最早的通宝钱,“开元通宝”的铸造极具时代意义,且流行时间也很长,有一千三百年之久,直到辛亥革命后的“民国通宝”。
(三)宋代货币。在宋代迎来商品经济发展繁荣时期之后,货币流通量开始大幅增长,并且在数量和造型艺术上将钱币文化引向新的高潮。据史书记载,前后共有十六个皇帝出现在两宋年代,单就年号修改了五十五次,其中和年号有关的钱币有四十五种,和年号无关的钱币有六种,而且大都铸工精良。就北宋时期来说,主要流通的钱币是铜钱,南宋则是以铁钱为主。但是铜材料逐渐短缺,而铁钱又比较重,使用起来不够方便,在此基础上创造了纸币,起名为“交子”,为了让纸币管理更加规范,政府还特地出台相关制度。从此之后,铜币铁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范围,只能起到辅币作用,纸币成为重要的流通货币[3]。其实“交子”不只是我国最早的纸币形式,放眼全世界,“交子”同样是最早出现的纸币,所以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象征着金属货币完成了向纸币的演变,也让古代货币迎来了第三次改革机遇。
(一)元朝货币。在两宋完成纸币发行之后,还制定了相对完善的管理制度,然而让纸币大放光彩的还是元朝时代。据史料记载,元世祖到中原完成建国伟业以后,便开始大力推行钞法,并明确设置相关管理体系,比如规定纸币要由中央政府垄断发行,不允许私自生产,金钱、铜钱不能再流入社会,并设立平准库,用于存储大量现银,这样发行纸币时就可以作为准备金来使用。而且元朝时期所制定的钞法还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流通法,纸币流通不再受阻。当时外国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后,发现当时的商品交易都是靠纸币进行,便不禁感叹:商人都是以纸币来购买货物,不同的货物有不同的纸币定价,其作用竟然与纯金相差无几。元朝时期称银锭为“元宝”,和国号没有太大关联,而且元朝制造的钱币也并不多,也就是武宗至大年间和顺帝至正年间初期较多些,分为蒙文、汉文,不过钱文却充满着遒劲,显得很大气,如“至大通宝”等。
(二)明朝货币。随着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对于货币的需求量也呈增长趋势,据此,明朝时期一直大力推行以钞为主、钱为辅的货币制度,中央政府严格握有印制和发行的权利,这让纸币管理更加统一。不过明代纸币的发行也有着特殊之处,比如不设准备金,不规定发行限额,也没有地区差别等,这对民众来说,不利于保护个人财产。即使有严刑峻法作为支撑,但是挡不住宝钞贬值的趋势,普通民众用钞的意愿不强烈,金银铜钱相交易在民间较为普遍。到了明代中叶时期,政府决定解除银禁,主要货币就成了白银,此时对于白银的称呼是“纹银”[4]。其实明朝铸钱数量很小,所铸造的钱币都是铜币,被称作通宝,在国际交往方面用途较广,比如有外国使臣来访时,就作为给他们赏赐,郑和远行所携带的赠品也是铜币。
(三)清朝货币。清代商品经济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在调整产业结构时也没有遵循封建经济形式。而且在国际贸易方面也取得新进展,商品贸易量大幅提升,社会经济发展迎来新机遇,那么对于货币的要求也趋向于和经济发展相适应。纵观历史,在货币制度发展方面,清朝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统治者认真汲取前几朝发行纸币失败的教训,所以在发行纸币的过程中一直秉承严谨态度,最后决定是不再沿用。当时,白银已经有了很长的发展历史,其数量和社会经济达到协调状态,而且钱法也是清政府比较关注的,所以制定关于铸钱的制度已经成为一种常态,逐步形成了银钱平行本位的币制,让银和钱分别承担不同的职责,比如交易金额比较大的时候就使用银,如果交易金额比较小就使用钱,充分凸显出白银的地位。根据史册记载,可以发现在宋朝经历铸钱高峰期之后,清朝同样达到铸钱高峰时期,刚开始是按照两千年以来的传统铸钱法,就是依靠模型来铸造钱币。直到光绪二十六年,当时的两广总督张之洞提出要改善铸币技术,因而从英国购置了造币机器,并将造币厂设在广州,对铜钱和铜元样式进行改动,这也意味着中国货币史迎来第四次重大改革。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中国地域辽阔,而且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也是经历多次变革,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货币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不同的历史背景下有着其自身的存在价值,对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有很大帮助。不过一叶见秋,通过研究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与发展历程,也能发现其流通效果和国家兴衰之间的关联,从而给后人带来启迪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