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亭亭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河北 石家庄 050051)
目前,世界经济正在悄悄启动恢复性增长,但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对全球政治经济与社会安全的冲击远未结束,直接间接造成的负面影响仍在继续发酵,需要世界各国高度警惕。
1.世界经济温和复苏呈现出的分化状态已成为全球整体性增长的最大牵绊。国际经济、政治、科技、文化、安全等格局都在发生深刻变化,旧的格局行将打破,新的秩序尚未建立。2021 年全球的经济增长为5.5%。其中,中国增速为8.1%,法国5.5%,美国5.1%,英国4.5%,德国3.5%,巴西3.6%,日本为3.1%。美国2021 年全年的GDP 总量约为23 万亿美元,依然稳居世界第一。反观新兴市场与发展中国家的菲律宾、泰国、印度尼西亚及马来西亚等东盟主要经济体,第一季度GDP 均为负增长,尤其是马来西亚在遭受新一轮疫情后,经济复苏面临较大阻力。从整体上看,新兴经济体虽略有好转,但复苏迹象仍不明显。以上数据表明,在全球“抗疫”过程中,世界各国经济复苏进程不同步所呈现的分化状态,明显反衬出中国经济健康基本面及其旺盛的增长势头有可能取代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消费市场,是全球经济增长最可靠的动力引擎。
2.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应对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加速经济社会转型的动力支撑与“主赛道”。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数字经济在支持阻击新冠肺炎疫情、带动经济回暖、拉动经济增长、缓解下行压力、恢复生产生活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已日益受到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与警觉。数字经济作为新的生产要素与经济形态正在逐步渗透到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它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管理理念与商业模式,特别是对产业结构升级带来的深刻影响,越来越吸引不同经济体的跟风与追捧。目前,世界主要经济体均在试图发展数字经济,构建完整的以数字驱动为支撑的经济体系,旨在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地与国际竞争主动权。如美国先后发布各类规划,提出“把发展数字经济作为实现繁荣和保持竞争力的关键”,英国、德国和日本也以各自的方式对推动数字化转型做出了全面部署。中国也在着力体现以数字经济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意图,不断强化顶层设计,3次把发展数字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期通过数字化技术来变革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与管理方式,从而进一步激活数字经济的需求潜力,加快推进数字产业化系统性变革与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为构建发展新格局再添活力。经权威机构测算,2019 年,全球数字经济平均名义增速为5.4%,高于同期全球GDP名义增速3.1个百分点。可见,数字经济正在成为世界各国对冲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加快经济社会转型的不二选择,更是全球新一轮产业竞争的制胜法宝与“主渠道”。
3.“金融”“能源”两大危机让全球经济动荡与传导风险进一步加剧。从2021 年全球各国主要经济数据与宏观发展环境看,全球经济面临的最大不确定性因素有两大危机,即“金融危机”“能源危机”。2021 年上半年,为应对疫情进一步蔓延,美欧日等发达国家持续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与财政刺激政策,从而导致市场对美联储货币政策转向的预期不断升温,无形中加大了金融市场的波动性、脆弱性与风险性。2020 年11 月末,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资产负债表比2019年末分别扩张73%、47%和23%,规模及速度历史上前所未有,已超过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历史水平。各国释放的巨量流动性进一步提升了全球资产价格,加剧了金融动荡的可能性与别国连带风险。如果全球主要经济体继续实施低利率、零利率甚至负利率的宽松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很可能会加大人民币汇率波动与跨境资本流动风险。另外,为避免债务过度膨胀,主要经济体还在采取应急性财政紧缩政策以备不时之需。然而,无论是政策上的退出,抑或是收紧,均会对实体经济造成较大冲击,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债权敞口较大的中国,受其影响更为深远。而与此次金融危机相伴而生的“副产品”能源危机也在推波助澜。进入2021 年以来,随着全球绿色发展理念的不断深入,围绕新能源产业的竞争也在不断加剧,天然气、煤炭、石油等能源价格因面临短缺也在持续暴涨,全球范围内能源危机带来的恐慌愈演愈烈。2021 年10 月统计资料显示,全球近30 个国家与地区出现能源紧张问题。限电、抢油、气荒,欧洲工厂面临停产威胁,黎巴嫩能源耗尽,印度陷入全国停电,美国的能源供应紧张至今未有缓解迹象。与此同时,中国也倍感压力并实施了不同区域阶段性的“拉闸限电”措施。我国各地需要密切关注全球的不利因素与动态走向,必须超前谋划、直面挑战、积极应对。
1.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态势正在由强势复苏步入稳健复苏。2021 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按季度数据显示,我国经济持续改善,新的比较优势凸显,宏观运行逐步呈现稳中有升、升中见缓、“高开低走”的阶段性特征。具体反映在2021 年第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8.3%、上半年同比增长12.7%,其中第二季度同比增长7.9%,环比增长1.3%,两年平均增长5.5%,比第一季度提高0.5个百分点。与上半年相比,由于国内部分地区受疫情、汛情、增长基数与“限电限产”以及国际大宗商品价格高位运行等多重打击,前三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表面上看,经济同比增速虽然比上半年有所回落,但环比延续了扩张势头,两年平均增速仍保持较快增长,较强的韧性与内生动力犹在,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持续复苏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然而,必须承认的是,2021 年按季度看,我国部分经济指标明显有回落趋向,考虑到经济增速基数效应以及国际疫情有可能好转造成外贸回暖的条件变化,国内经济全年已呈现逐季下降趋势。从国际环境看,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复杂,病毒变异疫情反扑导致的外部衍生风险仍暗流涌动,我国经济平稳运行与转型面临的挑战很可能加大,经济企稳根基需要不断强化仍是未来中国必须恪守的攻坚任务。
2. “双循环”仍是未来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基点与“主旋律”。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正在深度演进,中国顺势而为,坚定立足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已成为令世界瞩目的供给与需求中心。从内循环看,消费作为中国扩内需的动力引擎正在逐步摆脱疫情拖累,收获意外之喜。从2021 年全年看,虽然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了44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两年平均增长3.9%,但拉动增长明显高于投资。另外,在积极构建内循环战略模式的同时,我国也在重塑对外贸易供给链、价值链新优势,并以全球重要贸易大国身份融入世界循环经济体系,进一步夯实了中国外向型经济在全球视野下的相对优势。从外循环看,尽管新冠肺炎疫情持续在全球多地蔓延,导致空运、海运费用处于高位,但全球贸易复苏态势与其他经济领域相比表现尚佳,而中国成绩最为惊艳。据2021 年10 月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贸易统计及展望报告》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贸易增长预期水平由之前预测的8%已上调至10.8%。据最新资料统计,中国出口一直保持强劲增长,全球的供应中心效应继续保持。货物进出口延续强劲增长态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实现39 万亿元,比上年增长21.4%,货物进出口顺差比上年扩大20.4%,贸易顺差扩大至4.4 万亿元。以上数据进一步印证了消费与外贸作为未来“十四五”拉动内需经济的“燃爆点”正在重拾信心成为引领中国宏观经济走向快速复苏的两大战略支撑。庞大的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成绩,表明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经济复苏的主要贡献者与有力推动者。
3.“碳达峰”“碳中和”战略部署已成为中国倒逼经济社会绿色转型的重大突破口。实现“双碳”目标(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既是党中央的重大战略部署,也是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寻求更具可持续性、包容性经济增长方式做出的具有全球意义的庄严承诺。近年来,全球正在面临气候变暖的严峻挑战,而气候变暖将会对整个地球,特别是对人类生存环境带来弊大于利的深远影响。为遵守国际社会《巴黎协定》,目前已有190 多个缔约方达成共识,通过二氧化碳零排放,共同对抗全球变暖引发的自然界热浪、洪水、风暴、干旱等各种自然灾害。为早日实现碳中和,从产业发展导向看,人类最根本的改变就是要加快从当前以化石能源体系为主的能源体系向未来以非化石能源为导向的新一轮能源革命战略性转变。何谓化石能源?简单地说,就是指由古代动、植物遗体演变形成的能源资源,主要是指煤、石油、天然气等,其特点具有不可再生性。而非化石能源则是指风能、水能、太阳能、核能、地热能等具有替代性质的可再生资源。当前,全球非化石能源与化石能源比例为15∶85,如果世界各国信守《巴黎协定》碳中和约定,到2050 年前后,二者比例关系有可能逆向转换为85∶15。此目标要求世界各国在产业发展路径选择上,必须以减少重化工业投入为落脚点,这是降低碳排放的核心与关键。这一趋势规定了未来中国的绿色经济只有在产业侧、生活侧以及终端使用侧做出深刻变革,努力摆脱传统化石工业化束缚,大举向可替代的太阳能、氢能、核能、水能、风能、水能源等新能源领域进军,尽早实现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才能实现经济社会全方位转型。某种意义上,实现“双控”目标,既是我国顺应全球低碳发展大趋势,倒逼中国经济快速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的战略之举,更为国内各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加速成长,提供了历史性机遇。
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21 年,以地区生产总值衡量,124369.67 亿元的广东省、116364.20亿元的江苏省、83095.90 亿元的山东省、73516.0亿元的浙江省、58887.4 亿元的河南等发达省份,以总量优势稳居国内前五,展示了强者恒强的发展态势。“总量”位次变数较大的河北省,近几年先后被四川省、湖北省、湖南省、福建省、安徽省及上海赶超。目前河北排名跌至12 位,居全国中游水平。近邻北京始终凭借现代服务与金融业优势占据高点,并且不甘于局限城市经济“单一轨道”,一边努力疏解首都功能,一边坚定弃离低端制造,有意强化经济功能。特别是近两年,北京凭借国内遥遥领先的独角兽创新企业数量规模的显著优势,全力向高精尖产业攀升,并在战略性新兴制造领域成功开辟第二战场,直击河北传统制造业,并对河北工业经济形成了一边倒的碾压之势。2021 年,从第二产业增速看,北京同比增长23.4%,而河北同比增长仅为4.8%,这一趋势让河北区域经济意图崛起的夙愿又多了一道“高槛”。无独有偶,在国内一直“存在感”较低的江西省因产业转型得力,经济总量也直逼河北。这对于正在艰难转型的河北来说,不仅受到河南、山东、北京等周边发达省市竞争关系的强势挤压,而且对于正在崛起的中部、西南以及华中地区,更是一场严峻的挑战。
全省低位徘徊的状态自2014 年以来至今没有发生改变。2008-2013年期间,六年的经济增速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即使直面全球金融危机的重重围困,河北经济依然以良好的自我循环系统保持旺盛增长。然而,自2014 年以后,河北省经济增速由上年的8.2%跌至6.5%,至今举步维艰,仍处于低位徘徊状态。仔细分析不难发现,河北经济多年难以脱困的主因,则是工业化还没有完成“原始积累”,巅峰时刻还未来临,就过早地碰到了国内“去工业化”的大环境。统计资料显示,2008 年河北省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2.6∶54.2∶33.2;2020 年为 10.1∶38.3∶51.6。可以看出,河北省工业化率最高值是2008 年,但最高值并未达到60%。按照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钱纳里工业化阶段划分标准,一国或地区工业化率超过60%,即可成为工业化强国。以此理论来考察,河北省属明显的半工业化地区。工业化不成熟的显著标志就是“未老先衰”,既没有足够的“体力”照应城镇化,也没有过多的“精力”反哺服务业,更没有充分的“能量”涵养与保障民生。从发展大背景看,导致全省工业化率上升受阻的拐点源于国内外宏观环境的综合性作用。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中国经济持续下行,从而倒逼国家宏观政策采取了一系列调整变化。特别是2016 年中央明确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经济工作主线,把“三去一降一补”中的“去产能”放在了首位,且此思路一直延续至今。国家一系列宏观治理政策,从长远看,确实取得了具有全局意义动态平衡的宏观效果,但对于已经习惯了以钢铁、建材、化工、能源等传统制造业作为比较优势来“立省”的河北而言,却失去了原有封闭的以自我循环为主导经济模式的产业发展根基。特别是在近十几年,河北在产业结构调整、产能压缩以及环境治理的巨大压力下,经济发展因转型不力一直负重前行,难以实现理想状态下的稳增长或“逆生长”。
2021 年前三季度,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0.4%,已恢复到上半年同期水平,两年平均增长1.0%。而同期的江苏、广东、浙江和安徽,分别增长6.7%、9.8%、13.1%与10.4%。
与国内省份相比,河北省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明显落后。主要问题反映在:一是建设项目规模持续缩小,全省在建项目同比增加1212 个,但项目规模同比缩小10.1%,缩小幅度比1-8 月份扩大了4.6个百分点。二是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6.1%,这一趋势延续至今,下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1.5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下降2.6%,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为66.5%,下拉全部投资增速2.0个百分点。四是工业投资同比下降5.7%,下拉固定资产投资增速2.3个百分点。其中,占工业投资比重80%以上的制造业投资下降4.6%,下拉工业投资增速3.8个百分点,成为影响工业投资增长的最大制约因素。从理论上看,投资回报率越高,意味着企业经营管理到位、市场竞争过硬、盈利能力超强。在资本逐利本性的驱动下,回报率高的领域,资金投入会获得进一步追加,从而让此种良性状态进入下一轮循环周期,加速经济增长,这是实体经济一贯追逐的价值目标与终极归宿。然而,从现实看,河北省整体投资水平虽有恢复迹象,但以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为主体的固定资产投资持续下滑,说明这些曾经托举全省工业经济“脊梁”的骨干行业,随着国内经济新常态的逐步深入,难以成为提振全省工业经济再次崛起的主体力量。而国内高质量发展的宏观环境,给河北多年来依靠以传统“钢煤电”等资源消耗型为主导的投资拉动增长模式带来致命打击。另外,河北区域创新能力薄弱的短板,进一步让传统制造业“泥足深陷”,难以找到产业投资依托点,从而限制了传统产业向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平顺交接。
近两年,河北省“保增长”动力格局开始发生较大变化,在“投资、消费、出口”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中,投资、消费持续趋弱,“双失速”特征明显。2021 年前三季度,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9475.3 亿元,同比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2.8%。表面上看,下降趋势正在扭转,但这个增长速度明显与疫情前8%的水平无法相提并论。从目前消费结构看,河北的日常生活“刚需”仍在持续加力,但对经济具有明显拉动效应的汽车、机电产品、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以及家具类却出现全面负增长,这是全省多年来一直无解的难题与“痛点”。其深层根由主要是全省偏重的产业结构大都集中在重化工业领域,与居民日常消费缺乏明显的供求对应关系;而食品、轻工、家电、电子信息、汽车等就业带动能力强的终端消费品行业,却受河北长期以来人均GDP 水平不高、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不快、人均工资收入增长较慢等条件约束,而与高端消费需求出现严重背离。从理论角度看,消费动力的内在机理包含两大指标:一是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率,二是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这两个指标,前者代表投资,后者代表消费。如果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率获得快速提升,则代表企业生产活动获得了新增价值,这个价值就意味着规模企业发展将会给居民创造较大的盈利空间。居民手中有钱,势必可以从整体上带动全社会消费快速增长。它反映了“投资”与“消费”二者可以相互温暖、彼此成就的正向带动关系。然而,2021 年前三季度,河北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1%,而同期广东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1%,安徽省同比增长13.3%,山东省同比增长11.6%。全省与广东、安徽、山东相比大幅落后的趋势非常明显,说明河北省需求端拉动效应一直处于低位缓慢的修复状态。由此可见,社会整体消费水平对全省贡献率过低的现状,无法转化为有效的经济增长与现实生产力。
鉴于全省经济发展存在产业结构偏重、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区域协调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力度不大、生态环境治理任务重等短板与不足,未来河北省宏观政策着力点,一定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为主基调,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紧紧围绕中共河北省第十次代表大会报告确定的战略部署,以及河北省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的“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的指示精神,聚精会神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扭住发展第一要务。在加快推进建设现代化经济强省、美丽河北战略目标进程中,突出做到“五个更加注重”,切实在做好“六保”“六稳”工作基础上,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快速推进数字经济为手段,以大幅度减碳、脱碳为突破口,以持续赋能的内生动力不断拓展现代产业发展空间,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贯穿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各领域,有力推动河北经济社会绿色发展与全方位转型。近期,建议河北抓紧做好如下工作。
长期以来,与全国相比,河北省绝大多数制造产业中低端环节均有一定比较优势与较强生产能力,部分高端智能产品的科技水平也处于国内领先地位。但整体而言,高端环节与基础能力薄弱的短板问题仍显突出,这是构成河北制造业“大而不强”的深层因素。要推动河北变制造大省为制造强省,让河北制造尽快走向中国制造,其重要前提就是要快速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努力变传统产业优势为市场竞争优势。具体做法:一是河北应依托自身产业规模优势、配套优势和部分领域先发优势,围绕重点制造业领域与优势制造环节,加快培育一大批具有国内外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与战略性新兴全产业链集群,争取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工业基础软件、核心电子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以及基础工艺产业链环节上取得重大突破。二是要加快推进传统产业向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全力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产业“链主型”企业。与国内先进省份相比,河北要实现“弯道超车”式快速追赶,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就必须以“十四五”确立的信息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健康等12 大主导产业为主攻方向,在财政政策上鼎力支持传统优势产业做优、做强、做专、做精。特别要在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建设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产业集群,努力培养一批产业链控制能力极强的行业细分领域单项冠军、小巨人与“配套专家”等“链主型”企业。三是要着力做优供应链战略设计,不断强化供应链安全管理体系。抓紧完善从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到售后服务全链条供应系统建设,加快形成有创新力、高附加值以及安全可靠的产业链供给体系。四是要积极探索“互联网+”“数字+”等融合创新战略及发展模式,不断强化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度及其配套服务,大幅度提升供应链基础设施综合性效率水平,从而快速建立与国内外先进省份产业链分工与协作关系,带动全省制造业发展水平整体性提升。
目前,数字经济发展已成为世界各国竞争的主赛道与重要驱动力,更是我国当今发展的战略重点与主攻方向。近年来,河北省大数据与物联网、信息技术制造、人工智能与智能装备等领域虽获得了长足发展,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条件与发展空间,但数字经济与工业领域融合渗透的深度明显不足。要改变全省制造业数字化水平整体偏低的现状,必须加快提升数据资源在工业运行过程中的合理配置与使用效率,加大基础研究与关键数字技术创新投入。政策建议:一是要紧紧围绕河北省支持大数据、物联网、信息制造、创新应用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加大数字领域研发投入,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科技部联合出台的《关于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文件精神为切入点,推动以国内高校、科研院所为核心的产学研携手合作、联合攻关,有效激发数字经济的渗透性强、覆盖性广的创新功能,使其成为改造、提升全省传统产业的重要支点与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依靠。二是要积极开展核心技术、非对称技术、颠覆性技术等战略性前沿技术攻关,补齐基础研究短板,努力在量子计算、区块链、超导芯片等领域关键核心技术上实现重大突破。三是要加强数字技术国际合作投入,不断探索与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跨国公司和科研机构共同组建数字经济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国际联合实验室以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构建海外研发中心,以此吸引全球高端生产要素与人力资本的跨区域流动。四是借力京津冀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有利形势,主动联姻京津,抓紧谋划三省市数字经济顶层设计。以统筹布局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网络安全等新兴数字经济为抓手,抓紧筹备建设三省市数字经济新兴产业集聚区,构建京津冀区域特色数字经济发展试点,着力打造京津冀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新高地。
拥有独特优势与占据“半壁江山”的河北中小微企业,既是保市场主体的责任担当,又是保就业的根本力量,更是构建新发展格局,摆脱制造业“大而不强”困境的基石。要破解困局,实现河北制造重新崛起,重要前提就是要在政策上助力中小微企业,使其快速实现“凤凰涅槃,浴火重生”。政策要点:一是在河北出台一系列财税金融政策基础上,不仅要紧跟形势,还要让国家税务总局联合财政部于2021 年10 月29 日出台的《关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延缓缴纳2021年第四季度部分税费有关事项的公告》政策快速落地、落实,让全省中小微企业在最短时间内感受到国家财政税收政策的关怀与温暖,从而激发企业活力。二是精准施策,努力实现关键领域的重点突破。其核心不仅要为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提供政策体系、服务体系以及发展环境等方面的系统性支持,还要聚焦那些具有创新能力、发展潜力以及对国民经济贡献率高的现代产业,如河北省“十四五”规划确立的信息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等重点领域,实施精准的政策关照与重点扶持。三是要抓紧推进全国统一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加强医疗、社保、电力等关键数据共享,支持银行强化数据运用,推动“以押放贷”有效向“以信放贷”方向转变,增加信用贷款投放,有效减少中小微企业贷款长期缺失担保的顾虑,帮助中小微市场主体轻装上阵,为国民经济率先恢复增长做出重大贡献。
当前,我国已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扩大消费的根本就是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据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21 年前三季度,全省实现就业80 多万人,比上年同期增加12.8 万人。但以当前河北省人均GDP全国倒数第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第22 位的现状来分析,全省就业形势并不乐观。这种趋势长期下去,将会给河北落实国家“保增长、扩内需”政策带来较大难度。有鉴于此,建议政府未来政策重点要在“保民生”方面做足“功课”,助力全省经济平稳增长。政策措施:一是巩固全省促进就业工作战绩,进一步落实好失业人员保险稳岗返还、以工代训政策,对不裁员或少裁员企业继续给予必要的财税、金融等政策支持,以期在保市场主体的同时,坚决稳住就业“基本盘”。二是以中办、国办印发的《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行动方案》为着眼点,根据方案,河北省要敢于创新、大胆尝试,不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可试行以经常居住地登记户口制度为突破口,加快建立就业创业、城镇教育、医疗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及其常住人口挂钩机制,切实做到畅通农民工城镇落户渠道,推动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三是增加农民工、农民财产性收入。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赋予农民更多的财产权利”,十九届五中全会再次提出增加居民的财产性收入。这些指示精神要求各地各级政府一定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提高农民工和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打破土地要素城乡行政分割局面。根据这一指示精神,建议河北抓紧制定相关政策,将附着于宅基地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上的潜在财富,有效转化为农民工及农民可以平等交易的财产权益,努力缩小城乡收入分配差距。
国家提出“3060双碳目标”,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也是为了更好更快适应国内外绿色经济转型大趋势。这一宏观大势,对于目前仍处于工业化、城市化中后期,能源需求仍处于增长期的河北来说,“碳中和”作为新约束的供给影响因素,意味着减少碳排放,势必会带来企业内部各主体短期经济运营成本上升,这就让河北面临“碳中和”内生动力不足的压力与挑战。然而,重压之下,也在孕育新机。据多家权威研究机构测算,未来30 年内,我国实现碳中和所需投资规模有可能在百万亿元以上。这一趋势,给河北在碳中和背景下加快能源脱碳,带动经济社会绿色转型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政策着力点:一是在组织管理上,在抓紧落实近期出台《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认真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的同时,针对全省“高投入、高污染、高排放”的钢铁、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企业,各地各部门要明确具体时间表和路线图,督导地方各部门加快部署具体行动方案,以避免攀高峰之后深度脱碳有可能出现的高昂资金成本。二是在重点领域的选择上,要针对《实施意见》中确定的“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流通体系”“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消费体系”等六项重点任务,从碳排放、碳中和路径出发,全面梳理河北省“双控”背景下六大产业体系相关产业链,抓紧设计适配性较强的一揽子政策激励约束机制,重塑投资政策体系,通过技术尽快减少存量碳。三是在转型路径的方式上,充分发挥政府及市场作用,加强顶层设计,积极主动向国家申请结合试点示范工作模式,围绕河北省政府出台的《河北省碳普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督导各地加快制定低碳节能绿色发展专项行动,在全省范围内启动开展公共机构绿色低碳试点工作,发挥以点带面的政策示范效应。四是借鉴欧洲绿色新政路线图,瞄准工业、交通、能源、建筑、农业、生态、环境等七大领域,从供需两端助力,通过使用可再生能源、可回收材料以及植树造林、碳捕捉等路径,将自身碳排放吸收实现正负抵消,达到零排放来提高自身能源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