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在土壤污染修复课程教学中的实施路径研究

2022-02-06 17:30刘亚男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3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张 艾 刘亚男 陈 红 薛 罡

“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为做好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发展高等教育事业指明了行动方向[1]。课程教学作为大学教育的主体途径,义不容辞地承担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任务。大学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主要实施者和参与者,应积极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传授的课堂中[2]。作为环境类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土壤污染与修复课程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思想基础,在土壤污染与修复课程中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对提高学生环保意识、引导学生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和生态文明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一、土壤污染与修复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土壤污染与修复课程内容涉及土壤学基础知识、土壤污染政策法规标准、土壤污染调查与风险评价、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和转化、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污染场地土壤修复工程实施与管理等方面。课程内容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息息相关,有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的契机,但目前的课程培养方案在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方面还存在部分欠缺,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生对课程思政重视程度有待加强。部分专业教师认为大学一年级的思政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课程、只有大学思想政治辅导员才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学生只对专业课的内容比较重视,以为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关系不大[3]。因此,应提高师生对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改变以上这些有偏差的认知,充分发挥师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思想政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二)课程教学内容有待融入思政元素。目前课程教学大纲中对思政教育内容和有关思政教学的目标没有明确的要求,对师生思想政治意识和水平没有具体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指标。只有在课程思政的教学体系中融入思政元素、找到思政元素的切入点,才能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有章可循、有据可依[4]。

(三)需充分挖掘适应思政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法。只在课程教学内容上生硬地加入思政教育内容很难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4]。只有改革教学方法,充分研究并配合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才能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达到良好的思政教学目的。

二、土壤污染与修复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一)完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深入研究环境专业学科特色中深层次的育人目标,明确土壤污染与修复课程在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智育、德育和素质的教学目标。研究土壤污染与修复课程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承担角色,依托课程特色建立差异化思政目标。基于思想政治目标,完善教学大纲,明确学习要求及难度,深度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并坚持在教学过程中予以执行。土壤污染与修复课程不止要培养一批土壤污染防治的工作者,还要培养一批具有前瞻意识、国际视野、全局观、集体意识和家国情怀的环保工作者。

(二)优化教学内容,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基于教学大纲,设计课程内容和教案课件,在课程内容中搜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家国情怀、国际视野、创新思维、专业伦理、学术修养、工匠精神等相关德育元素的“触点”和“融点”。通过典型案例等教学素材的设计运用,隐性传递正确的价值追求、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科学合理地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例如讲到我国土壤污染现状时,结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公共生态治理方面的思想及创新实践讲解,为学生传播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分析我国农村土壤面源污染治理案例时,将我国一些地区发展农村经济的经验与教训贯穿其中,使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引发同学们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思考。在讲解工业化进程导致的城市土壤污染治理相关内容时,将我国现代化进程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治理的经验教训贯穿其中,引发同学们对新型工业化道理与循环经济的讨论。在讲解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相关法律法规时,将民众环境意识、公众参与环境污染防治的发展历程穿插其中,引发学生对环境文化建设和环境友好型生活方式的思考。通过以上内容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从我国土壤污染的现状出发,将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借鉴国外治理土壤污染的有益经验和国内一些地区发展经济的经验与教训,使同学们思考与讨论解决我国日益严重的土壤污染问题的可行路径,提高了学生的集体主义意识、社会主义发展理论意识,对学生进行了理想教育、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增强了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团结意识,从而实现专业知识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三)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率。改革教学方法,研究当前大学生的学习方式,通过案例教学、研讨教学、项目学习、情景模拟教学等方式,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互动中,在情境中学、在互动中学,促进学生将所学、所感、所悟内化于心。结合学生对新媒体、新技术的兴趣,推进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及时了解并懂得正确理解当前土壤热点问题和事件、国家的大政方针等。充分调动并培养学生信息采集和信息分析的能力,让学生在当前信息爆炸的时代提取土壤污染与修复专业知识背后的“中国人文故事”,并与教生共享和讨论,激发学生对科学和哲学的思考,引导学生树立辩证的思维方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树立求真向善的追求,使学生在充分互动中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双重作用。同时,实践教学也是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的重要方式。如在讲授污染土壤修复技术时,可让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收集家乡污染地块修复资料,如工业废弃地修复历史、突发事故重污染场地应急修复方案、城市污染土壤修复新闻报导等。然后根据收集到的信息,结合修复地块后期发展情况及周边居民的评价,分析修复方案或修复过程的可改进之处,使学生将专业知识学以致用、运用到家乡的环境建设中,既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家国情怀。

(四)重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思想政治教学评估比重。课程思政建设的成效在学生[5]。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很难通过传统的闭卷考试分数来衡量,只能在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因此,考核方式应增加过程性考核比重、弱化闭卷考试分数的比重。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外实践表现、日常生活表现等进行更为全面的综合素质考量,评价方式可包括:课堂临时提问、学生自由组合选择一个土壤修复案例做一次PPT讲课、学生互评、教师评价、实地调研、资料分析等。为使考评更充分,可适当增加翻转课堂、专题讨论、案例分析、资料整理等教学环节。过程评价对教师工作量及精力投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弱化教师个人主观因素,应鼓励除授课教师以外的同学及其他相关人员参与到评价中,以期全方位、多角度进行评价。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考评结论无法用分值评定,需在思政效果考核方式中增加过程性评价和描述性评价。

(五)强化思想政治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思想政治水平。教师是教学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自身素质的高低对教学效果有直接的影响[6]。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要求教师提升政治觉悟和课程思政意识,同时不断拓展课程思政的建设方法和途径,使思政要素鲜明、隐性教育方法适当。土壤污染与修复案例日新月异,教师应持续学习跟进,洞察现实问题,紧跟学术前沿,积极探索并发展课程思政典型案例。针对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应及时开展教学改革、善于解决,形成学生参与度高、反馈良好的正向循环。另外,教师应规范自身言行,在实践教学等环节以身作则践行思政要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三、结语

作为高等学校环境类专业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进行土壤污染与修复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选择,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通过完善教学大纲、明确课程思政教学目标、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重构考核评价体系、增加思政教学评估比重、强化思政教学团队建设、提升教师思政水平等途径,提高思政教育效率,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统一,培养出具有生态环境保护责任意识和生态文明价值观的高素质人才。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