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阳阳
随着当今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多元文化的碰撞交流,新时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问题。努力探索并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科学信仰教育的新方法、新途径,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它不仅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发展,关系到学校的舆论氛围,关系到社会的安全稳定,还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以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什么是宗教信仰。如果要对宗教进行追本溯源的话,宗教信仰大约出现在远古时代,是人类的祖先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根据人类生存发展和精神发展逐渐衍生出来的时代产物。宗教信仰是信仰的一种类型,是指信奉某种宗教的人群对特定神圣对象的认同、崇敬和持久的信念感以及全身心的投入。它是人们心灵的寄托,精神的皈依之地。[1]
(二)宗教信仰的特点。宗教信仰作为信仰的独特表现形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特征:一是个体性。宗教信仰往往以单个人体作为主要载体,通过个人表现出来,体现了信仰人群的个人意志和精神需求。二是差异性。宗教信仰对于每个人是不同的,就像“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一千个人也同样会有一千种不一样的宗教信仰。宗教信仰会因人而异,满足不同人独特的精神需求。三是神圣性。宗教信仰是神圣的,它是永恒的、完满的,能够满足人类对神圣的憧憬与幻想,帮助人类去追寻和追求更高的境界。
笔者选取了威海市内5所高校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调查研究,发放了1,500份调查问卷,回收了1,308份有效问卷。通过对威海市高校学生宗教信仰情况的调查研究发现,有75名大学生表示自己有宗教信仰,占比5.7%。信仰宗教的种类主要以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为主。
(一)性别与宗教信仰。不可否认,性别与宗教信仰之间是有一定关联性的。通过调查发现,有宗教信仰的女生有46人,男生仅29人,女生的人数远远大于男生。同时,这一结果也和当前很多的大数据分析是相互匹配的。
(二)学历与宗教信仰。学历与宗教信仰之间也存在某种程度的关系。根据调查发现,专科和本科有宗教信仰的人数较少,研究生中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偏高。一般专科和本科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一般都是从小时候就开始有宗教信仰,研究生中有宗教信仰的学生很多是从大学才开始有宗教信仰。
(三)户籍与宗教信仰。农村户口有宗教信仰的人数大于城镇户口,户籍为农村户口的学生有宗教信仰大多受家庭影响,父母、爷爷、奶奶等有宗教信仰,进而孩子也有宗教信仰。就这样代代相传,形成了家族式的宗教信仰团体。
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来说,每个人在校园里接受的是马克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洗礼,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无神论”。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大学校园里有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群体不在少数。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文化渗透的影响。马克思曾经指出“一定意识形态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灭。”[2]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多元文化的交融,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利用一切可能,通过产品、科技以及影视剧、电影、综艺、网络游戏等方式向中国的青少年输入国外的价值观,力图通过这些手段来改变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从而达到促使中国新生一代不断走向“西化”的目的。西方文化渗透带来的价值和观念冲突,对自制力和分辨能力差的大学生而言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很容易发生变化。同时网络时代为学生提供了休闲娱乐的虚拟世界,大学生长期沉迷游戏和网络无法自拔,并将虚拟世界里的价值观念、人物思维等慢慢融于自身,虚拟世界里的情感寄托使得当代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出现信仰游离,进而导致信仰转变。
(二)原生家庭的影响。原生家庭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根基,原生家庭的状态和发展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原生家庭在当代大学生的宗教信仰中起着重要作用。从调查数据来看,有些大学生来自少数民族地区,整个家庭代代相传,一直以来坚持着自己独特的宗教信仰,这就导致学生自出生就受此种思想的影响,在宗教信仰方面一直持续至今。另外有些家庭因为家庭的变故、家庭成员的身体原因等开始寻找心灵的寄托,从而将宗教信仰作为慰藉或者精神上的补偿,在此家庭中的大学生也会潜移默化地收到此类思想的指引和引导,从而致使大学生也会有宗教信仰。
(三)学校的影响。虽然在大学校园里也会对大学生进行宗教信仰教育,但从目前的状况来看,整个大学教育中对大学生宗教信仰的教育力度和重视程度还是不够的,存在着教育形式化、落实力度小等问题。大学与初中高中相比,学生的学业压力相对较小,课余时间相对充足,很多高校在丰富大学生校园生活方面做的不够好,致使大学生在闲暇之时无事可做,通过玩游戏等打发无聊的时间。
(四)大学生自身的特点。虽然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了,但他们一直生活在家长和学校的庇佑之下,没有经历过生活的磨难和社会的考验,明辨是非和应变能力比较弱,这就导致他们比较容易被一些传教人士或者文化渗透人员吸引,成为易于被他们“同化”和“吸收”进团体的对象,进而致使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等方面发生一些变化,并有可能成为传教人士中的一员。另外经济的发展、互联网的盛行,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少了,取而代之的是面对手机和电脑等网络产品的虚拟沟通。大学生为了富足自己的精神世界,找到心灵契合并且想法一致的同道中人,从而选择信仰宗教,让自己的精神得到洗礼和升华。[3]
(一)重视不够,力度不强。宗教信仰教育不是一件速成的事情,这项灵魂塑造事业需要人们做到持之以恒、潜移默化的将其融入到师生的骨髓中。但从当前的状况来看,存在高校领导者和教师对宗教信仰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实施力度不强的现象。很多高校领导将宗教信仰教育作为“面子工程”,仅将工作做到表面、做到人前,而不深入推进。很多高校教师则把宗教信仰教育工作当做一项必须完成的政治任务,在工作的过程中几乎成为一个没有感情的机器,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关于宗教信仰教育方面的知识,而不会联系身边的人和事使学生可以感同身受,这就致使很多学生无法真正认识到宗教教育的重要性。
(二)方法单一,成效不佳。方法决定成效,只有好的教育方式才能够呈现好的效果。对于宗教信仰教育,大多数高校依然沿用日常课堂所采用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育方式进行,授课方式单一,学生很难感同身受,不能真正实现宗教信仰教育“进课堂,进头脑”。
为了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国家的富强兴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高校要紧跟时代步伐,在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上下功夫,进一步改进方式方法、不断创新,为国家培养合格公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优秀人才。
(一)正确引导,普及宗教知识。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很多人都没有真正学习过宗教方面的知识,因此导致他们缺乏对宗教以及宗教信仰的正确认识。高校需要给予大学生正确的引导,加强宣传力度,帮助学生揭开宗教的神秘面纱,通过全面地了解宗教,进而正确地认识和对待它,避免盲目进行宗教信仰。同时高校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到校对学生进行宗教信仰教育讲座、组织学生参加宗教信仰教育宣传活动、开设和宗教信仰教育有关的选修课程等方式丰富学生的宗教知识。希望在高校正确价值观的指引下,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宗教信仰观,做到不盲从,用理性的态度去对待。
(二)开展校园活动,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高校在注重学校硬件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要加强高校的精神文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建设大学生精神的主要阵地。努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和各类社团的作用,使学生的各类需求得以满足。精神世界的富足让学生能够摆脱虚拟世界的困扰,走向现实、走进人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更有利于学生在交流沟通中收获友谊、增进关系,同时也可以促进和谐校园的建设和发展。
(三)利用“三化塑造”的育人格局,创新宗教信仰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三化塑造”育人格局的作用,在进行宗教信仰教育中的过程中,将传统文化、海洋文化和红色革命文化与宗教信仰教育有机融合,进而创新宗教信仰教育的形式,使学生能够做到“爱学、乐学”。根据新的育人格局,创新宗教信仰教育的方式方法,将宗教信仰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结合,运用话剧表演等形式让学生参与其中,真正去体验、体会。从而使学生获得深刻感受和经验,在社会中不会轻易地被传教人士吸引而不能坚持己见。
(四)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打开心扉。时代在变迁,当今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受到的是万千宠爱,没有遭受过任何的困难和挫折,这就致使他们抗压能力和抗挫折能力比较弱。困难挫折给他们所带来的无力感和孤独感使得他们想要逃离现实世界,开始寻找心灵的慰藉,这就使得很多大学生开始信仰宗教,将希望寄托于它。因此,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定期与学生进行谈心谈话,了解他们的心理和精神,掌握学生的心理情况。同时对有问题的学生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打开心扉、排忧解难,以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