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梦瑶 刘甜甜
小A(化名,女生)和小B(化名,男生)为同班同学,大一进校不久两人便互相爱慕,正式确立恋爱关系,恋爱期间,情意绵绵,形影不离,小A平时表现出活泼开朗,性格外向,经辅导员了解,该生实际内心感情细腻,敏感脆弱,大二时,因小A和前男友联系两人发生矛盾,小B提出分手,小A非常伤心,多次找小B挽留并解释和前男友并无纠缠,小B坚持分手。小A伤心欲绝,痛苦、绝望,趁着舍友都去上课独自一人在宿舍内实施割腕,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结束痛苦,因为太过疼痛,最终放弃。
2020年11月29日,四川某学院发生一起严重刑事案件,犯罪嫌疑人马某某进入其女友李某某宿舍,与其发生争执,在其宿舍内找到一把尖头剪刀将李某某残忍杀害后跳楼自杀。非常痛心,这是一起大学生因情感纠纷引发争执而造成的悲剧,不仅让两个年轻的生命就此陨落,更是让两个家庭痛不欲生,同时严重影响了校园的和谐稳定,影响了学校的社会声望,产生了十分恶劣的社会影响,因此大学生的情感危机干预刻不容缓。
这两则案例引发笔者思考,当代大学生普遍都是网络原住民,从小玩转手机、电脑、电视等多媒体电子设备,受到各种网络思潮的影响,且受西方价值观的影响颇深。加之小学、初中、高中,恋爱的话题在学校里令行禁止,步入大学后,学生得以从沉重的学业压力中解脱,切换成相对自由的大学生活,思想上一下子松懈了,很多学生觉得爱情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因此大学生恋爱现象成为常态。与此同时,恋爱中争执,乃至失恋事件也逐渐上升。恋爱中出现矛盾很正常,但往往有部分学生无法理性看待情感问题,妥善处理情感矛盾,偏执、冲动,盲目,造成不可逆转的悲剧。
(一)正确的爱情观教育缺失。爱情观是指人们对爱情的认识,看待爱情的观点和方法论。主要包括爱情的本质、爱情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择偶标准和对待失恋的态度。当代大学生正确爱情观的教育缺失,表现在当代大学生爱情观暴露出来的一系列问题上。马骎在《当代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及教育对策》中指出当代大学生中大部分学生对爱情的理解不够,对校园爱情感觉迷茫,对待爱情忠诚度、信任度缺失严重[1];刘一达在《“90后”大学生爱情观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指出“90后”大学生恋爱盲目、攀比、跟风,恋爱与责任分离,只享受恋爱的乐趣,不愿意承担恋爱的责任;择偶时过于重视对方的物质条件,轻视精神条件[2],笔者认为同样适用于当代“00后”大学生;许多大学生谈恋爱只是因为无聊寂寞新鲜,恋爱过程中常以自我为中心,没有承担起应尽的责任,由于缺乏正确的爱情观教育指导,最终导致恋爱以失败告终。爱情观的建立主要来源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因素。
1.家庭教育。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熏陶下,大部分“中国式父母”对于孩子的爱情观鲜少给予指导,认为孩子还小,不应该让孩子过早了解爱情,担心孩子早恋影响学业,觉得孩子大了自然就懂了不需要给予指导,再加之父母工作忙碌,有的家庭主要由爷爷奶奶姥姥姥爷等长辈陪伴孩子,这意味着他们从小缺失父母的陪伴,几近是一种“留守儿童”状态,父母陪伴的缺失加之长辈传统的教养理念,对于爱情观的指导更是难上加难;有的家庭即使父母能够陪伴在孩子身边,但父母白天工作,下班后接孩子,买菜,做饭,指导孩子作业,压根儿没有时间精力过问孩子的生活,了解孩子的想法,又谈何爱情观的指导。
2.学校教育。学校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学习科学文化、专业技能等知识的地方,更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情操,培养学生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场所,学校教育对学生爱情观影响之深远不容小觑。当前高校对于学生爱情观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育来实现,通过开设思想政治教育课、选修课等课程来讲解大学生的爱情观,通过“灌输式”授课方式将知识传授给学生,由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式落后,教育手段单一[3],讲授方式传统枯燥,缺乏创意,往往无法吸引学生注意力,听课效果差强人意、收效渐微。除了开设课程以外,关于爱情观的校园文化活动相对匮乏。
3.社会因素。社会因素对学生爱情观同样产生了深远影响,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发展,人们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贫穷到富裕,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进步,生活的日新月异,科技的迅猛发展,大众传媒应运而生,多数媒体平台监督管理机制缺位,负面、价值取向扭曲的视频、文章铺天盖地,大学生由于处于特有的年龄阶段,心理发育正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对于网上流传的不良文化缺乏理性判断,难以甄别,思想容易动摇,满屏的霸道总裁和灰姑娘的爱情故事,使得当代大学生崇尚金钱至上,唯条件谈爱情,充满了功利性、个人主义的爱情观。
(二)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缺乏。抗挫折能力是指个体在遇到困境、遭受挫折时,解决问题、排解困境从而使自身避免心理与行为失常的一种耐受能力。个体的抗挫折能力因所处的成长环境,教育环境及自身心理素质而各不相同,面对失恋,有的学生能够平常心对待,及时整理好自己的情绪,失恋后还能和对方做朋友,而有的学生则伤心,痛苦,抑郁,甚至产生自杀或报复对方的心态。后者正是案例所述类型,这部分学生往往缺乏一定的抗挫折能力,遇到困难时总是产生畏难情绪,放大事情的困难指数,当事件没有朝着自己预期的方向发展或是与自己的预期背道而驰时,自信心大受打击,无法控制好情绪,在不良情绪的牵引下,做出让自己追悔莫及的事情。随着改革开放,经济飞速发展,当代大学生多在“蜜罐”中成长,且独生子女居多,温室般的成长环境、父母及长辈的呵护有加,造就了当代大学生抗挫折能力缺失的现象。
(三)心理危机干预机制不够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是指当个体遭受到突发事件的刺激,心理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处于心理危机状态时及时给予心理援助,使之尽快摆脱困难,恢复到正常的心理平衡状态,避免发生危机事件的一种处理方式。高校学生产生心理危机的原因主要有学业、经济、家庭、意外事件、失恋等,其中因失恋原因造成心理危机的占比较大。大学生恋爱现象普遍,有恋爱即有失恋,预知学生的不良情绪,及时疏导引导,使学生转移注意力,往往能够大大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概率。当心理危机事件已经形成,快速反应、专业化处置则能够使危机事件被扼杀在萌芽状态,因此建立完善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十分必要。目前高校对于心理危机事件的干预处置中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危机预警机制覆盖不全面,对不良事件的嗅觉不敏感不及时,时效性较低,缩窄了危机事件的解决路径。危机预警是指在危机事件发生之前对事件进行预测预判,建立完善的危机预警机制可预防危机事件发生,避免产生严重后果;二是危机事件应急处置专业度不高,高校中出现的危机事件往往具有突发、紧急、处置不当易产生严重后果等特点,一旦处置不当,学生的生命没有保障,家庭的希望没法守护,同时影响学校的声誉,产生恶劣的社会影响,不利于校园和谐稳定。因此亟需专业的应急处置机制,当前高校主要由学工人员负责处理学生的危机事件,虽然学工人员和学生联系紧密,是学生的知心朋友和人生导师,但是在危机事件的处理上缺乏专业化的培训,处理方式往往容易主观,不能达到理想状态。三是事后跟进落实不到位。危机解除后,很容易忽视对当事人的事后跟进,而这一步骤非常关键,危机解除是肉眼可见的,心理状态的恢复确难以判断,心理状态如若没有恢复至平衡态,极有可能再次出现更为严重的危机事件,因此危机解除后的事后跟进落实需引起重视。
(一)加强爱情观教育,树立正确的爱情观。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应当做到以下几点:恋人双方认真严肃对待爱情,互相忠诚,感情专一:爱情是恋人之间互相爱慕的情愫,是独有的、相互的,任何一方一旦对待感情不认真,出现第三人插足感情,这段爱情将岌岌可危;摆正爱情的位置,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习、生活、工作的关系。每个个体拥有独一无二的人生,学业、事业、朋友、家庭,爱情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摆正爱情的位置,不把爱情当成生活的全部。爱情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并非唯一。生活中见到一部分人,女性偏多,把爱情当成唯一,生活的全部围绕着男友,分开一会则魂不守舍,更是对男友的人际交往过于干涉,不允许其有女性朋友,对待其女同事也是疑心四起,自己则是抛弃了朋友、家人,一旦失恋分手则精神崩塌,自暴自弃,以泪洗面甚至抑郁自杀。这样的爱情观是狭隘的、片面的、盲目的;爱情建立在志同道合,三观一致的基础之上。古往今来,令人称赞的爱情中,恋人双方总是拥有正确的价值观,统一的三观,志趣相同。例如:革命伴侣孙中山先生与宋庆龄夫人,他们志同道合,情深意笃,令人感动。美好的人格,高尚的品德,丰腴的内涵再加上相同的志向、理想、追求最是互相吸引;爱是一种责任,父母对于孩子的爱,要尽到抚养孩子教育孩子的责任,教师对于学生的爱,要尽到关心学生,爱护学生,教育学生的责任,恋人之间的爱,要尽到互相尊重,互相包容,互相扶持,相濡以沫的责任。树立正确的爱情观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合力,家庭教育是基本,学校教育是基石,社会教育是保障。
在家庭教育中,孩子接触最多的是父母,对之影响最大的也是父母,父母的婚恋关系、相处模式、道德品质将潜移默化影响孩子一生。父母应当做好孩子的榜样,在家庭生活中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言传身教,给孩子以积极的影响。父母关系融洽,恩爱有加,互相尊重,有责任心有担当,将有利于孩子树立积极健康的爱情观,反之,父母如关系破裂,家庭生活中总是争吵,冷暴力,容易使孩子焦虑,缺乏安全感,从而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因此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以身作则,做好榜样,除了关注孩子的文化成绩,要更多地关注孩子的生理上、心理上和价值观的健康成长。在良好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的孩子会因为家庭教育的熏陶而积极向上,健康成长。
大学生的爱情观培养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青年学生的爱情多在大学校园里萌芽,他们在初次恋爱的过程中摸索成长,学校给予的爱情观教育对学生的爱情观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一是高校应当充分认识爱情观的教育意义,加强对爱情观教育的重视程度。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是立德树人,培养出具有正确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爱情观是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是创新爱情观教育方式,丰富爱情观教育内容。传统的爱情观教育方式单一,教育内容陈旧,学生上课无法集中注意力,听课效果得不到保障,更加难以将课堂内容应用到生活实践中,这对高校的爱情观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新媒体发展和信息化提速为高校爱情观教育带来了机遇,高校要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抢先占领新媒体高地,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爱情观教育的方式方法,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丰富爱情观教育内容。在充分用好课堂教育的主阵地的基础上,拓展爱情观教育讲座、爱情观教育讨论沙龙、爱情观教育团辅活动、爱情心理线上线下咨询等方式,用学生喜爱的方式开展爱情观教育。在爱情观教育内容上,除了将爱情观内容纳入必修课程,同时将爱情心理、生理知识、性保健教育等内容纳入必修课程,把所有学生纳为课程对象,将爱情观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始终,真正做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在社会教育中,随着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西方思潮不断涌入,多元文化盛行,在各种大众传媒文化的影响下,其中不乏有积极向上,歌颂高尚道德品质,弘扬积极正能量的文化,但也有低俗、负面、价值观扭曲的不良文化。大学生因其成长规律,非常容易受到不良文化影响,因此,需采取有效措施营造风清气正、积极向上、摒除糟粕、干净纯洁的网络环境。一是完善网络管理相关法律法规,以法律为准绳,促进社会信息化健康发展。二是加大网络监管力度,对于黄、赌、毒以及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不良文化等,发现即制止,并加大惩罚力度。三是大力弘扬宣传传统优良美德,营造积极健康、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舆论导向[4]。
(二)家校合力开展挫折教育,切实提升学生抗挫折能力。挫折教育是指让受教育者在受教育的过程中经历挫折,从而激发受教育者潜能以达到使受教育者切实掌握知识,增强抗挫折能力最终克服挫折的目的。现代社会是个充满挑战充满竞争的社会,每个人生存在社会当中必然会经历各式各样的挫折,如若没有经历过挫折教育,不能科学认识挫折合理处理挫折,就好像“温室里的花朵”,一旦进入到现实的大自然环境中,经历真真切切的风吹日晒雨打,则毫无应对之策只能逐渐凋落。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曾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是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主力军,他们的抗挫折能力直接影响到祖国建设的进程,影响到祖国的繁荣昌盛,因此开展挫折教育,提升当代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势在必行。挫折教育不是家庭单方面教育就行,也不是学校单方面教育就行,而需要家校联动,在尊重学生成长规律的基础之上,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共同促进学生抗挫折能力的提升。
1.让挫折教育在家庭教育中贯穿始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养成、人格养成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父母的言行举止,父母对待生活对待挫折的态度,对孩子的培养教育,对孩子的育儿理念都将密切影响孩子成长的方方面面。当代的家庭教育,非常注重对孩子爱的教育,孩子从小在鼓励与赞美中长大,从小集万千宠爱于一身,但挫折教育有所缺失,这样的培育方式使得很多孩子一旦进入到大学,完全脱离了家庭脱离了父母之后,独自与其他同学生活在一起时容易爆发出一系列问题:人际关系的问题,情感问题,学业问题等等,这是由于孩子从小在家庭的爱心呵护中成大,父母因为爱孩子而尽量减少孩子遇到挫折的机会,很多孩子能够独自完成的事情都帮孩子包办。而到了大学,父母远离了孩子,孩子需要独自学会和他人相处,遇到问题独自解决,需要学会自主学习,这时抗挫折能力的缺失引发出了这一系列的问题。因此,家庭教育中,一是父母要学会放手,不剥夺孩子经历挫折的机会。从孩子蹒跚学步起,让孩子独自面对处理自己力所能及的挫折,例如不小心摔倒了,不要着急去扶,让孩子自己学着爬起来;例如学习骑自行车,放手后孩子才能学得更快;例如辅导孩子作业,孩子遇到不会的题目了,父母不要着急教,先让孩子自己尝试查找做题的方法等等。成长中的挫折数不胜数,换种方式,学会放手爱。二是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帮孩子树立信心。当孩子遇到困难,胆怯、害怕、没有信心时,父母及时鼓励能够大大增强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有勇于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勇气。积极自信的心态,更有助于克服挫折。三是及时疏导,正确归因。当孩子通过自身的努力仍无法解决问题时,父母及时帮助孩子疏导不良情绪,帮助孩子客观分析导致挫折的原因,找出失败的问题所在,以避免孩子情绪受挫。四是父母的言传身教尤为重要,父母积极乐观的心态,正确的价值观,对挫折正确的认知,循序渐进的处理方式,能够起到很好的榜样模范作用。
2.让挫折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蔚然成风。学生从高中步入大学需自己独立面对处理很多以前不曾处理过的问题,刚刚步入高校最易出现入学不适应问题,远离了父母的呵护,宽松自由的大学环境,让很多学生手足无措,接着学业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情感问题、就业问题等迎面而来。这些问题处理好了是成长收获,处理不好则容易引发严重后果。因此,高校需不断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将挫折教育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切实提升学生抗挫折能力。一是加强挫折认知教育,树立正确认识。挫折认知是指个体对挫折情境的知觉、认识、评价与情绪。高校中的挫折教育,要让学生学会正确认识挫折,客观地分析挫折形成的原因,并以积极的心态应对挫折,当无法克服挫折,学会正确归因,理性客观地评价挫折。二是注重心理培育,培养乐观心态。积极的心态有助于挫折的应对处理,相反,消极负面的心态则会阻碍问题的解决。高校更应注重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咨询系统,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三是丰富挫折教育形式,理论联系实际。目前高校教育的主要形式仍然是课程教学主导,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诚然是科学的,全面的,然而没有经历实践,学生往往难以弄懂吃透。因此高校应不断丰富挫折教育的形式,多以实践教育形式开展挫折教育,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应对挫折的正确方法。例如:学校可多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不断丰富对挫折的正确认识和应对[5]。
3.让挫折教育在家校联动中相辅相成。家庭和学校都是挫折教育的主战场,两者不可独立存在,而需共同协作,相辅相成,才能够最大限度发挥挫折教育的育人作用,使学生从容冷静面对挫折,科学客观应对挫折,避免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机制,维护校园和谐稳定。
1.建立健全心理危机监控网络,实现危机预警全覆盖。一是构建网格化信息收集系统,形成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信息反馈机制,以网格化管理,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危机情况,有效抵御学生心理危机。二是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对学生心理危机进行有效干预。为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生在入学初进行心理普测,每位学生形成各自的心理档案,由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对结果进行分析筛查,将心理健康水平不稳定的同学加入心理重点关注学生库,班级心理委员、班干部、辅导员和班主任以及学校心理健康中心重点关注。三是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工作,高校应当建设一支懂心理、善咨询、会交流、有爱心的专业化心理咨询教师队伍。切实为需要帮助的同学开展心理咨询工作,通过心理咨询及时疏导学生的不良情绪,为迷茫的学生指点迷津,指明方向,帮助学生建立起乐观积极的心态,有效避免学生出现心理危机,维护校园和谐稳定[6~8]。
2.开展专业化培训,提升危机应急处置工作实效。一是对全体相关教师开展心理危机应对方法及应急处置相关培训,打造一支集职业化专业化一体的心理危机干预教师队伍。二是对心理委员、班干部等开展相关专业培训,通过讲座、沙龙、演练等形式提升他们的工作能力。三是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知识培训、心理危机识别与应对方法等培训,使全体大学生能够认识到心理危机的危害性,关注自身心理健康水平,提升自身心理素质,从源头上避免心理危机事件的发生。
3.持续关注,引导学生回归校园生活。危机解除并不意味着事情的结束,危机解除后学生心理恢复平衡状态还需持续很长时间,学生心理恢复期尤其需要持续关注,在此期间应充分发挥朋辈群体积极作用,通过该名学生宿舍舍友,班级心理委员、班干部骨干等及时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心理动态,并畅通沟通机制,除此之外,还应充分利用网络新媒体,通过QQ、微信、微博等关注学生的网络发声,使辅导员班主任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动态以采取有效措施避免心理危机的再次发生。
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国梦的中坚力量,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大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与祖国的蓬勃发展息息相关。而情感危机严重影响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作为高等教育者应当清晰的认识到,情感危机分析与干预已然成为一项重要课题,不仅需从理论角度探究化解情感危机的有效方法,更需不断创新情感危机干预的手段,以实践为载体,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大学生化解情感危机,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