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承斌
文献检索课程作为一门“科学的方法课”,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运用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但是,目前高校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存在课程内容过时、教学方式单一、师资队伍匮乏等诸多问题,已经制约文献检索课程的开展,也难以满足新时期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近年来,学科馆员制度在我国高校图书馆悄然兴起,并因其兼具图书情报知识和某专业学科知识等方面能力,在高校的学科建设服务中日益发挥出重要的作用。可见,将学科馆员融入文献检索课程教学对于改变传统“填鸭式”的控制性教学模式导致的低效用不失为很好的选择。鉴于此,可以充分发挥学科馆员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中的作用,促进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
(一)学科馆员的专业素质契合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需求。学科馆员最初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的美国和加拿大,我国清华大学于1989年最初引入学科馆员概念,随之学科馆员及其相应制度在全国高校图书馆逐渐建立起来。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学科馆员基本素质都涵盖以下几方面要求:熟悉馆藏文献资源(包括纸文献资源、电子文献资源和一些特色文献资源);掌握检索文献资源的基本方法和技巧策略;具有一定的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外语能力;具备所在院系某一学科的专业背景知识;具备一定的培训指导教学能力和沟通协调能力。文献检索课程要求任课教师需要掌握图书情报学知识和某(些)学科专业知识,对于专业性和综合性的要求都很强。可见,学科馆员的专业素质能够满足文献检索课任教老师所要求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并且学科馆员一般具有本科学历以上的学科专业背景,有深厚的学科知识底蕴。另外,为了更好地开展学科服务工作,许多图书馆都注重学科馆员的学习、培训,例如,沈阳师范大学图书馆作为激励机制,投入十几万元全额资助图书馆所有学科馆员攻读图书情报学硕士学位,提升了馆员的学历层次和学科服务能力[1]。通过多种形式的培训,提升了学科馆员专业素养和信息素养,提升了教学技巧。因此,学科馆员兼具一般馆员和专业教师所不具备双项专业优势,更加适宜承担文献检索课程的教学工作。
(二)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与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对象具有同质性。学科馆员的服务对象主要是高校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教师,文献检索课的教学对象是本科生、研究生,两者所面向的对象存在很大程度的重叠。在文献检索课程教学过程中,一方面,学科馆员可以把对用户信息素质教育应履行的职责延伸到课堂,拓展了服务的时空范围,另一方面学科馆员与本科生、研究生用户群体建立了紧密的联系,即便在课后仍然在学生学习中扮演着信息顾问和导师的角色,这使得学科馆员更加深入、细致地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从而合理地调整服务方向和方法。另外,学科馆员的工作内容之一,就是与院(系)建立起常态化的沟通与交流的渠道,了解院(系)学科设置、专业结构、师生需求等信息,有助于学科馆员科学设计教学环节,有步骤、有目的地选择适合专业发展需要的教学内容,使学生能够学以致用,从而增强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三)学科馆员丰富的实践经验有力提升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效果。学科馆员长期站在学科化服务的前沿,积累了丰富的文献信息检索与运用实践经验,提升了文献检索课程教学的质量。一方面,学科馆员在平时参考咨询服务工作中经常接触相关学科信息资源,比较熟悉学科信息资源的种类、分布、期限等情况,可以针对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授课对象选择适当的学科信息资源或深或浅地嵌入教学之中,例如,就化学专业学生而言,对学生专业密切的数据库(如Elsevier)重点讲授,对专业不密切的数据库(如EBSCO)则做一般介绍,对于专业基础较好的群体如研究生,不仅是教师单纯地讲解专业资源的利用,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学科资源的深入讨论[2],从而有助于教学内容的专业性和深化;另一方面,学科馆员在从事学科参考咨询工作的过程中,通过诸如面对面、电子邮件、QQ、微信等多元化途径解答用户在文献信息查询、利用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从提出文献检索课题、选择文献检索工具、修正检索策略,直至输出检索结果,学科馆员在其中循序渐进地积累了对文献检索课程丰富而有价值的实战经验,使得学科馆员的教学能够容易做到合理设置教学课题、信手拈来典型案例、深入剖析疑难问题,弥补了部分教师照本宣科,实践经验不足的缺点,使课堂教学富有活力,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课程设计。文献检索课程设计好教学内容尤为必要,惟有课程内容贴合专业课程才能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促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得以提升。学生因个体素质存在差异性,往往会对知识的理解、掌握和应用产生较大偏差,所以在进行课程设计时可有目的、有步骤地根据专业需求,科学地设计教学进度,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使文献检索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另外,可适当嵌入“课程思政”内容,提升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例如,在专利文献检索教学时,可引入强化自主创新元素,而在学术论文规范教学时,可强调诚实信用原则。为此,可以将分层教学模式引入文献检索课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设置相应的教学课程,在专业学习过程中始终能够使学生的文献信息需求得到文献检索课程的支持和针对性的教学指导,最大程度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各自发展的需要,以充分调动教师授课与学生学习两方面的积极性。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二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为文献资源基本检索知识的传授,主要在大学一年级新生入学后不久进行。可以通过新生入馆教育、图书馆使用指南、网页专栏、专题讲座等形式,宣传讲解利用图书馆的一般方式,主要包括图书馆布局结构和服务规则、图书馆文献服务的类型、文献检索基本原理、文献检索策略、馆藏资源的使用方法等内容。
第二阶段为文献资源检索技能的培训和信息素养的提升,具体可再分为两个步骤:
第一步,主要针对大二、大三学生开设文献检索专业课程,主要让学科馆员深入院系,根据专业需求介绍馆藏专业纸质资源、电子资源、外文资源以及开放获取(OA)资源的获取与利用方法。注重通过实例阐释馆际互借、文献传递、参考咨询、科技查新等服务,还应该加强诸如Endnote、Refworks、NoteExpress等文献管理软件的教学使用,让学生学会对文献进行分类、排序、注释和共享等常见管理工作,便于提升文献资料利用的效率。这阶段大学生专业课程学习比较集中,学生迫切希望能够熟练掌握文献信息查询与利用的技能,以便快捷地找到丰富且适宜于专业课学习的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参考。此时开设文献检索课程,一方面学生能够认识到这门课的重要性和实用性而加强学习的自律性;另一方面,课程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优化教学效果。
第二步,主要针对大四学生以及研究生论文写作开展。大学四年级学生已经基本完成对所有专业课程的学习,通过几年学习已经相当了解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不少学生将重心倾斜于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的准备工作。研究生对于某一专业知识具备厚实的基础,期待对于该专业领域进行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其学习效果和研究成果最终是以专业论文和学位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要求他们不仅必须具备更加扎实的专业知识,也必须具备更加全面、系统的信息素养。此时,以应用型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学生毕业论文写作为教学主线,主要内容应该放在课题研究动态追踪、文献的选择与分析、文献综述的撰写、论文的编辑与排版、论文的著录规范、论文写作道德规范等方面。主要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尤其是结合一些数据库商家的活动推广或者送数字资源到院系活动,加强学生对相关最新文献资源或专业研究动态的了解。
(二)教学方式。
1.强化学科馆员同学院教师的沟通与交流。虽然学科馆员由于本身的职责要求,具有较高的信息检索专业素养,对学科信息资源比较熟悉,但是学科馆员对学科专业内容较为陌生。虽然学院教师较之学科馆员更加熟悉学科专业内容,但是对学科信息资源类型和图书馆多元化的信息服务了解不够深入,在文献检索技能方面也有所欠缺。为了发挥两者的优点,提高教学效果,有必要由学科馆员与专业教师深度合作进行文献检索课程教学活动,对专业培养目标和要求进行沟通,共同探讨和设计教学方案,选择合适的课程教材,量体裁衣式地制定文献检索课的授课内容[3],使之能够与专业课紧密结合。这样既达到了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信息素质教育,又辅助学生更好地完成了专业课程的学习[4]。
2.加强实践。文献检索课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并重,两者紧密相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只有当该课程的总体结构、课程内容和实践环节等各个要素统筹兼顾,才能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改变侧重“知识授受”的传统教学方式,坚持理论教学与实践并重,适当压缩理论课课时,相应地增加实践课课时,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充分运用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多功能活动厅以及业务岗位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根据教学规律、实习场所的情况以及不同专业知识的需求,合理安排好实践的时间段和实践场所。学生也可以到图书馆各业务部门实习,了解图书馆资源和运作规律,如图书分类、馆际互借、文献传递以及科技查新的流程,更加直观深入掌握文献检索和利用相关知识。
3.运用新媒体。教学方式的改变是实现文献检索课程提升创新能力教学目标的内在要求,可以将微课、慕课、雨课堂、学习通等新技术平台应用到教学过程中,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做到课前、课中以及课后的知识深度融合,使课程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过程中,网络环境下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教学带来了便利,使知识生动、形象、直观地映射到学生的头脑中,学生轻松地进入到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教学情境,实现停学不停课,同样高质量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
(三)考核标准。长期以来,文献检索课程的考核方式通常以平时作业和闭卷考试相结合为主,这种单纯以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定标准的考核方式,不能真正反映学生对文献检索方法的掌握程度和对文献信息资源运用水平的高低,也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动力。教学效果评价应该将注意力从关注学习结果,转向帮助学生更深入地认识、体悟和掌握文献检索的过程,促进学生提升信息意识和信息检索能力。鉴于此,可以将“双测评”机制引入文献检索课程考评体系之中,即包括专业课成绩和信息素养能力两方面的测评,主要从课堂讨论的参与度、小组成员互评、教师整体评价、共同解决问题、出具检索报告等方面综合分析,测量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重点考核学生检索文献、整理文献、运用文献的能力以及写作规范能力。例如,通过要求学生给出文献检索报告,既可以看出学生对相关文献资料诸如数据库的选择、检索方法的运用、检索式的构建等方面的组织水平,还能实际反映学生掌握信息检索能力的程度,如检索报告撰写的合理性和规范性、最终检索结论的有效性等。另外,通过双测评机制形成的结果,也有助于文献检索课程内容不断完善,使之更加契合文献检索课的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