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悦
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的教育,是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育人质量提升体系也是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十大”育人体系中重要的一环。近年来,多发、高发的心理问题学生事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敲响了警钟。立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教育的根本问题,探索和思考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如何深度融合已经成为当今高校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课题。
校学生社团,是由学生自愿组成,为实现社团会员的共同愿望,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众组织。这些社团可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1]。高校学生社团是我国高校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强的学生组织,也是高校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和载体。同时,在高校发挥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和载体中,学生社团作为第二课堂的优势显著[2]。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大学生群体作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他们的成长与发展的必要条件。健康的心理素质,对于当代大学生快速适应社会生活,培养大学生良好个性心理品质,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与各方面素质协调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
近年来,在一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纳入学校德育工作体系,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或者咨询的专门工作机构,开展了相应的教育教学科研和实践活动。但是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在全国高校开展的情况并不平衡。总结起来,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一些高校没有认识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只是机械地给学生安排心理健康课程;二是进入新时代,一些高校仍然沿用原先的心理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特点和规律等认识不清,没有紧跟时代发展以及大学生发展成长的要求;三是一些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在专兼职教师聘用、师资培训、教师待遇等方面有待进一步加强。
(一)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高校学生社团以其独具特色的社团活动为载体,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渗透、融合到社团活动以及社团自身的文化中去。在这种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大学生可以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我感知、自我教育、自我成长,逐渐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大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从宿舍人际关系的处理到班级同学间、学院教师间的交往;从完成课业的日常学习到邻近毕业的择业选择,有形或无形的压力都在影响着大学生的心里感受,牵引着大学生的心理变化。而在大学校园中,学生社团,这个相对自由且充满着活力的学生团体,恰好可以给大学生营造一种轻松舒适的氛围,可以使他们的这种焦虑感受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同时种类众多的学生社团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给予大学生多层次的关心和帮助。一是大学生自身就在社团当中,可以真切感受到这种氛围;二是学生社团都会配有指导教师,或是参与活动的专业教师,来自师长的教导更能帮助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塑造心理品质;三是社团内朋辈间的关心和照顾能使大学生更加直接地获得心理上的存在感和认同感,更好地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
(二)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适应协调能力。大学校园对于大学生来说,就是他们的社会。学生社团就是这个社会中的小社会。适应和协调,是大学生的必修课。从新生入学教育到毕业生文明离校,适应和协调贯穿大学生的整个大学生生活。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社团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也为大学生学习、学会这种能力提供着形式多样的平台。在学习型社团中,学生们可以学习如何适应大学的学生生活;例如读书会、理论学习中心等社团。同时,参加学生社团对于大学生来说,本身就是对他们适应协调能力的锻炼。大学生活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的轻松。在大学期间,有很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大学生去体会和学习。那么,如何适应这样高强度的学习生活,如何协调学生自身的学习和娱乐时间,这些都需要大学生自己摸索,形成专属于自己的一套学习生活体系。同样的,社团中各种事务的组织、参与和处理,都在为这样的学习提供着平台。大学生通过社团,可以更好地、更快地认知社会,适应社会,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有助于活跃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高校学生社团可打破年级、系科以及学校的界限,团结兴趣爱好相近的同学,发挥他们在某方面的特长,开展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活动。各社团以其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多样性的社团生活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在社团中,大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到自己感兴趣的那一方面的知识技能并且不断得到锤炼,同时,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兴趣社团中,可以相对容易地获得存在感和认同感。这对于正处在成长过程中大学生的自身能力提升和自我认同、自信心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3]。另外,丰富的社团活动也为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增添活力。
(一)心理类社团。一是专业心理老师配备不足。虽然,高校学生社团多数会配有指导老师,但是心理类社团的专业教师配备却不受重视。大多数都是非心理类专业教师兼职。一些高校虽然为校级心理社团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老师,但是在数量上明显不能够与日渐庞大的心理问题学生数量相匹配。二是校级心理类社团对院一级心理社团的管理不够。院一级的心理类社团虽然归属于校一级的心理类社团管理,但是,校一级的社团在专业培训、活动指导等方面,对院一级的社团管理力度不够,只是按部就班地安排活动,至于活动是否达到预期效果和目的、活动是否真的达到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程度不够。
(二)非心理类社团。在高校学生社团中的非心理类社团,几乎不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社团工作的首位。在这些社团进行独立社团建设、组织活动时,只是关注自身社团的特色,并不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贯穿其中。不过,在社团内部出现一些特殊情况时,才可能想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某社团中,成员之间因工作分工存在分歧,导致某位或某几位成员产生心理类问题;再如,某位社团的社长或负责人在与社联理事长就社团发展产生矛盾后,发生心理变化等。
(一)心理类社团。
1.与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等专业心理健康辅导机构联系,形成由上到下、教师共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可以形成一对多的专业心理教师指导体系,将心理类社团发展成为真正可以帮到学生心理健康的社团。
2.由校级心理类社团牵头、院级心理类社团为成员,大力发展有益于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第二课堂活动。可以形成由校级心理类社团主办、院级心理类社团协办的活动模式,举办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类活动,强化大学生的自觉参与意识,提高广大学生学习心理健康知识的兴趣,加深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理解,进而试着解决一些在学习、生活中产生的心里困扰。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达到自助与助人的效果。
(二)非心理类社团。一是强化非心理类社团指导教师以及社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明确高校社团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重视非心理类社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二是不做亡羊补牢,应当防患未然。在这类学生社团组织活动时,要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其中。这类社团组织活动时,可以引导社团成员关注其他人的心理过程以及变化,在活动中获得兴趣愉悦的同时,体会内心变化,记录心路历程,进而达到锤炼心理品质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