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小贞 刘景莲 朱 丹 刘丽华
信息素养的概念自1974年首次提出以来,学者对其研究就从未中断过,针对信息素养的内涵、标准、框架等理论以及实践等方面产生了很多优秀成果。美国高等教育图书研究协会指出,信息素养是指个人“能认识到何时需要信息,并有效地搜索、评估和使用所需信息的能力”。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素养的内涵已从信息意识、信息获取、信息评价和利用等方面扩展为涵盖数字、视觉及媒体素养、学术能力、数据监护和管理的复合性概念,更是被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CRL)界定为元素养,即催生其他素养的素养[1]。数字时代信息素养已经成为大学生必不可少的基本能力,不仅影响其日常学习生活,也将影响到今后的职业生涯。
受过信息素养教育的大学生到底该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行为方式,《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以下简称《框架》)为我们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借鉴。《框架》提出了阈概念和元素养两个新元素,包含权威的构建性与情境性、信息创建的过程性、信息的价值属性、探究式研究、对话式学术研究和战略探索式检索六大要素,每一个要素又包括其相应的信息素养核心概念、一组知识技能和一组行为方式[2]。《框架》为新时代高校信息素养类讲座或课程的重新设计提供了帮助。
高校图书馆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是数字时代人才培养的基本需求。大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应密切关注数字时代大学生群体的信息行为、情感和认知,为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及其他网络空间进行信息交流提供全面指引,并培养其终身学习的能力。
近五年来,各高校在开课及讲座培训情况、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育平台、教学效果评价等诸多方面有了新的进展。针对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现状研究,学者多采用了文献调研、网络调查、问卷调查、访谈、案例分析、比较分析和统计分析等方法,主要有一些实践案例介绍、项目剖析,以及针对特定地区或特定时间段展开的现状调查和对比研究。通过梳理归纳已有的研究,数字时代高校信息素养教育呈现出泛素养教育趋势明显、线上教育平台多样化、信息素养教学方法更加灵活、积极响应社会和公众需求等特点。
(一)泛素养教育趋势明显。随着信息素养概念的不断扩展,我国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完备性和深入性正逐步提高,跨学科批判性思维和新媒体时代自我反思能力等内容开始得到重视。在原有文献检索等教育内容上,正逐步拓展数据管理、数据分析等一些技能认知内容和伦理教育、思维提升内容。中国科学院大学初景利教授指出信息素养教育应将信息素养能力与科研与创新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信息素养教育将走向泛素养教育。
运用阈概念进行信息素养教学实践,国内外有不少实践案例。北京师范大学基于阈概念将信息素养嵌入到环境科学专业英语课程教学实践中,并对两个年级参加课程研究生的作业和开题报告考核结果的相关性进行分析评估,结果显示嵌入式课程对学生科研能力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3]。
(二)线上教育平台多样化。信息素养教学模式开始多元化,传统面对面课堂教学、微课微视频、翻转课堂和依托网络教学平台授课的多种教学模式并存。MOOC也一直都是热点之一,不同高校依托慕课平台开设了一百多门信息素养类MOOC。网络课程平台与微信、QQ、微博等社交媒体联动,可以供学习者便捷地交流分享学习心得。
华东师范大学引入Blackboard教学平台,在课程创建、资源建设管理、互动交流、评估测验和统计分析等方面实现了全方位移动教学与学习,不仅显著提高了教师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促进了学生多维能力的发展。武汉大学黄如花教授也曾运用Blackboard平台进行信息素质教学实践,并从平台的内容、交流功能、友好性及同行合作交流等方面提出建议[4]。重庆大学图书馆搭建了新生入馆教育平台和信息素养教育平台,并与不同学科教师和不同学院科研团队通力合作,共同讨论课程安排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个性化、专业化需求,通过打通线上线下双渠道、采用多元个性化的教育方式进一步细化教育对象,从而提高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实现信息素养能力与专业知识的深度结合[5]。
(三)信息素养教学方法更加灵活。除了传统的讲授法,案例教学、项目教学、情景教学、任务驱动法和参观教学等教学方法开始大范围使用,漫画、游戏等极具趣味性的教学方法也越来越多;通过在授课时引入现实生活或工作中的案例,或鼓励学生参与具体的项目计划,可以更加灵活地契合学习者的学习目标,给学习者创建一个鲜活的情境,使其了解生活中的信息现象,提升学习者的信息识别、判断和利用能力。清华大学图书馆利用MOOC课程资源和雨课堂进行混合式信息素养教学探索实践,或以新闻事件、科学现象为话题引入,或以典型的科研课题为案例,同时,以微沙龙形式举办多场信息素养微讲座,主题针对性强,教与学的效率更高,教育模式正由专家主导式向用户协作式转变,微沙龙已经成为清华大学学术交流新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6]。
(四)积极响应社会和公众需求。新冠疫情期间高校图书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在线信息素养教学活动,发布图文并茂的教程、课件及推文,并推出各类在线直播课程或视频讲座,或以图书馆为教学主体进行直播教学,或与数据库商、校内相关机构合作,内容涉及资源获取与工具应用,指导师生检索馆藏电子资源,使用科研软件等方面[7]。
(一)教学平台质量参差不齐,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为了增色课程,新的技术手段和情景检索、案例教学及融媒体等形式普遍融入,但各平台上的课程质量参差不齐,重复建设和烂尾情况普遍,有的课程无法回放。讲座培训和学分课程注重现场教学,往往有场地和听课人数、时间的限制,不能满足未到现场师生的学习需求;偶有直播等远程教学实践,但后期讲座或课程的课件资料、视频等讲授内容又较少公开供下载或回看。随着网络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数字时代对信息素养教育内容的及时更新也提出了更高要求。
(二)大学生信息素养实践能力不足。现有信息素养教育内容忽视了教材的实时更新和信息道德、信息意识等教育内容与实际应用的结合,教学实践不足或效果欠佳,不同高校间差异较大。国内的信息素养教育实践主要关注学生在课程研究和学习方面的素养能力,而国外的信息素养教育兼顾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查寻行为,以及大学生初入职场、大一新生刚进大学等过渡阶段的需求,更关注他们如何把获得的信息能力转化成实践中所需的能力[8]。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也应该与时俱进,即在新媒体新技术环境下,塑造学生正确的信息观、伦理观、价值观,使其能够批判性鉴别、反思学习、创新思维并能够支持日常生活、专业学习与研究。
(一)重视馆员团队建设,主动融入学校发展大局和人才培养体系。高校图书馆需要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的馆员团队建设,打造精品课,保障信息素养类课程常开常新,以适应新时代的人才培养需求。完善馆院协作机制,将信息素养教育主动融入到学校发展大局和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当中,推动教育信息化转型升级。
(二)丰富教学内容,积极拓展信息素养教育的新内涵和新形式。
1.丰富教学内容,重视信息伦理和信息道德的培养。在设计教学内容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探索不同信息的创建过程,理解信息的形成过程从而有效评价信息,减少非理性信息行为。信息素养教育与积极的公民意识、数字版权、数字健康,信息素养教育在具体环境下的应用等也是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需要考虑的重点。
2.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工具,采用新型教育技术提升线上教学服务能力。图书馆要重视培养相关授课人员的线上教学能力和对慕课、微课等教育资源的制作与组织,做好线上线下两手准备。比如发展MOOC等网络在线课程、运用优质MOOC教学资源开展翻转课堂,采用网络直播、录播授课等方式在线授课、远程教学;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和线下授课混合教学模式。在高校扩大硕士研究生招生及专升本规模的背景下,高校信息素养教育普遍面临师生比严重失衡的情况,借助网络教学平台与工具开展线上教学,对于缓解严重失衡的师生比大有裨益。
(三)借助新媒体工具及平台宣传,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全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借助微信、微博、B站和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进行宣传,顺应新世代大学生的网络使用习惯。河北经贸大学图书馆、成都理工大学图书馆借助哔哩哔哩网站开展新生入馆教育工作,厦门大学图书馆等十余所高校图书馆顺应学生学习的新趋势,通过哔哩哔哩网站分享教学视频。积极拥抱新媒体,不仅有利于拓展图书馆品牌活动影响力,更有助于打造图书馆新形象。
(四)更加关注信息素养教育的实践应用,加强社会服务功能。信息素养教育应立足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更加关注信息素养在大学生科研、学习、工作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大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使其成为数字时代客观、公正、理性、智慧的信息传播者。关注信息的共享和安全,重视信息的相关性、完整性和有用性判断,识别信息的发布来源及隐秘动机,判断信息的准确性,让信息更好的存储、分类和组织。信息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理论的把握与实践的检验,要着力提高大学生利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大数据时代,提供R、Python等课程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数据统计、分析、可视化与预测等多种能力。我国公众信息素养整体水平不高,虚假信息的产生、传播又与公众信息素养关系密切[9]。鼓励大学生参加信息素养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反哺社会,提高公众信息素养水平,同时也可以反向提升数字时代大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