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丽
目前国内学者研究消费问题主要围绕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研究,大学生消费研究,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对大学生消费的指导等方面进行研究,而涉及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视角的研究则很少。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研究。在前期,一部分国内学者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研究,主要从经济视角出发,学者们对消费行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等进行了相关讨论。作为我国消费经济学的奠基人,尹世杰从宏观角度研究消费水平,提出宏观、综合的观点,研究社会平均消费水平和不同阶层、不同地区消费水平的差异和发展趋势。他同时指出,由于不同消费因素的影响,消费水平只是相对的,要确定合理的消费水平。尹世杰学者在《中国消费结构研究》一书中指出制定社会发展战略的出发点和规划国民经济与产业结构的前提都是消费结构的合理化。林白鹏学者从对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居民的消费结构的考察和新中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探讨了实现合理消费的模式和途径,并对我国消费结构的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曾令华学者对影响消费水平的宏观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他认为,主要因素包括:生产总量水平、经济结构、经济增长、经济波动、通胀与用水量的关系、稳增长政策、增长趋势和宏观调控。他指出,中国居民储蓄率过高、消费率过低,导致中国居民消费水平偏低。要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詹旭衡和刘大科提出了消费结构向产业结构传导机制的理论模型。也就是说,消费结构影响不同消费品行业的需求弹性和收入弹性,从而影响消费品行业结构,影响不同消费品行业和不同资本品行业之间的关系,最终影响资本品行业结构。在李永禄和龙茂发看来,需求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直接因素,工业扩张或收缩一般都是由需求驱动的.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间需求和最终需求的比重。二是消费品的品种和质量。满足消费需求是社会生产的根本目的。随着消费者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这就要求工业部门要不断调整消费品品种,提高消费品质量,不断增加高端耐用品生产,带动产业结构变化[1]。另外,一些学者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对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相关研究。
从以上研究观点中,可以得知,这一时期的大多数学者是从宏观方面研究,结合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或消费总体发展目标进行定性研究。将消费经济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之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研究虽然缺乏深度和专业性,但对消费及其发展的深入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国内学术界从马克思关于消费的讨论中很难找到解决当代消费问题的具体方法。因此,许多学者从完善和总结马克思的消费思想研究方法的角度进行了研究。以生产与消费之间的关系为例。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内涵。杨圣明在《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中国化问题》中主要从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出发研究并提出了消费与生产是对立统一的。他认为两者之间既有矛盾的方面,又有统一的方面。白雪秋、谭祖开写的《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及现实指导意义》文中提到,个人消费已成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劳动者的生活消费不仅是物质产品的消费,而且是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的劳动力再生产。马伯钧年认为:“消费结构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2]到目前为止,关于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研究还没有形成中国特色消费理论,对消费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在处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关系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仍然需要积极探索如何保证消费的科学性、公平性,如何充分发挥消费对生产的有利影响,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化社会主义消费理论的研究和实践,吸收西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杰出成就,发展自己的消费理论。
此外国内还有许多学者从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出发研究。罗建平学者,研究可持续消费与人们的生理和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主张人类应该坚持可持续消费的概念。从人们的生理需求的角度来看,科学的消费观念需要健康的消费,而消费活动应该有益于人们的健康。从人们的社会需求的角度出发,科学的消费观念需要文明,即着眼于不断提高人们自身的文化素养,使人们成为高贵而全面的人[3]。许洋毓在他的《马克思主义消费公正观对构建幸福中国的当代启示》文章认为,消费正义理念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同时,他认为消费者公正观概念是以人为本和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内容。同时在苏恩孟的这篇《马克思主义消费观视域下的我国消费方式转变》论文中,他也详细阐述了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他认为,生活资料消费是满足基本需要的消费,是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基础。物质生产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只有解决了生存问题,才能从享受和发展的角度谈人的全面发展。也就是说,只有解决了温饱问题,才会有更高的精神文化需求。
综上所述,从消费经济的社会学角度来看,很多学者不仅关注消费行为、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并对消费与人的全面发展概念和内涵做了诠释,而且还提出了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对这些消费形式在中国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而深入的研究,是学者们所面临的现有问题和挑战。一般来说,消费可持续、更科学、更和谐,这是包括政府、消费者、企业在内的市场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没有一蹴而就的方法。相关系统,体制和法律应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关于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
1.关于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陈建华在《消费主义影响下的大学生消费现状调查与分析》一文中提到大学生虽然以理性消费为主,但也有消费主义倾向[4]。张蓓在《对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思考》中认为,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是消费观念不成熟,缺乏正确价值观的引导和制约。韩春、李雅馨在《当代大学生消费观的现实困境及对策》的文中指出大学生可以通过精神消费提高心理素质,合理处理各种问题,在精神消费过程中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申红艳在《论当代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培养》指出,与传统社会消费相比,当代大学生消费心理不稳定,消费观念相对先进,消费理性较为缺失[5]。
2.关于大学生消费行为的研究。董玉刚在《大学生非理性消费原因分析及其引导对策》中指出大学生消费中存在着非理性消费行为,主要表现为:过度比较消费、盲目消费、炫耀性消费、负债消费等[6]。王立民在《浅谈大学生的消费行为》中指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情况的形成与家庭、社会、大学生自身以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关[7]。通过分析学者们的研究资料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内容十分丰富。但要对其准确地综合把握存有一定难度,大部分学者会采取对某一方面分析,进而对大学生消费行为进行研究。
由此可见,研究当代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已成为一项紧迫任务。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学者们认为,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存在严重问题。时尚消费、过度消费、奢侈品消费在大学生中十分普遍,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群体。针对这一现状,学者们主要从大学生不合理消费观的成因以及培养大学生正确消费观的措施,总体上对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分析,取得了一定成果。在社会转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当前信用卡、网上银行等便捷的网络消费工具不断激发学生的消费欲望,使大学生不断尝试和追求新的消费品。在大学校园,大学生过度消费和高消费行为随处可见。在大学生群体中,学生来自全国各地,各自家庭环境和生活条件截然不同。有的来自偏远山区,有的来自大城市。通过对大学生消费状况的调查,对于消除大学生不良消费行为,不断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具有重要意义。
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速度较之于中国较快,国外的学者们对于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研究要早于中国。许多外国学者主要研究象征性消费,异化消费和消费主义,但很少涉及大学生主体消费的研究。鲍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一书中,从符号学的角度批评了当今的资本主义社会。从他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消费价值是基于消费的。人们在消费领域的任何地方都体现了消费原则,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消费品。鲍德里亚指出,“有意义的消费乃是一种系统化的符号操作行为。”[8]安德烈·高兹涉及了对马克思主义消费观的研究,但也只是表面感性的研究,未涉及深层次的理论。莫尔对“乌托邦”中的健康消费概念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述。康帕内拉倡导太阳城里的消费应该平衡和文明。消费主义代表托马斯·孟认为,富人应该花很多钱来缓解经济危机。早期法兰克福学派讨论了消费问题。从“作为整体统治工具的虚假需求”、“作为消费主义价值观载体的文化产业”和“作为生存方式的异化消费”三个维度对西方社会的异化消费和消费主义价值观进行批判。马尔库塞在《单向度的人》认为,以“虚假需求”为基础的异化消费具有政治意识形态和服务资本逐利的双重功能。弗洛姆在《健全的社会》《占有还是生存》等著作中,进一步揭示了当代西方人异化消费的生活方式及由此产生的病态人格特征。日本学者堤清二研究马克思消费思想是从人类和历史的两个视角来阐述,他认为,对生产、消费、流通过程的考察,始终贯穿着一方面从人的角度看,另一方面从历史的角度看的态度。GeorgeRitzer提出,马克思认为,消费是使用价值的最终实现,它发生在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外学者对消费观的研究,主要有对从众消费观、炫耀性消费观和奢侈消费观等的研究。Archie主要研究人们的从众消费行为。通过实验证明,人们的消费具有从众性,并且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这种消费心理可以说是有一定的盲目性,很多时候他都不适合自己的消费。作为研究消费观的第一人,凡勃伦在其关于《有闲阶级论》的书中首次提出了炫耀消费观。他指出,炫耀性消费的观点是有些人通过不受限制的高级消费来区别于低级消费者,表现出他们的高品位和高档次,从而达到炫耀性消费的目的。托马斯孟、雅各布范德林特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是研究奢侈品消费的典型代表。他们都提倡奢侈品消费。他们认为,奢侈品消费有利于缓解经济危机和促进经济增长。
在国外,针对西方大学生的消费问题的研究,并未过多涉及。对于西方大学生的消费可以概括为时尚、自由、休闲等。西方国家大学生个性张扬,追求时尚的生活,要求有较高质量的生活品质,更容易冲动消费。他们喜欢冒险和刺激,喜欢不断地更新他们的电子产品,借款也很常见。在生日或者节假日举办高成本的聚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空前发展,消费主义盛行。尽管消费主义的蔓延刺激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但它也对社会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过度浪费资源使人们只懂得消费,崇尚成本优先,这是一种扭曲的消费观。从本质上讲,奢侈品消费观、随大流观念、炫耀性消费观念、享乐主义观念、消费主义观念,都把消费作为生活目的,把享乐作为最高追求。这是一种畸形的消费观。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是一种理性的消费观和科学的消费理论,与以物质享受为目的的消费伦理背道而驰。人类的可持续生存利益被认为是消费的评价标准,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确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纵观国内外现阶段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以及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总的来说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缺乏广度和深度,对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度还不够高。从西方学者对消费理论的研究中,很难找到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理论,也很难指导我国大学生的消费。研究中国大学生的消费问题必须要结合我国大学生的实际来进行研究。一是国外对消费的研究处于一种借鉴的心态,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的研究由于意识形态的不同也有着很大的差别,并且西方国家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研究不够充分,对大学生消费问题研究很少,不具备很高的借鉴价值。二是虽然近年来有一些学者对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消费观念进行过一些研究,但从所搜集的资料上看,研究内容比较空泛。很多文章只是对科学消费观做了一些简要的概述,并且大部分都只做了定性分析,对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却很少。三是综观学者们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大学生消费观的研究基本都是分开进行,很少或者几乎没有将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大学生消费问题相结合的研究。
综上所述,通过对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大学生消费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提出了一些可供参考的现实问题,希望有助于未来学者在研究这一领域中,获得更全面更深入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