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现状与实施困境分析

2022-02-06 15:56谢永超
产业与科技论坛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产教校企技能

□谢永超

产教融合高职院校开展专业建设和提质培优的根本方法,是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效路径,也是提升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键举措。为提升产教融合的质量、层次和水平,2017年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文件中明确提出“深化产教融合,促进“四链”(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1]。2018年2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明确“推动形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共同育人机制”[2]。2019年4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简称“职教20条”)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促进产教融合和校企双元育人”[3]。在国务院、教育部、各省教育厅等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出台了产教融合的相关文件后,诸多高职院校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可供借鉴的经验。

一、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国外关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如下,Allan Klingstrom(瑞典学者)认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确是职业院校实现科学、有效育人的根本途径和方式,实现了真实生产过程与教学内容与过程进行了有机衔接”;英国JonWhittle等学者明确说明“职业院校要实现长足稳定、优质高效的发展就应该顺应高等职业院校自身的高质量发展规律和有效逻辑,而且要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实现教育与市场的有机融合”;Harald Knudsn教授(挪威阿格德大学)认为“职业院校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和规模主要取决于产教融合相关利益主体之间权责划分的明确与否。因为文化、经济、政治和教育体制等背景的多样性与差异性,国外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以德国、英国等国家为代表特有的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典型的有德国“双元制”、新加坡“教学工厂”、美国的合作职业教育、日本的“产学官”和澳大利亚TAFE模式[4]。国外关于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成果全面且详细,为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理论和范式。

国内学者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始于2012年,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通过探索和实践“引厂驻校、产教融合”的办学模式,实现校企资源优势互补与共享、共赢与共同发展,趟出了一条适应职业教育发展规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5]。自此,“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的相关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开始粉墨登场,并随着《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等相关文件的颁发,“产教融合”与“人才培养模式”开始逐渐成为职业教育研究领域的热词,并于2020年达到了研究与探索的顶峰,其中比较典型的研究和探索如下文所述。海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与行业及龙头企业深度合作,构建并实践了产教融合特色的高职动漫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6]。2014年,李伟萍以中职模具制造技术为例,探索和实践了“产教融合”的“0.5+2+4”人才培养模式[7]。谭海林提出将“校中厂”作为产教融合的载体和平台,通过校企共同制定“双人才培养方案”(企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人才培养方案)、校企共同实施“双教学培养标准”(企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相关标准)、校企共同打造“双师教学团队”(企业兼师和学校专业教师)和开发新型课程体系等方式,实现产教融合[8]。张俭民提出可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实现工学对接,建立校企长效运行机制、共建共享实践教学基地,推进校企人力资源共享、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路径构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新模式[9]。荆宇介绍了农业高职教育产教融合“二元三体系”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探索经验[10]。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构建“会教学能生产”的教学团队、“活知识真项目”的信息化教学资源、“真实车间化”的教学与实习实训场所、“真实产品模块化”的教学项目、“强职业素养、重教育规范”的氛围,形成“五教合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11]。国内学者对于高等职业院校产教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尚且位于萌芽阶段,大部分是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八个要素介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相关经验,缺乏产教融合路径的系统设计。

二、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困境归因

(一)企业优质资源共享不畅是导致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度不够的诱因。优质的资源(特别是企业的技术能手、大国工匠等优质人力资源,源自企业现场的真实案例等实践资源)是高职院校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而优质资源共享需要学校与企业具备相当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基于此,高等院校在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需要从合作企业中汲取人力等优质资源,产业(企业)则需要高职院校提供适应未来技术发展需要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产”与“教”之间理应相互汲取资源,以自身的优质资源催化对方的发展,最终达成高质量产教融合水平。所以,高职院校应当致力于开创自身资源和企业资源共享互动的共赢生态。理想情况下,资源共享应当是建立于“产”“教”双方各自提供优质资源进行“交换”的前提之上。但是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水平的体现则需要长时间持之以恒的培养,而不能即时满足企业当下需求,导致了院“产”“教”两方的优质资源共享存在不可避免的时间差。最终导致“产”“教”两方的优质资源共享出现障碍,产教融合的深度无法提升。

(二)学校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共育不全是导致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广度不够的原因。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是评估高等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依据。而现行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企业在专业课程体系重构、课程资源开发等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导致毕业生不能实现“零距离”上岗;而在评价过程中评价方式滞后,评价项目单一,不能从学生的综合素养、知识综合应用能力、技术综合应用水平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等诸多维度综合考核评价学生与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只要高等职业院校在探索实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产生的任何不适症状,都将导致人才培养与评价体系的“滞后性”,从而影响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层次和水平。

三、高等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建议

(一)从循规蹈矩到守正创新:积极推动人才培养方式、理念与目标的革新。人才培养方式、理念与目标的科学确定与否,决定了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随着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方式从“规模性”到“效益型”的发展变化,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出现逐渐明确了需要积极推动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探索。通过前期的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分析表明,人才培养的方式需要从“校企合作”转变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理念需要从“重技能轻技术”转变为“兼顾技术与技能”,人才培养的目标则需要从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转变为培养“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人才培养方式、理念与目标的革新,将改变高职院校产教融合行动乏力的不利局面。

(二)从“水课”到“金课”:全面开展课堂革命。专业人才培养是高职院校所需要承担的基本职能,课程是实施人才培养的有效载体。因此,需要在课程层面,全面开展课堂革命。高职院校的专业课程体系开发、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过程实施等都应当紧紧围绕“以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展开。基于“金课”的建设需要,高职院校应该从教育性、实用性和成长性等三个方面开展课题革命。其中,一是应该强调教育性,即要服务于学生的成长与成才;二是实用性,要形成“厚理论”“凸实践”“重应用”的新观念。成长性要求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的综合应用能力,旨在提升学生的动手与创新能力。

(三)从单边参与到双向融合:深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职业教育被认为是一种“双主体”教育,涉及“产”和“教”两大主体,其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产教深度融合,可以说产教融合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是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的核心内容,通过选择以专业教学内容与专业课程体系为核心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共制”,以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与监控体系为主体的专业人才培养制度的“共管”,以教学方式与方法创新、教学资源开发等为重点的专业人才培养手段的共育,同时涉及多主体参与的专业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为难点的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共评等方式,深入推进产教协同育人。

四、结语

高职院校产教融合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深化“产”(产业、行业、企业等)和“教”(学校)两大利益相关主体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本文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现状进行介绍,并对实施困境进行了归因分析,并提出了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建议。

猜你喜欢
产教校企技能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画唇技能轻松
校企合作对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