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铭婧
自改革开放以来,街舞艺术在我国受到广大青年群体的热烈追捧。千禧年后,在各项社会赛事、民间团体蓬勃发展的同时,大学生更是作为我国青少年的主力军一直高度活跃在街舞艺术圈内。在此基础上成立的各种大学生街舞社团、俱乐部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近几年来,随着创新与个性化教育等现代教育理念的贯彻落实,街舞也得以作为选修课程进入高校课堂。较之于传统体育运动项目如足球、篮球、健身操,街舞由于自身张扬个性、时尚潮流的艺术特点得到了广大大学生的青睐。与此同时,亦有部分专家和舞者们就高校街舞教学开展诸多研究。得益于职业类高校自身高度强调应用性即实践操作技能的办学特点,街舞在职业类高校的课堂教学开展往往有着更多社会舞者以及企业人员参与。在社团组织与活动开展方面也与多种社会机构有着更为紧密的联系。
街舞作为当代青年嘻哈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身固然也内含着典型的亚文化与边缘文化特征。青年人在以夸张的动作、激烈的音乐张扬个性的同时,这种强调自我意识、自由奔放的艺术形式也通常和通体纹身、脏话连篇、散漫随性的社会舞者形象联系起来,从而在无形中与我国社会的主流核心价值观形成对立。诚然,亚文化突出个性、自我中心的特点确是其吸引青少年人群的一大优势,但如从高校立德树人的角度出发,就不得不重视这种亚文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此外,众多商业资本也对这种潮流艺术青睐有加,并不遗余力地在圈内推行消费主义、拜金主义乃至享乐主义的理念,客观上腐蚀了青年人的身心。
在此情形下,如何引导高校街舞教育向主流文化靠拢,实现健康发展便成为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一是街舞作为舶来品,天然地缺少中国文化元素的侵染。在高校街舞课程的教学和活动设计中,应当重点融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如中国传统音乐、服饰、题材乃至最终要尝试引入儒道释的哲学内涵。如此不仅可以促进街舞艺术本土化发展,也不失为一种艺术形式上的创新尝试,还可以促进街舞艺术更好地融入大学主流文化圈。二是应当深挖街舞艺术的精神内涵。大学学习阶段学生通常正处于自我意识快速发展时期,是心理发育的重要阶段。在此阶段的学生大多数存在着多多少少的叛逆情绪,而这恰恰也是他们青睐街舞艺术的重要原因。诚然,街舞动感的节奏与激烈的舞蹈动作确是发泄压力、释放天性的灵丹妙药;新潮的服饰、特立独行的装扮与各种流行标签也让他们沉浸其中。作为高校街舞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注意在传授学生技巧的同时强调精神内核的重要性。自发源之初,虽然街舞通常与一些不良街头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如若透过表象,其内涵是倡导自由平等、互相尊重、不畏强权、勇于挑战的正面精神。
在课程目标设计与实际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正能量元素的融入和集体类型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正视圈内的不良风气,抵制享乐主义、消费主义的侵蚀。
从教学设计角度来说,在普通高等学校中,街舞教学通常只开设健身街舞课程。即强调“增强体质、增强健康”的核心课程目标,主要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育和体质强化;培养学生养成遵守纪律和集体主义精神;完成既定的课程教学目标为主。但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独立的类型,职业类高校应着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和技术型人才。而长久以来,由于街舞艺术长期游离于亚文化区域,不为主流舞蹈艺术界所重视,故仍旧没有正式脱离街头的范畴,相关的人才培养往往也没有相对正规的课程、教材、师资与培养方案予以支持。因此,是否有可能借鉴其他职业类高校专业培养模式,利用职业类高校校企合作等新型办学模式开展专项的街舞人才培养课程便成为一个具有探讨性意义的课题。
(一)能力建设。任何舞蹈教学活动均应立足于舞蹈表演实践,否则便失去其自身的意义。传统本科教育相对重视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但街舞艺术由于起步较晚,相关理论研究内容较为匮乏等客观原因和其天然的大众性,故传统侧重理论研究内容的学科教学模式很难适应街舞教学的需求。就此,职业类高校街舞教学可以立足自身优势,围绕“能力中心”开展街舞教育教学,打破传统本科院校“理论中心”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于结合街舞市场与企业需求来培养具有较强专业素质的实用型人才。围绕“能力中心”开展专业性街舞教学,并非是一味地迎合职业类本科的办学理念,而是从街舞市场教学的实际需求出发,正视街舞自身的即兴性、技巧性等独特的艺术特点。着重开展以提高力量、柔韧、耐力、协调能力为主的身体素质教学和审美意识和艺术修养教学。
(二)教学建设。舞蹈课程的教学建设与其他学科教学类似,同样需要遵循自身学科的科学教学方法。从技术层面分析,街舞可以分为多种舞种,如霹雳舞(Breaking)、机械舞(Popping)、锁舞(Locking)、嘻哈舞(Hip-Hop)、浩室(House)、雷鬼(Reggae)、甩舞(Waacking)、爵士舞(JAZZ)等。其中不乏一些高难度动作且对身体素质、协调性要求极高的舞蹈动作。如已经被纳入2024年奥运会的霹雳舞便是所有街舞舞种中技巧性最强的舞种,该舞种又称地板舞,通常包含大量的倒立,空中翻转、旋转等激烈舞蹈动作。基于这些动作,往往需要开展专项的训练课程。
1.力量训练。基于街舞艺术天然的竞争性,力量指标便成为舞者身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指标,在技巧性街舞动作完成的过程中通常也能起到决定性作用。在训练过程中,需要针对舞者自身的情况和具体动作开展专项训练。具体来说,技巧型街舞专项力量训练可以分为上肢力量训练;核心力量训练和下肢力量训练,相关项目的训练教学可以适当借鉴健身的有效经验。如上肢力量可以针对三头肌、二头肌、小臂肌群,可以借助哑铃、杠铃屈臂、平举等方法专项训练,亦可使用俯卧撑和手倒立进行臂肌群整体训练。核心肌群的训练则主要围绕腹、腰、背展开,可以重点采用肋木悬垂收腹举腿、背部硬拉、顶桥、桌桥等方法开展训练。至于下肢力量的锻炼,这可以使用原地纵跳、高抬腿、大踢腿等动作,对于腿部肌肉相对发达的学生,建议在进行相关动作的基础上进行增加负重,以增强训练效果。
2.柔韧训练。与传统舞蹈艺术类型相同,街舞在表演过程中同样需要舞者具备较高的柔韧性与协调性,这就对韧带强度、肌肉伸展能力和关节活动范围提出了一定的要求。与力量训练类似,柔韧训练同样可以分为上肢、躯干和下肢。在实际教学中,上肢训练可以运用多种类型的徒手操和围绕肩部开展的韧带拉伸展开。而躯干柔韧性训练则采用侧屈、侧转等方法训练。腿部柔韧训练则可以借鉴传统舞蹈艺术形式的训练方法,以多种形式的压腿进行强化训练。
3.专项训练。在街舞教学的过程中,一些高难度动作如托马斯、倒立、风车等都是进阶舞者必须掌握的动作技巧,这些动作往往可以分为支撑类和倒立类两种类型。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没有舞蹈基础的同学们来说这些动作可谓是难上加难,就此,应在学生掌握一定街舞基础的前提下开展专项的高难度动作训练,方可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如支撑类动作托马斯,在训练的过程中往往需要借助他人的辅助力量来进行分解动作练习,在初步掌握完整动作后需要重点体会连贯动作的重心位置调整和发力点,最终实现独立完成该动作。再如倒立类定型动作,通常需要从简单的肩膀支撑前后手倒立开始练习,随后使用头、手进行倒立练习。在稳定掌握倒立中心后方可加入静态的动作设计。如“K”型动作等。倒立动态动作的练习多于旋转有关,更加强调腰部力量的支撑和重心的控制,倒立动态动作同样需要他人的辅助。
(三)教材编纂。不同于其他学科在理论领域的枝繁叶茂与成果斐然,街舞艺术自身固有的街头、亚文化属性长期不为学术届接受,科研成果也相对较为匮乏。加之其社会教学培训机构缺乏一定的规范管理,长期采用口传心授的教学模式,诸多原因共同造成了相关领域教材几近匮乏的现状。可以说,高校街舞教材的编写是职业类高校开展专业街舞教学的重中之重。结合街舞艺术自身的艺术特点和职业类高校的教学要求,相关教材应严格遵循实用性原则。相关教材的编写应以服务教学为目标,在保证教材内理论知识结构完整性、合理性的前提下应涵盖街舞艺术的多方面内容。在内容表达上应力求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并尽量借助多媒体内容进行系统的展示和传达,力求让学生能够快速领会动作要领和训练方法。具体来说,相关教材应包含以下板块内容。
1.理论知识。随着高校街舞教学的不断深入,街舞学科理论体系也亟待得到重视和建设。而相关概念定义、起源发端、定义分类、历史沿革、动作术语、艺术特点、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等理论内容作为理论体系搭建的基础内容,之于该理论体系的建立则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本专业学生来说,相关内容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建立对于街舞的全方面认识;另一方面也是开展训练与艺术实践的重要基础,从而进一步巩固提高他们对于街舞艺术的兴趣。
2.教学体系。该部分内容着重介绍街舞学习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训练方法,是教材编纂的核心内容。此部分内容应依据相关高校课程大纲的标准进行制定,不仅涉及上文中提及的针对力量、柔韧、技巧等方面的专项训练方法,还应借鉴其他专业完善的教学体系,依据学期课时划分涵盖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详实的课堂规范内容。此外,立足于街舞艺术自身的特点,于教材中还应体现出多种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活动组织,借鉴其他学科的小组合作法、自主学习法、探究学习法、多媒体教学法等教学方法,融会贯通、大胆突破,不断创新教学方法。从而在吸取现有重实践、强创新、敢竞技的街舞自身固有优势的基础上弥补纯实践无理论、口传心授且缺少规范的短板。
不同于其他专业师范专业教学体系成熟,师资人才储备丰富,由于目前鲜有高校开设专门的街舞专业方向,故高校教学的师资储备可谓是极为匮乏。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针对此种情况,只有充分发掘、运用其他领域的人才储备,方能满足教学的需要。
针对高等职业类院校强调职业性、技术性的办学、教学特点,一方面可以聘请经验丰富的校外街舞培训机构优秀教师进入校园指导专业开设、提高办学与实践实训水平。另一方面,学校应鼓励本校舞蹈专业教师积极扩展自身知识领域,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与到街舞实训与教学活动,与校外教师多多交流经验,组建教学互助小组,进而不断提高专业教师整体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