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东海(乌鲁木齐市妇幼保健院)
为加强公立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强化成本管理工作的规范性,必须保证所有的工作环节能够依据规章制度进行操作,例如遵循《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以及近些年来发布的《关于加强公立医院运营管理的指导意见》和最近刚发布的《关于印发公立医院成本核算规范的通知》,这些都是务必要加强重视的制度规范,公立医院必须要加强遵循力度,有效规范成本管理工作[1]。
面对当前的现代化医院建设需要,我国已经发布了《关于建立现代化医院管理制度的指导意见》,主要是强调公立医院对成本核算工作需要加强重视,逐步在院内建立全面成本核算体系,随后颁布了《事业单位成本核算基本指引》,规定公立医院在核算工作当中所需要遵循的原则和规范[2]。
公立医院不仅需要面向社会公众开展医疗服务,同时还需要处理资金资产管理工作,并且由于收支规模较大,随之而产生的经济运行压力也较大,因此公立医院当前需要增强成本核算的精细化程度,优化内部成本控制工作,并健全相应的绩效评价工作,完善公立医院的成本信息需求工作,保证公立医院顺利完成改革任务。通过在公立医院中实现全面成本管理,不仅能够有效打破当前的成本管理困境,还可以满足公立医院的迫切改革需求。
开展公立医院的全面成本管理工作,不仅能够优化成本控制工作,同时对绩效评价工作也具有深远意义。公立医院的运行需要符合市场规律,在完成对社会公众服务的基础之上,还需要确保医院可以获得相应的经济效益。
因此必须确保医院总体的收入大于成本支出,在对比收入与成本的过程中,最为复杂的环节是成本核算,成本核算工作一旦出现失误,不仅会使得结果产生偏差,同时也会造成公立医院对自身的了解产生错位,进而不利于公立医院后续的决策与规划活动。所以在公立医院的全面成本管理工作当中,一定要明确成本的分类和动因管理工作,并配备科学的成本核算办法,进而实现更好的绩效评价[3]。
通过在公立医院内实施全面成本管理工作,能够有效提升医院的成本管理工作水平,有效提升成本管理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成本数据质量,为决策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加强决策工作的科学性与准确性。与此同时,通过建立全面成本管理制度,能够加强公立医院对成本的控制,减少不必要的成本资源浪费,确保公立医院的经济效益。同时还能够帮助更多患者减轻所需要的费用,增强社会群众对公立医院的认可程度,实现公立医院的社会效益。实施全面成本管理,不仅是新医改政策的要求,同时也能够极大地帮助公立医院实现更好的发展,在院内建立科学全面的成本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成本管理工作效率,在提升工作质量的同时,帮助患者减轻费用负担,缓和当前的医患关系[4]。
当前多数公立医院都能够开展成本核算工作,但是实际核算的范围不够全面,并且部分管理者对成本核算不够重视,为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将工作的重心主要集中在医院的医疗服务和盈利上,更多关注在医院的收入上,没能认识到成本控制工作对公立医院运营发展的重要性。正因如此,即使公立医院已经开展成本核算工作,但是由于不够全面,所以在成本管理工作总体上不够系统和精确,致使核算报告不能够为医院决策与规划提供可靠的数据,所以无法实现成本效益,并且容易产生部分资源浪费,不利于总体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为便于开展管理工作,多数公立医院会选择将部门重叠,进而提升管理工作的效率,便于开展后续的管理工作。但随之而来的是各部门的数据交织混杂,并形成独立的部门数据,导致在后期无法精确计算出各部门的单独成本,因此获取的数据较为混乱。部门重叠虽然能够帮助公立医院解决管理问题,但同时也导致成本核算工作更加困难,人力成本也随之增加,所以部门重叠的管理架构设置是不够科学和合理的。
与此同时,公立医院当前还没有将成本核算独立,主要是由财务部门负责成本核算工作,并且也缺乏部门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机制,所以最终形成的成本核算结果不够完整,无法反映公立医院的整体数据情况[5]。
当前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机制还不够完善,主要体现在核算的对象不明确,并且整体的核算流程也不够规范,核算标准也没有统一,导致公立医院的总体成本核算机制不健全,因此在核算工作中易于出现问题。除此之外,部分公立医院会计制度并没有涵盖成本核算的部分,所以也缺乏相应的成本核算体系,导致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缺乏制度体系的引导,在具体核算工作中乱象频发,不利于公立医院的成本核算工作正常开展。并且成本核算管理规定没有明确区分期间费用、间接费用和直接费用,资本性支出和收益性支出也没有明确的界定,导致成本核算工作容易产生错乱,整体核算方法失准,进而使得结果和目标之间产生较大的偏差[6]。
为更好地服务社会公众,当前公立医院可以提供众多的服务项目,因此也随之产生更多的科室,并存在诸多的职能。医院主要采取项目收费模式,由于服务项目与科室较多,因此在成本核算过程中需要处理大量的数据,进而使得传统手工核算面临空前的工作压力,不仅会消耗大量的成本资源,同时由于人工核算无法完全杜绝失误概率,所以无法保证数据核算的准确性。与此同时,由于不同的科室系统相互独立,导致公立医院的数据传输效率较低,成本核算无法顺利获取数据信息,进而对成本核算工作造成不小的阻碍。
为加快管理体制的转型工作,实现公立医院的进一步发展,必须要对内部管理进行创新,深入开展成本核算工作,提高成本核算水平。需要成本核算人员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同时还需要其他部门在了解和认识成本核算管理理念的基础上,加大对成本核算工作的配合力度,保证公立医院全面成本核算工作的顺利开展。首先,领导层应当起带头作用,从医院领导层面上加强对成本核算的重视,深化对成本核算的理解,通过科学合理的决策与规划,逐步推动全院实现电算化,利用信息技术建立成本核算数据库,为公立医院的全面成本核算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保证账实卡的一致性,确保成本信息能够在信息平台上顺利交流,进而提升全面成本核算的效率。其次,需要组织各部门管理人员学习成本管理理念,增强全院对成本管理的认识,强化全院对成本管理的理解,认识到成本管理对医院整体和自身工作的重要性,进而能够在后续工作中有效配合成本核算工作。与此同时,还可以将对成本核算管理意识的学习,与绩效考核相挂钩,进而推进全员参与到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当中,在公立医院全体工作人员中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1.确定全面成本核算的基本内容
在进行成本核算前,需要明确核算的范畴和内容,同时也要理清成本核算和全面成本核算间的关系,并根据业务特征职能科室进行科学划分,根据医院会计制度对核算的内容进行合理划分。按照制度核算需要以月度和年度为单位,进而编制成相应的报表[7]。
2.确定成本核算单元
由于公立医院之间架构并不一致,所以在开展成本核算工作当中,需要以执行单元作为成本核算单元,一个科室下面按不同的业务内容细化成本核算单元,并根据临床成本核算单元和医技成本核算单元为主要内容。在确定成本核算单元之后,相关的数据就可以直接从单元之中获取,也需要改变公立医院的原有管理框架,达到成本核算的要求。
3.基于成本分摊层级开展成本核算工作
首先需要明确分摊的内容,主要是将行政管理费用分摊到各个不同的科室中。然后依据科室的工作量,科室当中总体人数,占地面积以及科室的收入作为分摊的标准。在具体工作中,还要分清成本的具体来源,也就是部分间接成本可以直接通过分摊人员经费来计算成本[8]。
在医疗辅助类科室分摊工作中,要考虑当前成本的消耗和患者之间的关系,还要分清临床手术所产生的成本和设备检查所产生的成本,将成本细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比如临床手术成本可以归入到临床服务科室当中,而设备检查所产生的成本可以归入到医疗技术科室当中,这样所得出的结果更为明确。
成本分摊主要是以医疗技术类科室为主。因为只有通过检测报告才能进行临床确诊的工作,而检测过程当中就会使用相应的医疗器械设备,因此产生临床服务科室的成本就必定会产生医疗技术科室的成本。所以在实际工作当中,应当将因临床原因而产生的医疗技术科室成本归为临床服务科室的成本,将单独不牵涉临床的医疗技术科室的成本另行计算。除此之外,还可以有效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将成本核算方式进一步拓展,努力实现成本核算对象的进一步细化,健全当前的成本核算体系[9]。以病种核算为例,现如今大部分公立医院已经采取DRGs支付方式,所以在进行病种诊断的过程当中,可以直接制定费用支付标准,进而有效地提升工作效率。这种核算模式可以客观地体现出医院的资源利用情况,并且还提升了医疗服务价格的科学性,同时也使得医患之间的紧张关系得以缓解,帮助公立医院既获得经济效益,同时也实现社会效益。
公立医院全面成本管理工作要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增进财务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将信息系统优化工作纳入预算项目之中,投入更多的资源完善当前的信息工作建设,加快信息提取的效率,进而帮助成本核算的效率进一步提升。
另外,还要保证核算数据的准确性,可以建立相应的模块与信息管理系统相对接,利用程序自动实现成本核算,发挥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配备成本激励板块,增强各个部门反馈自身信息的积极性,促进各个部门主动了解和处理自身的数据和信息,全面掌握本部门或是本科室的数据信息,进而可以根据全面的数据信息制定符合实际情况的成本控制决策,最终提高公立医院的整体经营效率[10]。
公立医院进行全面成本管理工作,是新医改政策落实的迫切需要,也是公立医院自身改革的内在要求。通过在医院内建立和完善全面成本管理体系,能够有效加强当前的成本考核与成本分析水平,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定价,提升医院的整体运行效率,缓和当前的医患关系,帮助公立医院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推动医院的进一步发展。